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章练习 答案及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8407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章练习 答案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章练习 答案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章练习 答案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章练习 答案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章练习 答案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章练习 答案及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章练习 答案及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章练习 答案及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章练习 答案及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章练习 答案及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章练习 答案及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章练习 答案及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章练习 答案及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章练习 答案及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章练习 答案及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章练习 答案及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章练习 答案及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章练习 答案及解析.docx

《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章练习 答案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章练习 答案及解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章练习 答案及解析.docx

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章练习答案及解析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答案及解析

第1、2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解析:

选A。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属于细胞内液,不属于血浆的成分;免疫调节能识别内环境中的自己成分,排除内环境中的非己成分,从而维持了内环境各部分的相对稳定;血浆中存在有HCO

/H2CO3、HPO

/H2PO

等缓冲对来维持血浆的pH相对稳定;淋巴细胞可以在淋巴管内,也可以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因此其内环境包括淋巴、血浆等。

2.解析:

选B。

根据题图所示,①由②③④构成,属于细胞外液。

②与④可相互渗透,④只能向③渗透,③只能向②渗透,则可推知②为血浆,③为淋巴,④为组织液。

组织液与细胞内液可以相互渗透,⑤为细胞内液。

3.解析:

选A。

内环境中的三种液体之间的相互转化是:

血浆和组织液可以相互渗透转化,组织液与淋巴之间是单向转化,即组织液只能渗透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由于寄生虫寄生使淋巴管堵塞,组织液无法继续渗透进入淋巴管,所以组织间隙中会积聚液体,导致组织水肿。

4.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与调节,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营养物质的供应和代谢废物的排出对组织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组织液中的CO2可参与pH稳态的调节,组织液中的物质不断更新,处于不断变化之中,b或c受阻会影响组织液回流出现组织水肿。

5.解析:

选C。

根据表格Na+和K+的含量可以确定①(②③)为细胞外液,④为细胞内液;再依据蛋白质含量高低可以确定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

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要穿过10层磷脂分子层。

6.解析:

选D。

①为淋巴管(盲管)中的淋巴,②是毛细血管(内有单行的红细胞)中的血浆,③是组织细胞间的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

内环境只由①②③构成。

血红蛋白不在血浆中,而是在红细胞中。

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分布在内环境中,不进入细胞内液。

7.解析:

选A。

正常人体内血浆的渗透压等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才能够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不能成为内环境的特征;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8.解析:

选C。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为容易题。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新陈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

渗透压与血糖含量变化只是稳态被破坏的两种表现;酶促反应加快表明各方面条件适宜,故稳态没有遭到破坏。

9.解析:

选D。

人体组织水肿的直接原因是组织液增加。

饮水过多,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量会增加,但是多余水分不会滞留,会通过形成较多的尿液把多余的水分排出。

10.解析:

选B。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需呼吸、循环、运动、排泄、内分泌系统等的参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有关,如人长期处于低温环境,会导致体温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稳态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利于参与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

11.解析:

选B。

本题考查代谢产物对内环境性质的影响及调节。

缺氧状态下的长时间运动会导致骨骼肌无氧呼吸加剧,细胞内乳酸积累,从而导致血液pH降低,此时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中的碱性成分(NaHCO3等)发挥作用,以避免pH的进一步降低。

12.解析:

选C。

根据稳态的含义可知,机体的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下得以维持的。

剧烈运动中产生的乳酸,会使内环境的pH略有下降;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使从血浆内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肿;中暑是外界环境温度过高造成的,从而引起代谢紊乱,而不是由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佝偻病是由于机体缺少钙盐引起的。

13.解析:

图中①为淋巴,④为血浆,⑥为组织液。

当血浆中蛋白质降低时,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图中⑤为红细胞,当发生基因突变后会出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携带、运输氧的能力下降,影响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属于内环境的化学组成。

答案:

(1)⑥ 组织液 

(2)⑤ 红细胞 基因突变 三

(3)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14.答案:

(1)神经—体液—免疫

(2)线粒体 为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提供能量、为合成相应抗体提供能量

(3)组织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B、C对应内环境成分可颠倒)

15.答案:

(1)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3)不同个体在生活过程中会接受不同抗原的刺激

(4)见下图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  )

