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中医中医外科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9063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9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中医中医外科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广中医中医外科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广中医中医外科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广中医中医外科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广中医中医外科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广中医中医外科学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广中医中医外科学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广中医中医外科学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广中医中医外科学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广中医中医外科学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广中医中医外科学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广中医中医外科学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广中医中医外科学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广中医中医外科学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广中医中医外科学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广中医中医外科学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广中医中医外科学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广中医中医外科学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广中医中医外科学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广中医中医外科学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中医中医外科学复习资料.docx

《广中医中医外科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中医中医外科学复习资料.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中医中医外科学复习资料.docx

广中医中医外科学复习资料

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

正宗派《外科正宗》明陈实功

全生派《外科全生集》清王维德,阴虚阳实,阳和汤,阳和解凝膏,小金丹

心得派《疡科心得集》清高秉钧,外疡实从内出论,三焦外科病因发病部位

疮疡:

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

一切体表外科疾患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

溃破的疮面。

痈:

气血被毒邪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外痈体表皮肉,6-9cm。

内痈生于脏腑。

疽:

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局部皮肤肿胀坚硬而皮色不变。

有头疽:

发生于肌肤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痈,9-30cm。

无头疽:

发生于骨骼或关节间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

根盘:

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盘收束者多为阳症,平塌者多为阴证。

根脚:

指肿疡之基底根部。

一般多用于有粟粒状脓头、如钉丁之状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

根脚收束多为阳证,根脚软陷为成脓,根脚散漫或塌陷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五善:

“善”就是好的征象,表示预后较好。

心善:

精神爽快,言语清亮,舌润不渴,寝寐安宁。

肝善:

身体轻便,不怒不惊,指甲红润,二便通利。

脾善:

唇色滋润,饮食知味,脓黄而稠,大便和调。

肺善:

声音响亮,不喘不咳,呼吸均匀,皮肤润泽。

肾善:

并无潮热,口和齿润,小便清长,夜卧安静。

七恶:

“恶”就是坏的征象,表示预后较差。

心恶:

神志昏糊,心烦舌燥,疮色紫黑,言语呢喃。

肝恶:

身体强直,目难正视,疮流血水,惊悸时作。

脾恶:

形容消瘦,疮陷脓臭,不思饮食,纳药呕吐。

肺恶:

皮肤枯槁,痰多音暗,呼吸喘急,鼻翼煽动。

肾恶:

时渴引饮,面容惨黑,咽喉干燥,阴囊内缩。

脏腑败坏:

身体浮肿,呕吐呃逆,肠鸣泄泻,口糜满布。

气血衰竭(阳脱):

疮陷色暗,时流污水,汗出肢冷,嗜卧语低。

顺证和逆证,如何辨别疮疡的顺证和逆证?

(1)顺证:

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

逆证:

不以顺序而出现不良的症状。

(2)顺证:

初起疮顶高突,红肿疼痛,根脚不散;脓成顶高根收,皮薄光亮,易脓易腐;溃后脓稠色鲜,腐肉易脱,肿消痛减;收口期疮面红活,新肉易生,疮口易敛。

逆证:

初起疮顶乎塌,根脚散漫,不痛不热;脓成疮顶软陷,肿硬紫暗,不脓不腐;溃后皮烂肉坚无脓,时流血水,肿痛不减;收口期脓稀淋漓,新肉不生,色败臭秽,疮口难敛。

发病机理:

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常见病因:

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

六淫致病因素:

风、寒、暑、湿、燥、火。

发病机理:

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阴阳辩证

阳证

阴证

皮肤颜色

红赤

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

皮肤温度

凉或不热

肿形形势

高肿突起

下塌下陷

肿胀范围

根盘收束

根盘散漫

肿块硬度

软硬适度

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

疼痛感觉

剧烈、拒按

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

病位深浅

皮肤、肌肉

血脉、筋骨

脓液质量

脓质稠厚

脓质稀薄

溃疡形色

肉芽红活润泽

肉芽苍白或紫暗

起病缓急

病程长短

较短

较长

全身症状

初期常伴形寒发热,口渴溲赤,便秘溃后渐消

初期多无症状,或呈虚寒,酿脓时有虚热,溃后虚像明显

舌脉

舌红苔黄脉有余

舌淡太少脉虚

预后

易消易溃易敛多顺

难消难溃难敛多逆

部位辨证:

