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030427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9355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8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030427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030427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030427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030427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030427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030427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2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030427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2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030427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2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030427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2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030427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2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030427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2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030427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2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030427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2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030427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2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030427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2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030427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2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030427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2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030427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2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030427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2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030427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0304273.docx

《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030427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0304273.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0304273.docx

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二篇现代文阅读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0304273

第一节文学作品阅读(小说、散文阅读)

考点击破

小说阅读

考点一概括分析小说的情节

例1(山东淄博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题目。

最暖心的事

[美]鲍勃·布劳顿

①十年前,我从得克萨斯州的乡村来到纽约开出租车谋生。

开的士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幽默诙谐,有的人失意忧郁,还有的人自命不凡。

但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一个老太太。

②那是今年5月份第2个星期日的深夜,我接到城郊的一个要车的电话。

我想,也许是一些参加完晚会的人,或是某个刚赶到这个城市过母亲节的人。

③我到达目的地时是3点30分。

一个破败的公寓楼黑黢黢地立在我的眼前,只有一楼有一个房间透出一点灯光。

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司机顶多只会按一两声喇叭,稍等片刻,然后开车走人。

因为这个时间和地点时常会出现治安问题。

然而,我也知道这个时间在这样的地方打车不易,再说也许这个客人有点困难需要我帮一把手呢。

于是,我走到亮灯的那户人家敲了敲门。

④“等一会儿。

”回答我的是一个苍老虚弱的声音。

我听到屋内有什么东西在地上拖动。

隔了好久,门开了,一个80多岁的瘦小的老太太吃力地拖着一个萨斯包走了出来。

她身穿一件印第安大花布上衣,头戴一顶圆桶形帽子,帽子上还罩了一条面纱,活脱脱是一个上世纪四十年代好莱坞电影里走出的人物。

⑤“你能帮我拎一下包吗?

”她说。

我先将她的包拎上车子,然后又回头搀扶着她。

她走得很慢,边走边对我感谢不尽。

⑥“这没什么。

”我说,“我这是为我的客人服务。

再说,我希望我的妈妈在外面也能得到同样的服务。

⑦“你真是一个好人。

”她说。

进了车子,她给了我一个地址,问:

“能不能从城里走?

我很想再看看这座城市……”

⑧“能,不过这就不是最近的路了。

”我答道。

⑨“这不要紧。

”她说,“我不着急。

我是菲奥娜小姐,不过人们都叫我菲奥娜太太。

是去圣洛安敬老院。

⑩我从后视镜中看了她一眼。

菲奥娜太太的眼窝里有一滴亮晶晶的东西。

“我孤寡一人。

”她继续说道,“医生说,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不然我不会去的。

我悄悄地伸手关掉了计程表。

经过城里的路程一刻钟就能走完,然而我们却花了足足有两个多小时,因为她一会儿让我慢行,一会儿让我停车,还不时地讲着话。

菲奥娜太太指着一座大楼,告诉我她曾在这儿干过电梯操作员的工作。

在经过一个居民区时,她说她和丈夫结婚的新房就是在这里。

她要我将车子在一个商场前停了一会儿。

她说这里曾是个舞厅,年轻时她在舞厅当过舞蹈指导老师。

有时,她会让我在某一个地方放慢速度,然后默默凝视前方,一句话也不说。

当第一缕阳光露出地平线的时候,菲奥娜太太这才说:

“我累了。

走吧。

车子来到了她要去的圣洛安敬老院前。

敬老院的两个工作人员正在等着我们,工作人员说:

“这位老太太一直不肯来敬老院,现在她患了肺癌,才同意来敬老院,而且必须在今年的母亲节来敬老院。

”工作人员说着给她推来了轮椅。

“我应该付给你多少钱?

”菲奥娜太太取出钱包问我。

“不要钱。

”我答道。

“你也要养家。

”菲奥娜说。

“还有其他客人呢。

”我说,接着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弯下腰拥抱了她。

她紧紧地抱住我。

“你给了一个老太太一小会儿快乐的时光。

”她说,“谢谢你。

我最后握了一握她的手,然后走向暗淡的晨曦。

我的身后响起了关门的声音。

这是一个即将结束的生命发出的声音。

一路上,我在想,如果今天带菲奥娜太太的是一个脾气急躁没有耐心的司机,如果我在公寓楼前按一两声喇叭后就把车开走,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我做的这件事情似乎微不足道,但是现在想起来,却是我一生中最暖心的一件事情。

