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教案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全单元 分课时含 反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8861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教案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全单元 分课时含 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教案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全单元 分课时含 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教案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全单元 分课时含 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教案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全单元 分课时含 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教案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全单元 分课时含 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教案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全单元 分课时含 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教案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全单元 分课时含 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教案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全单元 分课时含 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教案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全单元 分课时含 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教案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全单元 分课时含 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教案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全单元 分课时含 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教案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全单元 分课时含 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教案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全单元 分课时含 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教案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全单元 分课时含 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教案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全单元 分课时含 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教案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全单元 分课时含 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教案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全单元 分课时含 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教案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全单元 分课时含 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教案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全单元 分课时含 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教案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全单元 分课时含 反思.docx

《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教案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全单元 分课时含 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教案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全单元 分课时含 反思.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RJ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教案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全单元 分课时含 反思.docx

RJ人教版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教案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全单元分课时含反思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1课 古代埃及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了解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过程与方法

观察古埃及地图,了解古埃及的地理位置以及尼罗河对古埃及农业和文明等方面的影响;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关于金字塔的知识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金字塔既是古埃及国王奴役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又是古埃及劳动人民用智慧和勤劳创造的世界奇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古埃及代表性的文明成就

教学难点:

分析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影响;理解尼罗河在古埃及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

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列出了当时的世界七大奇迹,古埃及的金字塔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七大奇迹中,只剩下古埃及的金字塔还矗立在尼罗河岸边。

我们在感到遗憾的同时,也为金字塔感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开启埃及之旅。

(多媒体播放视频——埃及)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一)自然环境

1.教师展示:

出示《古代埃及地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气候、河流等方面分析古埃及的自然环境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起古代埃及的空间概念。

提示:

古埃及地处北回归线一带,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气候十分炎热,降雨量也很少,普遍干旱。

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

2.诗歌展示:

啊,尼罗河,我赞美你!

你从大地涌出,养活着埃及!

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让我们歌唱!

你滋润了太阳神赋予的土地,养育着所有的人民,让我们在干涸的沙漠里畅饮!

你慷慨无私地给予我们所有美好的东西!

结合歌词及前面所学,说说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的影响。

(或者说人们为什么要赞美尼罗河?

提示:

古埃及人之所以可以在这片沙漠上建立灿烂的农业文明,要归功于尼罗河纵贯古埃及南北,两岸形成数千米至数十千米宽的狭长河谷。

每年尼罗河定期泛滥,当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

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

(多媒体播放视频——尼罗河塔纳湖)

3.教师小结:

当然,尼罗河对古埃及人给予极多,但它也同样需要古埃及人为之付出努力。

尼罗河定期泛滥的特点,使古埃及人知道尼罗河一旦失控,就会毁灭一切。

他们开始挖渠,把泛滥的河水储存起来。

尼罗河涨水、退水时,古埃及人要作出精确的记录和计算。

水退之后,再重新丈量土地,划定地界。

古埃及人就是在与尼罗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打交道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二)文明历程

◎小组合作

1.教师讲述:

探索文明,我们一定要探索文明的历程,其往往有着如下的发展过程:

产生、发展、强盛、灭亡。

指导学生在年代尺上梳理古埃及文明的发展历程。

2.学生展示: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利用生生评价、师生评价加深对古埃及文明历程的学习。

提示:

①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国家;②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③在新王国时代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古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④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⑤后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古埃及;⑥古埃及文明没有延续下去。

(三)古埃及文明成就

◎小组合作

1.角色模拟:

假如班级近期将要举办“探秘古埃及文明”的特展。

如果你是其中的策划人员之一,你会建议展览古埃及的哪一代表性文明成就,说说你的理由。

2.教师指导:

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有关古埃及文明成就的资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联系导课视频,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推荐理由,并将文明归类。

学生在教师补充讲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这些代表性文明成就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

提示:

