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行业运行情况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9232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材行业运行情况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建材行业运行情况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建材行业运行情况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建材行业运行情况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建材行业运行情况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建材行业运行情况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建材行业运行情况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建材行业运行情况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材行业运行情况报告.docx

《建材行业运行情况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材行业运行情况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材行业运行情况报告.docx

建材行业运行情况报告

2014年建材行业运行情况报告

2014建材工业总体保持平稳增长,经济运行质量维持在合理区间,但行业增速持续放缓和经济效益增幅收窄趋势明显,全行业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平稳增长阶段,增量扩能型特征已经逐渐转向存量调整、结构优化发展模式。

一、生产转入平稳增长

2014年,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8万亿元,同比增长9.7%,比上年增速回落6.2个百分点,增速回落态势明显。

从目前趋势看,建材工业增长速度虽然高于工业平均水平,但较之以往,在国民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建材工业已从高速增长转入平稳增长阶段。

(一)水泥等传统建材产品产量陷入低速增长

受宏观环境及行业内部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传统建材产品增长速度大幅回落,陷入低速增长。

2014年全国水泥产量24.8亿吨,增长1.8%;平板玻璃7.9亿重量箱,增长1.1%;陶瓷砖(瓷质砖、炻瓷砖、细炻砖、炻质砖和陶质砖)111亿平方米,增长7.6%;卫生陶瓷2亿件,增长7.3%。

2014年,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9.7%,是2002年以来增速最低的一年。

传统建材产品生产增速低位运行。

2014年9月份以后,全国水泥、平板玻璃月产量同比增速都出现负增长。

全年水泥产量增长速度回落至1.8%;平板玻璃产量增长速度回落至1.1%。

2014年全国水泥产量年增长率,低于亚洲金融危机以后1998年全国水泥产量2.8%的增长率,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4.3%的增长率,是1990年以后,24年以来我国水泥产量最低年增长率。

2014年全国平板玻璃产量年增长率,也是新世纪以来少有的低增长年份。

2011年以后,我国建筑卫生陶瓷出口已经接近极限,出口数量跌入个位数增长。

出口数量增速和国内房地产市场增速的回落,全国陶瓷砖和卫生陶瓷产量增长速度也随之回落到10%以下,低于建材工业增长速度。

(二)商品混凝土等建材产品产量继续较快增长

商品混凝土等低能耗及加工制品产业增速回落,但仍保持中高速增长。

2014年规模以上商品混凝土工业企业数量超过4000家,产量突破15.5亿立方米,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的背景下,仍然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2014年全国技术玻璃产量突破6亿平方米,石膏板产量突破34亿平方米,都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三)建材多数产业销售增速在10%以上

水泥、平板玻璃等建材传统产业受产能过剩和产品价格下降影响,2014年规模以上平板玻璃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出现负增长,水泥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仅增长0.9%。

水泥、平板玻璃制造业虽然是传统的建材重要基础产业,但由于近年来建材产业下游产品链延伸产业和加工产业的兴起,目前水泥、平板玻璃的建材产业比重已不足四分之一。

而以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为代表的建材传统产业延伸行业继续保持12%左右的较快增长速度,轻质建材、玻璃纤维增强塑料、防水材料等新兴产业13%以上的高速增长,是2014年建材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保持平稳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利润增幅逐月收窄,盈利水平下降

2014年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356亿元,比2013年增长4.9%。

2014年建材工业实现利润增幅逐月收窄,与一季度32.5%、上半年21.8%、三季度13.6%相比,回落速度呈加速态势。

10月份以后已经从前10个月两位数增长降为个位数增长,全年利润增幅比上年减少15.4个百分点。

(一)传统产业及延伸产业仍然是建材工业主要盈利来源

2014年水泥制造业实现利润780亿元,占建材行业实现利润总额的23.3%,份额最大,增长仅1.4%,增幅下降15.1个百分点;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实现利润600亿元,占建材行业实现利润总额的17.9%,增长9.8%,增幅下降12个百分点。

水泥、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两个行业实现利润占建材行业41.2%,利润增幅下降是建材工业利润增幅下降的重要因素。

