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植被主要类型修订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63234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2 大小:14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植被主要类型修订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山西植被主要类型修订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山西植被主要类型修订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山西植被主要类型修订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山西植被主要类型修订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山西植被主要类型修订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2页
山西植被主要类型修订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2页
山西植被主要类型修订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2页
山西植被主要类型修订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2页
山西植被主要类型修订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2页
山西植被主要类型修订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2页
山西植被主要类型修订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2页
山西植被主要类型修订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2页
山西植被主要类型修订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2页
山西植被主要类型修订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2页
山西植被主要类型修订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2页
山西植被主要类型修订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2页
山西植被主要类型修订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2页
山西植被主要类型修订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2页
山西植被主要类型修订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2页
亲,该文档总共10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植被主要类型修订稿.docx

《山西植被主要类型修订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植被主要类型修订稿.docx(10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西植被主要类型修订稿.docx

山西植被主要类型修订稿

WEIHUAsystemofficeroom【WEIHUA16H-WEIHUAWEIHUA8Q8-WEIHUA1688】

 

山西植被主要类型

山西植被的主要类型

植被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要想系统地了解植被,深人地研究植被,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类造福,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进行植被分类。

我们把植被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栽培植被两大类型。

植被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主要自然要素。

山西地处暖温带——温带,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发育的植被类型比较齐全。

各地植物种类成分及其组成群落、区域特点,时空特征和人为影响程度不同,因而其植被类型及分布地域、分布规律不同。

在一定地段上的植物结合,它具有一定的优势层片结构。

在优势层片结构中拥有共同的生态类型和生活型,植物与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作用,并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所以植物群落不仅包括了植物本身,而且还包括有一定的生态环境特征。

因为植物群落建群层片结构的形态和生态特点,不只是地理条件的反映,同时他又影响着植物群落环境。

根据上述对植物群落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山西植被的特点,在植被分类时,主要考虑以下原则。

1.植物种类组成

植物种类是构成一个植物群落,乃至一个植被类型的基础,一定种类的组成显示出一个群落的基本特征,而其他特征则由这一特征所决定。

特别是对群落的组成起作用的优势种和共建种,因为它是群落的主要建造者,是群落存在的前提,是分类的主要依据。

一旦遭到破坏,它所创建的群落环境随之发生演替。

本书分类系统中,中低级分类单位(群系和群丛)的划分多考虑这一因素。

其次,还考虑到植物群落中的特征种或者指示植物,但必须明确这些种可以是建群种、特征种,或者是多度不太大的指示植物种。

因为它们能够反映该群落自下而上的气候条件和环境。

如陵川县峡谷中南方红豆杉林、夏县的板栗林等,虽面积不大或者很小,说明山西省存在亚热带成分的植物群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群落的外貌和结构是植被分类的主要依据。

群落的外貌主要决定植物的生活型和生理、生育特性。

群落的结构包括群落的水平空间和其垂直结构(即群落的分层现象),它的形成是群落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既使在同一植被类型内,建群层片中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态习性一致,进行分类时,还应结合其他的习性和生活型,从全面考虑,而不单纯强调生态习性的某一个方面。

在这里我们还应该提到的是灌丛和灌草丛的归类上,根据山西的群落情况,提出了一个划分标准和依据。

按照样方统计,灌木层的优势种、建群种,或者共建种,其盖度不超过30%则为灌草丛,并以草本层的优势种,命名为某某灌草丛。

3.生态环境

任何植物群落与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进行分类时我们充分注意到植物分布的地带性,及其与具体环境的关系。

有时应用生态地理环境的特征(如地貌、土壤、气候等)来作为划分植被类型的依据。

主要是为了避免单纯的依靠层片结构进行分类,而把不同意义的生态学或发生学不同的植物群落划规为一个类型。

如草甸中的山地草甸和河漫滩草甸,采用地带并结合地貌分别划类。

又如,辽东栎是暖温带地区的代表种,其群落随生态条件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在南暖温带则为乔木,并组成优势群落(当然在低山部分为灌木状疏林,这是人为结果);而在北暖温带,因为热量不足,生长不良,呈灌木状。

