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期末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8732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遵义市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期末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贵州省遵义市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期末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贵州省遵义市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期末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贵州省遵义市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期末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贵州省遵义市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期末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贵州省遵义市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期末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贵州省遵义市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期末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贵州省遵义市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期末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贵州省遵义市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期末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贵州省遵义市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期末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贵州省遵义市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期末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贵州省遵义市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期末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贵州省遵义市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期末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贵州省遵义市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期末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贵州省遵义市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期末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贵州省遵义市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期末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贵州省遵义市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期末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遵义市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期末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贵州省遵义市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期末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遵义市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期末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贵州省遵义市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期末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贵州省遵义市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期末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贵州省遵义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期末)

文综历史试题

2016.1.15

一、选择题

24.我们常说的“上厕所”、“下厨房”,实际是指“厕所”、“厨房”位于房屋的哪个方向而言的,根据我们的习惯说法,判断“厕所”应该位于房屋的(  )

A.东面B.南面C.西面D.北面

【考点】文史常识

【解析】解题关键点:

“根据我们的习惯说法”。

习惯中,我们认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25.《史记·货殖列传》记载:

“孝、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辏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城市规模扩大引发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对外贸易兴盛带来了社会风气的恶化

C.都市人口膨胀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变化D.商品经济发展造成了社会观念的转变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汉代商业的发展

【解析】材料“地小人众”表明:

人口增加,城市规模并未扩大,故A项错误;从材料不能得出“对内”还是“对外”贸易获利,也不能体现社会风气恶化,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四方辐辏并至而会,地小人众”说明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说明当地社会分工倾向“末业”,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地狭人稠导致社会观念转变,故D项错误。

【答案】C

26.遵义有一种说法:

“七不出门,八不归家”。

“八不归家”不是指初八不回家,“八”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忘记了这做人根本的“八端”就不要回家了。

从材料中得出(  )

A.儒家思想的政治化B.儒家思想的道德化

C.儒家思想的法律化D.儒家思想的官方化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道德化

【解析】材料没有突出儒家思想为政治服务的信息,故A项错误;“八端”是规范人行为处世的道德准则,也是儒家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故B项正确;古代中国“外儒内法”,儒法并施,材料强调的是儒家的道德教化功能,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儒家思想的官方化,故D项错误。

【答案】B

27.吴江县重镇盛浙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

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

四方大贾辇(nian,载)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商品经济促进古代的城镇化B.明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D.“纺”与“织”、“耕”与“织”的分离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清商品经济与城镇化发展

【解析】材料讲述了吴江县——荒村,明清之际“以绫绸为业”,终发展为一个重镇——盛泽镇,故A项正确;“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只是在不同的朝代,宽严程度有所不同,故B项错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形式——雇佣劳动关系,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耕织分离,是小农经济开始解体的一个标志,发生在及近代以后,故D项错误。

【答案】A

28.改良主义者容闳曾评述道:

“太平军一役……破中国顽固之积习,使全国人民皆由梦中警觉,而有新国家之思想。

”据此,他认为(  )

A.太平天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新思想B.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封建统治

C.民族的觉醒开始于太平天国运动D.太平天国运动促进新国家的产生

【考点】1840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太平天国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思想,但是并未实行,影响力有限,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旧的纲常名教,动摇了清王朝统治的政治基础,与材料中“破中国顽固之积习”相符,故B项正确;近代民族的觉醒应指自觉地“反侵略反封建”,太平天国运动只是鸦片战争后,农民阶级的一次被动的回应,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目的要建立人间“天国”,体现了农民阶级局限性,所以它的意义更多体现在“破旧”,而不是“立新”,故D项错误。

【答案】B

29.《中华实业界》评价:

民国政府“公布商业注册条例、公司注册条例,凡注册者均妥为保护,许各专利。

一时工商界踊跃欢忭,咸谓振兴实业在此一举,不几年大公司大工厂接踵而起。

”材料说明(  )

