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贵州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70701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3.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贵州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贵州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贵州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贵州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贵州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届贵州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届贵州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届贵州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届贵州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届贵州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届贵州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贵州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贵州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贵州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贵州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贵州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贵州省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1.古代罗马人、希腊人也同中国一样注重孝道,但随文明程度的增加,他们的孝道观念便逐渐淡漠,而中国古代的孝道文化却日益发展,成为民族性格和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孝道文化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古代中国

A.经济发展水平的低下

B.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C.民本思想的趋时更新

D.宗法观念的影响深远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达,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低下,故A排除;先秦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形成而孝道文化已经存在,故B排除;民本思想与孝道文化没有直接联系,故C排除;中国的宗法观念影响深远,而宗法观念与孝道文化紧密联系,故D正确。

2.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由东郭成阳和孔仅出面,通过大农令奏请政府实行盐铁官营政策。

汉武帝派东郭成阳和孔仅乘车巡行天下,宣布盐铁官营法令,设置盐铁官营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盐田官营政策。

这一政策的推行表明当时

A.经济手段是巩固集权的最主要方式

B.广大民众的经济负担有所减轻

C.中央政府经济攫取能力日益增强

D.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已被消除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将经济手段与其它手段比较,不能说明经济手段是巩固集权的最主要方式,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广大民众的经济负担,故B排除;材料“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盐铁官营政策”反映了当时中央政府经济攫取能力日益增强,故C正确;“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已被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宣布盐铁官营法令,设置盐铁官营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盐田官营政策”,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政府干预经济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3.唐代进士科举不仅依据试卷来录取及第者,而且还考察应考者平时的文学作品,参考其社会声望,并且允许人们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优秀人才,当时称为“公荐”和“通榜”。

据此可知,通榜公荐法

A.为营私舞弊提供了可能性

B.旨在增加下层读书人入仕渠道

C.有助于选拔真正实用的人才

D.体现了君主对效率优先的追求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允许人们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优秀人才”反映了在科举制之外存在着通榜公荐法,这为推荐者营私舞弊提供了可能性,故A正确;通榜公荐法不一定推荐下层读书人,故B排除;人们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人才,没有统一客观和公正的依据,这不利于选拔真正实用的人才,故C排除;通榜公荐法与君主对效率优先的追求无关,故D排除。

4.明朝中后期,大量小说戏曲获得刊刻,不少文人学士卖文卖画,出入与商人会馆;一部分富有且具备很高文化素质的商人则开始刊刻文学作品,与文人诗酒酬唱。

这反映出当时

A.崇富重利思想盛行

B.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C.市井文学成为主流

D.文人仕进的道路被堵塞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富有且具备很高文化素质的商人则开始刊刻文学作品,与文人诗酒酬唱”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商人阶层在市俗文学领域的影响,说明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故B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崇富重利思想盛行,故A排除;材料没有将市井文学与其它文学比较,不能说明市井文学成为主流,故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文人仕进的道路被堵塞,故D排除。

5.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两国大臣及属员文书来往俱用平行照会”,此后,又通过中英《天津条约》规定了两国常驻公使和领事制度,并指出两国“亦可任意交派秉权大员,分诣大清、大英两国京师”。

这些规定

A.使清政府舍弃天朝观念

B.体现了洋务运动的初衷

C.适应了近代外交的需求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两国大臣及属员文书来往俱用平行照会……规定了两国常驻公使和领事制度”反映了近代外交的制度特点,说明清政府适应近代外交的需求,故C正确;材料并未反映清政府舍弃天朝观念,故A排除;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不是外交制度,故B排除;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际地位并不高,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两国大臣及属员文书来往俱用平行照会……规定了两国常驻公使和领事制度”,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外交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6.康有为曾说,在此沉族破家、肝脑原野的危难关头,“与其分灭于外,惨为亡国之戮囚,孰若付权于民,犹得守府而安荣”。

