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专题16青藏区.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8862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专题16青藏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XX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专题16青藏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XX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专题16青藏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XX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专题16青藏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XX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专题16青藏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XX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专题16青藏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XX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专题16青藏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专题16青藏区.docx

《XX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专题16青藏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专题16青藏区.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XX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专题16青藏区.docx

XX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专题16青藏区

XX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

中国地理专题16青藏区

  主要内容:

  节地质演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

  第二节高寒干旱气候

  第三节河流与湖泊

  第四节植被、土壤与自然地带

  第五节畜牧业与种植业

  第六节工业与交通

  教学重点:

  阐明青藏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阐明青藏区高寒气候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阐明青藏区畜牧业和种植业特色。

  青藏区包括青海省和x藏自治区。

该区占有青藏高原的绝大部分,位于我国西部和西南部,南距孟加拉湾虽仅有510多千米,但有喜马拉雅山阻隔。

我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地,青藏区面积达192.12×1042,占全国面积的约20%,人口786万,仅占全国人口的6%。

青藏区自然条件相对严酷,经济比较落后。

  节地质演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

  一、地质构造概述

  青藏高原是由几个较小的陆块拼合而成的断块高原。

震旦纪时,高原的主体及江河上源一带曾处于隆起状态,其周围则为凹陷区。

青藏高原的成陆历史,即特提斯海在不断发生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南撤,每次运动留下一条山脉。

山脉较为稳定的地壳段落以地台型沉积为标志,地貌景观则是山间盆地和广阔的高原面。

中新世的喜马拉雅运动幕,冈底斯山开始隆升。

但此时青藏高原海拔并不高。

  中新世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同时在高原内部则形成一些新的断陷和山岭。

孢粉组合特征表明,当时的高原处于热带、亚热带环境。

  二、高原的隆升与高度

  青藏高原面从上新世晚期的海拔1000上升到目前的平均4500~5000,累计上升量共有3500~4000,这表明在第四纪期间平均每年上升2。

而晚更新世以来的10余万年,每年上升10以上。

重复水准测量还表明,青藏高原东南部目前依然保持着年平均3.2~12.7的上升量。

三、青藏高原地貌特征四、地貌外动力及地貌类型

  冰川作用与冰川地貌主要分布于发育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冰川的高山带。

第四纪冰川规模远比现代冰川大,冰川形态类型除常见的冰斗冰川、山谷冰川等外,还有面积达1502的小冰帽、数十平方千米的平顶冰川,以及少量山麓冰川。

类型复杂的冰蚀地貌和冰川—冰水—冰湖堆积物,在现代地貌发育过程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冰缘作用和冻土地貌

  青藏区冰缘作用的范围远远超过冰川作用区。

各大山系雪线以下附近一定高度内,藏北高原和青南高原西部,以地表冻融作用强烈为特征的冰缘过程占绝对优势。

  流水作用流水作用在青藏区的不同地域塑造了不同的地貌。

强大的侵蚀作用使边缘山脉形成具有多级谷肩,俗称谷中谷的深切峡谷,包括世界之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

  其他外动力作用包括湖水作用、岩溶作用、重力作用、风力作用等,在青藏区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五、主要地貌单元

  青海北部山地盆地:

由阿尔金—祁连山地、柴达木盆地和昆仑山地组成。

  青南山原:

包括长江源山原和黄河源山原。

  唐古拉山地与藏北高原:

唐古拉山是长江与怒江和藏北内陆区间的分水岭,主峰各拉丹东雪山海拔6621。

藏北高原海拔4500~5000,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缓倾,西部为大片内陆区,多湖盆,东部地形切割较强,渐显山高谷深特点。

  藏南山地与谷地:

包括冈底斯山、藏南谷地和喜马拉雅山地。

冈底斯山是x藏南部内外流域的界山。

其南侧的藏南谷地由象泉河及雅鲁藏布江谷地组成。

这是一条巨大的构造纵谷,喜马拉雅山由多列平行山脉组成,长度接近2500,宽200~300,平均海拔6000,是全球最高大雄伟的山系。

  第二节高寒干旱气候

  一、强辐射、富日照

  平均海拔高和云量偏低,使青藏区成为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最高的地区。

除藏东和青海东南一隅约在5000~6000j/2之间外,其余绝大部分在6000j/2以上,阿里地区和藏南谷地高达8000~9200j/2。

  高原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均在2600h以上,藏南谷地和阿里地区达3000~3200h,而柴达木盆地西部的冷湖则以3553.9h高居全国榜首。

  二、高寒低温

  青藏区是全国年平均温度和各级界限温度最低的地区。

年均温0℃线在青藏区形成一小一大两个闭合圈。

年均温-4℃线的分布则表明祁连山西段、江河源山原中西部和羌塘高原北部均不足—4℃,并成为全国年均温最低的地区。

≥10℃积温及其持续日数,青藏区普遍低于XX℃,青南、藏北及边缘山系高山带甚至只有0~500℃,持续期0~50天。

至于平均日最低温≤0℃、≤-10℃和≤-20℃的日数,高原内部分别为300天,200天和100天,但≤-30℃和≤-40℃的日数极少。

表明青藏区虽然冬季漫长或说长冬无夏,但其寒冷程度尚不及东北北部地区。

  三、降水少、时空分布不均

  青藏区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虽然和全国绝大多数地区一样保持着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但是单位距离内的递减率却远比其他地区大。

