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语文上册唐诗宋词选读同步测试7.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7887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5.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唐诗宋词选读同步测试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唐诗宋词选读同步测试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唐诗宋词选读同步测试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唐诗宋词选读同步测试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唐诗宋词选读同步测试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唐诗宋词选读同步测试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唐诗宋词选读同步测试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唐诗宋词选读同步测试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唐诗宋词选读同步测试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唐诗宋词选读同步测试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唐诗宋词选读同步测试7.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唐诗宋词选读同步测试7.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唐诗宋词选读同步测试7.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唐诗宋词选读同步测试7.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唐诗宋词选读同步测试7.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唐诗宋词选读同步测试7.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唐诗宋词选读同步测试7.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唐诗宋词选读同步测试7.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唐诗宋词选读同步测试7.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唐诗宋词选读同步测试7.docx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唐诗宋词选读同步测试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语文上册唐诗宋词选读同步测试7.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唐诗宋词选读同步测试7.docx

学年高二语文上册唐诗宋词选读同步测试7

高中同步测试卷(三)

第2单元 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A卷)

(时间:

150分钟;分数:

15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下列词语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骊宫(lí)  悄然(qiǎo)  回眸(móu)  千乘(shènɡ)

B.鼙鼓(pí)仙袂(mèi)花钿(diàn)霓裳(ní)(chánɡ)

C.钗擘(bò)马嵬(wéi)阑干(lán)迤逦(yǐ)(lí)

D.参差(cī)临邛(qiónɡ)人寰(huán)绰约(chuò)

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湘峨啼竹素女愁    B.十二门前溶冷光

C.黑云压城城欲催D.提携玉龙为君死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今天,肩负人民重托,心系百姓梦想,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齐聚人民大会堂,共商________,谋划未来。

②在备战高考的冲刺阶段,老师、家长和学生要互相理解,做到家校________,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③新学期很多学校把节俭教育作为开学第一课,让“______节约,反对浪费”的意识在孩子的心里深深扎根。

A.国是  偕同  例行

B.国事协同例行

C.国是协同厉行

D.国事偕同厉行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突出规范驾驶行为、增强安全意识为原则,对闯黄灯、故意遮挡号牌等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

B.在先后发布“袭击纽约”“袭击华盛顿”的视频后,朝鲜22日发布新的宣传视频,显示“朝军大举进攻韩国,伞兵降落到韩国首尔与韩国士兵巷战,将15万美国公民劫持为人质”。

C.歼—15飞机是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首个舰载多用途战斗机,它具有作战半径大、机动性能好、载弹量多等特点,被誉为凶猛强悍的空中“飞鲨”。

D.当澳大利亚籍主裁判本杰明·威廉姆斯吹响终场哨声时,刚刚用跌倒换来一次助攻的张琳芃狠狠地将球远远地开到对方半场,仿佛只有这样就能稍稍释放一些压力。

二、古诗文阅读鉴赏(38分)

(一)诗歌鉴赏(32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

(1)~

(2)题。

(8分)

李凭箜篌引

李 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这首诗的第五、六两句是如何描写乐声的起伏变化的?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诗句“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并说说“逗”字有何作用。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

(1)~

(2)题。

(8分)

听颖师弹琴

韩 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1)把这首诗分为两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描写音乐这一无形的事物时采用了怎样的方法?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

(2)题。

(8分)

西宫春怨

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注]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注】 云和:

乐器。

(1)试赏析“西宫夜静百花香”一句的妙处。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的主人公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

(1)~

(2)题。

(8分)

流 莺

李商隐

流莺①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②何处有花枝。

【注】 ①流莺:

不知所往、飞落无依的黄莺。

②凤城:

这里借指长安。

(1)这首诗颈联的对仗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圣叹称此诗“托流莺以见意也”,叶燮称此诗“寄托深而措辞婉”。

请结合此诗谈谈你对二人评论的理解。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句默写(6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天长地久有时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长恨歌》)

(2)身无彩凤双飞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无题

(一)》]

(3)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无题

(二)》]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6)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三、现代文阅读(2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韩愈论道德修养

韩愈认为统治人才需要具备“德与艺”两方面条件。

从两者的内在关系看,德是艺的思想基础,艺是德的体现手段。

德比艺是更为根本的条件。

如文学写作与道德修养的关系,道德修养是文学写作的根本前提,“夫所谓文章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

实之美恶,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行峻而言厉,心醇而气和”。

因此要像古代伟大作家一样写出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一定要特别重视道德修养,以道德修养为根底,才可能有光辉的文学作品。

