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历史学科评价报告.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79282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8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历史学科评价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08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历史学科评价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08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历史学科评价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08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历史学科评价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08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历史学科评价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08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历史学科评价报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08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历史学科评价报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08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历史学科评价报告.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08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历史学科评价报告.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08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历史学科评价报告.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08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历史学科评价报告.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008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历史学科评价报告.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08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历史学科评价报告.doc

《2008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历史学科评价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8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历史学科评价报告.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08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历史学科评价报告.doc

2008年福建省初中学业考试历史学科评价报告

历史学科中考评价组

为发挥考试与评价对促进学生、教师发展和改进学习、教学方式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我省中考命题水平,更好地推动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历史学科初中学业考试评价组对全省九个设区市的历史中考试卷进行分析评价。

评价组收到九个设区市的试卷和考试评价报告,厦门试卷只考查九年级的知识内容,与省《考试大纲》要求有较大出入,为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评价组对厦门试卷不予评价。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及《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的精神,遵循《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思想和福建省2008年《初中历史学业考试大纲》的内容与要求,对其余八份试卷进行了全面、认真的分析与评价,做出本评价报告。

一、考试命题过程管理

1.命题审题情况和人员构成

各设区市注重命题程序的规范性,能按照命题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命题。

部分地区重视审题环节对提高命题质量的作用,实行命题、审题人员分离。

八设区市历史试卷的命题人员一般由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共同组成,人数3人,审题1人,命题天数一般在25天左右,在人员和时间上为提高命题质量提供了保障。

2.命题依据

八设区市中考试卷能以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省颁《考试大纲》为主要依据。

在此基础上,从所在地区教育的发展水平出发,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发展状态学生的实际。

八个设区市中考历史命题都能较好贯彻落实省颁《考试大纲》精神,命题原则、考试范围、考试形式、试卷难度、试卷结构与省颁《考试大纲》基本保持一致。

3.试卷总体评价

各地试卷结构合理,题型简约,覆盖面广,知识点分布合理,题量适中,文字阅读量安排适当。

难度由浅入深,具有良好的效度、信度和区分度。

试题来源以自行编拟为主,辅以改编,有利于引导教学走出“猜题押宝”、“题海战术”的误区,发挥良好的教学导向。

试卷整体情况保持稳定,质量有所提高,尤其是材料解析题和综合题的命制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各市均能做到不超标、不超纲,科学把握试卷难度,兼顾毕业、升学两考合一的要求。

多数设区市较好地实现了及格率的大幅度提升,各地均有能良好体现课改理念的辨析题。

试题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坚持“能力立意”和“以教育价值立意”的命题理念,强调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注重试题素材的正面教育功能和积极的价值取向,提倡整合学科知识以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探究能力,在试题形式的创新和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方面有了较大突破。

其中南平、泉州、宁德试卷整体较好。

3.平均分、难度值和及格率情况

各设区市中考试卷平均分、难度和及格率如下表:

试卷

项目

福州

漳州

泉州

莆田

龙岩

三明

南平

宁德

平均分

84.49

52.31

71.8

80.5

70.1

71.8

75.01

66.1

难度值

0.84

0.52

0.72

0.8

0.7

0.72

0.75

0.66

及格率(%)

89.8

44.87

73.2

87

72.4

75

78

66

上表中莆田、三明卷为抽样统计数据。

从上表可以看出,除漳州外,各市试卷平均分、难度值、及格率比去年有所提高,多数较为接近省颁《考试大纲》的要求。

二、试题特色与典型题例

1.注重基础,突出主干

各地都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放在首位。

考查的内容均为《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科基础、核心的知识,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知识。

在注重基础同时,突出主干,关注考查对历史发展起转折作用、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凸显了命题的基础性原则,适应了各市毕业、升学两考合一的学业测试评价改革的需要。

例1.(南平卷第29题)

2008年5月8日,胡锦涛主席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演讲中指出,日本人民善于学习、善于创造,以有限的国土资源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这是日本人民的骄傲,也值得中国人民学习。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日本人民善于学习,请举出古代和近代两个改革事例加以说明。

(2)二战后,日本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你觉得其中有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3)2008年是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为建立友好的中日关系,我们青少年应做出哪些努力?