而这显然与喜马拉雅山作为孟加拉湾暖湿气流的巨大屏障,有力地阻止该气流北进有密切关系。

  降水的季节分配表现为高度集中的特点。

相对多雨区由于冬春降水量相应增加,雨季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0%~70%。

降水量少的地区雨季降水量比例却高得惊人,例如,拉萨为97%,藏北各地为90%,青海茫崖为93%,茶卡89%,巴颜喀拉山以北地区80%。

少数地区仅8月降水量可占全年的42%~46%。

这种情况在青藏区外就十分罕见。

冬季降水量一般很少,但那曲和青南高原东南部在个别年份因降雪过多而造成“白灾”的现象不可忽视。

  少雪的冬季同时也是风季。

青藏区从北到南都不乏≥8级大风的日数超过100天的例子,例如茫崖为109天,沱沱河为128天、改则200天、安多139天,定日113天。

大风吹蚀表土,形成沙尘暴天气,对生产和生活都十分不利。

  第三节河流与湖泊

  一、内流区与外流区

  外流区,包括藏南谷地、藏东、藏北东部、青南东部、河湟谷地及祁连山东段南翼,面积占青藏区的48.3%;内流区,包括藏北西部、可可西里、柴达木盆地和祁连山西段南冀,面积占青藏区的51.7%。

  二、河流

  青藏区的主要外流河流有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长江、黄河等。

除长江、黄河外,其余都是国际河流。

雨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是其主要补给。

大河干流多沿主要构造线走向发育,但水系格式比较多样化。

径流的年内分配在很大程度上与降水季节分配一致。

5—10月为丰水期,径流一般占全年80%~90%,11—4月为枯水期,径流仅占全年10%~20%。

内流河多以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为主要补给,年径流分配与温度状况密切相关。

  三、湖泊

  青藏区是我国著名的湖区。

如果把位于现代冰川末端的冰碛湖和分布于多年冻土区的小热融湖等包括在内,湖泊数以千计,面积≥12的湖泊有800个左右,其中青海266个,x藏600余个。

全区湖泊总面积约为366102,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45.8%。

青藏区湖泊的特点:

  成因类型以构造湖占绝对优势;

  湖面海拔普遍在4000~5000之间;

  依湖泊水文地理特征分类,以内陆湖居多;

  依据湖水矿化度分类,以咸水湖和盐湖为主;

  湖水化学类型复杂,碳酸盐型、硫酸盐型和氯化物型兼备;

  湖泊普遍处于退缩状态,内陆湖尤甚。

  第四节植被、土壤与自然地带

  一、植物区系与植被类型

  青藏区的植物区系虽统属泛北极区,但高原大部分与南部边缘山地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别。

高原植被大部分以耐寒耐旱的、随着高原隆起而特化的种类占优势,其中不乏古地中海成分与亚洲中部成分。

东南部边缘山地以印度—马来成分和中国—喜马拉雅成分为主,是高原隆起的阶段性和冰期—间冰期相互交替造成多种植物区系相互渗透和交融的结果,为青藏高原植物种类最丰富、最年轻的地区。

  地荒漠:

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和阿里地区,以旱生超旱生灌木、半灌木为主。

  高寒荒漠:

分布于羌塘北部及可可西里一带,以垫状驼绒藜为主,一些地方几乎不生长植物。

  高寒草原:

分布于长江源、黄河源及羌塘高原,由耐寒耐旱多年生草本植物和小半灌木组成,以紫花针茅、羽柱针茅、沙生针茅、羊茅、青藏苔草、x藏嵩草为主。

  高寒灌丛草甸:

分布于果洛、玉树、那曲一带,以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矮嵩草、小嵩草、线叶嵩草、短轴嵩草等多种嵩草为主,灌木则有变色锦鸡儿、藏北锦鸡儿、矮生金露梅、匍匐水柏枝等。

南部和东南部边缘山地以热带、亚热带森林为基带,形成完备的植被垂直带。

二、青藏区的土壤:

  土壤发育形成了大陆性荒漠土、草原土、草甸土和海洋性森林土两大系统。

高寒干旱相结合,形成了羌塘的高寒荒漠植被和高山荒漠土,干旱程度不亚于羌塘,但热量条件略好的柴达木则形成山地荒模植被和灰棕漠土。

自羌塘高原向东南依次分布高山草原土和高山草甸土。

海洋性系统主要土类形成了最复杂的土壤垂直带谱。

  三、高原自然地带

  从区划角度考虑,郑度等共划分出9个自然地带,即高原亚寒带下属的果洛那曲高寒灌丛草甸地带、青南高寒草甸草原地带、昆仑高寒荒漠地带和羌塘高寒草原地带;高原温带下属的川x藏东山地针叶林地带、藏南山地灌丛草原地带、阿里山地荒漠半荒漠地带、柴达木山地荒漠地带和青东祁连山地草原地带。