据此,我们把它划分为两个群系,即辽东栎林和灌木状辽东栎林。

4.动态特征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处在发生变化和运动中,植物群落也是如此。

比较快的变化是季节性变化(季相),比较缓慢的则是演化和演替。

如,我们在调查时发现在灌丛地带造林,或者在晋北地区的草原上造林,且长到一定程度,从演替上讲是发展趋势,肯定发展森林植被类型,这是动态的;从静态讲,目前还是以某灌丛,或者草原占优势,其现状植被是某灌丛植被,或者草原植被。

我们在植被图中或本书类型叙述时则以某森林植被类型来叙述,力求与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生产生活紧密结合,适当考虑了植物群落的利用、改造与保护的原则和途径。

因此本分类系统实际上全面体现植物群落特征、生态特征和生产利用特征的三统一原则。

?

根据上述分类原则,山西省植被分类系统,采用了群丛、群系、植被型三个基本等级为主要分级单位,群丛组、群系组、植被型组及植被亚型、亚群系为辅助单位。

1.群丛

植被群丛是植被分类的最基本单位。

它是在一定地段上或一定小环境内,拥有相似层片、结构,并在主要层片中有相同的优势植物组成的植物群落或者联合,其外貌和生态环境相一致。

它们所占的面积不会太大,尤其是我省地处黄土高原,又是个多山省份,在山地和丘陵上常由于坡向部位、海拔高度的不同,就形成不同的群丛。

2.群系

植物群系是植被分类系统中的中级单位。

凡是优势种(建群种或共建种)、优势(建群)层片相同的植物群丛联合起来就成为群系。

群系在地理分布上经常占有一定的空间。

它不仅优势种(建群种)的生活型相同,而且优势(建群)种也相同,并充分反映群系的最本质特征。

即一个群系的结构、区系组成、生物生产力,以及动态特点都是相似的。

如油松群系、栓皮栎群系、华山松群系、虎榛子群系等。

但是在建群种很多的植物群落中,就根据特征种,或按生态地理条件相同的群丛联合起来的植物群落做为划分群系的依据。

如在划分盐生草甸是以地带性来进行,因为用不同地带盐生草甸的特征比用优势种更能反映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群系是本书中主要描述的分类单位。

3.植被型

植被型是植被分类系统中的高级单位。

每个植被型的主要层或层片的优势种具有一定的植物区系特征,相同或大体相同的生活型、相似的生物生态学特性,以及相似的演替方向,从而在生态系统中具有相似的能量流转和物质循环的特点。

植被型是一定的气候区域的产物,就其地带性有一定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而隐域性植被是一定的特殊生境的产物。

如植被型在我省分类系统中有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灌丛等。

根据上述分类系统的原则,以及对植被类型单位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对三级基本分类单位的划分,要求严密一致;而对三级辅助单位的划分,则适当放宽,力求相近。

特别是结合山西省具体植被类型特点,及其自然环境条件,将山西省自然植被分类系统列表如下(其中:

植被型组,以ⅰ……表示;植被型,以㈠、……表示;群系,以1.2.3……表示)。

山西省自然植被分类系统表

ⅰ、针叶林(植被型组)

㈠、寒温性针叶林(植被型)

1.华北落叶松林(群系)(Form.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

2.白杄林(Form.Piceameyeri)

3.青杄林(Form.Piceawilsonii)

4.含臭冷杉的华北落叶松、青杄、白杄林(Form.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Piceamegeri+Piceawilsonii+Abiesnephrolepis)

5.华北落叶松、白杄林(From.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Piceameyeri)

㈡、温性针叶林

6.油松林(From.Pinustabulaeformic)

7.油松、白皮松林(Form.Pinustabulaeformis+Pinusbungeana)