评析:

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和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内容,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作用、地位和影响十分突出,属重点主干知识。

利用现实材料“胡锦涛在日本的演讲”和“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体现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设计特色。

2.重视试题情境设置,体现知识迁移

试题设置的情境取材于现实生活、时政、文献资料、名人名言、歌曲、图片等,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进而引申出对知识迁移能力、运用能力的考查。

“题引”的设置,既体现了命题者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又体现了命题者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反映了历史学注重史料、史实的学科特点。

试题设计重视符合初中生认知心理特征的问题情境创设,选取具有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素材,要求学生从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从而将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有机整合,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体现了发展性。

例1.【南平卷第1题】

右图是1964年发行的邮票,邮票中的古代器物属于

A.青铜器

B.铁器

C.陶器

D.瓷器

评析:

该题主要考查“青铜器”这一识记层次的知识内容,试题选取了邮票这一符合学生知识经验的中的文物图片,要求学生从中获取信息,并准确再认“青铜器”这一历史文物,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在准确再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识记能力的基础上作出历史判断,实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

例2.(莆田卷第14题)

某部小说的故事梗概如下:

1945年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

下列适合做这部小说书名的是

A.《我眼中的西安事变》B.〈开启思想解放的大门——新文化运动〉

C.《鸦片战争中的烽烟〉D.《艰难的较量——重庆谈判》

评析:

试题主要考查“重庆谈判”这一识记层次的史实内容,通过小说这一文学作品形式,巧妙地将重庆谈判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结果设计在问题情境中,要求学生从中获取“重庆谈判”的历史要素信息并作出判断,准确再现“重庆谈判”这一历史事件。

这一情境创设实现了语文与历史学科的整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在能力取向上实现了识记、分析、逻辑判断等迁移能力的提升。

例3.【泉州卷第10题】

抗日战争期间,借助一个语言故事表达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忍不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念的画作和作者是

A.《愚公移山》、徐悲鸿B.《奔马图》、徐悲鸿

C.《黄河大合唱》、徐悲鸿D.《开路先锋》、聂耳

评析:

本题注重情境创设,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以《愚公移山》画作,联系其作者徐悲鸿,扣准主题“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念”。

3.突出探究能力,关注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许多设区市的试卷体现了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考查,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课程改革精神。

试题立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考查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探究能力以及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基于“问题的学习”这一过程与方法目标,体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要求。

在能力取向上,突出考查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形成论据、得出结论的认识过程。

例1.【龙岩卷第8题】

下面是该班同学设计的活动方案,但顺序上有些不合理,请你帮他重新排序。

①收集资料②设计展示方案③确定主题,明确活动内容和分工④加工整理资料⑤展示成果

正确顺序③ ⑤(请填写序号)

评析:

将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入试卷,是命题形式上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考查的一个突破,是命题技术上的一次新尝试,有助于引导历史教学走出死记硬背的误区,切实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本题如果将设计展示方案调整为“设计方案”或“展示方案”,将有助于学生更加明晰②、④的先后顺序。

例2.【泉州卷第28题】

对哥伦布开辟欧洲到美州的航线,有人歌颂,有人谴责。

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出于不同的目的和动机,怀着不同的情感和心态,采用不同的标准和方法看待这一历史事件。

(3)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应遵循哪些主要标准和方法?

评析:

以“纪念哥伦布开辟欧洲到美洲的航线”主题设问,成为探究性题型的代表,其中第三问在前两问的基础上提升了综合题的层次,第(3)问“客观公正评价历史事件应遵循哪些主要标准和方法”,与前两问的知识点呈梯度展开,提升合理,设计比较好。

4.联系现实生活,发挥学以致用功能

试题素材不拘泥于教材中的内容,而是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和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许多试题的背景材料来自生活实际,反映社会热点、焦点问题。

试题力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在具体情境中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发散思维,客观上起到了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作用。

例1.【宁德卷第28题】

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绵延2000多年,堪称世界民族交往史上的奇迹。

到了近代,由于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两国友好关系受到严重破坏。

这段历史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重灾难,也使日本民族深受其害……我们强调牢记历史。

