新疆的植被类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7478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的植被类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疆的植被类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疆的植被类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疆的植被类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疆的植被类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新疆的植被类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新疆的植被类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新疆的植被类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新疆的植被类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新疆的植被类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新疆的植被类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新疆的植被类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新疆的植被类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新疆的植被类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新疆的植被类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新疆的植被类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新疆的植被类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新疆的植被类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疆的植被类型.docx

《新疆的植被类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的植被类型.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疆的植被类型.docx

新疆的植被类型

新疆的植被类型

1植被分类原则

植物群落的分类是植物地理学中最复杂和最有争论的问题之一,也是最终目的之一。

这个问题至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没有制定出一个简单易行的,为大多数人所接收的分类系统。

已经提出的群落分类系统,按照他们所根据的原则而分为外貌的、生境的、区系的、发生的、群落学的和数学的分类。

我国目前采用的植物群落分类原则,为植物群落学原则,或称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它是以植物群落本身特征作为分类依据的,但又十分注意群落的生态关系。

这些特征包括:

①植物种类组成基本上是采用优势种原则。

把群落中各个层或层片中数量最多、盖度最大、群落作用最明显的种,称为优势种。

在主要层片(建群层片)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或为共建种)。

在植被类型复杂,采用优势种原则有困难时,则可考虑采用生态幅度狭窄,对该类型有标志作用的种(可称标志种)作为划分类型的标准。

②外貌和结构主要根据生活型来划分。

从演化形态学的角度,把植物分为木本、半木本,草本和叶状体等四大类群。

以下按主轴木质化程度及寿命长短分出乔木、灌木、半灌木、多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等类群,再按形态和发育节律(落叶、常绿)划分第三级和第四级等等。

③生态地理特征由于历史原因,有时生活型和外貌不一定完全反映现代环境条件,按外貌原则划分的植被类型,常常包括了异质的类群。

如针叶林在生活型和外貌上是相似的,但却分布在不同的环境里。

在分类时,就应考虑生态地理的因素,根据分布地区气候的不同,划分为寒温性针叶林、暖温性针叶林、热性针叶林等。

④动态特征优势种的原则着重群落的现状,没有特别分出原生类型和次生类型。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需考虑动态特征。

例如,我国森林区荒山坡灌草丛,按生态外貌原则应该是一独立的植被型组,但考虑到它的次生性质以及与灌丛的演替关系,而把它与灌丛合为一植被型组。

讨论新疆植被分类问题,首先要确定植被分类的系统和原则。

根据我国目前采用的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新疆植被分类将采用:

植物群从、植物群系、植被型的系统。

2植被类型的基本特点

2.1荒漠植被类型

在新疆荒漠植被的建群植物中,以超旱生的小半灌木与灌木的种类最为普遍,它们适应于荒漠中的各种严酷条件,构成多样的荒漠植被群落。

其中以藜科的一些属:

猪毛菜(Salsola)、假木贼(Anabasis)、碱蓬(Suaeda)、驼绒藜(Ceratoides)、盐爪爪(Kalidium)、滨藜(Atriplex)等属的种和几个单种属的种:

合头草(SympegmaRglii)、戈壁藜(IljiniaRglii)、小蓬(Nanophytonerinaceum)、盐穗木(Halostachysbelangeriana)、盐节木(Halocnemumstrobilaceum),以及柽柳科的琵琶柴(Reaumuriasoongarica)的种都是叶退化或特化(肉质、硬刺状、具绒毛等),极为耐旱与适应粗劣基质,并具较强抗盐性或为盐生的半灌木或小半灌木,可统称为盐柴类半灌木。

它们构成的荒漠群系,遍布于温带荒漠区的平原与山地,一些种甚至上达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原,形成高寒型的荒漠。

以蒿类(Artemisia)的一些种为建群种的小半灌木荒漠,主要分布在黄土状壤质土的额低山、冲积-洪积扇和沙地上,基质与水分条件稍好些。

由退化叶或特化叶的超旱生灌木为建群种的荒漠,在荒漠区也十分发育,其中也包括一些古地中海区的残遗种类,如麻黄(Ephedraprzewalskii)、木霸王(Zygophyllumxanthoxylon)、泡泡刺(Nitrariasphaerocarpa)等,叶退化,而以嫩枝进行光合作用的沙拐枣属(Calligonum)的若干种类,在沙漠中分布较广泛。

