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服的来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8193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礼仪服的来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礼仪服的来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礼仪服的来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礼仪服的来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礼仪服的来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礼仪服的来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礼仪服的来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礼仪服的来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礼仪服的来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礼仪服的来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礼仪服的来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礼仪服的来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礼仪服的来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礼仪服的来历.docx

《礼仪服的来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仪服的来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礼仪服的来历.docx

礼仪服的来历

礼仪服的来历

  篇一:

浅谈礼仪的起源

  海南大学

  国际接待礼仪期末作业

  姓名:

纾扬

  学院:

人文传播学院

  年级:

2009级

  专业:

广告学(网络传播方向)

  学号:

20092312310034

  浅谈礼仪的起源

  摘要:

中华民族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礼仪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有着悠久的历史。

礼仪究竟何时何故而起,自古以来,人们做过种种探讨。

而在现代社会,文明礼仪又有了新的演变和发展。

  关键词:

礼仪起源发展

  前言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礼仪就伴随着人的活动,伴随着原始宗教而产生了。

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的礼仪流淌着中国千年文化的血液,更加的熠熠生辉。

  一.礼仪的定义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

  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致福曰礼,成义曰仪。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

“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礼仪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二.中国古代礼仪的起源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中国自古以来都崇尚礼仪,而且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

那么,礼仪研究起源于何时?

人们一直都在进行种种论述和探讨。

  关于礼仪的起源,说法不一。

社交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

归纳起来,大体有五种礼仪起源说:

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

  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

  1.天神生礼说

  这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礼仪的真正起源时的一种信仰说教,是神崇拜的反映,代表了人类田腾崇拜时期对原始礼仪的一种认识。

有言:

“礼以顺天,天之道也。

”意思说,礼是用来顺乎天意的,而顺乎天意的礼就合乎“天道”。

“天神生礼说”虽然不科学,但却反映了礼仪起源的某些历史现象。

  2.礼是天地人统一的体现说

  这种观点是春秋以后兴起的一股思潮。

它认为,天地与人既有制约关系和统一性,又具有高于人事的主宰性。

把礼引进到人际关系中来讨论,比单纯的“天神生礼说”有了很大进步,但仍没有摆脱原始信仰,所以仍是不科学的。

  3.礼起源于人性说

  这是儒家的创见,儒家学派把礼和人性结合起来,以为礼起源于人的天性。

孔于以仁释礼,一方面把“礼”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总则,另一方面把“仁”当作“礼”的心理依据。

克己以爱人,就是“仁”;用仁爱之心正确而恰当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就是“礼”。

  4.礼是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

  这一学说的目的,在于解决人和环境的矛盾。

孔子“克己复礼”的观点,就是看到了人和环境的矛盾,而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是“克己”。

人的好恶欲望如不加以节制,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于是圣人制札,节制贪欲。

  5.礼生于理,起于俗说

  这是对礼仪起源的更深入地探讨。

理,是指事物的必然性的道理。

人们为了正常生存和发展,根据面临的生存条件,制定出合乎人类生存发展必然性和道理的行为规范,就是“礼”。

“礼”是理性认识的结果。

事物的礼落到实处,使之与世故习俗相关,所以又有了礼起源于俗的说法。

荀于说;“礼以顺民心为本?

?

顺人心者皆札也。

”从理和俗上说明礼的起源。

  根据上述种种说法,可以认为,“礼”先于“仪”,有了“礼”这个道德规范,才用“仪”这种形式去表现。

“礼”与“仪”常常密不可分。

礼仪与部落群居的形成过程同步产生,并随着社会组成形式和国家制度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

  三.现代礼仪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

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

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辛亥革命以后,受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等

  篇二: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目标:

了解礼仪的起源、发展及意义

  教学重点:

正确的礼仪观形成

  教学难点:

礼仪的发展及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

多媒体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用:

无礼是无知的私生子。

——巴特勒!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荀子

  二、新授:

  、礼仪的起源

  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它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人们对于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的崇拜中。

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类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有限,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便形成了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丘陵、凶禽猛兽的崇拜。

在崇拜中人们创造了神话,如中国的女娲补天以及大禹治水等。

有了神话,便创造了祭神仪式,于是,以祭人、敬神为主要形式的礼仪产生了。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礼仪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并形成人类礼会以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大量的历史学材料证明,原始礼会时期.同一氏族成员间在共同的聚集、狩猎、饮食生活中形成的习惯性的语言、表情、动作,是构成礼仪的萌芽。

而不同氏族、部落间为沟通而使用的一些被普遍认同的语言、动作、表情,可以看成是礼仪的最初形态。

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社会生产中逐渐形成一些群体内部或群体之间应该如何和不应该如何的观念,一些反映等级权威的礼制和协调礼会关系的礼俗逐渐产生、这些礼制和礼俗虽然是粗糙而且极不完善的,但是这种小成文的礼仪具有其自身的功能。

