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9007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阳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信阳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信阳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信阳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信阳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信阳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信阳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信阳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信阳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信阳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信阳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信阳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信阳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信阳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信阳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信阳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信阳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信阳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信阳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信阳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阳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docx

《信阳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阳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信阳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docx

信阳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信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年2月19日信阳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序言

“十一五”(2006—2010年)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争做中原崛起后起之秀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推进我市非农化进程的重要时期。

根据国家、省关于编制“十一五”规划的精神和要求,综合分析国际国内环境和我市市情,在调查研究、充分论证和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信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本纲要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蓝图和行动纲领。

“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由计划改为规划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时代赋予它具有新的特点和内容。

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这一规划,对于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规划纲要》从我市实际出发,充分分析了我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建设地区性中心城市为主要目标,力图全面阐述我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战略部署,对我市未来五年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篇“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第一章取得的成就

“十五”以来,全市上下按照“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坚定不移地走非农化道路,克服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较好地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推动我市经济社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十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9%,高出全国同期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同期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低于“十五”计划年均增长11%的目标。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261.1亿元增加到503.4亿元(2000年价435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407元,比“九五”末提高2999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6%、全省平均水平的57%,与“九五”末相比,与全国的差距扩大约2.1个百分点、与全省的差距扩大约5.6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上交税金均翻了一番,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243.9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5%;200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7.6亿元,5年年均增长13.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达到8.3亿元,5年年均增长29.7%;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60.6%,再创历史新高;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3.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5年年均增长19.4%。

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产业素质明显提高。

2005年,一、二、三产结构由“九五”末的35.3:

34.2:

30.5调整为29.9:

38.4:

31.7,实现了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之和提高到70%的“十五”计划目标。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十五”以来,农、林、牧、渔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31.5亿公斤的安全线以上,2005年超过42亿公斤,再创新高。

全市高效农产品发展较快,农产品优质率达65%以上。

信阳毛尖茶、华英鸭、固始鸡、潢川花木、双低油菜、弱筋小麦等一大批具有信阳特色的农副产品得到综合开发,培育出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竞争力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其中华英集团年鸭加工能力7000万只,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鸭王,并进入全省百强企业行列。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

“十五”以来,我市积极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对冶金、电力、食品、医药、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形成六大支柱产业。

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6.85亿元,5年年均增长21.5%;实现利税16.4亿元,年均增长23.2%。

服务业快速增长。

“十五”以来,全市服务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1%以上。

旅游、餐饮、商贸、房地产、社区服务、中介等服务业蓬勃发展,已成为我市增加就业、扩大消费的主要途径。

三、劳务输出步伐加快,劳务经济蓬勃发展。

“十五”以来,我市各级政府设立了劳务服务机构,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创出了劳务培训、双向维权、金桥工程、回归工程四大亮点,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成功之路,催生了一些知名的劳务品牌,如平桥、浉河的建筑、商城的厨师、光山的服装、淮滨的电焊、潢川的园艺、息县的保安、新县的涉外劳务等,形成了全国闻名的“信阳现象”。

2005年全市外出务工人员212万人,劳务收入123亿元,是当年全市财政收入的9.2倍,占当年全市农民纯收入的60%以上。

四、城镇建设突飞猛进,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

按照“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方针,旧城改造步伐加快,新区建设初见成效。

羊山新区、信阳工业城的开发建设拉大了中心城区城市框架;以固始、新县为先导的县城建设突飞猛进,潢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史河湾小城镇综合改革实验区以及省定8个重点镇和市级47个试点镇的建设全面展开,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十五”期间,全市新增城镇人口77万人,2005年城镇化水平达到27.4%,比“九五”末提高9.2个百分点。

五、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十五”期间,我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9.6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6倍,年均增长24.8%,高于“十五”计划654亿元和预期年均增长12%的目标。

一大批基础设施工程建成使用,一批工农业等生产性领域重点工程竣工投产,一批薄弱环节得到加强,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水利建设。