(选自《青年文摘》,2014年第11期,有删改)

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请抓住关键要素,用一两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我”在母亲节深夜送一个即将告别人世的老人到敬老院时,满足她的每一个愿望(或:

送她到她想去的任何地方),最后到达目的地,不收她的出租车费,还给了她一个拥抱,她感到很快乐,“我”也觉得很温暖。

(或:

“我”送一个即将告别人世的孤寡老人到敬老院时,满足她的每一个愿望并且不收费,使她感受到了生命最后时刻的温暖。

考点二把握小说人物形象

例2 (江苏连云港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题目。

家徽

余华

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

奇怪吗?

我家竟有家徽。

我们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

那条鱼的图案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身高马大的男子汉。

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个人影窜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

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着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那时粮食就是性命,大家决心不把这窃贼打死,也得让他残废。

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

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

大家还在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

等他们走了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

“你不用躲了,出来吧。

”只见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

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④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

“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残废不可。

⑤贼从水缸里爬出来。

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

“带上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

”贼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

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钱去做点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

⑥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⑦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

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他马上就猜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⑧自此以后,我家门环上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

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

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守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

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

祖父和父亲他们听着连连点头。

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这条刻下的鱼替代好了。

⑨于是,我们家按照祖父的意思,每次做屋或换门时,都保留着这鱼的图案。

⑩它,自然而然地成了我家的家徽。

(选自《余华作品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有删改)

细读文本,分析祖父的形象特点。

①祖父是一个经验老到、细心睿智的当家人:

父亲兄弟四人搜遍了厨房都没有发现贼,而祖父很轻易地就发现了贼。

②祖父是一个宽容的人:

祖父没有为难贼,反而放走了贼。

③祖父是一个善良、慈悲、有生活智慧的人:

祖父不仅放走了贼,还给了贼一袋米和铜钱。

④祖父是一个淳朴、厚道的人:

祖父知道送鱼是贼的报恩方式,但担心吃垮了人家,所以用在门板上刻鱼代替送鱼。

考点三 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例3 (甘肃兰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题目。

守桥

葛俊康

①学校坐落在山脚下的大坝上,从学校大门出来走百多米就有一条小河,小河上的一座石桥年久失修,局部已经开始了垮塌,老葛每天都要到石桥上走走,看看,修一修,补一补。

老葛以前是学校的老师,退休后和老伴一起把家搬到了石桥的旁边。

②由于前几天连续的暴雨,山洪暴发,河水开始猛涨。

这天早晨,天刚亮,老葛一来到桥头就被惊呆了。

只见那汹涌的洪水,怒吼着从山上冲下来,挟带着大量的泥沙、石块、树枝,咆哮如雷地奔腾着,冲到桥洞口,顺着桥洞,吼一声,冲出去,往下游狂奔。

老葛站在桥头,感到石桥仿佛在颤抖,在呻吟。

老葛的心,也紧跟着抖动了一下。

这时,一棵大桃树,如一只下山的猛虎,从上游冲了下来。

冲到桥洞口,横在那里,不走了。

洪水轰轰隆隆地响着,大树拦在那里,不一会儿上面就挂满了各种漂浮物。

老葛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大响,大叫一声:

“坏了。

”说完,就往石桥下冲。

妻子听到喊声,也从屋里冲了出来。

③老葛冲到桥洞口,用手不停地拉扯着大桃树。

大桃树卡在那里,死死的,动都不动。

洪水咆哮着,不停地狂涌着往桥上扑。

妻子忙上前帮着老葛。

两人拉扯了一会儿,大桃树还是死死地卡着。

树上的漂浮物越聚越多,越堆越厚。

④老葛站在桥上,望着桥上汹涌而来的洪水和惊马般横冲直撞的树枝、竹木、乱草,双腿开始了颤抖,一种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感觉瞬间就贯遍了全身。

老葛跺了几下脚,看了一眼妻子,说:

“还站着干啥?

快回家去拿锯子。

⑤此时,洪水越来越大,眼看就要漫到桥面上了。

老葛的心更慌了。

老葛知道,再不想办法,这桥肯定是不保了。

桥垮了,孩子们上学咋办?