韩愈在教育实践中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

韩愈认为道德根源于人性,基本内容是仁、义、礼、智、信五项道德准则。

五项之中最主要的是仁义两项。

仁义是全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人有没有道德,其区别就看他存仁义或弃仁义。

仁义并非高不可攀的目标,只是实行对人类的博爱而已。

道德教育以仁义为核心,有道德修养的人,必定是“内仁而外义,行高而德巨”。

韩愈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吸收前人的道德修养理论,总结自己的修养经验,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修养要则。

“责己重以周,责人轻以约。

”他主张要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协调我与人的关系。

要协调关系,对自己的要求应当全面而严格,以鞭策自己不懈地提高道德修养,对别人的要求应当宽松而简单,别人也就乐意为善或改过从善。

而现实的情形恰好相反,一般人对别人要求求全责备,对自己要求则很低很少。

他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作了分析,认为根源是怠和忌,怠者对自己没有要求,不能提高品德修养,忌者害怕别人品德修养获得高度评价,而对别人进行诋毁。

韩愈关于责己和待人的思想,是孔丘“躬自厚而薄质于人”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思省自勉”,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从主观上提高认识,需要个人认真深入地反省思考。

他在《进学解》中说:

“行成于思,毁于随。

”德行的成就在于认真深思,毁坏就在于放任自弃。

因此应当经常与道德规范进行对照而反省自己的行为,对不合仁义规范的行为,虽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也应当感到后悔,防止再犯。

他认为在道德面前有君子与小人之别,不成为君子,便落为小人,一切都取决于自己。

“贤不肖存乎己……存乎己者,吾将勉之”,要在主观上保持一种上进心,勉励自己成为道德修养高的人。

“知过能改”,韩愈认为对待过错也是一个道德修养问题。

过错不仅是已经表现出来的言或行,没有表现出来的心思不正也是一种过错。

他说:

“所谓过者,非谓发于行、彰于言,人皆谓之过,而后为过也。

生于其心,则为过矣。

故颜子之过,此类也。

不贰者,盖能止之于始萌,绝之于未形,不贰之于言行也。

”有些人犯了过错已有认识,对改正错误持什么态度便成为重要问题。

他说:

“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

”较积极的态度应是勇于改过,改过是为了不再有过,应该受到赞许。

(摘编自《中国教育思想史》)

下列不属于韩愈对“德与艺”关系的解说的一项是(  )

A.德是艺的思想基础,艺是德的体现手段。

两者相比,德是更为根本的条件。

B.道德修养是文学写作的根本前提,“夫所谓文章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

C.古代伟大作家特别重视道德修养,他们以道德修养为根底,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

D.统治人才需要具备“德与艺”两方面条件,在教育实践中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仁义是实行对人类的博爱,是五项道德准则中最主要的两项,是全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一个人有没有道德,区别就在于这个人的内心是否存仁义。

B.对自己的要求宽松而简单,对别人的要求全面而严格,是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的表现,是无法协调好人际关系的,也不能提高品德修养。

C.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在道德面前有君子与小人之别,不成为君子,便有可能落为小人,所以,要在主观上保持一种上进心,不断勉励自己。

D.如何对待过错是一个道德修养问题,包括如何认识已经表现出来的言或行、如何认识没表现出来的心思不正、对改正错误持什么态度等三个问题。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主张对自己的要求应当全面而严格,对别人的要求应当宽松而简单,这是与孔丘“躬自厚而薄质于人”的思想完全一致的。

B.韩愈在教育实践中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原因是他为培养统治人才服务,而统治人才需要具备“德与艺”两方面条件。

C.韩愈说“行成于思”,“思”就是要经常与道德规范进行对照而反省自己的行为,目的是要防止再犯造成了严重后果的错误。

D.韩愈认为没有表现出来的心思不正也是一种过错。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木车的激情

张 炜

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够迅捷而焦躁和苦恼。

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

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

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

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是那样脆弱和渺小。

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

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

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得不知疲倦者。

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

由于车速是极其缓慢的,里程是极其艰难的,因而我们今天更有理由说,他的激情才更为强大、更值得信赖。

枯叶铺地,北风呼啸。

在冬天,那个哲人也不能舍弃自己的旅程。

这在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

一位不可理喻的执着者,让世界感到畏惧了。

“政治”这两个字在现代或许已经变质。

我们现代人几乎仅仅可以从那辘辘的木车声中,听到“政治”的真正含义,领略它的本质。

它那时候是人、旅途、木车,是面对土地的求索,是这样的不知疲倦。

原来在古代,“政治”和“诗”是合二为一的,这才让后人生出了永久的崇敬。

他不倦地向各个阶层诉说他的思考,他的思想,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他探索到各种各样的原理,作为一位布道者,一位启蒙者,一位诗人,大概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与他比肩。

但人们往往承认他是布道者和启蒙者,而不愿承认他是诗人。

可是,现代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北风击碎冰凌的时刻,真的不能从辘辘的马车声中,听到和看到孔子那一腔燃烧的诗情吗?