荒漠中特有的叶退化和落枝性的旱生小乔木—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和白梭梭(H.persicum),也是温带荒漠中职工要的建群种,它们形成特殊的荒漠丛林。

梭梭广布于砾石戈壁、壤土漠与沙漠边缘,白梭梭则仅分布于准噶尔中部及以西的半固定与半流动沙丘上,构成较发育的沙漠植被。

上述的半灌木、灌木与落枝性小乔木,分别在各类荒漠群落中构成建群层片。

在荒漠植被中形成从属层片的其他生活型主要有:

多年生草类:

通常在荒漠植被中作用不太显著,除少量的三芒草(Aristida)属的种,刺叶石竹属(Acanthophyllum)与补血草属(Limonium)的种外,其它多在过渡性生境上加入荒漠群落中,形成各类过渡性群落。

如在草原化荒漠中,有针茅(Stipa)属的种,在盐化草甸性的荒漠群落中有芨芨草(Achnatherumsplendens)、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花花柴(Kareliniacaspica)与骆驼刺(Alhagisparisifolia)属的种加入。

类短生草类:

在春季时依靠融雪水或雨水而迅速生长发育的多年生草类,如囊果苔草(Carexphysodes)、厚柱苔草(C.pachystylis)、珠芽早熟禾(Poabulbosavar.vivipara)、百合科的独尾草属(Eremurus)、郁金香属(Tulipa)、顶冰花属(Gagea)的一些种,以及巨大块根的阿魏属(Ferula)的种,在准噶尔及其以西荒漠中较为发育,他们在冬春多雨雪的年份欣然繁生,形成局部的绿色草坡,但在干旱的年份,则颇不显著,静待多雨年份的来临。

温带荒漠植被主要的类型分类系统如下(28):

2.1.1小乔木荒漠

1.梭梭荒漠(Form.Haloxylonammodendron)

2.白梭梭荒漠(Form.Haloxylonpersicum)

2.1.2灌木荒漠

(1)典型的灌木荒漠

1)膜果麻黄荒漠(Form.Ephedraprzewalskii)

2)泡泡刺荒漠(Form.Nitrariasphaerocarpa)

3)齿叶白刺荒漠(Form.Nitrariaroborowskii)

4)昆仑沙拐枣荒漠(Form.Calligonumroborowskii)

(2)沙生灌木荒漠

1)淡杆沙拐枣荒漠(Form.Calligonumleucocladum)

2)红果沙拐枣荒漠(Form.Calligonumrubicundum)

3)银沙槐荒漠(Form.Ammodendronargenteum)

2.1.3半灌木、小半灌木荒漠

(1)盐柴类半灌木、小半灌木荒漠

1)琵琶柴荒漠(Form.Reaumuriasoongorica)

2)驼绒藜荒漠(Form.Ceratoideslatens)

3)合头草荒漠(Form.SympegmaRglii)

4)戈壁藜荒漠(Form.IljiniaRglii)

5)小蓬荒漠(Form.Nanophytonerinaceum)

6)无叶假木贼荒漠(Form.Anabasisaphylla)

7)盐生假木贼荒漠(Form.Anabasissalsa)

8)短叶假木贼荒漠(Form.A.brevifolia)

(2)多汁盐柴类半灌木、小半灌木荒漠

1)盐穗木盐漠(Form.Halostachyscaspica)

2)盐节木盐漠(Form.Halocnemumstrobilaceum)

3)白滨藜盐漠(Form.Atriplexcana)

4)圆叶盐爪爪盐漠(Form.Kalidiumschrenkianum)

(3)蒿类荒漠

1)白茎绢蒿荒漠(Form.Seriphidiumterrae-albae)

2)博乐绢蒿荒漠(Form.Seriphidiumborotalense)

3)新疆绢蒿荒漠(Form.Seriphidiumkaschgaricum)

4)昆仑蒿荒漠(Form.Artemisiananschanica)

2.1.4垫状小半灌木(高寒)荒漠

1)垫状驼绒藜高寒荒漠(Form.Ceratoidescompacta)

2)藏亚菊高寒荒漠(Form.Ajaniatibetica)

3)高山绢蒿高寒荒漠(Form.Seriphidiumrhodantha)

下面简要介绍以上的主要植被类型:

(1)小乔木荒漠

小乔木荒漠的建群植物是超旱生的无叶小乔木:

藜科的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和白梭梭(Haloxylonpersicum),其高度一般2-4m,具有每年部分脱落,进行光合作用功能的绿色小枝。