老葛扒掉上衣,脱掉长裤,裸着身子站在桥上,用手撕扯着挂在大树上的一些树枝、乱草。

⑥妻子拿来锯子、绳子。

老葛把绳子一头拴在身上,另一头紧紧地拴在桥头的一棵大树上。

老葛拿着锯子,毫不犹豫地跳到河里。

妻子用手拉着绳子。

老葛一手拿锯子,一手抓住大树,往树上爬。

爬上大树,老葛抹了一把脸上的泥水,横坐在上面,开始锯树。

妻子站在桥上,双手紧紧地抓住绳子,满脸的担心,说:

“慢点,慢点,不要慌!

千万不要让洪水把你冲下去了。

”老葛没回答,坐在树上,双腿死死地夹住树干,用力地锯着那根最长最粗的树枝。

⑦不一会儿,有学生来上课了,走到桥头,吓傻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老葛忙让他们站在桥头,不要上桥。

学生们乖乖站在那里,看着老葛。

学校的老师也赶过来了。

村长也来了。

跟在村长身后的,还有几位年轻人。

村长一看,太危险了,忙跑上前让人把老葛拉了上来。

村长把绳子拴在树枝上,然后让几位年轻人奋力地往旁边拉。

经过几番折腾,树枝终于被拉开了。

漂浮物随着洪水,轰地一声冲出桥洞,往下游狂奔而去。

⑧水位下去了。

桥面完全露了出来。

老葛站在桥上,看着滚滚而去的洪水,再看看正慢慢过桥的几位学生,眉头深深地皱了一下。

⑨几天后,老葛被评为了乡里的抗洪抢险先进个人,得了一本荣誉证书,还有两千块钱奖金。

拿到奖金后,老葛和妻子又从自家的存折里取出了仅有的一万元,买了水泥、河沙、石子,叫上几位年轻人帮着把石桥彻底地加固了一下。

⑩修桥的时候,学校的校长和村长都来到了现场。

村长问老葛还有啥要求,差钱啥的村里可以帮着解决。

老葛朝他们看了看,笑了笑,说:

“我还真有个要求,不知你们答不答应?

”村长说:

“答应答应,肯定答应,您说就是。

”老葛转头看了看不远处的学校,说:

“我想给孩子们再上堂课。

”校长一听,愣了一下,走上前,紧紧地拉住老葛的手,啥话都没说,眼里慢慢地就开始了湿润。

第②段画线句描写洪水来时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①交代了洪水来势凶猛、情况危急,渲染紧张气氛,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为下文描写大桃树被洪水冲下卡在桥洞口做铺垫;③推动情节发展;④表现出主人公老葛英勇、善良、责任心强、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考点四鉴赏小说的艺术手法

例4(湖北黄石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题目。

与草化敌为友

陈立明

①草是庄稼的敌人。

庄稼是父亲的心头肉。

草跟父亲势不两立。

②草长在庄稼地里,与庄稼争抢养料、阳光和雨露,那些草明着是长在庄稼地里,暗里其实是长在父亲的心头,汲取父亲的血脉。

③父亲头顶烈日,一锄一锄把草锄掉,庄稼欢天喜地,而草则恨意浓浓,它们无处躲,没处藏,被父亲连根锄起。

父亲背着手像个将军一样走在田埂上,眼睛锥子一样,锋利地扫过庄稼地,瞄到一株草,哪怕是微小的一株,他也会三步并作两步,径直冲到草面前,拨开庄稼,掐住草的七寸,把它连根拔起,撂在田埂上晒太阳。

④父亲与草,草与父亲,势不两立。

⑤父亲老了,种不动地了,只好放下高高挽起的裤管,洗净双脚上沾染的泥土,跟随儿女进城。

父亲进城,庄稼们挥泪告别,草们敲锣打鼓,欢天喜地,得意扬扬地说:

“到城里待着去吧,再不要回来!

⑥进了城的父亲,起初有些坐卧不安。

他对那些没人打理的土地,盈满了牵挂。

父亲常情不自禁地唠叨,那些地没了娘老子,成了没人管的孩子,草就疯了,多好的地,一年收多少粮食啊……

⑦有次下班回家,吃惊地发现,阳台上多了几盆花。

花是父亲倒了几趟车,去花市买的。

父亲进城后,很少出门,即使出门,也不会走离小区太远。

这座城市对于父亲来说,大到没有边际,所有的路和楼都是一个面孔,他怕迷路,走丢了,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⑧每每这时候,父亲就会想念乡下的老家,在那里,每一条路父亲都是熟悉的,就像熟悉自己的每条血管一样,熟悉每条路的走向,熟悉到闭上眼睛也不会迷路。