8.油松、侧柏林(Form.Pinustabulaeformis+Platycladusorientalis)

9.白皮松林(From.Pinusbungeana)

10.白皮松、侧柏林(From.Pinusbungeana+Platycladusorientalis)

11.侧柏林(From.Platycladusorientalis)

12.侧柏、杜松林(From.platycladusorientalis+Juniperusrigida)

13.杜松疏林(From.Juniperusrigida)

14.华山松林(From.Pinusarmandii)

㈢、暖温性针叶林

15.南方红豆杉林(From.Taxusmairei)

ⅱ、针阔叶混交林

㈠、寒温性针阔叶混交林

16.华北落叶松、白桦林(Form.Larisprincipi-rupprechtii+Betulaplatyphylla)

㈡、温性针阔叶混交林

17.油松、辽东栎林(Form.Pinustabulaeformis+Quercusliaotungensis)

18.油松、山杨、白桦林(Form.Pinustabulaeformis+Populusdavidiana+Betulaplatyphylla)

ⅲ、落叶阔叶林

㈠、山地栎林

19.辽东栎林(Form.Quercusliaotungensis)

20.栓皮栎林(Form.Quercusvariabilis)

21.橿子栎林(Form.Quercusbaronii)

22.槲栎林(Form.Quercusaliena)

㈡、山地落叶阔叶杂木林

23.板栗林(Form.Castaneamollissima)

24.山茱萸林(Form.Cornusofficinalis)

25.青檀林(Form.Pteroceltisturczaninouii)

26.鹅耳枥、槭、榆杂木林(Form.Carpinusturczaninowii+Acermono+Vlmuspumila)

27.漆树、青麸杨林(Form.Rhusverniciflua+Rhuspotaninii)

㈢、山地杨、桦林

28.山杨林(Form.Populusdavidiana)

29.白桦林(Form.Betulaplatyphylla)

30.红桦林(Form.Betulaalbo-sinensis)

31.山杨、白桦林(Form.populusdavidiana+Betulaplatyphylla)

㈣、平地人工林

32.小叶杨林(Form.Populussimonii)

33.青杨林(Form.Populus×cathayana)

34.刺槐林(Form.Robiniapseudoacacia)

ⅳ、落叶阔叶灌丛

㈠、寒温性落叶灌丛

35.箭叶锦鸡儿、金露梅、银露梅灌丛(Form.Caraganajubata+fruticosa+potentillaglabra)

㈡、温性落叶灌丛

36.毛黄栌灌丛(Form.Cotinuscoggygriavar.pubescons)

37.连翘灌丛(Form.Forsythiasuspense)

38.牛奶子灌丛(Form.Elaeagnusumbellata)

39.酸枣、荆条灌丛(Form.Ziziphusjujubavar.spinosa+Vitexnegundo)

40.荆条灌丛(Form.Vitexnegundovar.heterophylla)

41.翅果油树灌丛(Form.Elaeagnusmollis)

42.白刺花灌丛(Form.Sophoravicifolia)

43.沙棘灌从(Form.Hippophaerhamnoidessubspsinensis)

44.三裂绣线菊灌丛(Form.Spiraeatrilobata)

45.土庄绣线菊灌丛(Form.spiraeapubescens)

46.山桃、山杏灌丛(Form.Prunusdavidiana+Prunusarmeniacavar.ansu)

47.蚂蚱腿子灌丛(Form.Myripnoisdioica)

48.榛子灌丛(Form.Corylusheterophylla)

49.胡枝子灌丛(Form.Lespedezabicolor)

50.照山白灌丛(Form.Rhododendronmicranthum)

51.黄刺玫灌丛(Form.Rosaxanthina)

52.虎榛子灌丛(Form.Ostryopsisdavidiana)

53.小叶鼠李灌丛(Form.Rhamnusparvifolia)

54.六道木灌丛(Form.Abeliabiflora)

55.野皂荚灌丛(Form.Gleditsiaheterophylla)

