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对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的调研分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8209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对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的调研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整理对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的调研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整理对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的调研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整理对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的调研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整理对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的调研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整理对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的调研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整理对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的调研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整理对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的调研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整理对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的调研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整理对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的调研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整理对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的调研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整理对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的调研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整理对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的调研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整理对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的调研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整理对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的调研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整理对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的调研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整理对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的调研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对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的调研分析.docx

《整理对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的调研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对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的调研分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对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的调研分析.docx

整理对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的调研分析

6.方向角:

指北或指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线所成的小于90°的水平角,叫做方向角。

如图4,OA、OB、OC、OD的方向角分别是;北偏东30°,南偏东45°(东南方向)、南偏西为60°,北偏西60°。

即;

(二)教学难点

②抛物线的顶点在(0,0),对称轴是y轴(或称直线x=0)。

?

走线管进出口的墙孔应用防水、阻燃的材料进行密封

测试方法:

PC终端打开无线网卡后,能否获得IP地址,然后释放地址再申请地址,反复几次。

   

1、认真研读教材,搞好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向课堂要质量。

充分利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和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数学活动中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1每条应用10mm2接地线,并要求接地线的弯曲角度大于90°,曲率半径大于130mm。

□通过□未通过

对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的调研分析

对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的调研分析农民收入问题可以说是农业与农村问题的集中反映,是“三农”工作的永恒主题,事关全局。

为此,近年来的中央相关文件反复强调,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农民增收问题,并在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的目标。

根据这一目标,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020年将达到23184元,平均每年递增5.94%,而在今年的区人代会上,我区已明确农民人均收入增长8%的目标任务。

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我国经济负面影响日益加深的大环境下,如何保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已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中之重。

通过近期调研,本文拟对近年来我区农民收入增长情况的分析,找出影响收入变化的因素,结合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提出实现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有效途径。

一、农民收入结构的基本状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区农民收入从总体上看增长较快,每年增幅都在2位数以上,尤其是20xx年农民的收入增幅首次超过了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

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同时,农民收入的来源结构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趋势性变化,根据相关数据资料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农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力基本保持平衡。

20xx年我区农业收入51430.89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3.53%,分别比前两年的9.5%、8.7%增加4到5个百分点;农业的净收入15552.72万元,按全区农村87282个农业人口计算,人均收入1782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592元的15.37%,虽然收入的比重分别比前两年的17.33%、19.30%下降2到4个百分点,但绝对增加值基本上与前两年的1764元、1771元持平。

由此可以看出,我区农业占整个农村经济的比重不是很高,但农业净收入的稳定增长,对于实现农民增收仍具有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

(二)财产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明显强化。

随着我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的外地务工经商人员进入我区,据有关部门统计,20xx年全区外来人口已超过25.4万人,暂住登记人口19.6万人,主要分布在我区的城乡结合部,其中甬江、庄桥、洪塘要占总数的67%以上。

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带动了农民空余房屋出租,提升了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明显增长。

20xx年我区农民财产性收入达13378.66万元,人均1533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22%。

分别比前两年的12.27%、9.11%增加1到4个百分点,绝对增加值分别比前两年的1248元、836元增加285元和697元。

由于农民的人均财产性收入已由20xx年的590元增加到1533元,三年内翻了1.5番,可以说财产性收入已快速成为农民增收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转移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我区农民的转移性收入主要包括股份分红、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金和国家政策性直接补贴等部分。

现以股份分红为例,20xx年我区股份经济合作社分红资金达8397.27万元,人均96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3%,分别比前两年的7.18%、3.84%增加1和4个百分点,绝对增加值分别比前两年的731元、352元增加231元和610元。

如再加上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金等收入,其农民的转移性收入要占当年农民纯收入的10%以上。

由此可以看出转移性收入是农民收入中增长最快的部分。

(四)非农产业占农民收入的主导地位。

根据以上相关数据的分析,我区农民的非农产业收入在7110元左右,占农民纯收入的61.37%。

虽然非农产业收入的比重较前两年有所下降,但非农产业收入占农民收入来源的主导地位将不会削弱,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其非农产业收入的主导地位会不断巩固,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力将呈现趋势性增强。