“十五”以来,我市水利建设工程投资额居全省前列。

完成了淮干陈族湾大港口圩区治理、淮干白露河段治理以及淮干息县关店防洪工程等工程。

梅山、南湾2个灌区改造继续实施。

出山店水库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前期工作任务书》已获批复。

公路建设。

截止2005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689公里,实现了县县通二级公路和乡乡通油路,并被确定为全国44个(全省7个)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城市之一。

电力建设。

“十五”期间,新增发电机组容量73.6万千瓦,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98.1万千瓦。

电网改造如期完工,全市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实现了同网同价。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信阳市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城市垃圾处理厂、城市道路、天然气管网等一批基础设施建成使用,城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服务功能逐步健全,城市品位显著提高。

六、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

“十五”以来,我市科技推广成效显著。

共争取科技工程216个,其中:

成功组织实施国家863计划工程3个,科技部创新基金工程9项,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基金4项,国家级星火工程12项。

共争取工程资金2021.5万元,其中获国家拨款支助900万元,引导工程投资总额1.25亿元。

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23项。

全市教育普九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生入学率达到9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41.2%左右,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达17.3万人;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组建了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大专院校达到三所;幼儿学前教育和成人技术培训事业蒸蒸日上。

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2005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3个,文化馆18个(含分馆、文化中心),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2个;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3.98%和87.61%。

全市卫生机构708个,卫生技术人员达到14115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8人;此外,建成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农村卫生院等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

全民健身运动逐渐兴起,竞技体育取得新成效,信阳籍运动员在第二十八届奥运会上获得金牌一枚,实现了信阳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七、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增强。

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人口继续低速增长。

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787.6万人,年均增速6‰,低于“十五”8.5‰的预期目标。

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举的方针得以继续贯彻,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削减,环境质量稳定改善。

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继罗山、固始、新县、商城4个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县之后,另外6县区也初步通过了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验收。

退耕还林还草工作顺利推进。

全市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2003年达到32%。

精心组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建成了信阳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实现了环境空气质量日报。

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八、改革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成果扩大。

国企、财税、金融、农村税费、粮食流通、乡镇机构、行政审批等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大为增强。

利用外资领域不断拓宽,规模不断扩大。

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信阳茶文化节。

“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利用外资10096万美元,累计出口总额10524万美元,分别是“九五”时期的4.1倍和5.6倍。

九、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784元,比“九五”末增加2747元,5年年均增长10.9%,高于“十五”计划6%的目标。

虽然受多年罕见的自然灾害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仍增长7.2%,实现了“十五”计划6%的目标,达到2708元,比“九五”末增加793元。

城镇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3.7平方M和27.6平方M。

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21.6部/百人。

联乡驻村和扶贫开发成效显著,解决和巩固了45万多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两个确保”得到有效落实,到2003年底,全市已全部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

十、社会政治大局保持稳定,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人心,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十六大精神得到全面深入贯彻,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取得丰硕成果,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公民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不断提高,民族更加团结,城市建设“六联创”活动深入开展,创省级卫生、园林城市获得成功,全国双拥模范城夺得两连冠,魏青刚等外出务工青年的感人事迹受到社会广泛赞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显著加强,连年的自然灾害和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被胜利克服,社会秩序和舆论环境良好,全市上下求真务实、加快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

第二章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十五”期间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今后解决。

一是经济总量不大,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仍在拉大。

“十五”前四年,全市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增速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是产业结构仍不合理。

一产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维持在三成左右,二、三产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有待提高。

其中,工业化水平低的问题尤为突出。

三是对外开放水平低。

我市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水平与全省及沿海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对外开放的步伐较慢,力度不大,规模较小,对外开放度低。

四是社会发展滞后。

城乡之间和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比较明显,社会救助体系不完善。

义务教育、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公益性文化体育等公共体系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能力较弱等。

五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大。

工业废弃物和生活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增加,而现有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有限,环境污染在局部地区仍然有加重趋势。

第三章得到的启示

“十五”期间的发展,为我市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一是必须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创新发展思路。