这是一首长长的、写在大地上的诗,是可以从东方播撒到西方的长卷。

它就像高空的彩虹一样,横跨万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辉。

我们相信,一本《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它那真正的,更为渊博的思想,却是由车轮和双足镌刻在大地上的。

它们化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需要无数的后人在气流和土末里感觉和辨析,去接受它们的渗透和感染。

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

他成了中国乃至整个东方的骄傲,也成了整个人类的骄傲。

他的行为表明了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耐力。

他可以指示我们走向多么遥远。

他不仅属于古代,更属于现代和未来。

给这样一个伟大的言者和行者做一鉴定,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

可是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

他是这样一种生命,他抓住了更本质的东西,所以他才能走向未知的选择,才能驾驭颠簸的木车,承载那么多思想,驶进茫茫历史长河之中,驶进一片灿烂之中。

遥想那个古人的身影,我们似乎会明白一点什么。

原来只有激情,只有他所击打出的思想的闪电,才可以超越一切交通工具的迅捷,使一切现代传播工具相形见绌。

思想才是真正迅捷的,阔大无边的,可以笼罩这个宇宙。

激光、无线电波甚至都很难拥有这样的速度和力量。

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它的源头,忽略了它们真正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

无论怎样现代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心灵。

抽掉了心灵,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那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便是缓缓爬行的木车,也不能阻断万丈激情。

激情的燃烧可以使他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可以穿越十万大山。

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即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有了一切的一切,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

也许当我们现代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改)

1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孔子乘坐的木车虽然没有现代交通工具那么快捷、舒适,却可以穿越十万大山,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它深深的辙印诠释了“诗”与“政治”合二为一的真谛。

B.文章以“木车的激情”贯穿全文,赋予木车以深刻的内涵,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大胆展开想象,形象而全面地表现了孔子不懈求索的一生。

C.孔子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不倦地传播他的思想,而人们只承认他是启蒙者和布道者,不承认他是诗人,这主要是因为没有看到孔子身上具有一种诗人般的激情。

D.在作者看来,一部《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孔子更为渊博的思想却穿越了时空,照亮人类共同的心灵,可见《论语》的作用是有限的。

E.作者认为,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现在传播工具和交通工具越来越便捷,这种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制约了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使现代人无法阻止眼前的危机。

14.“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现代交通工具?

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联系全文,概括本文的主旨。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13分)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依次概括出中国古典诗歌构成意境的三种方式。

(每点不超过6个字)(3分)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主要范畴,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构成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诗人本身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只是在遇到了某种物境时,突有所悟,借着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二是诗人本来就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当接触外界物境时,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还有一种是自然之物本身在情态、色调上仿佛就具有性格情感一样,如“竹”的气节、“莲”的高洁等,长期以来已被公认看成自然物本身所具有的性格和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对此网上众说纷纭。

下面是某网站“微博”中网友的留言。

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在“微博”中留下对此事的看法。

要求:

语言准确,观点鲜明,60个字左右。

(4分)

网友A:

中国人至今法治观念淡薄。

一人不敢行事,人多了就天生有一种从众心理,即便违法也心怀侥幸,别人不受罚自己也不会受罚。

网友B:

绝大多数的中国人觉得别人都走了,自己再等的话就一傻帽,于是很多人抱着这样的想法,就造成了红绿灯虚设的情景。

很多中国人本来就喜欢从众,而难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中国人的公民素质亟须提高。

网友C:

为一个非常着急的事情要过马路,这时附近没有车了,穿过去本来小事一桩,没有必要过度解读,更谈不上劣根性。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三个反问句重组下面的语句。

可以增减个别词语,但须保留原意,并保持语意连贯。

(3分)

美是一个自我的循环。

美到最后如果这个自我是为别人而活着,其实感觉都不会美。

所以这个“淡”是你经历酸甜苦辣咸以后,才知道它的可贵。

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的问题。

(3分)

秋 径

保 暹

杉竹清阴合,闲行意有凭。

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

虫迹穿幽穴,苔痕接断棱。

翻思深隐处,峰顶下层层。

请描述此诗颔联“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中的情景。

要求:

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80个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