而离开了土地,父亲就像航船失去了罗盘与群星的指引,迷失在钢筋水泥的汪洋之中,不知去向。

⑨父亲每天都会亲手打理那几盆花,就像对待上幼儿园小班的孙子一样,充满了爱怜和疼惜。

但对于从花盆角落里悄悄冒出来的几株草,父亲一如当初对待大田里的草一样,毫不留情地连根拔起,重重地摔进垃圾桶。

⑩父亲以照顾庄稼的细密的心思,照顾着盆里的花。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那些花没多久就枯萎凋敝了。

花的骄矜,显然大大出乎父亲的预料,也让父亲有些失望,这更加勾起了父亲对皮实的庄稼的念想与回味。

花枯萎了。

父亲找来一些大蒜,把它们种在花盆里,又到菜市场买来一些香葱种在里面。

果然,这些蔬菜比那些花儿好侍弄多了,浇了一些水后,便葳葳蕤蕤长起来。

等到长大一些,就有些发黄了,显然是肥力不足,那些花草专用的混合物跟泥土相比,单薄了许多,让蒜和葱营养不良,枯黄瘦小。

后来,父亲趁着回老家的机会,背了半袋子大田里的泥土过来。

拔除了那些营养不良的蒜和葱,一盆一盆地装满泥土,摆在阳台上晒着。

父亲是打算让泥土吸饱了阳光,然后种上蔬菜。

父亲叫我帮着从网上买点黄心乌种子,我给忙忘记了,父亲可能以为我不想他在阳台上种菜,就没再提过。

等我想起来,从网上买回来黄心乌种子时,几个花盆里细细密密地长出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草。

父亲经常用淘米水浇灌那花盆里的土,我猜那是为了把土喂肥了,好种上黄心乌。

可黄心乌还没种进去,那些草却在淘米水的滋养下先一步出生了,且长得极快,很快就把花盆铺满了,嫩嫩绿绿的,一派生机。

我以为父亲会毫不留情地拔了那些草,种上黄心乌,不仅可以观赏,长大了还可以拔出来炒着吃,而且是没有污染的原生态蔬菜。

然而过了很久,也没见父亲把那些黄心乌种进花盆。

那些草已经长得老高,有的都已经打苞要抽穗的样子。

父亲有事没事就躺在阳台的躺椅上,祥和地打量着那些草。

父亲温柔的目光已然没有了对草的“仇恨”,反而多了一份欣喜和眷恋。

父亲与草和解了,面对面坐着,就像深交多年的老朋友,彼此都不说话,却没有半点疏离。

我不知道是什么消解了父亲与草之间的仇恨,是硬冷的城市,还是父亲心头对田野的思念?

但不管怎样,化敌为友总是一件让人走向平和豁达的光明路径。

那些生命力顽强的草在父亲的悉心照料下,幸福地生长着,无忧无虑,陪伴着孤寂的父亲,消融了高楼大厦的硬冷,成了一道温暖的风景……

文章讲的是父亲“与草化敌为友”的故事,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父亲种花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细致地表现了父亲心理的变化。

父亲离开了庄稼,在城里种花是为了排遣内心的孤寂;种花失败,表现出父亲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由此引发他对农村生活的想念和回味。

②为后文做铺垫。

种花的经历促使父亲接纳了花盆里的野草,为后文“与草化敌为友”做了铺垫。

考点五 结合作品谈启示和感悟

例5 (宁波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题目。

生命的囚笼

[美]米尔·哈斯恩

我去佛罗里达旅行,姑姑阿加莎最近搬到米勒丽姆山的社区里,我决定去看望她。

“我没有在表单上看到您的名字。

”门卫对我说。

我连忙回答:

“噢,我没有告诉姑姑。

我姑姑叫阿加莎。

”门卫立刻在电脑上找到了姑姑的电话并开始联系。

在他拨打电话的时候,我注意到已经有好几辆汽车在我的后面等着。

“电话正忙。

”门卫回答我。

他看了看越来越多的汽车,显得有些焦急了。

他试着再次拨打,可还是没有接通。

而后面的汽车越来越多。

最后,他问我可不可以等会再过来,我同意了。

我把车开到了不远处,然后用手机拨打姑姑的电话,也是占线。

我不可能在佛罗里达炎热的太阳下一直打下去。

我回头望了一下门卫室,两位门卫正忙着检查那些汽车,没有时间顾及我。

我再看了下小区周围的栅栏,只有一米多高。

不知道在什么力量的驱使下,我瞟了一眼后快速翻过栅栏。

社区里分了很多小区,我姑姑住在安瑞勒小区里,但是我根本找不到。

一个高尔夫球场的入口处也设置了一个小守卫厅,我听到那个守卫说道:

“约尼太太,你必须有ID卡才能进去。

这是我们的规定,是为了大家的安全啊。

要是有恐怖分子进来那怎么办?