人类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进入了文明时代,礼仪的相对完整的形态逐渐成熟,它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和结晶.从而使人和动物、文明和愚昧区别开来。

  

(二)、中国礼仪的发展历程

  1、礼仪的萌芽阶段

  礼仪的萌芽阶段约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产生以前。

这一时期我目的原始民旗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衅对后世颇具影响的礼仪规范,原始的政治礼仪、宗教礼仪、婚姻礼仪等在这个时期均有雏形,尤以敬神礼仪更为突出。

《礼记·祭统》说:

“凡治人之道.奠急于礼。

礼有五经,莫重丁祭。

”可见,礼是原始人类祈福的宗教典仪。

  2、礼仪的发展阶段

  礼仪的发展阶段约在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的夏、商、周三代时期。

在这个阶段,中国第一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周家礼仪与制度。

最早记载中国古代礼制的名典有==部:

《周礼》、《仪礼》、《礼记》,统称“三礼”。

“三礼”的主要内容大体反映了周代的礼仪制度,提出许多极为重要的礼仪概念,如“五礼”等。

  3、礼仪的变革阶段

  礼仪的变革阶段约在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渡时期,学术界百家争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系统地阐述了礼的起源、奉质和功能。

作为我国历史t第一位礼仪学专家.孔子把“礼”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他主张“为围以礼”“克已复礼”,并积极倡导人们“约之以礼”,做“文质彬彬”的君子。

孟子也重视“礼”,并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道德规范,他还认为“辞让之心”和“恭敬之心”是礼的发端和核心。

苟子则比孟子更重视“礼”,把礼看做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把识礼、循礼与否作为衡量人的贤愚和高低贵贱的尺度。

从这些思想家的言论中,不难看出,礼仪是适应调节人际关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4、礼仪的强化阶段

  礼仪的强化阶段约在公元前220年的秦朝时期到公元l911年清末。

封建社会的礼仪习俗有了新的变化,礼仪规则分化为与目家政治息息相关的札仪制度和社会交往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两个部分。

汉代时,萤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学说。

宋朝时期,礼仪的发展有两个特点:

一是程朱理学的出现,二是礼仪向家庭迅速扩延。

到了明朝,理论上虽然没有发展,但名目增多,礼仪形式也更加完善,如家礼的名目有忠、贞、节、烈、孝,此外,君臣之礼、尊卑之礼、交友之礼等

  更加明确。

在这种腐朽的统治思想笼罩下,人类个性自由发展受到阻碍,人类平等交往受到阻挠,思想自由被严酷地束缚了。

  5、现代礼仪阶段

  现代礼仪阶段约从l911年小华民国初期到新中国建国前。

辛亥革命为两方资产阶级革命的理性思想传人中国提供了平台,改变了封建落后的政治体制,人们的生活风貌、风俗礼仪也随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礼仪规范、制度逐渐被时代抛弃,如普及教育,废除祭礼读经;改易陋习,剪辫子、禁缠足。

随着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逐渐深人人心,新的礼仪标准、价值观念得到推广和传播。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通商口岸的城市受西方服饰文化的影响,一些为外国人办事的买办穿起西装,成为中国最早的摩登一族。

随着民主革命的兴起,不少仁人志士、青年学生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夸,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在穿长衫、马褂的同时,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喜欢穿一种简便的西服.被祢为“学生装”。

穿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以压重、儒雅之感,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中山装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

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中国由此出现了男子穿中山装,女子穿旗袍的局面,百姓也开始穿上洋衣洋袜。

  想一想:

新的礼仪标准相对于旧的礼仪规范有何先进之处?

  6、当代礼仪阶段

  当代礼仪阶段从1949年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昔日束缚人们的“神极天命”“愚忠愚孝”以及严重束缚妇女的“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被摒弃,以合作互助和男女平等匀主的新刭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得到确立。

但是优良的民旅传统、良好的礼仪习俗则得到继承和发扬。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大潮叉使礼仪获得了新的生命,中国的礼仪建设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天地。

  三、小结:

礼仪的起源是以祭人、敬神为主要形式,中国礼仪的发展历程

  六个阶段:

1、礼仪的萌芽阶段2、礼仪的发展阶段3、礼仪的变革阶段4、礼仪的强化阶段5、现代礼仪阶段6、当代礼仪阶段

  四、作业讨论

  试金石

  中国人在有关寿命的问题上总是希攀与神仙攀上关系,导致中国历史上产生了许许多多神仙祝寿故事,如麻姑祝寿、八仙庆寿、东方朔偷桃等,这些故事中的祝寿场面也往往带有浓厚的仙境色彩,如住的是瑶池仙境,喝的是琼浆玉液,舞的是霓裳羽衣,伴的是青云向鹤?