这反映出康有为

A.未能摆脱君上民下的传统思维束缚

B.认为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政治制度

C.积极策划限制君权以挽救民族危亡

D.倡导以分权政治体制取代封建专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孰若付权于民,犹得守府而安荣”反映了康有为主张君主将权力下放于民以巩固统治,这仍然体现了君上民下的传统思维,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君主立宪制,故B排除;材料没有反映限制君权的信息,故C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分权政治体制,故D排除。

7.下面是一幅抗战时期的漫画。

此漫画主要反映了

A.日军速亡中国企图的破产

B.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C.中国抗战急需国际支援

D.中国军队已经扭转战局

【答案】B

【解析】

【详解】漫画反映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体现了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故B正确;淞沪会战使日军速亡中国企图的破产,故A排除;漫画未涉及国际支援,故C排除;漫画无法体现中国军队已经扭转战局,故D排除。

8.下表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此可推知,新时期中国

1978年

1985年

1990年

2012年

国内生产总值(单位:

亿元)

3545

9016

18668

518942

粮食产量(单位:

万吨)

30477

37911

44626

58958

货物出口总额(单位:

亿美元)

98

274

621

20487

货物进口总额(单位:

亿美元)

109

423

534

18184

 

A.城乡经济差距逐渐缩小

B.市场经济已据主导地位

C.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D.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图标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粮食产量、货物进出口总额都增长迅速,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就,故D正确;材料未体现城乡经济差距缩小,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故B错误;C项“全面”说法绝对,故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成就。

注重对材料图表的理解,由图标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粮食产量、货物进出口总额都增长迅速,说明改革成效显著。

9.古代雅典法律规定:

不愿再活下去的人应该向元老院说明理由,并在得到许可后去死。

不幸的人应该说出他的不幸,法官应该向他提供补救的办法。

只有当法官与元老院也无能为力的时候,才可以选择自杀。

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情怀

B.法律关注社会公平与公正

C.法官与元老院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D.法律体系达到完备的程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法官应该向他提供补救的办法。

只有当法官与元老院也无能为力的时候,才可以选择自杀”反映了古代雅典尽力阻止人随意自杀,体现了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情怀,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公平与公正,故B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法官与元老院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故C排除;仅凭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雅典法律体系达到完备的程度,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只有当法官与元老院也无能为力的时候,才可以选择自杀”,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尊重生命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0.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将手写的拉丁文《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威登堡教堂门口,不久后他便收到了从德国南部倒流回来的印刷本《九十五条论纲》。

这表明

A.德国民族意识觉醒

B.西欧识字率在增长

C.抨击教会引起共鸣

D.技术推动社会进步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九十五条论纲》由手写很快变成印刷本,这说明《九十五条论纲》抨击教会的内容引起了广泛共鸣,故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德国民族意识的信息,故A排除;《九十五条论纲》变成印刷本也不能说明西欧识字率在增长,故B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社会进步,故D排除。

11.20世纪30年代,据对美国匹兹堡白领阶层和专业人员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家庭白天娱乐活动明显增多:

打乒乓球、拼板子、下跳棋、客厅游戏、打桥牌,尤其突出的是听广播。

这些现象

A.说明当时美国民众生活悠闲

B.折射出美国失业现象的普遍

C.反映出美国家庭观念的重塑

D.表明新政已使美国重新繁荣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多数家庭白天娱乐活动明显增多”反映了经济危机时期美国失业现象的普遍,故B正确;当时美国处于经济危机时期,民众生活并不是悠闲,故A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出美国家庭观念的重塑,而是说明失业现象的普遍,故C排除;“大多数家庭白天娱乐活动明显增多”说明了失业严重,而不是经济繁荣,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多数家庭白天娱乐活动明显增多”,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危机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2.1986年,美国和苏联的炸弹数和导弹弹头数已分别达到12846枚和10716枚,但截至1991年苏联解体,双方也无直接的军事冲突。

这一现象可以表明当时

A.多极化格局已形成

B.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C.世界科技快速发展

D.和平成为时代主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美国和苏联的炸弹数和导弹弹头数很多,但双方无直接的军事冲突,这说明和平成为时代主题,两国都避免直接的军事冲突,故D正确;多极化是一种趋势,而不是格局已形成,故A排除;全球化的进程与材料主旨没有直接联系,故B排除;世界科技快速发展并不是美苏无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故C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