二、农民收入面临的突出性问题在调研中我们感到,农民人均收入将会继续呈现增长的态势,但实现稳定增长的难度和增长的不确定性也将会明显加大,增长的幅度在年度之间可能会出现一些差别,尤其是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今年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速极有可能出现下滑的趋势。

就目前来看,农民收入面临的突出问题有两点:

(一)农民收入的增长出现萎缩趋向。

这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一是农民财产性收入降低。

受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区部分企业,尤其是外向型经济程度较高的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停产停业,并由此造成了部分外来务工人员返乡。

外来务工人员的返乡,直接导致了农村居民房屋出租收入的减少。

据对一些村的调查,当前农民房屋的出租率要去年减少20%左右。

如以此测算,今年我区农民以房屋出租为主的财产性收入将减少2675万元左右,这就意味着农民人均收入要减少306元,比20xx年下降2.64%。

二是村级集体经济可用收入下滑,影响农民再分配收入。

调查中不少村反映,今年的村级标准厂房出租形势不容乐观,空置的面积将会有所提高,尤其是新建的标准厂房难以招商,这是造成村级可用收入下滑的关键因素。

村级经济的下滑,势必影响到当年农民股红的分配和集体收益的分配提高。

据调查估算,今年村级标准厂房的空置率将在8-10%左右,减少出租收入约1177万元。

如以减少收入的60%对农民进行股权分红推算,这就标志着农民收入将从集体收益中减少80元左右,比去年的人均收入下降0.69%。

三是农民务工收入有所减少。

从调研掌握的情况来看,我区农民务工收入的减少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企业开工不足,工作日缩短,月工资收入减少300-500元左右,报酬相对降低,但这类人员的比例较小,影响不大。

另一种是企业停产息业,在家待命。

目前务工在家息业人员约占5%左右。

根据上述两种情况,我们以务工人员息业率5%,年工资报酬1.8万元测算,农民约减少收入2586万元,人均减少收入296元,比去年下降2.55%。

综上所述,今年我区农民收入面临下降的可能性不容忽视,据我们调查预测,其下降幅度在5-6%左右。

(二)农民收入不平衡。

根据有关资料报表分析,除了我区城乡居民收入有较大差异(2.157:

1)之外,我区农民之间的人均收入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东西部,村与村,户与户之间的差异。

20xx年我区农民人均收入11592元,如以村为单位,有40个村的农民人均收入超过全区平均水平,占全区行政村的36.36%。

在这40个村中,其中慈城镇有7个村,占该镇41个行政村的17.07%;而甬江街道15个村,村村超过全区人均收入水平,达100%,相比之下,甬江街道要高于慈城镇83个百分点,反映出区域性农民收入的差别。

在村与村之间,人均收入最高的村达18442元,高于全区人均收入水平的59.09%,而收入低的村,人均收入仅9061元,这占全区人均收入水平的78.17%,二者相比,高者是低者的1倍。

从区、镇(街道)两级304户农经记账户人均收入情况看,人均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有29户,占9.54%,这也就是说我区有近10%的农户,其人均收入水平低于全区人均收入水平。

此外,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也包括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就业技能、资源和市场约束、发展空间等问题。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应该说,增加农民收入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奋斗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在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今年农民增收形势更为严峻。

按照区委、区政府确定的今年人均收入增长8%的目标,我们在分析农民增收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的基础上,认为以“产业结构调整+非农产业发展+城乡一体推进”是增加我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方式,以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农民收入的增长。

(一)以农为本,挖掘农业增效潜力挖掘农业增效潜力是我区农民,特别是纯农业村农民增加收入的最有效最现实的途径之一。

就当前的农业增效来说,一是增加早稻种植面积。

据20xx年农作物种植面积测算,20xx年我区早稻种植面积还有2万亩潜力可挖,而种植早稻相对省工省本,病虫害轻,一般每亩纯收入在200元左右,2万亩早稻就能增收400万元。

再加上按20xx年水稻种植补贴及20xx年粮食收购价标准计算,又可增收144.8万元。

两项合计相当于全区农民人均增收62.6元以上。

二是发展高效蔬菜,提高单位效益。

据我区蔬菜种植专业户苏元广介绍,20xx年他的蔬菜种植面积20亩左右,以大棚栽培为主,种植模式为茄果类―叶菜类三茬轮作,一亩大棚年平均纯收入在1万元左右,比一般蔬菜种植户提高5000元左右。