指按外科疾病发生的上、中、下部位进行辨证的方法,又称“外科三焦辨证”

辨肿的性质:

热肿

肿而色红,皮薄光泽,掀热疼痛

寒肿

肿而不硬,皮色不泽,不红不热,常伴有酸痛

风肿

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轻微疼痛

湿肿

肿而皮肉重垂胀急,深则按之如烂棉不起,浅则水亮如水疱,搔破流黄水,浸淫皮肤

痰肿

肿势或软如棉、馒,或硬如结核,不红不热

气肿

肿势皮宽内软,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

瘀血肿

肿而胀急,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消退

脓肿

肿势高突,皮肤光亮,掀红灼热,剧烈疼痛,按之应指

实肿

肿势高突,根盘收束

虚肿

肿势平坦,根盘散漫

辨痛的原因:

热痛

皮色掀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

寒痛

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

风痛

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

气痛

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

湿痛

痛而酸胀,肢体沉重,按之出现可凹性水肿或糜烂流滋。

痰肿

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

化脓肿

肿势急胀,痛无止时,如有鸡啄,按之中软应指

瘀血肿

初起隐痛,微胀,微热,皮色暗褐,继则皮色青紫而胀痛

辨脓的有无

有脓

按之灼热痛甚,指端重按一处其痛更甚,肿块已软,指起即复(即应指),脉数者,为脓已成

无脓

按之微热,痛势不甚,肿块仍硬,指起不复(不应指),脉不数者,为脓未成

确认成脓方法:

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

应指:

把两手食指的指端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端稍用力反复按压,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种波动的感觉,这种波动感称为应指。

浅部脓疡:

阳性疮疡,其肿块高突坚硬,中有软陷,皮薄灼热焮红,轻按痛而应指。

深部脓疡:

肿块散漫坚硬,按之隐隐软陷,皮厚,不红或微红,不热或微热,重按方痛。

辨脓的形质、色泽、气味-

①辨脓液的形质

稠厚:

元气充足;淡薄:

元气多弱。

先出黄白稠厚脓液,后出黄稠滋水:

将敛佳象;脓由稠厚转稀薄:

体质渐衰,一时难敛。

脓成日久不泄,一旦溃破,其色不晦,其气不臭:

气血虽虚,未为衰败之象

脓稀如粉浆污水,或夹有败絮状物质,色晦腥臭:

气血衰竭败之象

②辨脓液的色泽

黄白质稠,色泽鲜明:

气血充足,最是佳象。

黄浊质稠,色泽不洁:

气火有余,尚属顺证。

黄白质稀,色泽洁净:

气血虽虚,未为败象。

绿黑稀薄:

蓄毒日久,有损筋伤骨可能夹有瘀血色紫成块:

血络损伤

③辨脓液的气味

略带腥味,其质稠:

顺证。

腥秽恶臭,其质薄:

多为逆证,常是损骨透膜之征,难治。

有如蟹沫者:

内膜已透,难治。

外科切开法排脓的切口选择-

切口选择:

脓腔最低点部位或最薄处进刀。

(1)一般疮疡:

循经直切,刀口向上。

免伤血络。

(2)乳房部:

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

免伤乳络。

(3)面部:

沿皮肤纹理。

(4)手指:

侧方纵切。

(5)关节附近:

不越关节。

(6)关节区:

横切、弧形或“S”形切口(纵切瘢痕形成影响关节功能)

(7)肛旁低位脓肿:

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口。

疾病治法

1.内治法三个总则

定义

适应证

消法

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以消散,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

初期肿疡、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和各种皮肤病

托法

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的一种治疗大法,分为透托法和补托法两种

外疡中期,即成脓期

补法

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一种治疗大法

溃疡后期

透托:

是用透脓的药物,促使肿疡毒邪移深居浅,早日液化成脓,脓出毒泄,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的治疗方法。

适用于毒气虽盛而正气未衰者。

(透脓散)

补托:

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的治疗方法。

适用于肿疡毒势方盛,正气已虚,不能托毒外出的虚证。

证见疮形平塌,根脚散漫不收,难腐难溃。

(益气托毒方:

托里消毒散;温阳托毒方:

神功内托散)

内治法的具体运用:

