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政治冲刺必备《经济生活》考点解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79202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9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年高考政治冲刺必备《经济生活》考点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09年高考政治冲刺必备《经济生活》考点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09年高考政治冲刺必备《经济生活》考点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09年高考政治冲刺必备《经济生活》考点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09年高考政治冲刺必备《经济生活》考点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2009年高考政治冲刺必备《经济生活》考点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2009年高考政治冲刺必备《经济生活》考点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2009年高考政治冲刺必备《经济生活》考点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2009年高考政治冲刺必备《经济生活》考点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2009年高考政治冲刺必备《经济生活》考点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2009年高考政治冲刺必备《经济生活》考点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2009年高考政治冲刺必备《经济生活》考点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2009年高考政治冲刺必备《经济生活》考点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2009年高考政治冲刺必备《经济生活》考点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2009年高考政治冲刺必备《经济生活》考点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2009年高考政治冲刺必备《经济生活》考点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2009年高考政治冲刺必备《经济生活》考点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2009年高考政治冲刺必备《经济生活》考点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2009年高考政治冲刺必备《经济生活》考点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09年高考政治冲刺必备《经济生活》考点解析.doc

《2009年高考政治冲刺必备《经济生活》考点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年高考政治冲刺必备《经济生活》考点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09年高考政治冲刺必备《经济生活》考点解析.doc

2009年高考政治冲刺必备:

《经济生活》考点解析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理解货币的含义、本质和两个基本职能。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贵金银由于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它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A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

B货币之所以能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是由于货币本身是是商品,有价值。

C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只需要观念中的货币表示即可。

D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流通手段:

A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B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需要现实的货币;

C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其公式是:

商品——货币——商品。

(与以前的交换相比较,买卖出现分离。

3.了解纸币的含义、发行规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纸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与发行数量,但不能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也不能任意发行纸币。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发行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反之,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阻碍商品流通。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通货膨胀:

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货紧缩:

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

它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4.理解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

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持卡人可以在发卡银行指定的消费场所消费,也可以在指定的营业机构存取现金或转帐。

功能:

信用卡具有存款、取款、消费、结算和查询等功能。

优点:

使用信用卡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5.了解外汇和汇率。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

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例。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跌落。

6、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手段;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2)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正确的金钱观,指导我们理性地对待金钱,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理解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理解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理解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生产的商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在竞争中就会处于有利的地位。

4.理解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当供不应求时,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即“卖方市场”;

当供过于求时,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即“买方市场”。

5.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运用价值规律分析相关经济现象。

(1)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这里的“等价交换”并不能每次交换都要等价,也不是指等价交换的次数多于不等价交换的次数,而是指一个总的趋势;即平均价格等于价值。

(2)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6.理解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会引起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较大;一般来讲,当某商品价格上涨时,该商品的替代品需求量会随之增加,其互补商品需求量会随之减少。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集中表现在①调节生产;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1.了解消费的影响因素。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量就越大,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成正比。

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过去和未来收入水平的影响。

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

商品价格高低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

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会普遍降低;物价下跌,则购

买力会普遍提高。

一般说来,基本生活消费品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要远远低于奢侈品。

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等,甚至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与保养情况等都会影响人们的消费。

2.了解不同的消费类型。

按产品类型可分为:

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按交易方式可分为:

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按消费目的可分为:

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3.理解消费结构的含义、消费结构的变化与恩格尔系数。

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消费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4.了解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许多人在做同一件事,便不由自主地加入。

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做具体分析。

盲目从众是不可取的。

如商家利用消费者追随偶像推销商品属于从众心理。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人们的个性展示,有时是借助消费活动体现的。

与众不同、展示个性,成为一些人的消费行为。

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有些商品,人们拥有它的目的不在于它本身的实用价值和它所带来的乐趣,而在于“向上看齐”“人无我有”的夸耀性心理。

这种消费心理是不健康的。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消费者在选择商品的时候,往往要考虑很多因素:

价格是否便宜,质量好不好,服务是否到位,功能是否齐全,操作是否简单,等等。

讲究实惠,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商品,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消费心理指导消费行为。

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我们做理性的消费者,就要践行正确的原则。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这种原则要求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尽量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