A.专利权的授予促进经济发展

B.国家政策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C.列强一战时放松经济侵略有利经济发展

D.工商界的实业救国思想促进经济发展

【考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依据材料,专利权授予,前提是“注册”政府颁布的一些条例,故A项错误;凡注册政府颁布的条例,均受政府保护,激发了工商界热情,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国政府的推动作用,而不是列强放松侵华的外部环境,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工商界的实业救国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B

30.1956年《中国共产党党的章程》规定党员有义务“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

1982年宪法总纲第五条特别规定: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从材料中体现八二宪法制定的关键原则是(  )

A.社会主义B.人民民主C.党在法下D.党政分开

【考点】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1982年宪法

【解析】社会主义原则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材料中都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人民民主原则体现在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材料中也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1956年党章规定党员必须遵守国家法律,1982年宪法以国家大法形式规定,任何政党和社团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可知党必须依法治国,故C项正确;党政分开,指党务和政务分开,发挥党总览全局,管好路线方针和政策,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C

31.伯利克里在演讲中说:

“我们这个国家由全体公民治理”,但古代雅典曾驱逐过最能干、最好的执政官,也曾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这说明(  )

A.雅典是一个非常民主的国家B.雅典民主是特定条件下的集体暴政

C.雅典民主是不讲人权的高压民主D.雅典司法审判未起到维护民主作用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直接民主弊端

【解析】材料中“由全体公民治理”,得出雅典是一个非常民主的国家,而本题侧重点在关联词“但”字以后,故A项错误;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城邦政治的产物,“由全体公民治理”,可知是一种集体管理模式,驱逐最好的执政官,处死苏格拉底属于暴政行为,故B项正确;材料“由全体公民治理”,不是不讲人权,故C项错误;材料恰恰体现了雅典民主的滥用,而不是未维护民主,故D项错误。

【答案】B

32.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

“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时间有早有晚而已。

”在他看来(  )

A.规定选举资格违背了法律精神B.充分的选举权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C.选举自由是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D.美国对选举资格的限制已经取消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材料中只强调了,选举资格的限制,没迟早会被取消,没有体现违背法律精神,故A项错误;通过材料中关键词“选举资格”“全部取消”“只是时间早晚而已”,可知没有限制的选举资格,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故B项正确;材料中“选举资格”,讨论的是选举权问题,而不是“选举自由”的问题,故C项错误;由材料“只是时间有早有晚而已”,不能表明美国已经取消选举资格限制,故D项错误。

【答案】B

33.恩格斯说:

启蒙思想家们认为“思维着的悟性成为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永恒的正义,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材料体现了启蒙运动的(  )

A.人民主权原则B.自然法则C.社会契约原则D.分权制衡原则

【考点】启蒙运动

【解析】人民主权原则是指国家或政府的最高权力来源于和最终属于人民,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自然法则指每个人在自然状态下都是同样自由而平等的,根据材料代替“迷信、特权、和压迫”的,必将是“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故B项正确;社会契约论把社会和国家看作人们之间订立契约的结果,材料没有体现这一内容,故C项错误;分权制衡表现为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并且相互制约,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B

34.据统计,到1986年底,美国的海外投资共计10700亿元,而外国在美投资也多达10330亿元。

发达国家也需要外国资金的流入。

这最能说明(  )

A.发达国家是空架子,经济比较脆弱B.美国是典型的经济“纸老虎”

C.新技术革命使经济生活进一步国际化D.新技术革命使南北差距越来越大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解析】美国对外投资数额巨大,说明经济实力依旧强大,故A项错误;美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影响较大,不是“纸老虎”,故B项错误;二十世纪后期,经济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科学技术起不了重要推动作用,材料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对外投资的同时,也吸引了境外的资金,属于投资领域的国际化,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南北差距的拉大,故D项错误。

【答案】C

35.前德国总理施密特认为:

“欧洲人……应当讲述共同的文化演变。

”欧盟委员会也有人呼吁:

“为了忠诚于我们的文化遗产和欧洲一体化与它所表现的理想一致,我们必须有共同的远见。

”他们认为欧盟(  )

A.应进一步加速一体化进程B.各国应重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

C.应当有一部统一的宪法D.应重视对共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考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一体化(欧盟)