”老人解释道:

“我只是今天忘带了。

”“我可以载你回去取ID卡,不过你要记得,不管你去哪个公共场所,都需要ID卡。

他帮助老人坐上了汽车。

汽车开动了。

突然,从车顶上滑下来一个小小的黑色对讲机。

对讲机是守卫在扶老人的时候放上去的,我立刻跑过去捡了起来。

突然,我的身后传来喊声:

“嘿!

你!

去哪里?

”我回头一看,两个门卫正挥着手向我这边跑来,看起来他们很愤怒。

我抬腿就跑,躲进了两栋楼之间的墙角处并伸出头来探探情况。

一个门卫拿起对讲机讲话,我从手中的对讲机中听到,“有人闯入了社区!

最后在佛罗特街看到!

片刻间,至少十几辆车赶到了那里,门卫解释了一下情况后,他们便开始搜寻我。

我有了一个主意。

我拿起对讲机说:

“闯入者在安瑞勒。

”顿时,所有的车涌向了同一个地方,我马上知道了安瑞勒的位置。

“噢,不,闯入者出现在游泳池旁边!

”我再一次喊道。

等他们离开后,我去了安瑞勒。

姑姑见到我后非常惊喜,她连忙给我准备了冰茶和曲奇饼。

在我和姑姑聊天时,一只小鸟飞到了阳台上。

当我想上前看看的时候,姑姑叫住了我:

“米尔!

别过去!

可能有危险!

”我诧异极了。

姑姑解释道:

“这只鸟我从来没见过,可能带有病毒。

”随后她又接着说:

“我的电话坏了,你的手机借我用用,我给守卫报告一下。

”我慌了,连忙冲上前去赶跑了小鸟。

几个小时后,我再一次导演了一群安全守卫在社区追逐闯入者的游戏。

看到金黄色的阳光照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我却觉得这像是一个生命的囚笼,让人喘不过气来。

这让我想起我在郊区的别墅。

突然,我觉得它珍贵起来。

那里有鸟语花香,有山有水,但没有守卫。

因为,在那片纯净的大自然里,根本不需要守卫。

我是如此地渴望,人们心中善良的灯塔再高再亮一点,让我们都能够忘我地欣赏这个世界的鸟语花香,还每一个灵魂以无需防守、安宁自由、和谐美丽的世界。

文中“我”产生了“生命的囚笼”的感觉,同时又有一种强烈的渴望。

结合全文主旨和【助读材料】,阐述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

【助读材料】米兰·昆德拉说:

“倘若没有了自由,人的生命绝不可能在囚笼里开出绚烂的奇葩。

”“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

示例:

这篇文章揭示当下现实社会真实的一面:

人与人之间不够信任,常常怀疑、猜忌他人,甚至出现过度的警惕和提防,失去应有的信任和自由,像处于“生命的囚笼”中一样。

这篇文章启示我们: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艰辛与沉重容易让人扭曲和变形,容易使得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因此,我们有必要挣脱“生命的囚笼”,去建构一个无需防守、安宁自由、和谐美丽的世界。

(从人的生存层面阐述,结合【助读材料】,思维深入全面)

散文阅读

考点一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例1 (义乌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题目。

风吹起蒲公英

顾晓蕊

①十岁生日那天,母亲送他一把红棉吉他。

母亲是位乡村音乐老师,她轻轻拨动琴弦,流淌出美妙的乐曲。

他听得着了迷,缠着母亲教他识谱,教他弹唱。

②过了一段时间,他的指尖也能如蝴蝶般在琴弦间飞舞。

那时日子虽然清苦,却有无数小快乐。

可是,两年后,母亲因病去世。

想念母亲时,他就抱着吉他轻轻弹唱,让琴声带走内心的悲伤。

③有一天,他放学回家,父亲指着位个子瘦高的女人,说是他的继母。

女人身后站着个年龄与他相仿的男孩,父亲说这是弟弟。

他的心猛地一疼,难道父亲忘记母亲了吗?