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

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

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二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

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

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

——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

材料三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

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摘编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并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

【答案】

(1)趋势:

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拔方式日益公平公正;评选标准从血缘趋向才能。

积极作用:

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2)背景:

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新式学堂的推广;留学潮的出现;民国政治的发展。

(3)意义:

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助于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

【解析】

【详解】

(1)趋势,根据材料一“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

察举制度……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

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官范围、选拔方式、评选标准等方面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

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集权、阶层流动、统治基础、行政效率等方面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

(2)背景,根据材料二“清末新政……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统治危机、科举改革、新式学堂、留学潮、民国政治等方面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

(3)意义,根据材料三“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事制度、人才选拔、干部队伍等方面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发表于1865—1866年间,其中许多情节反应了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1864年7月26日,格里那凡爵士一行驾驶邓肯号游船在海上意外的发现了一份儿被海水侵蚀的残缺的文件。

经过分析,这是1862年为英格兰人寻找新移民地的大不列颠号失事后,船长格兰特发出的求救文件。

爵士决定携同妻子海伦、格兰特船长的女儿玛丽和儿子罗伯尔以及船员们,驾驶邓肯号去搜寻格兰特船长。

邓肯号经过大西洋、马德加群岛、加那利群岛、佛得角、麦哲伦海峡、不伦瑞克半岛、波拉尔角、塔尔卡那诺港,最终在一个荒凉的小岛上意外的发现了格兰特船长。

格兰特船长重返祖国后,他的儿子罗伯尔做了海员。

并且在格里那凡爵士的支持下,为实现在太平洋建立一个苏格兰移民区的计划而努力。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小说的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

情节:

1862年英格兰人寻找新殖民地。

历史现象:

工业革命增强了英国的实力,进一步推动了英国的殖民扩张。

概述:

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英国工业实力的增强,英国需要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于是加紧了殖民扩张。

评价:

19世纪中期英国的殖民扩张,一方面儿给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另一方面传播了西方的工业文明,客观上推动殖民地区的近代化,同时也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和世界市场的扩大。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依据)

【解析】

【详解】情节,据材料“这是1862年为英格兰人寻找新移民地的大不列颠号失事后,船长格兰特发出的求救文件”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即可从上述小说的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

现象,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与英国殖民扩张的关系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

概述,结合所学知识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开拓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等方面进行概述。

评价,结合所学知识从19世纪中期英国的殖民扩张的消极作用和客观积极影响评价该历史现象。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元明鼎革,社会生产遭受巨大破坏,流民成为明代突出的社会问题。

宣德年间,吏部奏请原先设有巡抚侍郎的河南、山东、山西、湖广、浙江、江西各府州县额外增设抚民官和佐贰一员,以辅助各级官吏安置流民,勘实户口,登记钱粮。

正统年间边患日益加深,流民迭起,政府遂强化抚民官的权力,招抚流民垦荒置业,恢复生产。

流民浪潮暂时平息后,朝廷下诏称“抚民官于民无益有损”“悉令回还吏部”。

土木之变后,大量中原流民南逃,流民起义席卷四省。

明廷重兵平定后认为“虏寇不过边境之患。

流民则为心腹之疾”,遂将抚民官的设置区域由北方五省逐渐转移到荆襄地区,并进一步扩展到沿海沿边和边疆民族地区。

万历后期至明亡之前,明廷派遣总督、巡抚执掌地方,基本取代抚民官的角色。

——摘编自朱绍祖《明代抚民官的设置及其兴废原因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流民问题的成因及抚民官设置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明代抚民官设置现象。

【答案】

(1)成因:

改朝换代引发的社会动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灾荒的影响;农民起义的冲击;土地兼并的加剧,

特点:

因事而设,兴废无常,未成定制;职能逐渐强化和转变;设置区域日益扩大。

(2)评价:

设置抚民官是明廷处理流民问题的应对之策,一方面起到了安抚流民、减轻民困、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边疆地区开发的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充分的准备和全周全的考虑,抚民官的地位不稳定,兴废无常,职务重叠。