【解析】材料中前后两部分信息,都看出“加速”的内容,故A项错误;两者都强调“共同”性,而不是强调民族性(个性),故B项错误;两者都没有提及“宪法”问题,故C项错误;两者都强调“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远见”,即重视共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40.(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设置源于先秦时期。

秦朝,以御史监察和谏(议)大夫为主的谏官谏议,随着专制集权制度的确立而制度化。

汉代御史秩皆六百石,隋唐御史在六品至八品之间……监察御史等监察官的选授权多集中在皇帝手中,并且要求严格。

明代要求“(御史)当用清谨介直之士。

清则无私,谨则无忽,介直则敢言”,且“新进初仕,不许除授御史”。

自秦汉历唐宋至明清,御史由所属机构多变动、仍身兼他职的监察官发展成机构完全直属皇帝、专司监察的官员。

古代监察制度中,监察官多享有独立行使职权的权力。

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长官的指令。

……御史之外还常派使臣临时巡察地方。

常驻与巡察,例行与不定期巡察相结合,表明了对地方吏治的格外重视。

——摘自《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材料二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上自朝廷,下至庶民,均守钦定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

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

清末新政以后,逐步确立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

随着报纸等新式传媒工具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被解除了。

——摘自《简析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材料三美国的建国者从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制衡体制,以防止某一分支的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

美国没有建立统一的监察体系,行政的监督任务被分散到各个行政部门分别执行。

美国的行政监督系统包括议会监督系统、政府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等,其中并没有设立专门负责行政效能监察的机构。

在美国效能监察和廉政监察基本是并重的,“好的政府就是高效廉洁的政府”。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11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晚清时期与近代西方监察制度的异同点,并简析其共同影响。

(14)

【考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监察制度

(2)清末新政——监察制度;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监察制度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汉代御史秩皆六百石,隋唐御史在六品至八品之间”表明监察官员权力大,但品秩较低。

“监察御史等监察官的选授权多集中在皇帝手中,并且要求严格”表明监察官员选拔严格。

“古代监察制度中,监察官多享有独立行使职权的权力”表明监察官员拥有独立行使职权的权力。

“常驻与巡察,例行与不定期巡察相结合,表明了对地方吏治的格外重视”表明重视地方监察;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随着专制集权制度的确立而制度化”“监察御史等监察官的选授权多集中在皇帝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产物。

(2)第一小问异同,根据材料二“清末新政以后,逐步确立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和材料三“美国的建国者从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制衡体制”“在美国效能监察和廉政监察基本是并重的”可知晚清和美国间共同点,都提倡分权,都注重监督监察,都强调法律的尊严。

至于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晚清属于封建社会,而近代美国属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性质不同,决定了他们维护的阶级利益也不同。

第二小问影响,“分权”,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监督”,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平稳运行;“法律的权威”,有利于法制社会建立。

【答案】

(1)特点:

“以小驭大”、“位卑权重”;选任御史、谏官有严格的制度和要求;拥有相对独立的行使职权的权力;重视对地方的监察。

(8分)

成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

(3分)

(2)相同:

都体现了分权色彩;都加强了社会监督;加强立法监督,维护了法律的权威。

(6分)

不同:

西方监察制度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范畴,是近代民主制度;晚清的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君权。

(4分)

影响:

有得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本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胡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4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图片包含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信息。

上面的绘画作者是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明朝第八代皇帝。

此幅粗看似一笑面弥勒盘腿而坐,体态浑圆,细看却是三人合一。

左首为一着道冠的老者,右首为一戴方巾的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

第三人则手搭于两人肩上,面部被遮,只露出光光的头顶,一手轻捻佛珠,显是佛教中人。

构图合三人为一体,妙思绝伦。

人物刻画生动传神,衣纹细劲流畅,顿挫自如,显示出画家高超的技艺。

根据材料,提取图画中包含的政治或思想的一个信息,并加以说明。

(要求提取的信息与说明相一致)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政治状况;宋明理学

【解析】首先,提炼观点信息,题目明确表示,可以从政治或思想角度进行提炼。

比如:

统治者利用宗教统治,和三教合一中庸、和为贵思想影响。

其次,进行说明,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

如:

期望全国朝野安定团结,儒家中庸之道,教派争斗不利于团结稳定等角度进行说明。

【答案】示范一:

信息:

三教合一(代表了本土的儒道与外来的佛和平共处的世界宗教和谐观。

说明:

从统治者利用宗教统治;百姓寻求精神寄托;宗教的特点来答,言之有理即可。

示范二:

信息:

期望全国朝野安定团结(团结和谐或体现华夏自古的中庸思想)

说明:

联系明朝的政治状况来答,言这有理即可。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与图相关的信息,信息与说明能一致就可)

请考生在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第一题计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汉初郡国铸币出现失控,放民铸钱成为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原因之一。

汉武帝登基以后,虽然延续“文景之治”有过一段“京师之钱累巨万,贯配而不可校”的短暂丰盈时光,但是社会财富逐步集中到少数从事冶铁、铸钱、煮盐的富人手中,富商大贾囤积财富,奴役穷人,以致财政出现入不敷出困局。

出于中央政府经济管理和政治上的需要,汉武帝十分重视解决币制问题……,以…五铢钱的推行为标志,一举解决了困扰西汉金融多年的私铸、盗铸问题,一方面将地方的铸币重新统一于中央,另一方面稳定了金融,基本解决了汉初以来未能解决的币制混乱问题,至此西汉的币制改革取得较大成功。

——摘自《汉武帝六次币制改革》

(1)根据材料分析汉武帝进行币制改革的背景。

(9分)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汉武帝币制改革的积极作用。

(6分)

【考点】汉武帝币制改革

【解析】

(1)根据材料“汉初郡国铸币失控……成为……七国之乱的原因之一”可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角度来归纳;“汉武帝登基以后……社会财富逐步集中到少数……富人手中,富商大贾囤积财富,奴役穷人,以致财政出现入不敷出困局”可得出汉初币制混乱、影响经济发展,破坏金融秩序,百姓生活困苦,政府财政困难,社会不安等方面归纳。

(2)根据材料“一方面将地方的铸币重新统一于中央,另一方面稳定了金融,基本解决了汉初以来未能解决的币制混乱问题”,可从中央集权、金融秩序、货币制度、社会经济等方面归纳。

【答案】

(1)背景:

汉初以来币制混乱,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私铸、盗铸货币现象破坏了金融秩序;七国之乱暴露了中央对地方集权不足;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国家财政困难。

(2)作用:

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明确铸币规范,稳定了金融,基本解决了汉初以来的币制混乱问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独立宣言》最重要的功能不在于提出了新的政治思想或政府理论,而是标志着美洲和人类历史上一种新的政治生态环境的开端。

学者王希在《原则与妥协:

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一文中说,这部被马克思誉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的宣言充满了革命精神。

它在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原则。

他宣布的人人生而平等、人人享有不可转让的权利、政府的正当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等原则,成为美国人的理想和信条,对美国政治生活具有经久不衰的影响。

学者李道揆也在《美国政府与政治》中认为,《独立宣言》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推动了欧洲的反封建革命,直接影响了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也给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以巨大推动力。

——摘编自《美国历史文献选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一种新的政治生态环境的开端”的含义。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两位学者观点的看法。

(9分)

【考点】《独立宣言》

【解析】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独立宣言》倡导天赋人权、主权在民,并通过实践将其变成现实。

所以,“美洲和人类历史上一种新的政治生态环境的开端”应该指资产阶级革命理论转变为社会现实这一转折点。

(2)依据材料王希肯定了美国《独立宣言》反对殖民、倡导人权民主方面的积极意义。

李道揆肯定了美国《独立宣言》对欧洲、拉丁美洲以及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二者共同点,都对美国《独立宣言》给了积极的评价。

【答案】

(1)含义:

《独立宣言》是这样一个开端,即将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产生的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思想转化为现实政治的原则。

(6分)

(2)看法:

王希主要从民族独立和将启蒙思想付诸实践的角度,肯定《独立直言》代表了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的近代化潮流;李道揆主要从《独立宣言》的世界影响角度阐述了其反封建和推动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

二者都充分肯定《独立宣言》的进步意义。

(9分)