它们将本来是一些平淡无奇的人间生活内容引向了一个充满神奇、美妙意韵的天国世界。

  对于中国人这些长寿观念与贺寿心理,你是如何理解的?

  五、教学反思:

  篇三:

中国的礼仪起源和发展

  中国的礼仪起源和发展

  中国自古就以交际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其漫长的礼仪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的草创时期、礼仪的形成时期、礼仪的发展和变革时期、礼仪的强化时期、礼仪的衰落时期、现代礼仪时期和当代礼仪时期等8个时期。

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

  1、礼仪的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逐渐开化。

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

例如,生活在距今约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已经知道打扮自己。

他们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

而他们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

  2、礼仪的草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

  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并且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

在其后数千年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

例如在今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中,发现了生活距今约五千年前的半坡村人的公共墓地。

墓地中坑位排列有序,死者的身份有所区别,有带殉葬品的仰身葬,还有无殉葬品的俯身葬等,此外,仰韶文化时期的其他遗址及有关资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尊卑有序、男女有别。

而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男子坐左边,女子坐右边等礼仪日趋明确。

  3、礼仪的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中国由金石并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

金属器的使用,使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除消费外有了剩余并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因而出现阶级对立,原始社会由此解体。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的夏代,开始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向早期奴隶社会过渡。

在此期间,尊神活动升温。

  在原始社会,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不理解一些自然现象。

他们猜想,照耀大地的太阳是神,风有风神,河有河神?

?

因此,他们敬畏“天神”,祭祀“天神”。

从某种意义上说,早期礼仪包含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若干准则,又是原始社会宗教信仰的产物。

礼的繁体字“礼”,左边代表神,右边是向神进贡的祭物。

因此,汉代学者许慎说: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以殷墟为中心展开活动的殷人,在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活跃在华夏大地。

他们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古都——地处现河南安阳的殷都,而他们在婚礼习

  俗上的建树,被其尊神、信鬼的狂热所掩盖。

  殷王朝并取而代之的周朝,对礼仪建树颇多。

特别是周武王的兄弟、辅佐周成王的周公,对周代礼制的确立起了重要作用。

他制作礼乐,将人们的行为举止、心理情操等统统纳入一个尊卑有序的模式之中。

全面介绍周朝制度的《周礼》,是中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礼仪专著。

《周礼》(又名《周官》),本为一官职表,后经整理,成为讲述周朝典章制度的书。

《周礼》原有6篇,详介六类官名及其职权,现存5篇,第六篇用《考工记》弥补。

六官分别称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

其中,天官主管宫事、财货等;地官主管教育、市政等;春官主管五礼、乐舞等;夏官主管军旅、边防等;秋官主管刑法、外交等;冬官主管土木建筑等。

  春官主管的五礼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是周朝礼仪制度的重要方面。

吉礼,指祭祀的典礼;凶礼,主要指丧葬礼仪;宾礼,指诸侯对天子的朝觐及诸侯之间的会盟等礼节;军礼,主要包括阅兵、出师等仪式;嘉礼,包括冠礼、婚礼、乡饮酒礼等。

由此可见,许多基本礼仪在商末周初已基本形成。

此外,成书于商周之际的《易经》和在周代大体定型的《诗经》,也有一些涉及礼仪的内容。

  在西周,青铜礼器是个人身份的表征。

礼器的多寡代表身份地位高低,形制的大小显示权力等级。

当时,贵族佩带成组饰玉为风气。

而相见礼和婚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徽、请期、亲迎等“六礼”)成为定式,流行民间。

此外,尊老爱幼等礼仪,也已明显确立。

  4、礼仪的发展、变革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前221年,东周时期)西周末期,王室衰微,诸侯纷起争霸。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承继西周的东周王朝已无力全面恪守传统礼制,出现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

在此期间,相继涌现出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巨人,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他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为历史文化的整理和保存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编订的《仪礼》,详细记录了战国以前贵族生活的各种礼节仪式。

《仪礼》与前述《周礼》和孔门后学编的《礼记》,合称“三礼”,是中国古代最早、最重要的礼仪著作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他要求人们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他倡导的“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同情心,要互相关心,彼此尊重。

总之,孔子较系统地阐述了礼及礼仪的本质与功能,把礼仪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是战国时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

在政治思想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加以发展,提出了“王道”、“仁政”的学说和民贵君轻说,主张“以德服人”在道德修养方面,他主张”舍生而取义“。

(《孟子·告子上》),讲究“修身”和培养“浩然之气”等。

  荀子(约公元前298—公元前238年)是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

他主张“隆礼”、“重法”,提倡礼法并重。

他说: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荀子·富国》)荀子指出:

“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

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

”(《荀子·大略》)荀子还提出,不仅要有礼治,还要有法治。

只有尊崇礼,法制完备,国家才能安宁。

荀子重视客观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倡导学而至善。

  5、礼仪的强化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1796年)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最终吞并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在全国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