2014年平板玻璃制造业实现利润14.9亿元,比上年下降64.9%;建筑卫生陶瓷制造业实现利润339亿元,占建材行业实现利润总额的10.1%,其中建筑陶瓷实现利润295亿元,下降1.1%,而卫生陶瓷实现利润44亿元,增长18.3%,增幅回升5.6个百分点。

2014年建筑用石开采与加工业实现利润328亿元,占建材行业实现利润总额的9.8%,增长4.3%,增幅下降23.9个百分点。

玻璃纤维行业利润摆脱多年徘徊下降局面,2014年利润增幅回升。

2014年玻璃纤维及制品制造业实现利润97亿元,增长14.9%,增幅上升5.6个百分点;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品制造业实现利润70亿元,增长12.1%,增幅上升7.5个百分点。

2014年轻质建材制造业实现利润仍保持较快增长,实现利润134亿元,增长16.7%,但增幅下降3个百分点。

(二)盈利水平下降

2014年规模以上建材工业主营业务利润率(毛利率)14.3%,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7%,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

2014年建材工业销售利润率虽然高出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但建材工业盈利水平已持续三年下降。

(三)应收账款居高不下,产成品库存增加显著

2014年末,建材工业应收账款达4991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12.7%,占主营业务收入10.4%。

建材企业面临的紧缩的金融环境以及应收账款居高不下造成的呆坏账风险加大企业经营压力,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水泥制造业尤为突出。

2014年末,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应收账款达2336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21.8%,占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四分之一;水泥制造业应收账款达750亿元,与2013年基本持平,占水泥主营业务收入的十分之一。

投资方拖欠建筑施工单位工程款,建筑施工单位拖欠混凝土和水泥生产企业货款,是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水泥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末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方拖欠的各项款项达5.5万亿元,其中拖欠工程款2.6万亿元,拖欠工程款金额比2013年增加20.3%。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四分之一的货款被施工单位常年拖欠,2014年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只有5次。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原本应该是一个“快水快流”的产业,而就是长期居高不下应收账款占用大量流动资金,资金投入产出效果难以提高。

2014年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流动资金周转率只有2次。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企业沉重的资金负担,2014年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1.3%,远远高于建材其它产业。

高额负债使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企业必须支付高额利息费用,2014年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年财务费用支出近百亿元。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利润微薄,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销售利润率在2014年下滑到6%,远低于建材行业平均水平。

2014年末,规模以上建材工业产成品库存1410亿元,比2013年末增加14.4%,增长幅度高于销售和成本增幅。

规模以上建材工业产成品存货可供销售天数13.8天,比2013年上升0.4天。

其中产能过剩行业水泥制造业产成品存货可供销售天数比2013年上升1.7天,平板玻璃制造业上升3天。

三、工业化、规模化进程推进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平稳增长

(一)建材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

2008年以后建材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每年递增量都在2000家以上。

2014年建材规模以上企业增加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仍然达到1513家。

其中水泥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比2013年减少301家,平板玻璃制造业减少8家,建筑陶瓷制造业减少29家。

而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增加886家,砖瓦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增加194家,建筑用石增加176家。

建筑材料作为古老行业,建国以后至改革开放初期相对其它工业部门发展相对缓慢。

改革开放以后建材工业长足发展,但在改革开放初期,主要表现为私营企业数量的迅猛增加,企业数量庞大,企业规模小。

据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全社会建材工业企业数量超过22万家。

而1998年国家统计局实施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当年规模以上建材工业企业仅1.3万家,销售额在全社会建材企业销售额的比重不足50%。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4年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以后,建材工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规模以上建材工业的发展,建材企业规模扩大,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增加。

每年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的增加,有新建企业,也有原规模以下企业因规模扩大进入规模以上企业统计范围,也有从原建筑企业转入工业企业统计范围。

2010年,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建材工业企业已经达到3.1万家。

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起点提高到2000万元以上,规模以上建材工业企业数量仍然有2.3万家。

根据第三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和近年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规模以上建材工业企业对规模以下企业的替代,全社会建材企业数量已经减少到不足20万家,规模以上建材企业销售额在全社会建材企业中的比重提高到85%左右。