分类

概况介绍

天文学

每年7月,当太阳和天狼星在地平线上同时升起时,尼罗河开始涨水,古埃及人据此制定了每年365天的太阳历

数学

需要测量尼罗河的水位,丈量洪水退去后的两岸土地,再加上建筑等方面的计算需要,古埃及人发展了数学

医学

古埃及人将人的遗体制作成木乃伊,增长了解剖知识,从而促进了医学的发展

文字

古埃及象形文字在19世纪被识读

雕刻和绘画

主要以国王和贵族为对象,作品呈现人物正侧面,表情庄重、严肃

金字塔

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3.拓展思考:

古埃及人未留下任何关于金字塔建造方法的记录。

关于金字塔是怎样建成的,长期以来形成了以下几种猜测:

猜测一:

器械搬运说。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认为,法老出动数以万计的奴隶,运用一系列器械将巨石由低至高一块一块砌上去。

猜测二:

斜坡搬运说。

持此说法的人认为,古埃及人先在金字塔外面建一个大型的斜坡,然后利用斜坡把石头拉上去。

堆一层坡,砌一层石,逐渐加高金字塔。

猜测三:

浇筑说。

2000年,法国人大卫·杜维斯提出金字塔上的巨石是人造的。

大卫·杜维斯借助显微镜和化学方法分析金字塔上的巨石的结构,发现它们是人们用石灰和贝壳浇筑混凝而成的,其方法类似今天浇灌混凝土。

由此推测,在古埃及,建造金字塔很可能是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先将搅拌好的混凝土装进筐子,再抬上正在建造中的金字塔。

猜测四:

水运说。

这种说法最早是由埃及文物保护委员会主席哈瓦斯提出的。

1980年,哈瓦斯进行岩心取样时,发现了一个至少50米深的岩洞,他认为这可能是埃及第四王朝时开凿的港口。

后来,有人还发现了连通港口的水道。

他们认为古埃及人在搬运巨石的过程中,可能采用了水运法。

猜测五:

外星人建造说。

由于金字塔的建造有太多难以解释之处,所以,有人提出是外星人建造了金字塔。

目标导学二:

法老的统治

1.材料展示:

“法老”一词最早出现于古王国时期,原意为“宫殿”,中王国时期使用于对国王的颂词中,新王国时期正式成为国王的尊称。

史学界根据君主专制王权开始于古王国的史实而把古王国及以后的埃及国王都称为法老。

所谓君主专制,乃是国家管理的一种政体形式。

古埃及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上古世界各国同类政体中最为典型的,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

第一,法老的意志就是法律……

第二,法老独揽了全国的一切行政大权……

第三,在法理上,法老拥有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权……

第四,法老是军队的最高统帅……

——《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古埃及法老的地位是怎样的?

提示:

材料描述了“法老”一词的来历及法老所掌握的权力。

法老是古埃及国王的尊称,是埃及语的希伯来文音译,意为大房屋,在古王国时代仅指王宫,并不涉及国王本身。

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图特摩斯三世起,开始把“法老”用于国王自身,后来,“法老”逐渐演变成对国王的一种尊称。

第二十二王朝以后,“法老”成为国王的正式头衔。

习惯上,古埃及的国王被通称为“法老”。

法老是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法老自称是太阳神阿蒙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

古埃及人对法老的崇拜近乎疯狂,官员们以亲吻法老的脚而感到自豪。

2.拓展思考:

古埃及法老们为什么要给自己修筑金字塔?

提示:

古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修筑豪华的陵墓,以备在冥世间继续生活,同时也是为了宣扬法老至高无上的宗教神权和世俗专制统治的权力。

3.课堂活动:

同学们,埃及之旅即将结束,如果你是一名埃及的导游,请写一份讲解稿,向参观者介绍古埃及文明。

三、课堂总结

一条河流:

尼罗河孕育古埃及文明。

一种统治:

法老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

一种建筑:

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两个之最:

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大河文明之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

它曾辉煌过,但最终还是消亡了。

与此同时却在科技、文化、政治等方面为人类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河流域的另一个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教学形式尽量多样化,采用了视频、图片、小组合作、角色模拟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学着自主合作梳理信息,获得新知。