秦朝制定的集权制度,成为后来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体制的基础。

  西汉初期,叔孙通协助汉高帝刘邦制定了朝礼之仪,突出发展了礼的仪式和礼节(3、《宰相刘罗锅》)。

而西汉思想家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把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系统化,提出“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天人感应”之说。

(《汉书·董仲舒传》)他把儒家礼仪具体概况为“三纲五常”。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礼教成为定制。

汉代时,孔门后学编撰的《礼记》问世。

《礼记》共计49篇,包罗宏富。

其中,有讲述古代风俗的《曲礼》(第1篇);有谈论古代饮食居住进化概况的《礼运》(第9篇);有记录家庭礼仪的《内则》(第12篇);有记载服饰制度的《玉澡》(第13篇);有论述师生关系的《学记》(第18篇);还有教导人们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第42篇)等。

总之,《礼记》堪称集上古礼仪之大成,上承奴隶社会、下启封建社会的礼仪汇集,是封建时代礼仪的主要源泉。

  盛唐时期,《礼记》由“记”上升为“经”,成为“礼经”三书之一(另外两本为《周礼》和《仪礼》)。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宋代时,出现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兼容道学、佛学思想的理学,程颐兄弟和朱熹为其主要代表。

二程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的间。

  (《二程遗书》卷五)“礼即是理也。

”(《二程遗书》卷二十五)朱熹进一步指出,“仁莫大于父子,义莫大于君臣,是谓三纲之要,五常之本。

人伦天理之至,无所逃于天地间。

”(《朱子文集·未垂拱奏礼·二》)朱熹的论述使二程“天理”说更加严密、精致。

  家庭礼仪研究硕果累累,是宋代礼仪发展的另一个特点。

在大量家庭礼仪著作中,以撰《资治通鉴》而名垂青史的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的《涑水家仪》和以《四书集注》名扬天下的南宋理学家朱熹(公元1130—1200年)的《朱子家礼》最著名。

  明代时,交友之礼更加完善,而忠、孝、节、义等礼仪日趋繁多。

  6、礼仪的衰落时期(公元1796-1911年)

  满族入关后,逐渐接受了汉族的礼制,并且使其复杂化,导致一些礼仪显得虚浮、烦琐。

例如清代的品官相见礼,当品级低者向品级高者行拜礼时,动辄一跪三叩,重则三跪九叩。

(《大清会典》)。

清代后期,清王朝政权腐败,民不聊生。

古代礼仪盛极而衰。

而伴随着西学东渐,一些西方礼仪传入中国,北洋新军时期的陆军便采用西方军队的举手礼等,以代替不合时宜的打千礼等。

  7、现代礼仪时期(公元1911-1949年,民国时期)

  1911年末,清王朝土崩瓦解,当时远在美国的孙中山先生(公元1866—1925年)火速赶回祖国,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先生和战友们破旧立新,用民权代替君权,用自由、平等取代宗法等级制;普及教育,废除祭孔读经;改易陋俗,剪辫子、禁缠足等,从而正式拉开现代礼仪的帷幕。

  民国期间,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握手礼开始流行于上层社会,后逐渐普及民间。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领导的苏区、解放区,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及移风易俗,进而谱写了现代礼仪的新篇章。

  8、当代礼仪时期(1949年-至今)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的礼仪建设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礼仪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礼仪革新阶段(1949——1966年)

  1949年至1966年,是中国当代礼仪发展史上的革新阶段。

此间,摒弃了昔日束缚人们的“神权天命”、“愚忠愚孝”以及严重束缚妇女的“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确立了同志式的合作互助关系和男女平等的新型社会关系,而尊老爱幼、讲究信义、以诚待人、先人后己、礼尚往来等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则得到继承和发扬。

  

(2)礼仪退化阶段(1966——1976)

  1966年至1976年,中国进行了“文化大革命”。

十年动乱使国家遭受了难以弥补的严重损失,也给礼仪带来一场“浩劫”。

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被当作“封资修”货色扫进垃圾堆。

礼仪受到摧残,社会风气逆转。

  (3)礼仪复兴阶段(1977年-至今)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中国的礼仪建设进入新的全面复兴时期。

从推行文明礼貌用语到积极树立行业新风,从开展“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到制定市民文明公约,各行各业的礼仪规范纷纷出台,岗位培训、礼仪教育日趋红火,讲文明、重礼貌蔚然成风。

《公共关系报》、《现代交际》等一批涉及礼仪的报刊应运而出,《中国应用礼仪大全》、《称谓大辞典》、《外国习俗与礼仪》等介绍、研究礼仪的图书、辞典、教材不断问世。

广阔的华夏大地上再度兴起礼仪文化热,具有优良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又掀起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高潮。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