在我区现有的1.8万亩蔬菜面积中,如将其中40%的蔬菜面积实施苏元广那种三茬轮作种植模式,当年就能增效3600万元,人均增收就是412元。

三是继续推进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发展。

目前我区有茶叶、杨梅、竹笋、密梨、葡萄等区域特色产业基地,这些特色产业基地不仅是我区的优势农业,也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大渠道。

如我区葡萄种植面积0.42万亩,其中20xx年已投产面积0.15万亩,而今年的投产面积将比去年增加500亩以上,按每亩收益0.5万元计算,就能增收250万元。

再有经改良后的慈荠种杨梅,其售价在15—20元/斤,比荸荠种杨梅高7-10元/斤,按亩产2700斤计算,每亩就可增收1.89—2.7万元。

四是推广农业节本增效技术。

今年的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要增加到2万亩,因经测土配方施肥的可节约每亩成本40元;新增1万亩的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其亩均用药和防治成本可减少15%以上、节省100元。

仅此两项就可增收180万元,相当于全区农民人均增收20.7元。

此外,今年的农资价格较往年有所下降,如尿素下降了350元/吨,氯化钾下降了800元/吨,而国家的粮食收购价相对提高,每50公斤提高5-11元。

如以去年的33436吨粮食总产量计算,人均增收38-84元,这也为农民的增收提供了有利的空间。

(二)扶持集体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益分配近几年来,我区村级集体经济是不断增强,集体可用收入是不断增加,20xx年比20xx年增加了5801万元,达18239万元。

集体用于农民的分红收入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20xx年比20xx年增加了6284万元,达8397万元,人均增加720元,正可谓是大河有水小河满。

因此,扶持集体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益分配是我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此,一是落实村发展留用地政策。

除城市规划重点控制区外,村级发展留用地补偿原则上应以留地为主,货币补偿为辅,由国土部门根据开发建设情况,尽快落实用地指标;确因客观原因无需落实或无地可落实的,也要尽快予以经济补偿,以提高集体经济的再扩大生产能力。

二是制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对村集体物业租赁所缴的房产税、营业税以及土地使用税等,包括村级公共事业建设工程所征的有关税费,区和镇、街道财政应根据其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程度,在安排转移支付时予以统筹考虑,补助或奖励村级的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鼓励村级集体开展招商引资。

为缓解标准厂房的空置,凡村级集体新引进的注册地和经营地都在本村范围内的企业,3年内其上缴的企业所得税中的区本级留成部分,由区财政全额返还给村,专项用于集体经济的建设。

四是鼓励企业投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企业所得收入中定向用于结对村社会事业的资金可按有关程序办理税前列支。

五是充分发挥集体货币资金的投入效应。

目前村级集体拥有货币资产达9.39亿元。

因此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村级集体通过强强联合、村企联合、产业提升、异地开发、固定回报等方式,投资风险小,收益大的项目,如服务业、物流业等,实现货币效益最大化。

如以现有货币资产的40%用于投入,按增值10%测算,农民人均收入就能增加430元。

通过政策的扶持,再加上绝大多数村在年终考核时,都不同程度的预留了一部分资金用于来年的以丰补歉,或用于来年的收益分配与分红,因此从总体上来讲,今年农民从村级集体中获得的再分配不会低于去年,在较大程度上极有可能超过去年,预计增幅在8-10%左右,人均提高收入77元以上。

(三)坚持培训转移就业,促进“薪金”收入增长坚持培训转移就业,提高转移就业和创业发展能力,是促进我区农民提高收入主要途径之一。

在调研中,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反映,这几年来我区针对农民实际情况开展的技术培训,对促进农民的就业转移,提高农民的收入增长确实起到了极大作用。

因此在下一步的培训转移就业工作中:

一是注重提高培训质量。

各街道、镇要根据产业发展实际,将培训与就业全面挂钩,可开设农副产品经纪人培训班、水果销售员培训班以及农民较为感兴趣的电工、电焊等特色培训专业。

同时要紧密结合市场和企业需求,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等方式,开办技术含量高、市场紧俏工种的中高级技能培训班,实现从短班向中长班,从重数量向重质量,从单一技能向复合技能的转变,切实提高培训的实用性。