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内托、补益、调胃。

(1)清热法适应证、代表方。

适应证

代表方

清热解毒

红肿热痛的阳证

五味消毒饮

清热泻火

红肿或皮色不变,灼热肿痛的阳证,皮肤病之皮损掀红灼热、脓疱、糜烂等

黄连解毒汤

清热凉血

掀红灼热的外科疾病

犀角地黄汤、清营汤

养阴清热

清热法用于阴虚火旺的慢性炎症、红蝴蝶疮,或走黄、内陷后阴伤有热者

知柏八味丸

清骨蒸潮热

瘰疬、流痰等虚热不退的病症

清骨散

(2)养胃法:

用扶持胃气的药物,使纳谷旺盛,从而促进气血生化的一种治法。

适应证

代表方

常用药物

理脾和胃

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如溃疡兼纳呆食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濡等症

异功散

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砂仁

和胃化浊

湿浊中阻,胃失和降,如疗疮或有头疽溃后,症见胸闷泛恶,食欲不振,苔薄黄腻,脉濡滑者

二陈汤

陈皮、茯苓、半夏、厚朴、竹茹、谷芽、麦芽

清养胃阴

胃阴不足,症见口干少液而不喜饮,胃纳不香,或伴口糜、舌光红、脉细数者

益胃汤

沙参、麦冬、玉竹、生地、天花粉

药物疗法:

膏药、油膏、箍围药、草药、掺药。

箍围药

定义

古称敷贴,是借药粉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从而促使肿疡初起轻者可以消散;即使毒已结聚,也能促使疮形缩小,趋于局限,达到早日成脓和破溃;就是在破溃后,余肿未消者,也可用它来消肿,截其余毒

适应证

凡外疡不论初起、成脓及溃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均可使用本法

用法

金黄散、玉露散

清热消肿、散瘀化痰

阳证疮疡

回阳玉龙膏

温经活血、散寒化痰

阴证疮疡

冲和膏

行气疏风、活血定痛、散瘀消肿

半阴半阳证疮疡

7.提脓去腐药

定义

具有提脓去腐的作用,能使疮疡内蓄之脓毒早日排出,腐肉迅速脱落。

适应证

凡溃疡初期,脓栓未溶,腐肉未脱,或脓水不净,新肉未生的阶段,均宜使用

用法

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九黄丹

提脓去腐

8.手术疗法:

切开法、火针烙法、砭镰法、挑治疗法、挂线法、结扎法。

疮疡

1.病因病机

(1)病因:

外感——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损伤。

(2)病机:

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热胜肉腐。

2.辨证论治

分期

内治

外治

初期

消法(清热解毒最常用)

箍围消肿

阳证:

金黄散、玉露散、金黄膏、玉露膏、太乙膏、千捶膏,可加掺红灵丹、阳毒内消散

阴证:

回阳玉龙散、回阳玉龙膏、阳和解凝膏,加掺黑退消、桂麝散、丁桂散;

半阴半阳证:

冲和散、冲和膏、油膏

中期

托法(透托和补托)

切开排脓

后期

补法(益气、养血、滋阴、助阳)

提脓去腐,生肌收口

阳证:

八二丹、九一丹

3.各病病名、定义、临床特点

病名

定义

西医病名

临床特点

一种发生于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疖、头皮穿凿性脓肿

肿势局限(3cm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化脓、易溃、易敛

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疖、痈、皮肤炭疽、急性淋巴管炎

疮形虽小,根脚坚硬,病情变化迅速,容易毒邪走散

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皮肤浅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结块6—9cm左右;

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

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一般不损筋伤骨,也不会内陷。

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蜂窝组织炎

初起无头,红肿蔓延成片,中央明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灼热疼痛;

有的3—5天后中央色褐腐溃,周围湿烂,全身症状明显。

有头疽

发生于肌肤肉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锨热红肿胀痛,易向深部及四周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后如莲、蓬蜂窝状,范围常超过9-12cm,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

多见于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容易发生内陷。

流注

发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脓肿、髂窝部脓肿

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的深部;

发病急骤;

局部漫肿疼痛,皮色正常;

容易走窜,此处未愈,他处又起。

发颐

热病后余毒结于颐颌间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化脓性腮腺炎

常发生于热病后期;

多一侧发病,颐颌部肿胀疼痛,张口受限;

全身症状明显;

重者常可发生内陷

丹毒

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丹毒

病起突然,恶寒发热;

局部皮肤突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锨热肿胀,边界清除,迅速扩大,数日内可渐愈,但易复发