④周末,父亲进家,从包里掏出两个苹果。

红红的苹果又大又圆,散发着诱人的香味,馋得他直咽口水。

父亲当着继母的面,把苹果都递给弟弟,扭身想对他说些什么,他赌气跑开了。

他觉得父亲果然变了,心里更觉悲凉。

⑤他躺在床上,想起刚才的一幕,泪水悄然滑落。

这时,有人推门进来,是继母。

他合上眼,假装睡着。

继母在床边坐了会儿,给他掖掖被,随后,轻轻地离开。

他侧过身,碰到凉凉的东西,一看,是个苹果。

他心头一暖,委屈消散了许多。

自那以后,每每父亲捎回些好吃的,继母总给他留上一些。

⑥继母无声的关爱,为他孤独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

他和弟弟的感情日渐融洽起来。

弟弟的成绩好得出奇,让他这个做哥哥的自愧弗如。

⑦那天,他和弟弟并排躺在田野上,周围丛生着一片片蒲公英,风轻轻地吹着,吹起了一柄柄洁白如雪、轻盈如羽的小伞儿,飘飘悠悠,随风远逝。

他们聊起各自的梦想,他说将来想当一名歌手,弟弟说愿化作蒲公英的种子,飘向广袤的天地。

⑧就在他对未来充满憧憬时,不幸再次降临。

父亲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遭遇车祸,病危之际,拉着他的手说:

“孩子,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

”多年的误会和责怨,顷刻间烟消云散。

他悲恸地呼唤,最终没能留住父亲。

父亲走后,继母一下子苍老许多,她常坐在那里发愣,任忧愁爬满脸庞。

⑨他想了又想,做出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他对继母说要到外边打工,挣钱供弟弟读大学。

继母低声说:

“我一个妇道人家,没啥能耐,让你跟着受苦了。

”她用手指绞着衣角,泪水落了下来。

⑩第二天清晨,他留下一封短信,背起心爱的吉他,悄悄地离开家。

他来到一家建筑工地,干着又脏又累的活,在飞扬的尘土里,抛洒辛勤的汗水。

最困难的时候,他住廉价的出租屋,被成群的蚊子叮咬。

为了省钱,他甚至连着一个月,每顿只吃盐水煮面条。

他把节约下来的钱,寄往家里。

偶然的一个夜晚,他看到有人在街头弹唱,生意似乎还挺火,心中一阵暗喜。

弟弟正读高中,购买复习资料,需要更多的钱。

他把吉他擦拭一遍,调好弦,对着乐谱苦练了几十首曲子。

他穿行在繁华的夜市,用心弹奏每一个音符。

有的听众被他的歌声吸引,拍手叫好;也有的听众拿他取乐,推搡中将他撞翻在地,他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转身离去。

来到城市这些年,他学会了隐忍。

不管人生的际遇多么黯淡,他从没有忘记当初的梦想,并用自身微弱的光芒,去照亮弟弟前行的路。

就这样,他白天在工地干活,晚上到街头弹唱。

终于盼到这一天,他收到弟弟的来信,弟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

他接着往下读,读着读着,泪水浸湿了纸页。

原来,弟弟曾到工地上找过他。

工友们说,到街头唱歌去了。

弟弟转过几条街巷,看到抱着吉他弹唱的他,弟弟听得泪流满面,忍了又忍,没有喊出声来。

弟弟说,当时就下定决心,要用最好的成绩回报哥哥。

考上大学后,可以边学习边做兼职,这样哥哥就不用那么辛苦。

弟弟还说,母亲很挂念他,让他有空多回家看看。

那天晚上,他破天荒地买了酒,跟几位工友一起庆祝,大声地说:

“我弟弟考上重点大学了!

”他的语气是那么骄傲,那么自豪,仿佛考上大学的是他。

他生平第一次喝醉,倒在床边,微闭着眼,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就在半梦半醒之际,他感觉自己化作一缕清风,吹起洁白的蒲公英,飘向那不知名的远方。

(选自《2012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有人把文章题目改为“兄弟情”,你赞同吗?

请简述你的理由。

示例一:

不赞同。

因为“风吹起蒲公英”喻指他帮助弟弟实现人生梦想,标题含蓄新颖,形象生动,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令人回味无穷。

示例二:

赞同。

因为这个标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表达出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标题简洁明白。

(任选一种,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二 体会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例2 (山东济宁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题目。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