在良好的条件下他们形成所谓的荒漠森林是温带荒漠中生物产量最高的植被类型。

梭梭与白梭梭各形成单独的群落或混交群落。

白梭梭群系是专性的沙漠植被,梭梭群系则可广布于砾漠、土漠与沙漠中。

1)梭梭荒漠(Form.Haloxylonammodendron)

由梭梭构成的荒漠群系有“荒漠森林”之称,是亚洲荒漠区中分布最广泛的缓和摸植被类型。

它广布于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东部、戈壁与柴达木高盆地。

梭梭群系地理分布广,生态幅度宽,植物种类组成较丰富,总计约达170种。

但在各个群落类型中差异甚大,可多达20余种,少至4-5种,甚至形成梭梭的单种群落。

梭梭群系具有较多样的从属层片。

其中有超旱生的灌木构成的灌木层片组成者主要有:

几种沙拐枣(Calligonummongolicum、C.flavidum)、膜果麻黄(Ephedraprzewalskii)等。

梭梭群系的群落类型多样,分异较大,大致上可以分为下列三个类群:

分布在河相或古湖相的沉积的壤质或沙壤质土上的梭梭荒漠群落,生长发育良好。

梭梭高度可达3-5米,或更高。

群落中的植物种类组成较丰富,一般可有10-15种,覆盖度达30-50%。

在沙漠中,固定或半固定沙丘、丘间沙地与沙漠湖盆边缘沙地上的梭梭荒漠群落亦十分普遍,发育较好。

梭梭高达3-4米,盖度10-30%,群落中伴生的沙生灌木、半灌木与草类也较丰富,种类可达20种以上。

在准噶尔沙漠边缘,梭梭群落中的沙丘上常混生有白梭梭(Haloxylonpersicum),或由丘间沙地的梭梭群落与沙丘上的白梭梭群落形成复合的沙生植被。

在荒漠地区分布最广泛的,则是在砾石戈壁上的稀疏梭梭荒漠群系。

土壤为强度石质的、含石膏的灰棕色荒漠土或棕色荒漠土。

群落盖度在10%以下,或仅1-2%。

梭梭十分矮小,高度0.6-1.5米。

群落的结构十分简单,种类贫乏,不过3-5种,或更少。

伴生种为超旱生的灌木或半灌木,如膜果麻黄、泡泡刺、木霸王、红砂、珍珠猪毛菜、戈壁藜等。

2)白梭梭荒漠(Form.Haloxylonpersicum)

白梭梭是中亚西亚荒漠沙生植物的主要组成者,主要分布于准噶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和艾比湖东部沙漠中。

白梭梭是典型的超旱生沙生植物,适生于荒漠地区的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或厚层沙地上,而不见于其它基质。

水分全凭大气降水与沙层凝结水供给,在沙层含水量0.5%是仍能正常生长,与潜水无联系。

它的根系十分发达、分布广且深。

叶极端退化成狭小三角膜状,当年生绿枝为同化器官。

在半流动沙丘和沙丘顶部的白梭梭群落较稀疏,盖度仅有5-10%,伴生植物种类较少,一几种沙拐枣和羽状三芒草为主。

半固定沙丘上的白梭梭群落发育最好,层片结构较复杂,种类较丰富,盖度可达15-30%。

随着沙丘的固定程度增加,其它的植物增多,白梭梭受排挤而相应减少。

在准噶尔南部边缘沙漠中的固定沙丘上,常有大量梭梭加入,与白梭梭组成混交的群落,或形成复杂交错的群落组合:

在沙丘顶部为白梭梭占优势的群落,丘间低地为梭梭占优势的群落,沙丘坡上则二者相混生;其从属层片的植物种类亦甚繁多。

(2)灌木荒漠

由超旱生或真旱生的灌木和小灌木为建群种的灌木荒漠,在荒漠区域,尤其是亚洲中部荒漠亚区域成为占优势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它包括在种类组成、起源与地理成分、以及生态特性方面,具有差异很大的群系。

(1)典型的灌木荒漠

1)膜果麻黄荒漠(Form.Ephedraprzewalskii)