A.①→④        B.②→③

C.③→②D.④→①

2.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

B.一个神经元只有一个突触

C.突触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构成

D.神经递质能透过突触后膜

3.下列关于突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神经元的树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

B.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等通过一定方式形成突触

C.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突触的亚显微结构

D.前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前膜和后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共同构成突触

4.如图所示,图1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为突触结构示意图,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I侧为细胞膜内侧,Ⅱ侧为细胞膜外侧

B.脂质分子可优先通过细胞膜与图1中A密切相关

C.图2中E为突触后膜,F为突触前膜,C物质被释放出来依靠主动运输

D.图2中C的名称为神经递质,C与D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5.(2010年山东济南第一次模拟)在动物脑内有一类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的突触,被称为“沉默突触”。

据此推测“沉默”的可能原因是(  )

①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没有直接接触 ②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④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

A.①②B.②④

C.③④D.①④

6.神经冲动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

A.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

B.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C.ATP的合成和水解

D.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

7.下列有关神经信号的传导与传递,说法正确的是(  )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不需要消耗ATP的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

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局部电流完成的

8.下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端与效应器相连接,B端与感受器相连接

B.C处的液体是组织液,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影响兴奋的传递

C.刺激D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D.把某药物放在C处,刺激E点,D处没电位变化,说明该药物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

9.下图为一突触的结构模式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刺激b点,bc段膜外电流方向为b→c

B.刺激b点,c、d同时兴奋

C.刺激b点,a、c均会兴奋

D.刺激b点,必定会引起B神经元的兴奋

10.(2011年北京西城高三抽样)右图表示神经调节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

A.结构③的存在使相邻两神经元之间的兴奋单向传递

B.神经冲动传到②处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C.①处兴奋时膜外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

D.若刺激Ⅱ处,则在Ⅰ和Ⅲ处可以检测到电位变化

11.(2011年江苏高三调研)肉毒杆菌素是从肉毒杆菌中提取的一种细菌毒素蛋白,它能阻遏乙酰胆碱释放,从而起到麻痹肌肉的作用。

美容医疗中通过注射适量的肉毒杆菌以达到除皱效果。

肉毒杆菌毒素除皱的机理最可能是(  )

A.抑制核糖体合成乙酰胆碱

B.抑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

C.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阻遏与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被清除

D.与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阻止肌肉收缩

12.(原创题)

2010年12月5日晚,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邮政局长谷青阳酒后驾车,撞死5名青少年,这起特大交通事故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醉酒之人往往语无伦次、呼吸急促、行动不稳,以上生理活动与下列哪些结构有关(  )

A.大脑 脑干 小脑

B.大脑 大脑 脑干

C.大脑 下丘脑 小脑

D.大脑 小脑 脑干

13.答案:

(1)胞体和树突 胞体膜或树突膜

(2)①内正外负 肌细胞持续兴奋 ②抗体 自身免疫

14.解析:

a代表传入神经,b代表轴突末梢,c代表传出神经,d代表轴突,e代表树突。

根据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方向可以确定③为神经中枢。

突触后膜是由树突或细胞体的膜构成的。

高尔基体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神经递质是由高尔基体进行分类、包装形成小泡,然后以胞吐的方式排出细胞外。

答案:

(1)神经中枢 

(2)a、e、d、c

(3)树突或细胞体 (4)高尔基体 小泡 胞吐

(5)特异性受体 产生兴奋 由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

15.答案:

(1)效应器 神经中枢

(2)细胞间的传递(或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或突触上的传递)

(3)由负变正 0 将电流计置于Y处,刺激X点指针不偏转;将电流计置于X处,刺激Y点指针偏转

第2、3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下列关于动物体内酶和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激素和酶的功能都具有专一性

②它们都是蛋白质

③都是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

④有的动物细胞既能产生激素又能合成酶

⑤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⑥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⑦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

A.①②⑤        B.④⑤⑥⑦

C.①④⑤⑦D.①②③⑤⑥

2.(2011年江苏苏、锡、常、镇四市联考)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性激素的共同特点是(  )

A.元素组成相同       B.合成部位相同

C.运输途径相同D.生理功能相同

3.将蛙的卵巢放入含有蛙脑垂体提取液的培养液中,同时检测某种激素的含量,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再检测培养液中该激素的含量,发现该激素含量增加,这种激素是(  )