二是进一步完善就业扶持措施。

要结合当前的实际形势,对现有的农村就业扶持政策作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如:

放宽政策享受对象范围;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提高政策补助标准;增加公益性岗位数量,加大公益性岗位的经费投入力度,建立城乡就业一体的政策扶持标准和扶持种类。

三是加强城乡一体的失业、就业管理机制。

建立区级统筹的农业劳动力失业管理制度,开展农村劳动力失业登记试点工作,将被征地人员和已长期流转承包地的农业劳动力,包括目前在家息业的人员,纳入失业人员管理范围。

对长久流出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业劳动力,在就业、培训等方面享受与被征地人员同等的待遇。

四是要搭建农民创业的平台。

在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农民就业专场招聘会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我区创业俱乐部综合服务的平台作用和品牌作用,为农民创业提供指导和服务;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我区已创立的股权质押贷款平台,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农民联合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已取得的人均2万元授信总额,鼓励农民投入到创业之中,人人争当小老板,消除“胆小怕风险”的投资观念,树立投资创业促增收的意识。

五是积极开展“充分就业村”创建工作,今年要有80%的村创建“充分就业村”,切实帮扶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基本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努力促进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提高农民的非农产业收入比重,实现收入的多元化,形成稳定的农民收入增长机制。

(四)加快城乡一体发展,不断提高增收效应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必然涉及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基础设施、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的建设、发展和完善。

今年是我区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建设基础年、保稳促调年,合力攻坚年,也是我区全面启动城乡一体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建设之年。

随着城乡一体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江北农民的增收一定会起到乘数效应。

就目前来说:

一是探索三类养老保险的流转对接。

在提高被征地人员养老金的基础上,要研究制订江北区建立城乡一体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推进体系实施意见,以“全覆盖、一体化、可流转”为目标,鼓励引导符合条件的被征地人员和长期流转承包地的农业劳动力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努力实现农村居民养老保障、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与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同等化。

二是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建立与农民收入增长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筹资增长机制,加大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的政府补贴力度,加大城乡弱势群体大病救助的力度,逐步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等险种相互衔接,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同等化。

三是实施城乡低保一体化。

研究制定城乡一体最低生活保障的实施办法,建立城镇“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人员集中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提高农村困难群众低保救助标准,逐步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

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村弱势群体、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帮扶工作。

四是财产置换增加农民收入。

在前几年的旧村改造、征地拆迁中,农民原有的房产通过置换都不同程度的获得了“住一套、租一套、卖一套”的财产,其财产增值,少者60-70万元,多者上百万元。

今年我区又将拆迁农民房屋2600多户,面积37万多平方米。

如按农民每户房产通过产权置换增值60万元计算,其增值就达15.6亿元,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全区农民人均增收1.78万元。

因此在拆迁过程中,农民一定能够获得极大的财产性转移收入。

五是继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研究制订江北区建立城乡一体公共服务推进体系实施意见,使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不断健全,公共服务运行体制不断创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体系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文化建设、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城乡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和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全面推进。

可以说,在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中,必定会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使农民真正享受城乡一体化带来的丰硕成果。

(五)多策并举,共创农民增收农民增收除了要依靠自身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还要依靠各级政府、部门与单位的共同扶持。

因此我们要在切实做好增强农民增收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的基础上,一要落实政策促增收。

今年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力度,我们要认真落实粮食生产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和服务补贴、公益生态林补贴、能繁母猪补贴、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等政策。

同时也要认真落实我区已出台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提高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政策》以及其他方面的惠农政策,确保政策的促进作用。

二要招商引资促增收。

今年我区已基本确立了农业招商项目10个以上,合同引进资金1亿元左右的任务目标。

下一步要重点研究一批农业招商项目的包装与推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推动农民的增收。

三是加工合作促增收。

依托我区的农业龙头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推进农民的增收。

如**泰康红豆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我区建立的1000多亩红豆杉基地,其每亩红豆杉的枝叶产量400-500公斤,每公斤收购价5元,每亩收入就达20xx-2500元。

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帮助农民增收。

如我区的绿艳果蔬专业合作社,有社员108人,基地面积1608亩。

该合作社以葡萄产业为依托,发展农家乐、水果、蔬菜套种等多种经营形式,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实现了产、销、技术服务的统一。