核心是持续性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1.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

一方面,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另一方面,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消费热点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2.理解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1)必要性: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意义: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致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3)措施:

①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各行各业各项工作都必须服务服从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②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进一步促进生产力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3.了解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公有制经济:

生产资料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现阶段我国经济的主体。

股份制、股份合作制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4.理解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5、理解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必须毫不动摇第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6.了解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含义、地位、作用。

个体经济:

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占有和支配。

个体经济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

私营经济:

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

与个体经济相比,私营经济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对提高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有积极作用。

外资经济:

是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中的外商独资部分。

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7.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实行这一制度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决定的,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实践证明,实行这一制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五课企业与经营者

1.了解企业的含义。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2.了解公司的含义、类型和组织机构。

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成立公司,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规定,办理一定的登记手续,取得法律上的承认。

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法定的两种公司形式。

有限责任公司资本不必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股份有限公司资本必须划分为等额股份,并以股票形式加以表现,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二者的共同特征是有限和合股。

公司的组织机构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

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

其中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

总经理及其助手组成公司的执行机构,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

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对董事会和总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这些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3.理解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公司的经营是指公司为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而进行的所有活动的总和。

(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公司要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等。

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作为一咱无形资产是企业所特有的,是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的。

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一个企业如果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益,它一定不会长久,不会真正取得成功,违法者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4.了解企业兼并与破产的原因和意义。

①企业兼并: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那些相对劣势企业,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②企业破产:

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通过企业破产,及时淘汰落后的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5.了解劳动和就业的意义。

①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②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化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就业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

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

劳动者必须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7.懂得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①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包括: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②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③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义务为前提的;为了切实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我国颁布和实施了劳动法;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是每个公民的正确选择。

第六课投资的选择

1.了解储蓄存款的含义。

储蓄存款,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人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存款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2.了解利息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利息是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

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获得的唯一收益。

利息的计算公式为:

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3.理解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商业银行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有三类。

其一,存款业务。

这项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

其二,贷款业务。

它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

其三,结算业务。

银行对此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除上述三大业务外,商业银行还为我们提供债券买卖及兑付、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等其他服务。

4.了解股票的含义和特点。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股票代表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

股票是一种流通性强、高风险的投资方式。

股东的权利是一种综合权利,如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红利等。

5.了解债券的含义、分类和特点。

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发行者不同

收益大小不同

风险程度不同

流通性强弱不同

国债

国家

较小

较小

金融债券

金融机构

中等

中等

较强

企业债券

企业

较大

较大

较弱

6.了解商业保险的含义和种类。

①商业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②保险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

7.比较储蓄存款、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几种投资方式的异同,分析不同的投资行为。

储蓄存款

债券

股票

商业保险

区别

性质

储蓄存款

债务证书

股份凭证

合同约定

收益方式

存款利息

债券利息

股息、红利;股票差价

保险金

风险性

最小

国债较小;金融债券中等;企业债券较大。

最大

较小

流通性

活期强,定期较差

国债较强;金融债券中等;企业债券较弱。

很强

较弱

联系

都是具有一定风险的,能给投资人带来一定收益的投资方式。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1.理解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了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4.了解公平与效率的含义。

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5.说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关系:

A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只有维护劳动者公平分配的权利,保证劳动者的利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劳动效率的积极性,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B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2)要求:

A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要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C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更加关注社会公平。

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以兼顾各阶层各方面群众的利益,特别是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

1.了解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来源。

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的来源主要包括:

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

其中,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反映了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

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2)分配政策:

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

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相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和种类。

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财政支出主要包括经济建设支出(最主要,居于首位);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4.了解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基本含义。

财政收支平衡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收入和支出相等是财政收支的理想状态,但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

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5.理解我国财政的作用

(1)集中力量办大事:

①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

②调控经济平稳运行。

在经济增长滞缓时,国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给经济“降温”。

③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人民生活有保障:

①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国家具有协调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防御外敌入侵的职能。

②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

③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的保证。

第九课征税和纳税

1.了解税收的含义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理解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的基本特征: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税收的基本特征是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区别的主要标志。

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

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

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纳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