不足之处是教学设计还相对比较传统,创新性不够强,板块的设计不够新颖。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等基本史实;培养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辩证地看问题、评价历史事件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阅读地图《古代两河流域》,分析自然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识读《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图,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政权特点;阅读“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汉谟拉比法典》,认识《汉谟拉比法典》虽然保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但也是人类在法制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代表;《汉谟拉比法典》

教学难点:

《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地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欣赏歌曲——《爱在西元前》)

古巴比伦王颁布了

汉谟拉比法典

刻在黑色的玄武岩

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

你在橱窗前

凝视碑文的字眼

我却在旁静静欣赏

……

据说这首歌是以新巴比伦的一个国王为满足王后的思乡之情,在宫中修建了一座空中花园为背景创作的。

这座花园内种满了奇花异草,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探秘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一)自然环境及其对文明形成的影响

1.教师指导: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地图《古代两河流域》,并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指出“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

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怎么样?

提示:

两河流域指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

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

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泛滥后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材料展示:

材料一:

苏美尔人的诗歌:

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希罗多德说,在美索不达米亚,小麦的收成是播下种子的200倍。

普林尼说,一年可收获两次小麦,此后还可以长出优质的饲料,棕榈树繁茂,水果种类众多;至于建筑材料,美索不达米亚有一种可以制成砖的黏土。

——H·G·韦尔斯《世界史纲》

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来看,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什么?

提示:

泛滥的洪水带给人们灾难,但是也带给人们可靠的收成和建筑房屋的材料。

这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适合定居的地域。

材料三:

为了适应河水泛滥期易涝,非泛滥期易旱的自然条件,这里的古代居民从公元前4000年前后就开始修渠筑堤,进行人工灌溉,并逐步形成了不同规模的灌溉系统。

大型的灌溉工程的修建是否能够以一人或一家之力完成?

这对灌溉农业的发展提出了什么客观要求?

提示:

不能。

灌溉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大型灌溉工程的修建需要大规模集体协作的生产方式,这一生产方式加强了较大范围内居民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规模的扩大,提高了生产过程中的组织化程度,加速了私有制的发展、阶级分化和国家形成的过程。

(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教师需对其中道理作以解释。

(二)文明成就——楔形文字

材料展示:

材料一:

苏美尔人为满足生活上的需要,如买卖的记载、政令的发布等,很早就创造出一种图画文字……图画文字后因适应书写工具及材料之特质,渐渐变成所谓楔形文字。

笔画变成楔形或尖劈之形,图画的意味亦随着消失或不明显……便都不像原来所画之图了。

——《世界通史》

材料二:

两河流域地区不产纸草,所以苏美尔文字最初都刻在石头上,后来又用半湿黏土泥版作为书写材料,用尖头芦苇、木棒和骨棒等作为书写工具。

两河流域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使得这类泥版烘干后能够长期保存,后世称之为泥版文书。

由于泥版质地松软,书写不便,人们便逐渐用书写工具在泥版上压出各种符号,因其落笔处较深较宽,提笔处较浅较尖,形似木楔,故得名楔形文字,其出现年代约为公元前3000年。

——《世界通史》

阅读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提示:

以上材料对楔形文字的起源和发展作了介绍,楔形文字笔画呈楔形,颇像钉头或箭头,所以叫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两河流域重要的文化成就。

楔形文字最初是图画文字,后来逐渐发展成苏美尔语的表意文字。

楔形文字对西亚许多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多媒体播放视频——楔形文字)

目标导学二:

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

1.教师讲述:

公元前18世纪兴起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

那时的社会面貌是怎样的呢?

请大家欣赏小品《打架》。

2.学生表演:

《打 架》

国王:

我是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我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终于统一了两河流域,成了四方之王。

但我每天要处理的案件实在太多,我已命人编成了一部法典,这下处理事情就有依据了。

(两个自由民正发生争执并打了起来。

国王:

你们两个混蛋在干什么?

给我住手!

(两个自由民发现是国王,立即停了下来并向国王行礼。

自由民A:

我尊敬的国王,他两天前把我的一只眼睛打伤了,疼死我了。

我要找他算账。

自由民B:

是他先侮辱我是奴隶,我才打他的。

国王:

好了,好了,我来给你们判决,你(自由民B)打伤了他的(自由民A)一只眼睛,你就让他把你的一只眼睛也打伤吧!