膜果麻黄构成的稀疏灌木荒漠,在亚洲中部荒漠地区有广泛的分布。

它大面积出现于塔里木盆地边缘的戈壁,以及准噶尔盆地中。

其生境为山前洪积或洪积、冲积倾斜平原以及卵石质的石膏棕色荒漠土或石膏灰棕色荒漠土,土壤中含有大量石膏沉积物,土表上有时在植丛基部有少量积沙。

麻黄植丛多生长在暂时地表径流形成的小冲沟或浅凹地旁。

膜果麻黄荒漠群落结构十分简单,常由麻黄形成稀疏的纯群,构成高40-60厘米的单一层片,盖度在10%以下。

在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段,可形成较高大密集的群落,高达1-1.5米,盖度可达15-20%。

起伴生植物种类成分较少,因分布地区的生境而异。

在塔里木荒漠中,膜果麻黄群系的主要伴生植物种类有:

泡泡刺、裸果木、琵琶柴、塔里木沙拐枣(Calligonumroborowskii)、合头草(Sympegmaregelii)、戈壁藜(Iljiniaregelii)、木旋花(Convolvulusfruticosus)、盐生草(Halogetonglomeratus)、刺沙蓬等。

在喀什西部山麓洪积扇上的膜果麻黄荒漠中,有新疆绢蒿(Seriphidiumkaschgaricum)伴生,并出现了不少短生植物,如四齿芥、鹤虱(Lappulaspinocarpos)、离子草(Chorisporatenella)、抱茎独行菜(Lepidiumperfoliatum)等构成的春季层片。

2)泡泡刺荒漠(Form.Nitrariasphaerocarpa)

泡泡刺荒漠也是典型的亚洲中部类型的灌木荒漠群系,广泛分布于哈密-哈顺戈壁和塔里木盆地。

其生境为石质残丘、剥蚀石质准平原、山麓砾石洪积扇与干旱的山间低地与干河谷。

土壤为富含石膏、强度石质化的灰棕色荒漠土或棕色荒漠土,有时表层覆有薄沙,地表水与土壤水极度缺乏。

泡泡刺亦为厚叶多汁的超旱生灌木,高约30-60厘米,枝叶稀疏,具随风飞滚的泡囊状果实,在植丛基部常积成小砂堆。

群落盖度很低,在5%左右或更低,常有大片光裸无植物的地段。

群落结构很简单,多为稀疏的单种群落,常沿暂时径流沟生长。

伴生植物稀少,有膜果麻黄、木霸王、塔里木沙拐枣、珍珠猪毛菜、琵琶柴、戈壁藜、合头草等。

3)齿叶白刺荒漠(Form.Nitrariaroborowskii)

这一群系广泛分布在荒漠区域东南部,土壤为粘土、覆沙粘土及盐渍土,在昆仑山北麓则为石膏棕色荒漠土。

在山前洪积平原,地下水深2-4米。

建群种齿叶白刺生长良好。

高度50-180厘米,一般在一米左右,冠幅可达2米,覆盖度18-25%,个别低洼地可达35%。

它生长较茂密,耐旱、耐沙埋和耐盐能力均较强。

在昆仑山北麋,齿叶白刺与合头草群落构成复合体。

4)昆仑沙拐枣荒漠(Form.Calligonumroborowskii)

本群系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周围的山麓洪积扇下部。

土壤为沙质、砂砾质或砾质的棕色荒漠土,地表常有薄层积沙。

塔里木沙拐枣在沙壤土上生长高大,可达1.5-2米,在砂砾质土上高仅30-50厘米。

覆盖度很低,一般在2-5%。

常为单优种群落,伴生植物很少,有泡泡刺、琵琶柴、河西苣(Hexiniapolydichotoma)、盐生草等。

塔里木沙拐枣可作为戈壁绿化、防风蚀的先锋植物。

2)沙生灌木荒漠

1)淡杆沙拐枣荒漠(Form.Calligonumleucocladum)

本群系为中亚西亚类型的沙生灌木荒漠,主要分布于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北部。

它主要出现在沙垄间的起伏地或丘间平沙地上,亦生长在半固定沙丘迎风坡的下部地段,通常与白梭梭的小乔木沙漠群落相结合分布。

淡杆沙拐枣高约30-50cm,形成十分稀疏的灌木层片,常有木贼麻黄加入,并有苦艾蒿、白茎绢蒿、沙蒿等构成的半灌木层片。

群落中的沙生草类有:

准噶尔鸢尾(Irissongarica)、异翅独尾草(Eremurusanisopterus)、羽状三芒草、鹤虱、虫实、对节刺等。

群落的盖度为20-40%不等,或更稀疏。

2)红果沙拐枣荒漠(Form.Calligonumrubicundum)