  高原地带与同纬度低海拔水平地带的本质差别在于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热量背景,高原地带的热量特征总是偏向极地。

海拔愈高,偏向极地特征愈显著。

  高原自然地带是边缘山系某个上部垂直带因地貌形态由山地转变为高原面而扩展后的一种平面表现形式。

这种扩展的重要意义在于本来间断的垂直带由此获得了空间连续性,从而不仅在海拔高度上,而更主要的是在水平方向上发生更替。

  青藏高原多级夷平面海拔高度不同是形成不同高原地带类型的根本原因。

在干旱背景下海拔最高的夷平面北羌塘形成高寒荒漠或草原地带。

相对较低的柴达木则形成山地荒漠地带。

在湿润半湿润下,海拔较高的夷平面形成草甸地带,较低的则形成山地森林地带。

  高原地带是高原内部山地自然景观再次发生垂直分异的基带。

例如,东昆仑山南翼,唐古拉山北翼,都以青南高寒草甸草原地带为基带。

  高原地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受多种因素制约,既不沿纬线方向延伸,更不可能沿经线方向延伸,因此不宜以纬度地带或所谓“经度”地带硬套高原地带。

  第五节畜牧业与种植业

  青藏区耕地面积占全区面积的0.49%,而牧草地却占全区面积的61.65%,大部分地区适宜畜牧,不宜从事种植业。

  一、畜牧业

  以草地资源丰富、类型复杂、牧草营养价值高而著称。

青海天然草地占全国草地总面积10%;x藏草地面积占全国的1/5强,在各省中居首位。

在各类牧草地中,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寒荒漠草原、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荒漠、温性草原、山地草甸等7类是青藏区面积最广的草地类。

主要畜种有藏绵羊、蒙系绵羊,牦牛、犏牛、马,以及农牧交错区和农业区的黄牛、驴、骡、猪等。

XX年末大牲畜头数为1062.2万头,牛羊肉产量为29.1万吨。

  二、种植业

  主要作物为粮食作物,除青稞外,还有小麦、豌豆、蚕豆、燕麦、荞麦等,播种面积在青海占耕地的77%,在x藏则占85%以上。

藏南河谷和盆地冬小麦种植上限可达4320,青稞更高达4750,成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高寒农业区。

  第六节工业与交通

  已初步建成以机器制造、食品和纺织工业为主,包括轻纺、皮革、造纸、食品、盐化工、电力、机械、冶金、煤炭、石油、建材、塑料、畜产品加工等门类比较多的工业体系。

一、采矿和冶炼工业

  共发现各类矿产130余种,矿产地4500余处,矿产保有储量在全国各省中名列前10位的就有60余种,其中有青海的锂、冶金用石英岩、芒硝、电石用石灰岩、化肥用蛇纹岩、盐矿、钾盐、镁盐、石棉和玻璃用石英岩等10种,x藏的铬、锶、工艺用水晶和刚玉共4种名列全国各省之首。

二、地热、水能与电力工业

  x藏地热年天然热流量相当于300×104t标准煤释放的热量。

已探明羊八井、羊易、那曲、那多岗等热田。

x藏地热资源利用已达1/3。

  全区理论水力蕴藏量达2.22×108,约占全国1/3,其中90%分布于x藏,10%分布于青海。

雅鲁藏布江就达1.135×108。

但目前全藏水电站装机容量只有11.87×102,占自治区可开发水能的0.21%。

  三、其他工业

  青藏区的机械工业是在20世纪50年代起步的,目前青海工业以机床工具、工程机械和汽车三大行业为支柱。

x藏目前仍处于“无铁无钢”的状态,机械工业相对落后,以农机修造和汽车修配为主。

  毛纺工业由于拥有大量羊毛和牦牛绒资源,发展比较迅速。

四、交通运输半个世纪前的青藏区交通运输还以驮运为主,x藏几乎完全没有公路,青海也只有472低等级公路,铁路和空运就更谈不上了。

目前已由四横两纵的国道加上省公路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公路网。

  青藏铁路经青海湖盆地、柴达木盆地至格尔木以南的昆仑山麓,即将向拉萨延伸,滇藏铁路也将开始勘察。

这两条铁路建成之后,将标志青藏区尤其是x藏无铁路的历史彻底终结。

民航以西宁和拉萨为中心,开通了至成都、西安、北京、上海等地的航线。

拉萨与加德满都之间还有国际航班,使青藏区与外界的交通更加便利。

  教学活动建议

  主题:

走进x藏

  方法:

收集相关照片资料编成主题相册

  能力训练:

组合信息的能力

  要求:

网上资源共享

  思考与练习1、简述青藏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分析青藏高原的草地退化问题。

  概括青藏区的湖群所具有的特点并说明是怎样形成的?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有何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