47.(15分)【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越南战争从美国一方看来具备有限战争的色彩,美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因冷战政治的制约而不能在越南为所欲为。

反过来,越南的抗美救国战争却因冷战获得巨大的境外支持,从而得以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越南战争中美国在军事资源、力量和技术上占有全面的优势……从技术形态上看,就越南方面而言,有低技术武器的大量使用;就美国方面而言,美国几乎把越南当作新武器的试验场,新一代轰炸机、导弹、火炮步兵武器及战斗辅助设备等都纷纷在越南战场亮相。

材料二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在越南战争中拥有巨大的军事优势,但始终无法将这种优势转化为胜势,最后不得不黯然采取脱身政策。

……美国把越南民族解放斗争片面视为共产主义势力的扩张而企图加以扼杀,忽视了越南民族主义所蕴涵的巨大能量与坚韧斗志,原以为胜利唾手可得,结果却是久战不决一….美国在西欧盟国离心日益增强的情况下,片面在东南亚追求的霸权利益,忽视英法两个主要盟友在该地区的传统利益和现实政策,结果在越南战争中失去英法的军事支持和政治合作。

而侵越战争的非正义性,使美国政府公开宣战和进行战争动员的底气不足,它没有也不能向美国民众充分说明为什么要在越南从事战争。

——以上材料均摘自《越南战争的经验教训、特点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越南战争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使美国“最后不得不黯然采取脱身政策”的因素。

(9分)

【考点】越南战争

【解析】

(1)依据材料“美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因冷战政治的制约而不能在越南为所欲为”“越南的抗美救国战争却因冷战获得巨大的境外支持”表明越南战争受到国际大环境——“冷战”的影响;“美国在军事资源、力量和技术上占有全面的优势”表明战争具有非对称性;“从技术形态上看,就越南方面而言,……就美国方面而言,……新一代轰炸机、导弹、火炮步兵武器及战斗辅助设备等都纷纷在越南战场亮相”表明技术形态多样。

(2)依据材料“国把越南民族解放斗争片面视为……忽视了越南民族主义所蕴涵的巨大能量与坚韧斗志”表明美国对越南的分析有一定偏差;“片面在东南亚追求的霸权利益,忽视……结果在越南战争中失去英法的军事支持和政治合作”表明美国在越南战中失去了英法等重要盟友的支持;“侵越战争的非正义性,……它没有也不能向美国民众充分说明为什么要在越南从事战争”表明美国没有获得国内民众的支持;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七十年代美苏冷战,苏攻美守;经济方面,政府干预的黄金时期过去,美国进入经济“滞涨”。

【答案】

(1)特点:

战争受到冷战政治的直接影响;战争具有典型的非对称性;技术形态具有多样性。

(2)因素:

七十年代美国出现经济的“滞胀”;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在越南问题的政治分析上缺乏远见;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去英法的支持;美国干涉越南具有非正义性,战争动员不足,,美国民众反对。

48.(15分)【中外人物评说】

材料一在遵义会议上,周恩来代表军委作了副报告。

他认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主要是军事领导的战略战术错误……其重要原因是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周恩来主动承担了责任,作了自我批评……,王稼祥提议红军应该由毛泽东这样富有实践经验的人来指挥;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解散“三人团”。

王稼祥的提议受到凯丰的反对。

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又作了关键性的发言,全力推举由毛泽东来领导红军的今后行动。

……为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铺平了道路。

材料二1957年底,冒进情绪明显抬头,周恩来、刘少奇、陈云等出来反对冒进,毛泽东说不是冒进,是跃进。

周恩来立即站出将责任全部揽到自己身上,几乎逢会就检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保党的团结,保住一批陈云、刘少奇等有正确经济思想的干部,留得青山在,为党渡过危机。

而他在修订规划时,又小心地坚持原则,实事求是。

他藏而不露地将“十五年赶上英国”,改为“十五年或者更多的一点时间”,加了九个字。

将‘雀今后十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内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一句删去了“或者更短的时间内”八个字。

一年以后,经济凋敝,毛泽东说:

国难思良才良将,家贫思贤妻,搞经济还得靠恩来、陈云,多亏恩来给我们留下了三年余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