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促性腺激素

C.促甲状腺激素D.雌激素

4.动物激素调节的特点是(  )

A.激素是细胞的组成物质,种类多、含量极微

B.激素分子弥散在体液中,对全身细胞都起作用

C.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并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D.健康人体内的激素含量是固定不变的

5.下列与血糖调节有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血糖调节的机制是反馈调节

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

C.肾上腺素参与血糖调节

D.肌糖原可分解为葡萄糖以维持血糖浓度

6.(2011年江苏高三调研)下列各项中,可能导致尿糖产生的因素有

①肾小管病变,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下降 ②一次性大量进食糖类 ③病毒感染并破坏胰岛B细胞 ④胰岛A细胞分泌旺盛,胰高血糖素含量过量 ⑤肥胖引发肌肉组织减少 ⑥长期心理压力大,精神紧张

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

7.(2010年高考四川卷)某同学感冒发热39℃,伴有轻度腹泻。

与病前相比,此时该同学的生理状况是(  )

A.呼吸、心跳加快,心肌细胞中ATP大量积累

B.汗液分泌增多,尿量减少,血浆Na+浓度降低

C.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

D.糖原合成增强,脂肪分解加快,尿素合成增多

8.(2011年浙江绍兴调研)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当环境温度为25℃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当环境温度从25℃下降到10℃时,从时间t1到时间t2,散热量增加是由于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造成的

C.时间t2以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时间t3以后,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9.如图,曲线表示某健康成年人分别饮1升清水及饮1升生理盐水后的尿生成速率。

错误的叙述是(  )

A.饮清水后约1h,尿生成速率达到峰值

B.饮清水后0.5h,血液中的抗利尿素浓度降低

C.在3h内,饮清水较饮生理盐水产生的尿量多

D.3h后两条曲线将不再交叉或重叠

10.下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为(  )

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

B.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

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渴觉中枢

D.渴觉中枢、肾小管、抗利尿激素

11.有三只生存状况一致的小狗,分别切除它们的下丘脑、甲状腺、垂体,然后测量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

(注:

“+”代表增加,“-”代表减少)

甲、乙、丙三只小狗被切除的器官分别是(  )

A.垂体、下丘脑、甲状腺  B.垂体、甲状腺、下丘脑

C.甲状腺、垂体、下丘脑D.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12.下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能准确地描述其调节过程的是(  )

A.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可通过A→B→C→D→E来实现,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B.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C→D→E来实现,属于体液调节

C.当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可能通过A→B→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

D.若图表示体温调节过程,则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13.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动物(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下丘脑神经细胞除有神经细胞的功能外,还可分泌抗利尿激素等,从而具有内分泌功能。

物质丙是甲状腺激素,如果用物质乙饲喂正常动物,乙被消化分解破坏了空间结构,所以不会影响物质丙的分泌。

物质乙与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反映出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

若刺激A点,电表指针会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

答案:

(1)内分泌(分泌激素) 

(2)减少、减少 没有明显变化 物质乙(糖蛋白)被消化分解而失去作用 (3)受体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4)从零位向一侧偏转后回到零位,再向相反的一侧偏转后回到零位

14.答案:

(1)(负)反馈

(2)b 协同 皮肤冷觉感受器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立毛肌

(3)外界环境因素 细胞代谢活动

(4)神经系统分泌的神经递质作用于免疫系统,使人体免疫能力下降

(5)信号分子(或神经递质、激素和免疫因子)

15.解析:

本实验目的是研究影响促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因素,根据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设置A瓶是为了排除培养基对实验结果的影响;A瓶和B瓶的单一变量是有无下丘脑,测得的TSH的浓度值相同,说明下丘脑不能分泌TSH;通过A瓶和C瓶的比较说明垂体能分泌TSH;若要证明甲状腺激素能抑制垂体分泌TSH,实验的单一变量是有无甲状腺激素处理,D瓶和C瓶(或A、C)比较,看培养基内TSH的浓度值是否有变化,从而得出结论。

答案:

(1)为了说明培养基(及培养过程)不产生TSH(或排除培养基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下丘脑不能分泌TSH