无头疽

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走黄

继发于疔疮,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

全身性急性化脓性疾病

疮顶忽然陷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伴见七恶证

内陷

继发于疔疮以外的疮疡,疮疡阳证疾患过程中,因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导致毒邪走散,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

内陷:

疮顶忽然下陷,根盘散漫不收,脓腐不透或脓少而薄,伴邪盛热极,或正虚邪盛,或阴阳两竭的全身证候

瘰疬

一种发于颈部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属阴证疮疡

多见于体弱儿童或青年;

好发于颈部两侧,病程进展缓慢

疖的诊断要点

有头疖

红色结块,范围约3cm,灼热疼痛,突起根浅,中心有一小脓头,出脓即愈

无头疖

红色结块,范围约3cm,无脓头,灼热触痛,2—3天化脓,出脓即愈

蝼蛄疖

好发于儿童头部。

临床分型:

坚硬型、多发型。

局部皮厚且硬者较重,皮薄成空壳者较轻。

若无适当治疗则迁延日久,可损及颅骨,如以探针或药线探之,可触及粗糙的骨质,必待死骨脱出,方能收口

疖病

好发于项后发迹、背部、臀部,几个到数十个,反复发作,缠绵数年不愈

有头疽:

初期

局部红肿结块,上有粟粒样脓头,肿块渐向四周扩大,脓头增多,色红、灼热、疼痛。

伴发热恶寒、头痛纳差。

溃脓期

肿块进一步增大,疮面渐渐腐烂,形似蜂窝,肿块范围常超过lOcm,甚至大于30cm。

伴壮热、口渴、便秘、溲赤等。

收口期

腐渐尽,新肉开始生长,逐渐愈合

证型

症状

治法

代表方

阴虚火炽证

疮形平塌,根脚散漫,疮色紫滞,疼痛剧烈,脓腐难化,脓水稀少或带血水;全身高热,烦躁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滋阴生津,清热解毒

竹叶黄芪汤

气虚毒滞证

肿势平塌,根脚散漫,化脓迟缓,皮色赤暗不泽,脓水稀少,腐肉难脱,疮口成空壳,闷胀疼痛;伴畏寒,高热,精神萎靡,面色少华,口渴喜饮,小便频数;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数无力。

扶正托毒

托里消毒散

丹毒辨证论治:

基本治则:

凉血清热、解毒化瘀。

发于头面者:

散风清风;发于胸腹腰胯者:

兼清肝泻脾;发于下肢者:

利湿清热。

内陷的三陷证

(1)火陷型:

发生于有头疽的1—2候。

局部疮顶不高,根盘散漫,疮色紫滞,疮口干枯无脓,灼热剧痛。

伴壮热口渴,便秘溲赤,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或胸胁隐痛。

(2)干陷型:

发生于有头疽的2—3候。

局部脓腐不透,疮口中央糜烂,脓少而薄,疮色晦暗,肿势平塌,散漫不聚,闷胀疼痛或微痛,伴发热或恶寒,神疲少食,自汗胁痛,神昏谵语,气息粗促。

或体温不高,四肢厥冷,大便溏薄,小便频数。

(3)虚陷型:

发生于有头疽的4候。

局部肿势已退,疮口腐肉已尽,而脓水灰薄,或偶带绿色,新肉不生,状如镜面,光白极亮,不知疼痛。

全身出现虚热不退,形神萎顿。

饮食日减,或者腹痛腹泻,自汗肢冷,气息低促,随即陷入昏迷厥脱等脾肾阳虚之证。

或见舌光如镜、口舌生糜等阴伤胃败证。

1.乳房疾病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

故乳房疾病与肝、胃二经及肾经、冲任二脉关系最为密切。

2.乳肿块房检查应注意的问题。

(1)望诊:

乳房形状、大小、表面有无突起或凹陷;

乳头位置,有无内缩或抬高;

乳房皮肤有无发红水肿或橘皮样湿疹样改变;

乳房浅表经脉是否扩张。

(2)触诊:

先查健侧后查患侧,再触按整个乳房,然后按照一定次序触摸乳房的4个象限,即内上、外上、外下、内下象限,继而触摸乳晕部分,注意乳头有无溢液或溢血。

最后触摸腋窝、锁骨下及锁骨上区域。

=整个乳房→内上→外上→外下→内下象限→乳晕→腋窝→锁骨上→锁骨下。

检查时间:

月经来潮第7-10天。

3.乳痈的病机:

经络阻塞,气血凝滞。

4.乳痈的辨证论治

(1)治疗原则:

以消为贵。

郁滞者——以通为主;成脓者——彻底排脓;脓毒血症——中西医结合。

(2)内治法

证型

症状

治法

代表方

气滞热壅证

乳汁郁积成块,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疼痛,苔薄,脉数

疏肝清胃,通乳消肿

瓜蒌牛蒡汤

热毒炽盛证

乳房肿痛,皮肤掀红灼热,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或切开排脓后引流不畅,红肿热痛不消,有“传囊”现象,壮热,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清热解毒,托毒透脓

透脓散加味

正虚毒恋证

溃脓后乳房肿痛虽轻,但疮口脓水不断,脓汁清晰,愈合缓慢或形成乳漏,舌淡,苔薄,脉无力

益气和营托毒

托里消毒散

(3)外治法:

初起:

热敷按摩,外敷金黄散、玉露散等,50%芒硝溶液湿敷。

成脓:

切开排脓。

溃后:

八二丹、九一丹提脓拔毒,生肌散收口。

乳癖乳腺组织的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增生。

特点是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轻质变化密切相关。

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

好发于25~45岁妇女。

乳核:

发生在乳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20~25岁青年妇女,乳中结核,形如丸卵,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动,一般无痛感(少数胀痛),与月经周期无关。

5.乳腺增生的X线表现:

各级乳管失去正常树枝样结构,管网大小不均、紊乱和异位,大乳管有囊状扩张,但无充盈缺损。

6.乳腺增生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

证型

症状

治法

代表方

肝郁痰凝证

多见于青壮年妇女,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苔薄黄,脉弦滑

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逍遥蒌贝散

冲任失调证

多见于中年妇女,乳房肿块月经前加重,经后缓减,苔白,脉沉细

调摄冲任

二仙汤合四物汤

7.常见乳房肿块的鉴别诊断

鉴别要点

乳腺纤维腺瘤(乳核)

乳腺增生病(乳辟)

乳腺大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衄)

乳腺癌(乳岩)

好发年龄

20-30岁多见

30-45岁多见

40-50岁多见

40-60岁多见

肿块特点

大多为单个,也可有多个,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清楚,表面光滑,质地坚实,生长比较缓慢。

常为多个,双侧乳房散在分布,形状多样,可为片状、结节、条索,边缘清或不清,质地软或韧或有囊性感。

多在乳头附近,单个绿豆大小,圆形肿块,边缘清楚,质地软或中等。

多为单个,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清楚,质地硬或不均匀,生长速度较快。

疼痛

明显胀痛,多有周围性或与情绪变化有关

可有压痛

少数病例有疼痛

与皮肤及周围组织粘连情况

无粘连

无粘连

无粘连

极易粘连,皮肤呈“酒窝”征或“橘皮样变”

活动度

好,用手推动时有滑脱感

可活动

可活动

早期活动度可,中期及晚期肿块固定

2.气瘿:

气瘿是以颈前漫肿,边缘不清,皮色如常,按之柔软,可随喜怒而消长为主要表现的甲状腺肿大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单纯性甲状腺肿。

(1)临床表现:

颈前弥漫性肿大,皮色如常,边缘不清,质软无痛,虽喜怒消长,随吞咽动作作上下移动。

伴急躁、易怒、胸闷、善太息等。

(2)主方:

四海舒郁丸。

3.肉瘿:

肉瘿是以颈前结喉正中附近出现半球形柔软肿块,能随吞咽而上下移动为主要表现的甲状腺良性肿瘤。

相当于西医的甲状腺腺瘤。

(1)临床表现:

一侧或双侧颈部生长肿块,边界清,光滑,能随吞咽动作而上下滑动。

生长缓慢,可继发急躁、胸闷易汗、心悸、手颤、乏力、消瘦。

(2)主方:

海藻玉壶汤。

4.瘿痈:

瘿痈是以急性发病,结喉两侧结块,肿胀,色红灼热,疼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炎症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甲状腺炎。

(1)临床表现:

颈部肿胀多突然发生,局部掀红灼热,按之疼痛,甚则局部胀痛、跳痛而化脓,成脓后可出现波动感,疼痛可引及耳后枕部,大者有压迫症状。

伴发热、畏寒、头痛、口渴、咽干等。

(2)主方:

牛蒡解肌汤、柴胡清肝汤

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根据皮肤损害的表现来选择适当的剂型和药物。

1、要根据病情阶段用药:

皮肤炎症在急性阶段,若仅有红斑、丘疹、水疱而无渗液,宜用洗剂、粉剂、乳剂;若有大量渗出者或明显红肿,则以溶液湿敷为宜。

皮肤炎症在亚急性阶段,渗液与糜烂很少,红肿减轻,有鳞屑和结痂,则用油剂为宜;

皮肤炎症在慢性阶段,有浸润肥厚、角化过度时,则以软膏及酊剂为主。

2、根据疾病性质合理选择药物;

3、用药宜先温和后强烈;4、用药浓度宜先低后浓;5、随时注意药敏反应。

原发性皮损、继发性皮损:

原发性皮损:

皮肤病在其病变过程中,直接发生及初次出现的皮损,有斑疹、丘疹、风团、结节、疱疹、脓疱等。

继发性皮损:

原发性皮损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处理和在损害修复过程中演变而成的皮损。

包括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皲裂、苔藓样变、疤痕、色素沉着、皮肤萎缩等。

热疮,蛇串疮鉴别

热疮(单纯疱疹)

蛇串疮(带状疱疹)

发病部位

多发生于皮肤黏膜交界处

腰肋部、胸部、头面部

皮疹特点

为针头大小到绿豆大小的水疱,常为一群

集簇性水疱,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

病程

1-2周左右痊愈,但易复发

2周左右。

癣:

头癣,手足癣,体癣,股癣、阴癣,肥疮(西医学-黄癣)、白秃疮(西医学-白癣)、蛀发癣(西医学-脂溢性脱发)鹅掌风(西医学-手癣)脚湿气(西医学-足癣);圆癣、股癣、阴癣(西医学-体癣),紫白癜风(西医学-花斑癍,俗称汗斑(癍)

急性湿疹和接触性皮炎鉴别:

急性湿疹

接触性皮炎

病因

不明确

有明确病因

部位

不固定,常对称发生

常限于接触部位

皮疹

多形性,有丘疹,水疱等,边界弥漫不清

较单一,有水肿,水疱,境界清楚

接触史

不明确

主要症状

瘙痒剧烈

痒或灼热感

转归

常有复发倾向

去除病因可较快痊愈不接触不复发

药毒:

是指药物通过口服、注射或皮肤粘膜直接用药等途径,进入人体所引起的皮肤或粘膜的急性炎症反应。

瘾疹:

瘾疹是一种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风团,时隐时现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

本病以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为临床特征。

相当于西医的荨麻疹。

白疕:

一种以红斑,丘疹,鳞屑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银屑病。

三大主症为皮疹为红斑上覆以多层干燥银白色鳞屑;刮去鳞屑后有发亮的薄膜(薄膜现象);在顿性刮去薄膜可见点滴状出血(滴露现象)。

因营血亏损,血热内蕴,化躁生风,肌肤失养。

临床特征分型:

可分为寻常型、脓疱型、关节病型、红皮病型四种类型。

寻常型白疕的皮损表现:

皮疹形态:

初起为针头大小的丘疹,逐渐扩展为斑疹或斑丘疹,可融合成不同形态的斑片,色鲜红或淡红,边界清楚,红斑表面覆盖多层银白色干燥鳞屑,有蜡滴现象、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现象。

特殊部位皮疹:

头部束状发;指甲顶针状;口腔粘膜灰白色斑片,四周红晕,基底浸润;龟头干燥红斑。

疹形可为点滴状、钱币状、斑块状、地图状、蛎壳状及混合状等多种形态。

同形反应:

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患者皮肤敏感性增高,在此期间,如外伤、摩擦、注射或针刺正常皮肤,常可在该处发生皮疹,这种现象为同形反应,又称人工银屑病。

有传染性的皮肤病:

热疮-单纯疱疹;黄水疮-脓疱疮;癣-皮肤真菌病、红癣、头癣、手足癣、甲癣、体癣、股癣;疥疮-疥疮;花柳病-梅毒。

肛门直肠疾病的常见致病因素:

风、湿、热、燥、气虚、血虚。

齿线—肛瓣与直肠柱的基底在直肠与肛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