(A做着向B的眼睛打去的样子)

3.问题思考:

小品中的国王是古巴比伦王国的哪一位国王?

他有哪些历史贡献?

提示:

汉谟拉比。

他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对于维护民族和国家的统一,保持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过渡:

国王的判决有法律依据吗?

依据是什么?

涉及哪些方面的法律规定?

指导学生学习《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4.材料展示:

材料一:

法典条文刻在一个高达八英尺的石柱上……石柱上端,雕有两个像:

一为太阳神的像,坐于右边;一为汉谟拉比的像,立于左边;这图案所表示的为汉谟拉比王接受太阳神的法典之意,也是神统治的一种表现。

——《世界通史》

材料二:

法典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全文共282条……被刻在一个2.25米高的玄武岩石柱上。

该法典很多条文是用来处理自由民的内部关系的,处理的原则就是“以牙抵牙,以眼还眼”……法典还规定了一些更严厉的条款:

逃避兵役的人一律处死;破坏桥梁的人将受到严厉处罚甚至处死;帮助奴隶逃跑或藏匿逃亡奴隶的人,都要处死……正是依靠这部法典,汉谟拉比时代的巴比伦社会,成为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中统治最严密的国家。

——《世界文明史》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汉谟拉比法典》”一目,并结合上述材料归纳《汉谟拉比法典》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历史地位。

提示:

主要包括三部分:

一是规定严格的社会等级,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社会等级。

二是维护发达的奴隶制度。

三是对古巴比伦商品经济涉及的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关系作了规定。

总之,《汉谟拉比法典》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历史地位:

它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5.问题思考:

小品《打架》中国王的判决有何原则?

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处罚原则?

提示:

学生讨论回答。

6.教师补充:

补充说明古巴比伦有三种人,有权自由民、无权自由民和奴隶。

如果将小品中的自由民A换成是奴隶,那国王对自由民B的判决就不同了,只是赔偿该奴隶的主人购买这位奴隶的价格一半的钱就可以了。

7.教师小结: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文明的重要标志。

它的制定与实施是古巴比伦文明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体现,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课堂总结

史学界主流观点认为,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出现国家的地方。

两河流域国家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有关,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关,与私有制、阶级的产生相伴随。

苏美尔人最早在此建立国家,此后是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迦勒底人等。

王国的更替和战争使得国家政权机构日益趋于完善,由分散走向统一。

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创造了以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为代表的文化成果。

而这一切的产生,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存在,两河的泛滥没有尼罗河那般的富有规律,但两河毕竟哺育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对当时的人们既是挑战又是恩赐。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课堂的引入较为宽泛,针对性不强。

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时参与性不高,个别同学甚至流于形式,教师需加强对学生合作探究学习重要性的教育,在学生讨论的时候,可以适当参与,进行指导。

第3课 古代印度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印度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并了解它对印度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了解佛教的创立及传播;通过对种姓制度的分析,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识读地图《古代印度》,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印度文明的主要成就,欣赏古代印度人民的创造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

印度的种姓制度的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河南洛阳白马寺

据史书记载,公元64年,东汉明帝夜梦金人飞入殿中,大臣解释说是西天的佛。

明帝于是派人西行求佛。

使者遇到两位印度僧人,求得佛经、佛像,一同回到洛阳。

明帝下令修建寺庙,让僧人译经。

因当时用白马驮载经书和佛像,故该寺名为白马寺。

这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古代印度文明。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一)自然环境

1.教师提问:

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古代印度》,找出古代印度文明的大致位置,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说一说其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提示:

古代印度在地理位置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这里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终年气温偏高。

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河水一部分来自高山冰雪融水,一部分来自季风降雨,水量丰沛。

良好的农耕自然条件,保障了人们稳定的衣食之源,从而创造了古代印度文明。

2.活动与探究:

阅读教材P14课后活动2关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的地图,结合地图回答:

(1)按从左至右的顺序写出古代文明的名称,并写出它们产生的大致时间。

(2)这些古代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

为什么?