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让各国人民永享太平。

胡锦涛在早稻田大学与福田首相、中国

运动员王楠、日本运动员福原爱合影

请回答:

(1)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有着悠久的历史,请举一例史实说明。

(2)请用史实说明“这段不幸历史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

(3)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是什么?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对本国强盛起了巨大的作用。

简要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4)今年是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请给两国同龄人说一句互相共勉的话。

评析:

本题能扣紧所引材料设问,如材料中“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绵延2000多年”设问“举一例史实说明”;“这段不幸的历史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重灾难”设问“用史实说明”。

第(4)问结合时政“今年是中日青年友好交流年”要求学生提出一些建议,体现了以史鉴今的思想,促进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命题由此提升到一定高度,也体现了材料中“面向末来,珍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内容。

但第(3)问“进入改革开放的标志”欠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放在一起设问也显得牵强。

例2.【南平卷第20题】

2008年,南平市将首次实行中考网上阅卷,这主要得益于

A.蒸汽时代的成果B.电气时代的成果

C.信息时代的成果D.生物时代的成果

评析:

本题将历史与现实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体现历史的时代特征,让学生明白历史并不是埋藏于故纸堆的学问,而是同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学问。

5.创新试题形式,注重图文(表)信息的转化

各市试题均注重图文并茂,重视历史地图、人物图像、事件图片、文物图片、数据表格等图文(表)材料信息的直观生动的再现,通过创新试题形式,设计重视考查图文(表)信息转化的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识读提炼图文(表)信息得出结论的理解能力的提升,对初中历史教学重视发挥图表教学功能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例1.【南平卷第30题】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

为了展示改革开放的成果,体验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增强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某校九年级举办“改革开放30周年成果展”活动,请你一起参加并探究相关问题。

展板一:

                           展板二:

(1)展板一、展板二分别说明了什么?

(2)给展板三确定一个主题,并用简洁的文字为该展板第一副图片撰写解说词。

(3)你认为取得上述成果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评析:

通过五幅图文(表)设置三块展板,形式创新。

突出考查学生从图文(表)中识读提炼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1)、

(2)问都要求学生从图片、表格数据获取信息转化为文字说明来陈述历史问题,由文字材料转化为图表形式来表达历史问题,在信息的转化过程中经过推理、分析、比较、判断等思考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并在前两问的思维基础上,探究所有信息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正确解答第(3)问。

例2.【莆田卷第三大题第1题】

材料三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礼节、称呼变化简表

时间

内容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礼节变化

叩头

点头鞠躬、握手

称呼变化

大人、老爷

先生、君

(3)材料三的表格中,辛亥革命前后这些礼节、称呼的变化表明了什么?

评析:

材料三以图表形式呈现,要求学生正确识读图表并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正确作答。

例3.【龙岩卷第8题】

右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蛟洋暴动

B.永定暴动

C.闽西暴动

D.后田暴动

评析:

本题图片画面简洁,但蕴涵的历史信息充分。

在这里,图片不是可有可无的的点缀,而是题干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为学生解题提供有效引导,切实发挥了历史图片应有功能。

从图片选材角度而言,值得提倡和推广。

福州卷第13题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处。

例4.【漳州卷第30题】

2008年3月5日是周恩来诞辰110周年纪念日。

为了缅怀周恩来的丰功伟绩,九年级某班学生以“伟人周恩来”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参加这次活动。

第一步;收集资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周恩来到达西安后……经过艰苦谈判,蒋介石当面向周恩来表示:

停止剿共,联合抗日。

材料三: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等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党政府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由延安乘专机飞抵重庆……

第二步;整理资料,制作表格

(1)他们把收集的材料整理成如下表格,请你根据表格中的内容,在字母处将表格补充完整。

时间

参与的主要活动

历史作用

1924年

创建黄埔军校

为国民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

1927年

南昌起义

A

1936年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45年

B

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1955年

C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第三步:

活动展示(如历史手抄报)

(2)你认为还可以采取哪些展示方式,让人们了解周恩来?