本群系分布于新疆准噶尔盆地额尔齐斯河沿岸沙丘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缘的流动沙丘上。

在流动沙丘上的红杆沙拐枣,高达1.5m;十分稀疏,盖度不超过10%,往往成为单一的植丛,或有少量的伴生植物,如巨滨麦、羽状三芒草、准噶尔无叶豆(Eremospartonsoongoricum)等。

在河岸的半固定沙丘上,群落盖度为20-40%,伴生植物亦较多,主要有木贼麻黄、驼绒藜等。

3)银沙槐荒漠(Form.Ammodendronargenteum)

银沙槐荒漠主要分布于新疆伊犁地区西部,即伊犁河谷北侧的塔克尔莫乎尔沙漠中。

它生长在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或丘间沙地上。

这里的潜水位在10-15米以下。

沙生植物的生长全靠大气降水和沙丘悬湿水层供应,年降水在150mm左右,冬春降雪较丰富。

银沙槐为中亚西亚荒漠成分的沙生植物。

根系发达,深直根与广侧根兼备,十分耐风蚀与沙埋。

2.1.3半灌木、小半灌木荒漠

在温带荒漠地区,由超旱生半灌木和小半灌木为建群种的荒漠类型,得到最广泛的分布。

它们经常与小乔木或灌木荒漠相结合出现。

其分布的生境从荒漠平原的砾石戈壁、剥蚀苔原、壤土平原、沙漠、盐漠、直至石质山地与黄土状土地,具有最广的适应幅度。

根据其种类组成与生态特点,又可分为下列荒漠群系组:

(1)盐柴类半灌木、小半灌木荒漠:

以藜科和柽柳科的种类为主;

(2)多汁盐柴类半灌木、小半灌木盐漠:

出现在各类盐化土或盐土上,其中还包括一些盐生灌木的种类;

(3)蒿类半灌木、小半灌木荒漠:

除油蒿与籽蒿为东部沙丘的种类,苦艾蒿与白茎绢蒿为西部沙丘与沙地的种类外,其余多为中亚西亚类型旱蒿亚属的种类,分布在平原与低山的黄土状壤土基质上。

(1)盐柴类半灌木、小半灌木荒漠

盐柴类半灌木、小半灌木荒漠遍布于岩石低山和砾石戈壁,土壤中含有一定量的石膏、碳酸钙和盐分。

植物群落的覆盖度很小,一般在5-30%,甚至在1%以下。

建群层片通常由不超过50厘米高的超旱生、中温小半灌木组成,主要是藜科的假木贼(Anabasis)、猪毛菜(Salsola)、驼绒藜(Ceratoides)、合头草(Sympegma)、戈壁藜(Iljinia)、小蓬(Nanophyton)、以及柽柳科的琵琶柴(Reaumuria)等属的植物;从属层片的组成成分,有藜科、菊科、十字花科等科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这类荒漠的建群植物,由于生态相近、生活型相同,群落分布的镶嵌现象又十分明显,因沿用西北群众习称“盐柴”名之。

1)琵琶柴荒漠(Form.Reaumuriasoongorica)

琵琶柴荒漠主要分布在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

这类群落所在的生境特点是:

山地丘陵、剥蚀残丘、山麓洪积平原、山前砂砾质和砾质洪积扇等;土壤北疆为灰棕荒漠土,而在南疆以棕色荒漠土为主。

在荒漠灰钙土上也有生长,并出现在盐化以至强盐化土上,有的土壤富含石膏。

琵琶柴属于中亚西亚成分,是一种超旱生盐生的矮半灌木。

高度一般20-40cm,在极端干旱和盐化的戈壁上,植株低矮、生长稀疏而枯黄。

深根性,枝条被沙埋后遇有水分即可生出不定根,在不良的气候条件下,茎秆从根际劈裂,进行独特的无性繁殖。

琵琶柴荒漠的群落结构一般比较简单,往往由琵琶柴组成纯林。

多数情况下只有半灌木层,而草木层发育不明显。

群落稀疏,总盖度10-20%,在戈壁地区一般低于10%。

群落中植物种类成分也比较简单。

但由于该群系分布范围较广,并生于多种生境,因此在整个琵琶柴荒漠群落中伴生植物种类也不少,约有90余种。

常见的有梭梭、珍珠猪毛菜、泡泡刺、膜果麻黄、无叶假木贼、短叶假木贼、盐爪爪、柽柳(Tamarixramosissima,T.hispida、T.laxa),白刺(Nitrariaroborowskii,N.sibirica、N.tangutorum)、合头草、刺旋花、四齿芥(Tetracmequadricornis)、抱茎独行菜(Lepidiumperfoliatum)、沙生针茅、东方针茅(Stipaorientalis)、叉毛蓬(Petrosimoniasibirica)、散枝猪毛菜(Salsolabrachiata)、驼绒藜、多根葱、盐生草等。