从年度统计比较,建材工业每年增加的2000家左右规模以上企业,可为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增加千亿元左右的产值和销售额。

规模以下建材企业数量和销售额的萎缩,规模以上建材企业数量的增加,产值和销售额对规模以下企业的替代增长,是近年来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二)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销售额超越水泥制造业

2014年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销售额超过水泥制造业,是建材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亮点。

2000~2004年,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工业生产企业数量长期在1800家左右徘徊(包括水泥制品、砼结构构件、石棉水泥制品、其他水泥类似制品四个行业小类),年销售额只有300亿元左右,是同时期规模以上水泥制造业销售额的不足三分之一。

2004年以后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工业生产企业突破2400家,2009年金融危机以后突破5000家,目前已经超过7000家。

伴随着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的迅猛增加,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销售额高速增长。

2010年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销售额从2004年的400多亿元增加到4400多亿元,年平均增长率在45%以上。

2014年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2万亿元,超过规模以上水泥制造业9792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

新世纪以来,规模以上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企业数量的增加和销售额的迅猛增长,主要得益于预拌混凝土的工业化、商业化生产,商品混凝土工业生产企业数量的增加,进入市场销售的预拌混凝土数量的增加。

商品混凝土产量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的、用于商品销售的预拌混凝土。

据2004年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当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商品混凝土产量不足2亿立方米。

2003年10月16日,商务部、公安部、建设部、交通部联合发文,北京等124个城市城区从2003年12月31日起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其他省(自治区)辖市从2005年12月31日起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商改发[2003]341号)。

此项政策推进了商品混凝土蓬勃发展,相当数量的原建筑施工企业转为工业企业进行混凝土商品化生产。

因而,每年商品混凝土工业生产企业数量的迅猛增加,既有商品混凝土新投产生产企业,也有转为工业生产企业的原建筑施工企业。

这对于建筑施工行业也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2004年以来,工业企业商品混凝土产量的高速增长,既有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产量的自然增长,有新投产企业的新增产量,也有原建筑施工企业转为工业企业的预拌混凝土产量。

目前商品混凝土工业生产企业数量已经超过4000家,商品混凝土产量超过15.5亿立方米。

从商品混凝土产量和水泥产量的比例来看,预拌混凝土商业化和工厂化生产程度还远远不够。

从商品混凝土、水泥制品与水泥产品价格比例来看,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的销售额应该达到水泥制造业的两倍或者三倍,即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的销售额应该在2万亿元或3万亿元以上。

2014年6月13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简并增值税征收率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57号)文,决定简并和统一增值税征收率,将6%和4%的增值税征收率统一调整为3%。

多年来商品混凝土工业生产企业依照简易办法按6%增值税率,建筑施工企业所属混凝土搅拌站按4%的增值税率,57号文解决了商品混凝土市场不公平竞争问题。

宏观调控政策调整,扫清了建筑施工企业预拌混凝土搅拌站转制为工业生产企业的税率障碍,将促进建筑业走向工厂化生产和现代化。

可以预期,2015年和即将到来的“十三”时期,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的工业化进程仍将持续,是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乃至整个建材工业平稳增长的强大动力。

(三)规模以上砖瓦及建筑砌块制造业迅猛发展

作为建筑材料最古老行业,上世纪全社会砖瓦企业数量曾经达到10万家以上,砖年产量接近8000亿块。

1998~2005年,规模以上砖瓦及建筑砌块制造业企业数量只有1000多家,砖年产量1000多亿块。

规模以上企业产量只有全社会产量的七分之一,不仅在建材工业中绝无仅有,在工业部门中也是罕见的。

2000年6月14日,国家建材局、建设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墙体材料革新建筑节能办公室墙办发[2000]06号文《关于公布“在住宅建设中逐步限时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大中城市名单的通知》,决定最迟在2003年6月30日之前,在全国160个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地级城市、其它县级城市实现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目标。

“十一五”时期以后,主要产品为新型墙体材料的规模以上砖瓦及建筑砌块制造业获得迅猛发展,2010年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到4156家,2014年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到3229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400亿元。