56.白蜡叶荛花灌丛(Form.Wikstroemialigustrina)

57.柠条锦鸡儿灌丛(Form.Caraganakorshinskii)

ⅴ、灌草丛

58.荆条、酸枣、白羊草灌草丛(Form.Vitexnegundovar.heterophylla+Ziziphusjujubavar.spinosa+Bothriochlloaischaemum)

59.野皂荚、白羊草灌草丛(Form.Gleditsiaheterophylla+Bothriochloaischaemum)

60.河朔荛花、白羊草灌草丛(Form.Wikstroemiachamaedaphne+Bathriochloaischaemum)

61.三裂绣线菊、白羊草灌草丛(Form.Spiraeatrilobata+Bothriochloaischaemum)

62.灌木铁线莲、蒿类灌草丛(Form.Clematisfraticosa+Artemisiawpp)

63.沙棘、白羊草灌草丛(Form.Hippophaerhamrcoidessubsp.Sinensis+Bothricochloc)

ⅵ、草丛

64.白羊草草丛(Form.Bothriochloaischaemum)

65.黄背草草丛(Form.Themdeajaponica)

66.野古草草丛(Form.Arundinellaanomala)

67.蒿类草丛(Form.Artemisiaspp.)

ⅶ、草原

㈠、蒿类草原

68.铁杆蒿草原(Form.Artemisiagmelinii)

69.茭蒿草源(Form.Artemisiagiraldii)

㈡、百里香草原

70.百里香草原(Form.Thymusmongolicus)

71.百里香、冷蒿草原(Form.Thymusmongolicust+Artemisiafrigida)

72.百里香、针茅草原(Form.Thymusmongolicust+Stipabungeana+)

㈢、针茅草原

73.针茅草原(Form.Stipabungeana+)

74.针茅、铁杆蒿草原(Form.Stipabungeana+Artemisiagmelinii)

㈣、达乌里胡枝子草原

75.达乌里胡枝草原(Form.Lespedezadavwrica)

ⅷ、草甸

㈠、山地草甸

76.苔草草甸(Form.Carexspp.)

77.嵩草草甸(Form.Kobresiabellardii+)

78.兰花棘豆草甸(Form.Oxytropiscoerulea)

79.五花草甸(Form.Polygonumviviparum+Sanguisorbaofficinulis+Pedicularisspp.+Potentillaspp.+LeonthopodiumLeontopodioides)

80.杂类草草甸(Form.Aconitumsp.+Polygonumviviparum+Gentianasp.)

㈠、河漫滩草甸

81.假苇拂子茅草甸(Form.Calamasgrostispseudophragmites)

82.狗牙根草甸(Form.Cynodondactylon)

83.鹅绒委陵菜、金戴戴、水葫芦苗为主的杂类草草甸(Form.Potentillaanserina+Halerpestesruthenica+Halerpestescymbalaria)

84.罗布麻草甸(Form.Apocynumvenetum)

㈠、盐生草甸

85.隐花草、狗牙根草甸(Form.Crypsisaculeata+Cynodondactylon)

86.獐茅草甸(Form.Aeluropussinensis)

87.碱蓬草甸(Form.Suaedaglauce)

88.盐地碱蓬、盐角草草甸(Form.Suaedasalsa+Salicorniaeuropaea)

ⅸ、沼泽植被和水生植被

89.芦苇沼泽(Form.Phragmitescommunis)

90.香蒲沼泽(Form.Typhaangustata)

91.眼子菜群落(Form.Potamogetonsp.)