提示:

(1)古埃及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古印度文明,约公元前2300年;中国文明,约公元前3000年。

(2)大河流域。

北纬20°—北纬40°。

原因:

大河流域气候温和,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有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文明历程

1.学生自学:

阅读教材“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一目,了解古代印度的基本历史沿革。

提示:

①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为代表的早期文明;②雅利安人建立的奴隶制小国;③孔雀王朝和孔雀王朝之后的古印度。

2.教师提问:

说说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早期代表是谁。

这一代表以什么为中心?

印度历史上第一次完成统一的王朝是哪个王朝?

提示: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早期代表是哈拉帕文化,这一文化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为中心。

孔雀王朝是印度历史上第一次完成基本统一的王朝,其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3.图片展示:

  

   摩亨佐·达罗遗址

   摩亨佐·达罗城市想象图

指导学生搜集摩亨佐·达罗遗址的资料,结合图片感受古代印度早期城市的繁华,在课堂上分享交流。

4.材料展示:

材料一:

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一批自称“雅利安人”的部落出现在印度河中上游地区,并逐渐征服土著居民而居于主导地位。

这些雅利安人来自何方,目前尚无定论……不过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其一雅利安人所操语言属印欧语系,其二他们的外貌与当地土著居民有很大的差别。

——《世界通史第一编前工业文明与地域性历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材料二:

雅利安人虽发源于里海以东,然而是东入印度,西入欧洲的民族,故又称印欧民族。

印欧民族包括很多种:

入印度的,叫作印度人;余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克尔特人、条顿人、斯拉夫人……雅利安人发迹于中亚之时,已知农耕畜牧,已知纺织陶冶。

——《世界通史》

结合上述材料,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增加对雅利安人的了解,为后面学习做铺垫。

目标导学二:

森严的种姓制度

1.图片展示:

有关种姓制度的漫画

结合上述漫画,指导学生阅读“森严的种姓制度”一目,说说种姓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其内容是什么?

提示:

雅利安人的入侵。

随着雅利安人内部的贫富分化日益加剧,等级的差别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逐渐形成了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把社会群体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等级是婆罗门;第二等级是刹帝利;第三等级是吠舍;第四等级是首陀罗,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

2.材料展示:

《婆罗门法典》中,印度人被分为四级:

一曰祭司,即婆罗门;二曰武士,即刹帝利;三曰工人阶级,即吠舍,包括农民、工人及商人;四曰贱民阶级或奴隶阶级,即戍达罗(首陀罗)。

换言之,这四级的人,即祈祷者、打仗者、生产及买卖者、供他人驱使者是也。

婆罗门法典规定这四级人的本务及其相互之关系,约略如下:

婆罗门的任务为讲授吠陀,研究吠陀,为自己及为他人主持祭祀,发给施舍之物及接收施舍之物。

刹帝利的任务为保护人民,办理施舍,提供祭品,研究吠陀,并严防自己接近物欲。

吠舍的任务为照顾牛羊,办理施舍,提供祭品,研究吠陀,经营买卖,以款贷人,耕种土地。

戍达罗的任务则为规规矩矩侍候上举三阶级的人。

——《世界通史》

结合上述材料,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分别从不同等级的立场分析他们的权利、义务,进而探究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的影响。

提示:

第一等级:

婆罗门

掌管祭祀

第二等级:

刹帝利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第三等级:

吠舍

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

第四等级:

首陀罗

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贱民

在这四个等级之外,是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

种姓制度是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以职业世袭、内部通婚为特征。

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一直延续下来,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3.教师补充:

种姓制度的影响:

种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种姓成员内部提供了保护,有利于维护统治及社会安定。

但是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它制造种姓隔离,维护社会不平等,使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过渡:

正是因为森严的种姓制度,社会矛盾愈演愈烈,从而推动了佛教的产生。

目标导学三: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学生自学:

阅读教材“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一目,了解佛教创立的基本信息。

提示:

创立时间:

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佛教基本教义:

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2.问题思考:

结合教材回答,佛教为什么宣扬“众生平等”?

国王为什么大力扶持佛教?

提示:

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同时,佛教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

3.问题思考: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佛教外传的时间及两条传播路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