(至少两种方式)

第四步:

活动心得

(3)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何心得体会?

评析:

本题设置具体的历史活动情境,要求学生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通过体验式学习,完成对周恩来这位伟人在历史上主要活动以及所起作用的认知。

考查内容基础,形式新颖,活动步骤完整,尤其是“整理资料、制作表格”步骤,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图、文、表信息的转换,拓展了命题角度,开发了综合题的表现形式,有利于试题革新。

例5.【宁德卷第29题】

20世纪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个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导致了世界格局的三次大变动。

某学校历史探究小组决定开展一次围绕上述内容的活动。

同学们搜集到了以下材料:

①《凡尔赛和约》 ②科索沃战争    ③北约组织   ④华约组织⑤《九国公约》  ⑥苏联解体    ⑦欧盟旗帜

请你一起参与完成下表:

历史回眸:

将上述材料的相应序号填入表格内,

如: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两极格局

多极化格局

历史主题:

请你为活动设计一个主题

历史展望:

通过这次活动,你觉得如何处理国际关系才能建设一个和谐世界?

评析:

本题考察学生探究能力,评价学生参与活动课过程,为学生提供七个基本知识点,时间跨度大,考察范围广,探究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时代等世界格局三大变动,学生通过这些有效信息,灵活应用,以“历史回眸”、“历史主题”、“历史展望”三个知识梯度渐进,既注重知识的考查,更注重能力的考查。

例6.【三明卷第29题】

学习历史时,梳理历史知识要点,构建知识结构简图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结构简图(答案填写在结构简图右边的横线上)

评析:

本题建构知识简图这一形式值得肯定,但设计环节太多,容易让学生费解,回答多以填空形式再现,难以体现综合题的题型功能。

6.关注地区发展,体现地方特色

各设区市能结合本地实际,以学生熟悉的事例作载体,将中国历史与乡土历史有机结合起来,把地方发展与中国历史的发展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历史,激发其爱乡情感,

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考查。

例1.【南平卷第27题】

材料一:

“闽北十大历史名人”海选提名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评选活动组委会在听取市民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最后的候选人名单。

名单如下:

朝代

候选人

春秋

欧冶子

唐朝

黄峭、陈陶、扣冰古佛、练氏夫人

宋朝

杨亿、柳永、李纲、惠崇、章有直、杨时、游酢、罗从彦、李侗、朱熹、蔡元定、

袁枢、严羽、宋慈、真德秀、黄裳、廖刚、邵知柔、陈朝老、章得象、李氏七贤

元朝

杨载

明朝

杨荣

清朝

饶元、何秋涛

民国

杨峻德

(1)材料一中的朱熹成为本次评选活动的热点候选人之一,根据史实用简短文字说明理由。

(2)材料一中哪个朝代的候选人最多?

结合材料二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3)问你认为“闽北十大历史名人”评选活动的举办有何现实意义?

评析:

通过表格文字材料的呈现,实现了乡土历史与现实生活有机的链接,体现了问题设计重视地方史与《课程标准》确定的内容标准有机结合的特点,学生只要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即可解决问题,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考查。

例2.【福州卷第13题】

从右图可以联想到的信息是

A.虎门销烟

B.开辟“新福州”

C.昙石山文化 

D.福州船政局

评析: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图片材料“黄乃裳路”,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亲切地感受到图片中的历史鲜活地存在,有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历史。

例3.【漳州卷第1题】

2008年3月8日上午,纪念“平和暴动”80周年暨庆祝平和被确认为“中央苏区县”大会隆重举行。

“平和暴动”被誉为:

A.“八闽第一枪”B.“中国南部革命中心”

C.“闽南俄罗斯”D.“东南大都会”

评析:

本题以“平和暴动”80周年纪念活动为切入点,设置情境,将热点与地方历史巧妙地结合起来,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从现实角度审视历史,是选择题中考查地方史较为成功的一道试题。

例4.【泉州卷第25题】   

材料一:

宋朝,封建社会政治、经济中心南移,泉州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商业的繁荣,而商业的繁荣则为海上贸易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宋元时期,封建国家对外实行比较开放的政策,使泉州港的海上贸易得以迅速发展,而泉州港这一天然良港,为海外贸易的发展获得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材料二:

图10是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元时群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繁盛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泉州海外交通贸易衰弱简表

时间

主要原因

元末

泉州陷入战乱

明中后期、清朝

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明中晚期

倭寇扰乱严重,殖民者东来

清初

禁海迁界

晋江日渐淤塞

(2)为重振古港雄风,我们应从材料一、二、三中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

评析:

将泉州地方史与中国史相结合,设问角度多,充分挖掘了材料,学生可根据设问提示从材料一、二中概括泉州海外交通繁盛的原因,材料二以“出土海船”文物图直接反映历史原貌,材料三使学生以材料为依托,完成所设问题。

三、试题的主要不足

1.试题表述不够科学严谨

有些试题出现史实错误、表述不严密、用词不当,改错辨析题表述不规范,有的题目提供的信息不够,不足于获取历史信息回答问题。

2.个别大分值试题陈旧,缺乏新颖性

个别设区市题目考查内容属于大段记忆,考查角度陈旧,依然从背景、性质等角度考查,命题没有完成从传统命题方式向体现新课程特点的新的命题方式的转变。

3.试题编制不规范

选择题的排序较为随意,没有按照时间先后排列;图文不对应,选项人为拼凑痕迹明显。

材料题的材料普遍未标明出处,多则材料之间彼此表达的主题不相吻合,有些材料相互之间没有内在联系,不适宜同题中出现。

有的设区市试卷答案未写小题分数。

有的设区市增加附加题,导致试卷的分值总分超过100分不符合省考试大纲要求。

4.题型功能定位不到位

材料解析题和综合题内涵把握不够到位,题型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有的地区综合题从设问角度看,问题的设计仅停留在知识的再认再现层面,类似填空题;考查的知识内容看,缺乏知识间应有的联系和整合,情境和主题设计较为生硬,属于拼凑而成。

综合题的考查功能和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发掘。

5.图片功能发挥不充分

部分设区市试卷对图片功能的理解不够,多数图片只是映衬和装饰,许多图片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

问题设计没能充分挖掘图表中蕴含的信息,不能有效考查学生识读图表、理解历史的能力。

6.难度把握出现偏差

个别设区市的试卷阅读量较大,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思考及作答有一定困难,无形之中增加了试卷难度。

四、命题建议

1.准确把握命题依据,严格依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教学实际进行命题

要严格依据部颁学科《课程标准》、省颁《考试大纲》并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命题,体现课改理念,真正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

务必做到不超标、不超纲,合理制订试卷细目表,科学命题,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

2.科学命题,提高试题质量

努力探索科学的考试命题工作,使中考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主要做好几项工作:

(1)加强审题环节管理。

建立、健全审题制度,规范审题程序,保证审题成员的合理组成,

建议审题人员至少有一名高中教师参加。

(2)准确把握试卷难度。

努力探索控制试题难度的有效方法,确立科学的试卷难道预估方案,缩小预估和实测之间的差距,提高命题的效度、信度。

(3)注重命题前期的调研与素材的收集。

从本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出发,充分了解不同层次、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实际,力求使学业考试客观、公正、全面地衡量每一个学生的学业水平,进入命题库的成员平时必须主动收集资料,了解新信息,掌握中考新动态,使中考起到良好的教学导向作用。

(4)合理配置命题人员。

命题人数、教学经历等要有合理的构成,命题人员建议由教研员、市区教师和农村教师共同组成,审题人员建议有意识地增加高中教师的比例。

通过完善命题队伍,优化组合,提高命题质量。

(5)试题的材料体现时代性,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语言表述科学严谨,情境设计合理,文字叙述简洁,同时充分发挥历史学的教育功能。

3.重视命题人员的培训和交流,提高命题人员素质

教育行政部门要从关注命题人员的培训上岗转向关注已培训人员的继续培训。

通过加强各设区市间命题者的交流与协作,进一步开阔命题者的视野。

通过命题人员的进一步培训和研修,不断提升命题者素质,为中考命题质量的提高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