这些植物有些在不同地段,还作为共建种或优势种分别与琵琶柴组成群落。

2)驼绒藜荒漠(Form.Ceratoideslatens)

驼绒藜荒漠广泛分布于准噶尔盆地、天山南坡、昆仑山北坡。

所占的海拔高度,从准噶尔盆地500-700m的平原到昆仑山北坡的3500m都有分布。

土壤为棕钙土、灰钙土、灰棕荒漠土或棕色荒漠土,基质有沙质、壤质、砾质以至石质。

3)合头草荒漠(Form.SympegmaRglii)

合头草为亚洲中部种,是一种高20-50cm的超旱生小半灌木。

合头草荒漠群落广泛分布于天山南坡、帕米尔东坡、昆仑山北坡。

生长环境一般为石质山地及剥蚀残丘,土壤为棕色荒漠土,土壤的机械组成或者是砾质、石质,或者是沙浪质,总盖度达15-30%。

群落的种类组成,在昆仑山北坡覆有黄土状亚沙土上,有黄花瓦松(Orostachysspinosus)、盐生草、肉叶雾冰藜等;在天山南坡,有无叶假木贼、膜果麻黄、裸果木、喀什木霸王、盐生草等。

4)戈壁藜荒漠(Form.IljiniaRglii)

戈壁藜属于亚洲中部种。

是一种典型的超旱生小半灌木,常形成单优群落。

分布在东疆的哈密盆地、伊吾地区、喀什至库尔勒的天山南坡山前洪积扇,北疆的艾比湖西岸第三纪残余平原的干沟。

土壤为砾质或砂砾质的石膏棕色荒漠土或石膏灰棕色荒漠土。

戈壁藜株高20-40cm,盖度不及10%。

群落种类组成很贫乏,在天山以北,伴生植物有梭梭、膜果麻黄、木贼麻黄、泡果沙拐枣(Calligonumjunceum)、大叶补血草(Limoniumgmelinii)等;在天山以南,则有琵琶柴、无叶假木贼、喀什木霸王、裸果木、圆叶盐爪爪、合头草、河西苣等。

5)小蓬荒漠(Form.Nanophytonerinaceum)

小蓬属于中亚种,是高5-10cm的小半灌木。

这类荒漠群落,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南麋、准噶尔西部山地东麓、天山北麓、北塔山南麓和伊犁谷地、博乐谷地海拔600-1000m的山麓洪积扇或河岸古老阶地上。

土壤强度砾质化,为砾石占30-95%的棕钙土、灰钙土和灰棕荒漠土。

以小蓬为单优势种的群落,分布最广。

群落总盖度10-30%,具有暗褐色垫形的群落外貌。

群落的种类组成从十余种至一、二种不等,除建群种外,还有驼绒藜、纤细绢蒿(Seriphidiumgracilescens)、盐生假木贼、木地肤等小半灌木和沙生针茅、多根葱、角果藜、盐生草、四齿芥、庭荠、鹤虱等草类。

在北塔山一带海拔1200m以上的山麓洪积扇,土壤具有明显的盐化特征的生境中,小蓬与琵琶柴、盐生假木贼、小蒿组成超旱生的小半灌木群落,总盖度20-30%。

种类组成除上述以外,还有驼绒藜、小甘菊(Cancriniadiscoidea)、沙生针茅等。

在伊犁谷地、博乐谷地和阿尔泰山南麓海拔1000m左右的低山上,土壤仍然强度砾质化,小蓬与草原禾草形成草原化荒漠类型的群落。

草类层片主要由沙生针茅、针茅(Stipacapillata)、多根葱、沟叶羊茅(Festucasulcata)、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soongarica)等组成,总盖度可达10-15%。

6)无叶假木贼(Form.Anabasisaphylla)

无叶假木贼属中亚成分,是一种无叶、浓绿色肉质枝的半灌木。

它组成的群落分布在准噶尔盆地西南部古湖盆地区、天山南坡和昆仑山北坡海拔1200-1600m低山山麋洪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