“十一五”时期规模以上砖瓦及建筑砌块制造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年增长率在40%以上,“十二五”前期在20%以上。

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目前主要为空心砖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规模以上砖瓦生产企业砖产量已经占全社会砖产量半数以上。

受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的影响,2014年规模以上砖瓦及建筑砌块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回落到11.6%,但由于新型墙体材料对规模以下企业实心粘土砖产量的持续淘汰置换,节能减排环境政策的约束加强,2015年和“十三五”时期规模以上砖瓦及建筑砌块制造业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四)禁止开采天然砂催生了机制砂的发展

“十一五”时期和“十二五”前期规模以上粘土及其他土砂石开采业企业数量和销售额迅猛增长。

近年来建筑用石行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工贸结合,规模以上建筑用石开采与加工业长足发展。

目前全社会建筑用石和砂石企业都有1万多家,规模以上建筑用石企业还只有2000多家,规模以上砂石企业还只有1000多家,规模以上砂石和建筑用石企业对规模以下企业的淘汰替换还有很大增长潜力。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砖瓦、建筑用石、砂石等行业近年来规模以上企业的迅猛增长,本质上是工业化进程,是近年来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在工业部门中增长速度较快的主要原因。

受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的影响,这部分产业与其他与投资密切相关的产业一样,增长速度也在下滑,其中粘土及其他土砂石开采业增速下滑极为明显。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二○二○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只要政策得当,2015年和即将到来的“十三”时期,部分传统产业的新型工业化进程能促进建材工业和整个工业的平稳较快增长。

四、建材工业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

建材多数产业增长受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驱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2014和2015年,建材工业经济运行都面临巨大下行压力。

(一)传统产业面临市场需求增长放缓和产能过剩所形成的双重压力

从2014年建材主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行业比重来看,水泥及其延伸产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行业比重分别为20.2%和21.3%,这两个主要依赖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驱动产业在建材工业中的比重就占41.5%;加上砖瓦及建筑砌块、石灰石石膏开采与石灰石膏制造、轻质建材、土砂石开采、防水材料等主要受投资驱动产业,建材工业中直接依赖投资驱动产业占60%以上。

建材其他产业如建筑卫生陶瓷、建筑用石、技术玻璃、玻璃纤维及制品、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平板玻璃等产业则受房地产、出口、下游产业需求多重驱动,建材所属产业直接或间接受投资驱动产业占80%以上。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下滑,随着建材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深化,结构性矛盾与市场需求不足对行业的制约将进一步加剧,特别是产能过剩问题仍然凸显、新的增长点不足等问题尤为突出,全行业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将持久存在。

在新常态中,水泥、平板玻璃等建材传统产业面临市场需求增长放缓和产能过剩所形成的双重压力,低速增长将是长期趋势,建材工业发展将受到越来越严峻的考验。

(二)新兴产业规模尚小,推力不足

目前建材工业增长还是主要依赖传统产业及传统延伸产业的增长,传统产业及传统延伸产业利润仍然是全行业利润的主要来源。

建材新兴产业仍处于规模外延扩张的初级阶段,未成气候,其在建材工业总量占比仅约10%,还不能承担起支撑建材行业快速增长的重任。

这也是随着投资增速的下滑,建材行业增长速度、利润增幅也随之放缓,仍然表现为明显的规模数量型增长特征的根本原因。

技术玻璃、轻质建材、玻璃纤维、防水材料等产业集中了建材主要战略性新兴产品,近年来快速增长,但对比数量庞大的建材传统产业,其规模仍然偏小。

技术玻璃是以平板玻璃为原片的延伸加工产业,2007年规模以上技术玻璃制品制造业销售额超越平板玻璃制造业,2014年规模以上技术玻璃制品制造业销售额已经达到平板玻璃制造业2倍以上。

而目前我国平板玻璃深加工率刚刚达到40%,国外先进国家则达到80%以上。

我国技术玻璃制品制造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建材新兴产业发展,目前在发展环境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是高端产品需求不足,而就产业自身发展主要遭遇技术瓶颈。

建材新兴产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发展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

需求不足和技术瓶颈制约建材工业新增长点的形成。

稿件提供: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

核稿人: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江源刘玉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