92.慈姑、泽泻群落(Form.Sagittariatrifolia+Alismaplantago-aquatica)

一、

针叶林是以针叶树为建群种组成的各类森林植物群落的总称。

山西省针叶林类型较多,有寒温性落叶针叶林(华北落叶松林)、寒温性常绿针叶林(白杄林、青杄林)、温性常绿针叶林(油松林、白皮松林、华北松林、侧柏林、杜松林)、暖温性针叶林(南方红豆杉林)等,其建群种多为单优势群落。

其中,臭冷杉难成纯林,多与华北落叶松、青杆杄、白杄混交;杜松林除形成疏林外,常零星分布于其他森林群落之中,形不成纯林;樟子松是山西省人工引种的一种针叶林类型,主要分布在雁北地区;南方红豆杉林在山西省东南部壶关和南部阳城、沁水均有分布,纯林面积小,或与青檀混交成林。

针叶林生态系统发育历史久远,已在山西植被历史变迁中有所叙述。

现代针叶林已成为天然次生林,分布广泛,面积大,多分布于山地,是山西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森林面积的42.9%,蓄积量大。

由于针叶林林木树干通直,出材率高,木材耐腐蚀,是良好的用材树种。

针叶林,尤其是油松林是山西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森林植被类型。

油松根系发达,耐干旱,耐瘠薄,是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保护好现有针叶林,大力营造针叶林,对于保持生态平衡,美化净化环境,涵养水源有很大的作用。

㈠、寒温性针叶林

山西省寒温性针叶林主要是由落叶松属、云杉属、冷杉属三属植物组成。

主要分布在中、北部海拔较高的山地。

构成垂直分布的寒温性针叶林带,由北向南逐渐升高.大致是1800~2800m之间。

集中分布区为管涔山、关帝山、五台山、恒山等地。

1.华北落叶松林

华北落叶松喜光,耐寒冷,适生于湿润凉爽的气候。

从地史资料分析,山西省五台山等华夏构造带中的第三纪时的高山部位就有分布。

而当时的低地还为亚热带植物区系所控制。

第四纪受冰川气候的影响,推移到平川,间冰期又恢复到山地。

山西省现有华北落叶松林是天然次生林,是我省中山以上垂直地带性的主要植被类型。

分布在北部的恒山(北纬39°)、管涔山、五台山、关帝山及中部的太岳山(北纬36°30′)等山地,海拔1600~2800m之间的阳坡、半阳坡;阴坡也有分布且生长良好,多与白杄、青杄混生。

在五台山并混生有臭冷杉。

林下土壤其次为淋溶褐土,主要是棕色森林土,土层较厚、湿润、肥沃、排水良好,腐殖质厚5~10cm。

群落外貌整齐呈浅绿色。

高15~25m,胸径20~30cm。

根据21个样方统计,有乔木树种6种,灌木11种,草本20种。

乔木层郁闭度~,林下灌木稀疏。

主要有刚毛忍冬、金花忍冬、六道木、多花栒子木、东北茶蔗子、土庄绣线菊和小叶忍冬等。

其中,北部山地华北落叶松林内灌木稀少,一般覆盖度不超过20%。

而南部灌木林下灌木种类虽增加不多,但出现了温性植物,如榛子、大花溲疏、二色胡枝子等。

在华北落叶松盖度为50%~60%时,林下的灌木层覆盖度可达40%。

在海拔较高的华北落叶松林边缘地带,还可见到金露梅、银露梅等。

草木层以苔草和细叶彦尾为主,其次还有小红菊、黄精、中华花忍、东方草莓、假报春、腺毛肺草、糙苏、大花杓兰、玉竹、鹿蹄草、舞鹤草、铃兰、山尖子、藜芦等。

华北落叶松林的演替,一是在海拔较高2500m以上,即林限地区,一旦群落遭受破坏,则形成亚高山草甸;海拔2000~2500m的地区,则为山地草甸所更替。

二是水分条件较好的阴坡,多由桦木、山杨林等落叶阔叶林所替代,以吕梁山西坡最为明显;亦有的为山地灌丛所更替。

三是阳坡、半阳坡华北落叶松林破坏后,则为稀疏灌丛和草丛所替代。

上述阴坡,或者阳坡,如加强保护和抚育更新,仍可发生正向演替,恢复为华北落叶松林。

华北落叶松林是山西省的重要用材林,华北落叶松是山地中山及北部地区速生丰产造林树种,适合于海拔1400m以上山地造林选用。

近年来在低海拔地区试验、亦能较好生长。

生长快,也稍耐瘠薄土壤。

木材良好,材质坚硬,耐腐蚀、用途广,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树皮含单宁可提练化工产品。