坚持走非农化道路,努力促进工业加速发展,大力推进城镇化,积极发展服务业,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经济综合实力;二是必须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实施园区带动战略,壮大支柱产业和劳务经济;三是必须坚持投资拉动,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四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投资体制创新,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五是必须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继续着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努力打造招商引资“洼地”;六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着力营造务实兴市、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七是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为民谋利,关注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努力构建和谐信阳。

第二篇“十一五”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

第四章发展环境与条件分析

“十一五”时期,我市将进入非农化加速推进阶段,产业结构将加速调整,消费结构将加快升级,开放型经济将不断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将更趋协调。

今后五年,既是我市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也是必须应对国内外各种挑战的“矛盾突显期”。

我市既处在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更高起点上,也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受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低水平扩张问题显现、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以及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等一些问题和矛盾的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难度也将会加大。

因此,必须以战略思维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充分考虑中原崛起战略及周边地区发展举措对我市的深刻影响,以利于我市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抢抓发展机遇,抢占经济制高点,加快发展步伐。

第一节机遇和有利条件

1、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正发生积极变化

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我国“入世”过渡期结束,“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将达到空前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我市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发挥后发优势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二是世界范围内产业分工和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与此相应的产业跨国跨区域大转移步伐明显加快。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加快,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提高,导致劳动力、资金、技术在地区间加速流动,将会不断改变落后地区在竞争中的地位,经济增长的热点会向具有优势和潜力的待开发地区转移,有利于我市利用区位、资源、市场和劳动力优势,承接国内外尤其是东部产业梯度转移。

2、国家一系列政策为发展提供了契机

一是中部崛起战略。

国家将围绕这一战略出台相应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农业、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支持力度,省委、省政府对豫东南地区的发展更加重视并将给予进一步扶持,有利于夯实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

二是宏观调控政策。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实行有保有压的投资调控政策和有保有控的信贷政策,我市储备的交通、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工程与国家投资的重点、银行贷款的投向比较吻合,有利于我市在顺应调控中谋求更快的发展,尤其有利于我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发展生态经济。

三是支农惠农政策。

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国家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和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政府运用财政手段支持农业的能力,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支持机制和保护体系,让公共服务惠及农民。

为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国家将就农村税费改革后的若干问题、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问题、农民工问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额度问题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今后政府新增财力将重点投向农村、农业和农民,增幅会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这为我市争取农业领域的工程和资金提供了政策机遇,将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新的动力。

四是扶贫开发政策。

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越来越注重社会公平,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建设成果。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增加对贫困地区的投入,从多方面缩小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信阳市所辖8个县中有5个国家级贫困县,3个省级贫困县,同时又是革命老区、红色苏区,能够充分享受国家对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的优惠政策,可以争取到更多的资金、工程等发展要素。

这为我市完善公益事业、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提高市民素质提供了机遇。

五是红色旅游政策。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

国家已把我市纳入全国红色旅游十二个精品景区和三十条精品旅游线路。

省《发展红色旅游规划纲要》已将信阳列为发展红色旅游的重点地区,我市可抓住机遇,积极申报红色旅游工程,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大力发展旅游业。

同时通过旅游产业链的辐射拉动作用,将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各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我市已逐步具备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

一是区位交通优越,发展空间广阔。

我市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区,三条国铁、三条国道、三条高速形成三个“双十字”交叉的交通格局,三条光缆形成“双十字”交叉的通讯通道,作为中部地区新的交通和通讯枢纽,区位优势日益突出;我市人口多,市场潜力大,加之周边的郑州、武汉、合肥三所省会城市之间缺乏一个发达的中心经济区域相连接,这为我市将来发展成为三省间的地区性中心城市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空间。

二是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

我市拥有丰富的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等;空气环境质量位居全省第一,水环境质量是全省最好的两个市之一,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率位居全省前列,已被国家确定为生态建设示范市;同时,传统重化工业少,对环境的污染轻微,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三是综合实力提高,发展动力增强。