(3)垂体能分泌TSH

(4)C(或A、C)

(5)下丘脑能促进垂体分泌TSH

第4节 免疫调节

1.以下免疫过程包含非特异性的是(  )

A.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B.皮下注射狂犬病疫苗

C.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抗体

D.静脉注射抗狂犬病抗体

2.人体内往往存在着针对一种病毒的不同抗体,合理的解释是(  )

A.病毒表面往往存在多种蛋白质分子

B.病毒基因在细胞内能高效复制

C.病毒表面往往存在多个同种蛋白质分子

D.病毒基因在细胞内能高效表达

3.(2011年北京西城高三抽样)接种甲型H1N1流感病毒疫苗一段时间后,人体血液中便会出现抵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抗体。

构成这种抗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和产生此抗体的细胞分别是(  )

A.氨基酸、浆细胞      B.核苷酸、浆细胞

C.葡萄糖、效应T细胞D.氨基酸、效应T细胞

4.如果给人体注射灭活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预防甲型H1N1流感,那么灭活病毒在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正确的是(  )

A.B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浆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

B.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

C.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细胞,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D.淋巴细胞吞噬该病毒后形成记忆细胞,能释放白细胞介素

5.某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人体不会产生相应的(  )

A.浆细胞B.记忆淋巴细胞

C.过敏反应D.免疫反应

6.人体受到某种抗原刺激后会产生记忆细胞,当其受到同种抗原的第二次刺激后(  )

A.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B.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长,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C.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D.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变,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7.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抗原侵入宿主细胞时,细胞免疫才开始发挥作用

B.浆细胞的产生,需要T细胞和抗原的共同刺激

C.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每个浆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

D.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浆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

8.下图代表人体体液免疫的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乙可以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B.物质丁包括抗体、淋巴因子等

C.②过程比初次免疫要慢,但免疫效应较强

D.②过程必须经过④过程的刺激

9.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等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春夏季。

该病毒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可以对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  )

A.浆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毒被抗体消灭

B.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毒被消灭

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毒被抗体消灭

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毒被干扰素消灭

10.(2011年东北第一次联考)为防止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有人建议接种灭活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那么灭活病毒在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正确的是(  )

A.B细胞接受刺激后可增殖分化为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

B.B细胞接受刺激后可释放淋巴因子

C.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D.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11.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有的人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等,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症状。

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没有淋巴细胞参与

B.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功能的正常反应

C.过敏反应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D.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即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以保护自身

12.(2011年南通调研)肠道病毒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喉炎。

下列关于人体对该病毒免疫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EV71侵入机体后经T细胞摄取处理,暴露出EV71所特有的抗原

B.T细胞能通过释放淋巴因子攻击被EV71入侵的细胞

C.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消灭病毒

D.患儿感染EV71后,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彻底清除

13.

解析:

根据免疫细胞间的关系可确定a、b、c、d分别代表吞噬细胞、T细胞、浆细胞、效应T细胞。

(1)各种免疫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的,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吞噬细胞既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具有吞噬和消灭抗原的作用;又可参与特异性免疫,具有识别、处理、呈递抗原的作用。

(3)浆细胞c和效应T细胞d不再具有分化能力;而记忆细胞、B细胞和T细胞受抗原刺激时可增殖分化。

答案:

(1)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 

(2)a 吞噬细胞 (3)AB (4)浆细胞 ①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而产生 ②抗原经T细胞呈递给B细胞而产生 ③记忆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而产生

14.解析:

(1)由图示知,⑦能分泌抗体,是浆细胞,浆细胞是由B细胞分化而来的,而B细胞分化是接受抗原的直接刺激或T细胞呈递的抗原,故②为T细胞,④为B细胞。

(2)⑦为浆细胞,是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④分化为⑦的过程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过程,核内的基因经转录产生mRNA后,由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作为翻译的模板。

(3)抗体的分泌过程为蛋白质的分泌过程,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通过胞吐作用实现。

(4)③为T细胞向B细胞呈递抗原,⑤为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这是体液免疫的另一条途径。

答案:

(1)T B 

(2)⑦能合成和分泌抗体 mRNA 翻译 (3)胞吐 (4)呈递抗原 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