造成权责不明,徒增负担,没有达到施政者的预期效果。

【解析】

【详解】

(1)成因,根据材料“元明鼎革,社会生产遭受巨大破坏,流民成为明代突出的社会问题……土木之变后,大量中原流民南逃,流民起义席卷四省”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改朝换代、社会动荡、游牧民族南侵、灾荒、农民起义、土地兼并等方面概括明代流民问题的成因。

特点,据材料“额外增设抚民官和佐贰一员,以辅助各级官吏安置流民……政府遂强化抚民官的权力……遂将抚民官的设置区域由北方五省逐渐转移到荆襄地区,并进一步扩展到沿海沿边和边疆民族地区”结合所学知识从因事而设、职能强化、区域扩大等方面回答抚民官设置的特点。

(2)评析,根据材料“招抚流民垦荒置业,恢复生产……明廷派遣总督、巡抚执掌地方,基本取代抚民官的角色”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作用和局限性等方面简要评析明代抚民官设置现象。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5年4月5日,苏联政府宣布苏日中立条约到期后不再延长。

8月8日晚,苏联政府根据亚尔塔会议精神,忠于同盟国义务,宣布从次日起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

随着苏联的对日宣战,日本人可能要面临在本土与苏美同时作战,决战难度大增。

日军原先估计11月份在南部迎战登陆的美军,而苏军在10天左右就能从北方攻入日本本土。

在日本决策层看来,苏军讲很快并早于美军登陆日本是很要命的,或者说他们宁愿被美国占领,也不愿意被苏联占领,因为苏联人很可能将日本变为“共产主义国家”,这样天皇政体也肯定完蛋。

但如果马上投降,自然能限制苏军占领日本本土。

——摘编自梅然《战争、帝国与国际政治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对日宣战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对日宣战对日本的影响。

【答案】

(1)背景:

欧洲战事结束;雅尔塔会议的召开;苏联扩充远东势力范围。

(2)影响:

使日本面临在本土与美苏同时作战;造成日本备战被严重不足;加速了日本的投降;使日本倒向了美国。

【解析】

【详解】

(1)背景,根据材料“苏联政府根据亚尔塔会议精神,忠于同盟国义务,宣布从次日起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欧战结束、雅尔塔会议等方面分析苏联对日宣战的历史背景。

(2)影响,根据材料“苏军讲很快并早于美军登陆日本是很要命的,或者说他们宁愿被美国占领,也不愿意被苏联占领”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两线作战、加速投降、倒向美国等方面概括苏联对日宣战对日本的影响。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遭到严重的经济困难,国防尖端项目面临“上马”还是“下马”的危机,聂荣臻力主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标志的尖端武器。

在总体战略上,聂荣臻主张立足国情,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用的关键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基本方针上,聂荣臻从国内外基本形势和国防科技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

在指导科技攻关时,聂荣臻根据组织大兵团攻坚作战的成功经验,最大限度地调动有限财力、物力和优秀人才进行科技攻关。

面对党内“左”倾思想和轻视知识、不信任知识分子的现象,聂荣臻积极调整科技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求科研机构中的所有党政干部都要做好科研工作和科研人员的“勤务员”,积极为科研工作者创造必需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摘编自战琳琳《聂荣臻:

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奠基者》

(1)根据材料,概括聂荣臻的国防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聂荣臻对新中国国防建设的贡献。

【答案】

(1)思想:

立足国情、实事求是;自力更生、尊重人才;侧重发展国防科技。

背景:

西方国家对华外交封锁:

中苏关系交恶;国民经济在曲折中发展

(2)贡献:

开创一条立足国情的国防科技事业发展道路;推动了新中国尖端武器的研发;推动了国家军事现代化。

【解析】

【详解】

(1)思想,根据材料“主张立足国情,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用的关键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自力更生为主”,即可从立足国情、自力更生、尊重人才、发展国防等方面概括聂荣臻的国防思想。

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方封锁、中苏交恶、经济曲折等方面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贡献,根据材料“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标志的尖端武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防科技事业、尖端武器研发、军事现代化等方面简述聂荣臻对新中国国防建设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