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中旬高考文综历史最后冲刺精编模拟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804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3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舟山市中旬高考文综历史最后冲刺精编模拟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舟山市中旬高考文综历史最后冲刺精编模拟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舟山市中旬高考文综历史最后冲刺精编模拟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舟山市中旬高考文综历史最后冲刺精编模拟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舟山市中旬高考文综历史最后冲刺精编模拟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舟山市中旬高考文综历史最后冲刺精编模拟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舟山市中旬高考文综历史最后冲刺精编模拟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舟山市中旬高考文综历史最后冲刺精编模拟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舟山市中旬高考文综历史最后冲刺精编模拟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舟山市中旬高考文综历史最后冲刺精编模拟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舟山市中旬高考文综历史最后冲刺精编模拟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舟山市中旬高考文综历史最后冲刺精编模拟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舟山市中旬高考文综历史最后冲刺精编模拟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舟山市中旬高考文综历史最后冲刺精编模拟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舟山市中旬高考文综历史最后冲刺精编模拟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舟山市中旬高考文综历史最后冲刺精编模拟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舟山市中旬高考文综历史最后冲刺精编模拟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舟山市中旬高考文综历史最后冲刺精编模拟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舟山市中旬高考文综历史最后冲刺精编模拟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舟山市中旬高考文综历史最后冲刺精编模拟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舟山市中旬高考文综历史最后冲刺精编模拟试.docx

《舟山市中旬高考文综历史最后冲刺精编模拟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舟山市中旬高考文综历史最后冲刺精编模拟试.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舟山市中旬高考文综历史最后冲刺精编模拟试.docx

舟山市中旬高考文综历史最后冲刺精编模拟试

2009年舟山市5月中旬高考文综(历史)最后冲刺精编模拟试题

舟山市历史学科新高考复习专题研究小组精编

(仅供高三任课教师参考)2009、5、12

一、选择题:

50道()

1.“父前行,子踵后。

路遇长者,敛足拱手。

尊长在前,不可口唾。

”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2.唐太宗说:

“为君之道,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能形成这种可贵的认识,主要因为

A.得益于李斯的不断劝谏B.非常熟悉《资治通鉴》

C.对隋朝的灭亡感触深刻D.深受道家学派的影响

3.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

“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A.世袭制替代禅让制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4.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孔子: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

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信徒。

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

”这主要反映

A.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B.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C.儒家学说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D.儒学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作用

5、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芍陂

6、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③文化政策的开放④古代商帮的推动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7、右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

从图中我们能读出的正确的历史信息有:

①牛耕在当时得到了推广②铸铁业是当时重要的手工业部门③东汉绘画技术高超④东汉精耕细作技术得到提高

A.①②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8、《史记·周本纪》中记载“武王……乃褒封……大禹之后于杞。

……封尚父(姜尚)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这表明西周分封的对象包括

A.先代贵族、功臣、亲族B.部落首领,周王子弟

C.商代贵族的敌人、功臣D.周王的兄弟一辈

9、平遥是著名“晋商”的发源地之一。

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在平遥诞生。

三年之后,“日升昌”在中国很多省份先后设立分支机构。

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山西是近代中国的经济重心B.晋商善于资本运作

C.晋商是实力非常雄厚的商帮D.汇兑事业在中国得以发展

10、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

……而赢。

”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

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B.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D.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11、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古书说: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从下面的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用于

A.农具和酒器B.礼器和兵器C.礼器和农具D.兵器和农具

12、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取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13、在雅典民主制下可能发生的事情是①一个中亚成年男子为躲避国内政治迫害来到雅典,取得了各种民主权利②公民帕德玛因为邻里纠纷而向公民大会申述③雅典的民主制激发了每个人建设国家的积极性④公民阿沙德和妻子一起参加了公民大会

A、①②③B、②③C、②D、③④

14、从罗马法的产生发展过程,可以清晰看到人类社会法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罗马法合乎逻辑的演变过程是

A、习惯法—习惯总结—习惯—法B、法律理论—习惯—法—习惯法

C、法—习惯—法律总结—习惯法D、习惯—习惯法—法—法律总结

15、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在政治体制方面呈现出“民主与专制”的明显差别,形成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A、思想观念不同B、经济活动方式不同

C、地域位置差别D、人口数量不同

16、1967年在古希腊的一处遗址出土了一些刻有人名的陶片,下面有关此事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雅典公民对官员的民主监督②反映了古希腊的货币形态③反映了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④公民参加民主活动的证件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

17、就如何看待中国近代民族独立与近代化关系的问题,某班举行了一场辩论会,你认为哪一方同学观点更符合近代中国的实际?