经过连续多年特别是撤地设市以来大规模的投资,全市基础设施得以明显改善,具备吸纳投资和大规模建设的条件;工业增长开始加速、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劳务经济形成亮点,经济增长的内在驱动力正在逐步增强;下岗职工总体上不多,产业结构调整的包袱不重,有利于轻装前进。

四是环境逐渐优化,发展愿望增强。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着力提高行政效能,打造服务型政府,建设诚信信阳,特别是随着市委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21个文件的落实,体制性障碍将逐渐消除;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整治市场经济秩序力度的加大,市场竞争更趋公平,为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目前,全市上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愿望非常强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具备了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二节挑战和不利因素

1、国际国内竞争加剧,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难度加大

一是随着加入WTO产业保护期的结束,我国对外贸易将进入磨擦多发期,日益增多的针对中国的技术壁垒、反倾销等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市扩大开放有一定的影响。

二是在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期,周边城市竞相发展,先发展起来的地区会以更优越的条件,强力吸纳周边落后地区的资金、市场、人才、劳动力、生产资料等要素,使得有效资源越来越向这些地区配置,造成发展速度慢的地区越来越处于劣势位置。

我市必须加快发展,否则,将面临被边缘化和生产要素被分割的危险。

三是国家实施财政、货币“双稳健”政策,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上仍将强调加强土地和信贷管理,国债资金也将逐步淡出,保持我市投资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

四是随着各地竞相快速发展,对煤、电、油等要素的需求将急剧增长,瓶颈约束进一步加剧,这给我市以消耗资源为主的电力、冶金、建材等支柱行业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2、经济基础薄弱,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

一是经济总量小,财政收入水平低。

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近二十分之一,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近60%;人均财政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35%。

二是经济结构不太合理的矛盾依然突出。

从所有制结构看,公有制经济比重偏高,民营经济活力不足,外资企业规模数量较小。

从产业结构看,一产所占比重过大,二产主导力量不强,三产发展相对滞后。

从产业内部结构看,一产方面,传统种植业所占比重仍较大,农副产品深加工程度不高;二产方面,工业经济不发达,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和原材料初加工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小、数量少;三产方面,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旅游、物流等现代和新兴服务业所占比重偏低。

三是城镇化水平低,“三农”问题仍然突出。

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重,城镇吸纳人口能力差,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农业抗灾害能力弱,农民收入渠道窄、增长缓慢,消费水平低。

四是经济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国有企业、垄断行业、金融财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体制性障碍,仍制约着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有待于新突破。

因为改革不到位,造成机制不活、对外开放度不高,浪费人才、资金、资源的现象仍较严重,发展的动力不强劲。

五是科技水平低。

全市科技专业人员少、结构不合理,科技研发能力不强;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匮乏、技术人才短缺。

六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仍需加快发展。

3、落后的思想观念等因素仍然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

近年来,虽然我市各级各部门的发展意识有所增强,体制机制有所完善,经济发展环境明显优化,但是一些落后的思想观念等因素仍然制约着经济发展。

一是思想仍不够解放。

在寻求发展道路、发展方式、发展进程上,抱残守缺、因循守旧,束缚发展的条条框框尚未根除。

二是服务发展的意识不强,部门利益至上,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差,便民服务措施少,行政效能不高。

三是招商引资的力度不够,亲商、安商、富商观念淡薄,环境不宽松的问题仍然存在。

第五章总体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发挥区位交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劳动力资源四大优势,坚持走非农化道路,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发展服务业;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坚持开放带动战略,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突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资源节约,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繁荣各项社会事业,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信阳;深化改革开放,完善体制机制,推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全面发展;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努力打造地区性中心城市,促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争做中原崛起的后起之秀,力争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走在全省前列。

第六章指导方针

一、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牢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

始终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二、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由粗放的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过度依赖资金、自然资源和环境投入,靠低水平扩张来实现量的增长,转向更多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进步,以提高效率获取经济增长。

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向靠消费与投资双轮驱动、内需与外需共同拉动。

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

实现高效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尤其是加大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等问题,实现跨越式发展,改变落后面貌。

四、必须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农业大市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

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五、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和谐信阳建设。

坚持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