同时,对绿化山区,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均有显着效能。

2.白杄林

白杄林是山西省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次生森林植被类型之一。

白杄是一种古老的树种之一,据有关文献资料,山西省自然分布的白杄林,是第三纪植物区系的孑遗种,云杉属的许多种属于西伯利亚成分,向南延伸经过第四纪大冰期破坏后再复兴的。

而山西的白杄林是起源于古北大陆南部,第三纪以前即以形成和分化,在第四纪的几个阶段时期,孢粉大量出现于华北地区,经过冰期,间冰期的反复作用,随着冰期气温的下降,白杄分布南移,并由高山向低山迁移。

间冰期温度回升后,白杄分布回流,出现和现在水平分布相似面貌。

山西的白杆杄林生态幅度较窄,在北纬37°30′~39°40′。

主要分布在恒山、管涔山、关帝山、五台山等山地,海拔1600~2700m之间的阴坡、半阴坡,属浅根性树种。

白杄具有较强的耐荫性,林木分化现象和自然稀疏现象开始较晚,也比较迟缓。

林木自然整枝不良,枯死枝条也不会自行脱落。

林冠郁闭稠密,形成了特有的生态环境。

生长良好。

其土壤为棕色森林土。

根据3个样方统计,乔木4种、灌木14种、草本20种。

乔木层郁闭度在以上,白杄树高达20~25m,胸径25~30cm。

群落外貌整齐、呈灰绿色、混生有华北落叶松、青杄、白桦等。

林下灌木稀疏,主要有:

虎榛子、山柳、沙涞、多花栒子木、六道木、刚毛忍冬。

草木植物有苔草、糙苏、鹿蹄草、舞鹤草、山尖子、小红菊、歪头菜、山野豌豆、蓬子菜、早熟禾、问荆等。

由于林内阴湿、藓类植物发达、有提灯藓、黄羽藓和绢藓。

白杄林除以白杄为优势形成纯林外。

也有与青杄混交而形成白杄、青杄林或白杄、青杄、华北落叶松林。

白杄林的更新和演替如前所述,白杄林在山西多分布在具有寒温性气候特征的中山和高中带,白杄具有一事实上的稳定性。

遭破坏后,白桦在破坏地上逐渐形成一事实上的群落,又为白杄幼苗生长创造了适宜环境,进而又形成稳定的白杄林群落。

虽然现在是次生林,但恢复的相当好,其演替过程,可以说是达到顶极阶段,其林下的藓类植物提灯藓、羽藓就是有力证据,它是原始森林中的原有种。

所以白杄林是一种稳定的植物群落。

其主要演替,也是经过破坏,或者砍伐,经过恢复,混有少量桦木、山柳,仍可恢复到现在的白杄林;其次亦有的可演替为混有白桦的落叶松林。

白杄林树杆通直,材质优良。

生产率高,轻软弹性好,易加工,是很好的建筑用材;白杄树姿优美,又是良好绿化美化树种;由于是稳定性的植物群落,所以是自然保护区森林环境的主体,亦是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的优良植物群落。

是山西最重要森林植被类型之一。

3.青杄林

青杄林主要分布于管涔山、五台山、关帝山、以及恒山、太岳山等地。

青杄生长在海拔1500~2300m的阴坡、半阴坡或低凹山谷,或悬崖陡壁。

在阴坡多为散生或团状聚生。

芦芽山南侧1600m左右,多与油松林混交。

中南部的太岳山五龙壑两侧有小片青杄林,则分布于海拔2000m。

太原市人工栽培的青杄可下降到1000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