 甲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先进行近代化,实现国家富强,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

 乙方:

从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探索的结果看,只有先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近代化。

A.甲方         B.乙方       C.甲乙方都符合      D.甲乙方都不符合

18、下面是1872年~1894年、1895年~1913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资料

年代

商办

外国人办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资本所占比重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资本所占比重

第一时期1872一1894

53

4687

9.6%

103

28000

57.3%

第二时期1895~1913

463

90810

41%

136

103153

46%

以下不能从表格中得出的结论是

A.商办企业规模小、资金少B.商办企业发展迅速

C.民族工业在外资压迫下纷纷破产D.外资工厂资本雄厚\

19、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描绘:

“17世纪和18世纪初叶,中国对欧洲的影响比欧洲对种过的影响要大得多……”,下列史实能成为有力佐证的是

A中国的科举原则影响到英国后来的文官制度改革

B西方封建统治者借鉴了中国“君权神授”的思想

C中国的手工工场传到西方,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D西方的“三权分立”思想是从中国的三省六部制度得到启发的

20、茅盾的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

但他很相信老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

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

”以下对这段描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B、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C、中国的自然经济完全瓦解   D、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21、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

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

”这些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A.共和制B.联邦制C.分权制D.总统制

22、法国国家图书馆珍藏着一个小盒子,盒子里保存着一颗200多年前的人的心脏。

盒子上刻着心脏主人伏尔泰自己说过的一句话:

“我的心脏在这里,但到处是我的精神。

”下列各项中体现伏尔泰思想的是

A.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的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

B.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分立,三者制约平衡

C.重视公共意志,反对任何个人因谋私利而违反公共意志

D.反对君主专制,希望通过开明君主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制

23、有一次,爱因斯坦与卓别林共同出席一个宴会,他们都受到了热烈欢迎。

卓别林对爱因斯坦开玩笑说:

“大家欢迎我是因为他们都理解我,大家欢迎你是因为他们都不理解你”

卓别林所要表达的是

A绝大多数人盲目欢迎爱因斯坦B相对论有悖于人们的常理

C经典物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近D科学家与艺术家一样受人尊敬

24、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取在“中体”中借用西学“移花接木”法,给皇帝讲“心当变法”的道理。

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A、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政治学说        B、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

C、将西方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国化       D、用儒家的经典解释西方的政治学说

25、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

“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

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B.工农运动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的影响D.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26.“君等四年以来之国耻纪念,至今仍有一线之良知、半腔热血存焉否乎?

如有存也,请父告其子,姊告其妹……勿忘此国耻纪念日”。

这集中体现了五四运动的什么精神?

A.科学B.民主C.进步D.爱国

27.佩弗在《远东》中说: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

……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

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仿制品是指共和政体、三权分立、联邦制等政治体制

B.荒唐可笑是因为仿制品不适合中国国情

C.悲惨的结束是指辛亥革命没有结束专制独裁

D.由于当时领导者的局限性,这种政体在中国失败

28.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29.在一次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

“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因为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阐述了

A.亚非国家的革命策略B.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

C.第三世界的合作原则D.求同存异的方针

30.毛泽东指出“一边倒是……,(我们)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下面对“一边倒”的叙述评价正确的是

①原因:

帝国主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敌人②目的:

使新中国在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③背景:

世界上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的影响④内涵:

坚定无条件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31.1876年,在美国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

由此不能说明

A.英国的蒸汽机车制造技术领先世界B.英国科技发展落后美德

C.美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D.德国军工技术发达

32.《申报》记载20世纪初中国文明婚礼的新现象:

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③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④

33、《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

“林则徐说:

我销;洪秀全说:

我反;康有为说:

我变;孙中山说:

看我的。

”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         B.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

C.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34、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英国是“一枝独秀”,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和进行过程中各资本主义国家则是“遍地开花”,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美德等国工业迅速发展B英国经济实力迅速衰落

C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工场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

35、“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以下不属于民国时期婚姻习俗发生变化原因的是

A.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B.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改变

C.代西方思想的传播D.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

36、《伏尔加纤夫》是列宾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油画杰作。

酷烈的阳光下,荒芜的沙滩上,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吃力地拉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

此画应属于下列哪一绘画艺术流派

A、古典主义B、现实主义C、浪漫主义D、现代主义

37.2008年6月14日,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圆满完成与海协会的会谈返回台北。

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及“陆委会”对此行表示肯定。

江丙坤随后在机场召开记者会说,这一次的两岸两会恢复协商并达成协议,是自1992年来第一张成绩单,这一张成绩单,不只是对两岸人民的往来交流,对台湾经济发展一定有帮助和贡献。

材料中的“1992年的成绩单”是指

A.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首次进行的接触与会谈

B.海峡两岸执政党为实现两岸真正停火的会谈

C.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D.台湾国民党领袖连战与大陆领导人胡锦涛的会谈

38.读下www.ks5u.com列“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对这增长结果解读正确的是:

 

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大势所趋②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③中国正式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④是推动中美关系趋于解冻的因素之一   ⑤西方国家消除对华的敌视政策  

⑥中国逐渐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政策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④⑥

39.自1981年起,中国曾多次获得世界银行贷款,用于改造农田和发展教育,这说明

A.世界银行的贷款重点只有发展中国家

B.世界银行是为协调国际货币关系而建立的

C.世界银行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D.世界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40.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实施“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互相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41.下图是战后历次战争中,西欧对美国战争政策态度的变化,之所以出现这中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战争

国际力量

朝鲜战争

(1950—1953)

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3年)

伊拉克战争

(2003年)

西欧(法国)

参与美国组织的

联合国军侵略朝鲜

不支持甚至批评

美国的中东政策

明确反对美国

避开联合国对伊动武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B.苏联对西欧的强力支持,使西欧有了强力后盾

C.西欧各国对美国的控制不满,双方反目成仇

D.西欧国家一贯坚持正义,反对美国侵略弱小国家

42.“当美国人用1万美元买下庞地克牌汽车时,3000美元是给韩国装配工人的,1750美元付给日本制造零件厂商,700美元给德国设计师,400美元付给广告商……”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美国的汽车生产离不开其它发达国家 B.当今世界经济呈现一体化、全球化的特征

C.韩国工人的工资比较高 D.美国汽车行业的利润在下降

43.1991年,日本借海湾战争之机首次实现了向海外派兵。

2004年1月19日,日本陆上自卫队进入伊拉克,这是二战以来日本陆上自卫队首次踏上处于战争状态的外国领土。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极力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②日本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③日本正在走侵略、扩张的老路④日本军事力量膨胀,对亚太地区的安全形成隐患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④

44.2007年3月25日,欧盟各成员国的首脑齐聚德国首都柏林,庆祝欧盟成立50周年。

在欧盟50年的发展历史中,有许多关键点,下列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欧共体成立于两极格局的严重对峙之时B.欧共体的发展增强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C.欧洲联盟成立时两极格局已经不复存在D.欧盟的发展延缓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

4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遭受的损失与接踵而来的冷战的压力一起迫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

……但是,20世纪50年代是,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

“多元化社会”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A.政治格局的多极化B.经济格局的多极化C.欧盟的建立D.中国的改革开放

46.罗斯福说:

“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

”为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就业率,“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实行社会救济B.兴办公共工程C.调整农业政策D.强化社会保障制度

47.一项对西方七大工业国就业结构演变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近几十年来出现了一些共同的变化:

农业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传统制造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生产服务和社会服务兴起……管理、专业和技术性的工作快速增加。

上述变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互联网的诞生B.城市化进程加快

C.政府对经济的干预D.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48.“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之口,他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批评政府干预市场,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

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费里德曼理论的提出及被普遍认可的背景不包括

A.20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B.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状态

C.美国经济受到来自西欧、日本的挑战

D.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干预经济取得了一定效果

49.基辛格说: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由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

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这句话在表达

A.当今世界,美国是唯一超级大国

B.国家新秩序与旧秩序完全不同

C.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的趋势,美国难以独霸天下

D.美国的国际地位非常矛盾

50.某校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阅读了《巴黎圣母院》《基督山恩仇记》《唐·璜》《悲惨世界》等一系列相关的作品。

依据你的判断,他们研究的课题可能与哪一文学流派有关

A.解冻文学B.古典主义C.现代主义D.浪漫主义

二、非选择题(6道)

1、(30分)古今中外的不少政权十分重视救灾、减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保障救灾措施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

…………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实施国家救灾工程,兴修水利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急之需。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争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战国时秦国、隋朝在救灾、减灾方面的重要举措是什么?

(6分)

材料二我辈推翻专制,固为子孙谋幸福,而土地一日不平均,又受大地主、大资本家无穷之专制耳。

………..此则在今日宜实行民生主义之第一级也。

中国乃极贫之国,非振兴实业不能救贫。

仆抱三民主义以民生为归宿,即是注重实业。

今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

——孙中山演说摘要

(2)依据材料二,说明孙中山认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简要评述孙中山的上述主张。

(8分)

材料三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进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

据统计,1934—1935年度,各种福利开支占政府总开支的11.5%。

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使整个田纳西流域居民的收入提高了9倍。

1929年到1933年,美国失业率为25%,到1938年下降为1.89%。

——岳麓版新课程教材《历史》必修2

(3)美国国会为什么要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

(6分)

材料四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以往不同,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卷》

(4)依据材料四,指出二战后发达国家社会福利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

(6分)

(5)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

(4分)

2、(30分)2008年3月14日,在阳光灿烂的拉萨,达赖分裂势力指使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打、砸、抢、烧等严重暴力事件,严重影响到当地社会的安宁和当地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一

事件再次证明了达赖集团分裂国家的阴谋,使更多的人进一步认清了其罪恶的面目。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逐渐形成发展和巩固的,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联系源远流长。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蕃会盟碑及碑文“……神圣赞普弃宗弄赞与唐主太宗文武孝皇帝通聘和亲,于贞观之岁迎娶文成公主。

此后神圣赞普弃隶缩赞与唐主(中宗)圣文显武皇帝重结姻好,景龙之岁,复迎娶金城公主,永崇甥舅之好矣。

…...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渝替!

神人俱以证治,世世代代,使其称赞。

是以盟文节目,题之于碑也。

(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8分)

材料二《元史·百官志三》载:

“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

置院使二员,同知二员,副使二员,经历二员,都事四员,管勾一员,照磨一员”。

院使由朝廷命官任领。

吐蕃有事,另设分院往治。

宣政院的官员,僧俗并用,是元朝设立的一个特殊机构,它既是管理全国佛教的事务机关,又是直接统领吐蕃的政务和军事。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西藏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2分)

材料三中国清代中央政府派驻西藏地方的行政长官全称是“钦差驻藏办事大臣”,又称“钦命总理西藏事务大臣”。

设正副各一员,副职称“帮办大臣”。

雍正五年(1727)始置,至宣统三年(1911)、历一百八十四年驻藏大臣共八十三任,计五十七人(内有再任及三任者)。

帮办大臣共五十二任,计四十九人。

由帮办大臣升任办事大臣者九人。

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会同达赖监理西藏地方事务,诸如高级僧俗官员的任免,财政收支的稽核,地方军队的指挥,涉外事务的处理,司法、户口、差役等项政务的督察等。

材料四

美国现代火车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写道:

“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

” 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做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

总投资88.9亿元的铁路已于2006年7月1日9:

00全线通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