社员裘建刚在社里有20亩土地,仅去年一年,他依靠合作社的技术支持和品牌效应,收入达25万多元。

四是依托企业促增收。

要在我区积极拯救扶持企业生产发展的大背景下,鼓励企业少减员或不减员,维持员工的稳定。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利用粮油市场、渔业市场的开张,通过物流、三产的带动,增加人气聚集,以此拉动农民房屋的出租,使农民的出租收入有增而不减。

总之,从目前的经济形势看,要实现20xx年农民增收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但只要我们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充满信心,加强部门协作,全社会关注,切切实实地解决农民增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认认真真地把各项举措落实到农民增收上来,就一定会实现今年农民增收的目标。

关于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调研对策摘要:

近年来,大学生村官工程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全国普遍推行,**市也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取得的明显成效。

如何为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使得大学生村官“留得住,用得好”,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作了一些粗浅的分析和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需要一大批有现代知识、现代思想、现代眼光的农民,更需要一批有抱负、有激情、讲奉献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

聘任大学生到农村去,不仅是破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有力之举,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希望所在,更是培养和造就一批“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的有效途径。

作为全国百强县的**市在这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并且提出了“一村一名高校毕业生”工程。

大学生村官给**农村带来了新的气象,他们发挥自身专长,传递农业科技、传播先进文化、引进先进技术,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正日渐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一、**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基本情况20xx年上半年,**市在岗大学生村官(社区工作者)146名,计划年内完成“一村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

从**市来看,大学生村官基本情况如下:

1、学历构成。

大学生村官均为大专以上学历,全市146名大学生村官中,大专学历52人,占35.6%,本科学历92人,占63%,双学士学位1名,硕士研究生学历1名。

2、任职情况。

大学生村官大多担任村(社区)书记(主任)助理、团支部书记、文书、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一些辅助性或事务性工作。

3、年龄性别结构。

据统计,全市大学生村官中,男性占46.6%,女性为53.4%,男女比例大致相当;从年龄情况,以30周岁以下的村官为主体,占94.5%,主要集中在25-30岁之间,占总数的69.9%。

4、专业结构。

**146名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主要以法律、管理和语言类为主,其中,法学类22名、公共管理类18名、外国语言类14名、电子信息类13名、计算机科学类7名、农林水利类7名,这六类专业人员占总数的55.5%;其他专业涉及市场营销类、文秘类、工商管理类、经济贸易类、财会类、中国语言文学类、社会学类、教育类、医学类、机电类等。

二、大学生村官工程取得的初步成效1、为农村发展充实了人才资源。

新农村建设需要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大学生村官工程的实施,一方面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也改变了长期以来农村建设缺乏人才的客观现实。

长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为城市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也为城市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建设人才,而我们的农村地区却始终面临人才流失严重,人才留不住的难题。

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的现象总体还没有根本改变。

有资料显示,中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足5%。

从**的抽样调查情况看,20xx年底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37%,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63%,其中高中以上仅占5%,大中专以上仅占0.48%;有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数量较少。

从上可以看出,农民文化水平偏低,难以完全承担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尤其是大量农村精英流向城市,使农村人才更加缺乏。

而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制约。

大学生村官工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

**市泗门镇是最早实施“一村一名高校毕业生”工程的试点乡镇,该20xx年、20xx年连续两年组织公开招聘,20xx年大学生报考与录用人数比例为4:

1,20xx年则扩大到12:

1,参加“村官”考试的不仅有浙江工业大学、**大学等省内知名院校学生,还有来自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名校的学生。

一大批大学生村官的到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2、大学生村官自身得到了锻炼提高。

大学生村官思想开阔、思维活跃,敢闯敢拼、敢于吃苦,工作热情高、能力强。

上岗后,能够较快进入角色,能充分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特长,积极配合书记或主任开展工作,能够对农村和社区的建设发展提出新思路、新主张。

特别是在党员远程教育网络管理与建设、农民培训、文书档案管理、计算机维护与管理等方面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他们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承担起了政策宣传员、决策咨询员、科技普及员、信息调研员、档案管理员、村务协管员、活动组织员等职责。

大学生村官们通过直接参与基层社会事务管理,一方面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