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知识整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9677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7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知识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中考历史知识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中考历史知识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中考历史知识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中考历史知识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中考历史知识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中考历史知识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中考历史知识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中考历史知识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中考历史知识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中考历史知识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中考历史知识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中考历史知识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中考历史知识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中考历史知识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中考历史知识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中考历史知识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中考历史知识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中考历史知识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中考历史知识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知识整理.docx

《中考历史知识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知识整理.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历史知识整理.docx

中考历史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史部分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与社会的变革

1)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

2)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3)山顶洞人(周口店龙骨山)距今约3万年,会人工取火,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

4)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度聚落(浙江省余姚市)是长江流域的代表。

是最早种植水稻(袁隆平)的居民,并学会了挖水井。

使用耒耜耕地,种植水道;居住干栏式的房子。

5)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是黄河流域的代表。

是最早种植粟的居民。

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会纺线、织布、制衣,能制造色彩鲜艳的彩陶。

6)炎帝:

传说中,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号称神农氏,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黄帝:

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创始人,尊称为“人文初祖”。

尧、舜、禹先后成为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尧、舜通过“禅让制”推举继承人;禹是治水英雄。

7)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定都阳城。

禹死后,儿子启继承父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公天下”变成“家天下”(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结果)。

8)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

公元前1046年,经过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历史上称西周。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的统治,使其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第二年东周开始。

9)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司母戊鼎(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和四羊方尊。

与商朝同期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等——“三星锥”文化。

10)周平王东迁洛,称“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五霸:

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晋文公(城濮大战,大败楚军,成为中原霸主);楚庄王等。

战国七雄:

齐(田氏齐国)、楚、燕、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秦。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纸上谈兵)后,六国无力抵抗秦国

11)大变革的时代——社会制度的变革(主要为社会制度的更替,促进了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

著名的都江堰:

李冰在岷江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从此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12)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主要内容:

P38(七上)

作用:

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文字的演变:

商代甲骨文(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周金文,西周大篆

“夏历”,今天的农历,来源于夏朝;扁鹊春秋战国的名医,“四诊法”;屈原,楚国人,创造成一种新体诗歌,代表作《离骚》。

春秋战国的“钟鼓之乐”——整套编钟。

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行。

这部书成为儒家的经典,汉武帝刘彻以后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百家争鸣:

道家,老子《道德经》,庄子;儒家,孔子,孟子;道家,庄子;法家,韩非;兵家,孙武《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第二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14)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

建立中央集权统治。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对皇帝负责;在地方实行郡县制;2、经济: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A、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后来又推广更为简单的隶书。

B、货币:

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

)3、加强思想控制:

焚书坑儒;4、军事上:

北伐匈奴,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用来抵御匈奴)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作用:

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人民统治;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15)评价秦始皇:

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统一了全国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

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残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16)陈胜、吴广起义:

原因:

秦朝的暴政,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残酷的法律;以及秦朝的黑暗统治。

过程:

公元前209年夏,陈胜和吴广率众在大泽乡起义。

在陈建立了政权,陈胜自立为王。

最终起义失败。

意义:

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公元前207年,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投降,秦朝灭亡。

17)公元前20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

刘邦及汉高祖。

汉武帝的大一统:

①政治:

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鼓励推荐人才,建立地方每年向中央举荐人才的制度;②思想:

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③文化教育:

在长安举办太学,大力推进儒学教育;④军事:

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⑤经济:

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汉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王昭君出塞的影响:

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18)张骞通西域(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①第一次:

公元前138年,目的:

联络西域的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②第二次:

公元前119年,目的:

加强同西域的联系。

结果:

沟通了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加强了汉和西域的文化交流,为西域各国归属汉朝管辖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是丝绸之路畅通的保证),总管西域事务。

从此,今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

19)丝绸之路是一条横穿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作用:

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0)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西汉出现了大一统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与加强。

表现:

政治上:

鼓励推荐人才,建立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的制度,还亲自考察;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

经济上:

把铸币、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发行五铢钱;还重视兴修水利,亲治黄河,推行进步农业技术,使农业生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军事上:

打败了北方的强敌匈奴,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命张骞通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

思想文化上:

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汉武帝的过失是好大喜功。

连年征战,耗费巨额钱财,大肆征兵、征税给人民带来痛苦。

21)造纸术:

西汉用的麻纸是已知的最早的纸。

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称“蔡侯纸”。

数学:

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地动仪:

东汉的张衡,是世界最早的地震仪器。

(测定地震方位)

医学:

华佗:

“麻沸散”和“五禽戏”;张仲景:

中医理论《伤寒杂病论》,“医圣”。

宗教:

佛教:

起源于古印度,西汉传人我国,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较快发展。

道教:

我国土教,东汉时张陵创立,‘太上老君’,主张修身养性,炼丹,长生。

汉朝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外交流频繁;继承发扬前代传统等。

22)《史记》,西汉司马迁,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第三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23)三国鼎立:

200年,官渡之战——以少胜多的战役。

结果: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经过赤壁之战(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曹操退守黄河一带。

220年,曹丕建立魏(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汉,称蜀(丝织业兴旺);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24)淝水之战:

383年,前秦企图灭亡东晋,双方于淝水一带决战,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

结果:

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①江南地区的开发:

西晋后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

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南方地区的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因此南方经济迅速发展。

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②经济重心的南移:

1、过程:

从夏商到秦汉,我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

从三国时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唐朝中后期加快,两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的重心。

2、原因:

地理因素:

江南地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等;历史因素:

北方战乱,人口南迁,给江南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南方社会比较安定;表现:

两宋时,太糊流域的苏州和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南方手工业兴旺,北宋时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造船业也比较发达;商业的繁荣,开封和杭州是最大的商业城市;海外贸易: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对外贸易,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出现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25)北魏孝文帝改革(汉化):

为了维护北魏的统治,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开始改革。

目的:

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内容: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鼓励与汉人联姻;采用汉族的管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作用: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26)魏晋南北朝文化:

祖冲之,南朝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

贾思勰:

北朝的农学家,《齐民要术》是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郦道元:

北魏的地理学家,《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的专著。

王羲之:

“书圣”,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顾恺之:

东晋画家,代表作: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石窟艺术:

北朝统治者为了宣传佛教,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第四单元繁荣与开发的社会

27)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定都长安。

589年,隋文帝杨坚重新统一中国。

隋统一全国意义:

结束了分裂,再次实现了大一统。

开通大运河(京杭大运河):

①目的: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②时间:

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③起止: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市),北达涿郡(今北京),经过淮安段为邗沟。

全长2000多公里,是古代最长的运河。

④意义:

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发展,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8)唐朝的建立: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626年,李世民登基,年号贞观,即唐太宗。

贞观之治:

唐太宗时期,在政治上,任贤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整顿吏治,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同时,大兴学校,发展科举,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时期,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29)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人称她的统治“政起开元(唐玄宗的年号),治宏贞观”。

30)开元盛世:

1、原因:

唐玄宗效仿“贞观之治”,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实施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

任用贤能;发展生产(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创制灌溉工具筒车);注意节俭。

2、表现: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31)科举制度:

1、创立: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2、完善:

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武则天时,开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课主要的考试内容。

3、影响:

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在我国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1905年)才被废除。

32)合同为一家(唐与吐蕃及藏的关系):

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后来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使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

33)唐对外友好往来:

1、唐人: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唐后,许多国家都把中国人及华侨称为“唐人”,他们聚居的地方就成了唐人街。

2、与日本的关系:

唐朝时,中日两国交往频繁。

为学习中国先进的经济文化,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唐朝,他们为日中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

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大化改新。

他们参照汉字创造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唐玄宗时,高僧鉴真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传播了中国文化,设计唐招提寺。

3、玄奘西行:

古代称印度为天竺,是佛教的发源地。

贞观后期,玄奘回到长安,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重要典籍。

34)隋唐文化:

1、隋朝工匠李春营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2、雕版印刷术:

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诗:

李白,“诗仙”;杜甫,“诗史”“诗圣”,代表作“三吏”,“三别”;白居易。

4、书法:

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人称“颜体”。

柳公权的“柳体”。

5、绘画:

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吴道子《送子天王图》,“画圣”。

6、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

坐落在甘肃西部,(精美的壁画和彩色塑像)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第五单元民族关系的发展

35)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取国号为“宋”,定都在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杯酒释兵权”。

与宋并立的政权:

1、澶渊之盟:

916年契丹国建立,947年改国号为辽。

1005年宋辽之间经过澶渊之盟,保持了边境的相对稳定。

2、宋夏和战:

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称帝,建立西夏。

1044年向宋称臣,和平。

3、宋金议和:

1115年女真族首领阿骨打建立金朝。

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

1127年,宋高宗迁都临安,史称南宋。

岳飞抗金。

1141年南宋向金称臣,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36)宋朝的城市生活——瓦子。

民俗:

传统节日——春节(宋称元旦),端午节,中秋节等。

37)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国。

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局面。

先后灭西夏和金。

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元朝。

1276年,南宋灭亡(文天祥抗元)。

元朝大运河:

元世祖时,为了南粮北运,开凿大运河,从杭州到大都。

元朝商业繁荣,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业大都市,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写成《马可波罗行纪》。

元政府设立行省制度,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琉球(台湾)的管辖。

38)元朝的民族融合:

1、元朝的统一,为各民族人民的交往、交流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2、民族融合的表现,汉族人开发边疆,边疆各族内迁,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到了元代时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39)宋元文化:

1、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2、指南针,战国时的司南,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3、火药,由炼丹家发明,唐朝用于军事,宋元广泛用于战争。

4、《资治通鉴》: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历史学家,《资治通鉴》是一部著名编年体通史,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5、宋词与元曲:

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元曲,关汉卿《窦娥冤》。

6、绘画: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荣景象。

第六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40)1368年,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推翻元朝政权,建立了明朝(1368—1644),朱元璋即明太祖。

定都南京,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迁到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明朝君权的加强:

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中央:

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权分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地方:

废除中书省,设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

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里。

2、设置锦衣卫(明太祖)、东厂(明成祖)等特务机构。

3、科举:

明朝规定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

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的人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要呆板地分成八个部分,叫做“八股文”。

(影响: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讲求实际的学问,做官后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4、明太祖时,实行削藩政策。

41)郑和下西洋(明太祖时):

1405年—1433年,先后7次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目的:

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宣扬国威)。

作用: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42)戚继光抗倭: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称“倭寇”。

结果:

戚继光组织戚家军抗倭,平息了倭患。

葡萄牙占澳门: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1999年12月20日回归。

43)清朝强化君权的措施:

1、满族的前身是女真族(满族),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他的儿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1644年,清军自山海关南下,占领北京。

1644年,李自成进北京城,结束了明朝的统治。

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逐渐建立起对全国(1644——1911年)的统治。

2、清政府沿袭明朝的政治统治,设置内阁和六部,还保留着议政王大臣会议,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时,建立军机处。

乾隆帝时议政王大臣会议撤销。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文字狱”。

(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障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4)收复台湾:

1662年,郑成功率领军队驱逐占据台湾的荷兰军队,收复了台湾。

1684年,清朝廷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1685、1686年,康熙帝在雅克萨两次大败沙俄侵略军。

《尼布楚条约》:

1689年,中俄(沙俄)签定了我国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45)①对西藏的管辖:

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封号和康熙帝赐予“班禅额尔德尼”封号,并赐以册印。

从此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从而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1727年,清朝廷开始在西藏设驻藏大臣。

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这一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理。

②对新疆的管辖:

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清朝设置伊犁将军,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清朝的疆域:

课本七下112

③蒙古族的土尔扈特部(渥巴锡)回归祖国,返回新疆。

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6)闭关锁国:

1、原因:

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商”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的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表现:

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4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

(后来,‘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3、影响:

①积极影响: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200年。

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②消极影响:

它使中国失掉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障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47)明清文化:

1、北京故宫:

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中心紫禁城。

2、明长城:

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蜿蜒六千余公里。

3、明清科技:

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4、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同一时间《水浒传》施耐庵;明朝中期《西游记》吴承恩;清朝《红楼梦》曹雪芹,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48)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时间:

明朝中后期;根源:

商品经济的发展;表现: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1)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

打开中国的市场。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销烟。

(历史意义: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淮安:

关天培(关天培是鸦片战争中的抗英将领,他支持林则徐实行禁烟政策,在虎门战役中牺牲)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是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

反对外来侵略、反对本国封建主义。

2)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

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是主凶,美俄是帮凶。

1860年英法联军进北京,火烧圆明园。

19世纪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俄国。

它强迫清朝廷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

反抗清朝统治的斗争。

1860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由美国人华尔统领(1862年9月击毙他)。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开始于太平天国运动)

3)收复新疆: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和俄国想争夺我国的新疆。

1865年阿古柏侵入新疆。

左宗棠收复新疆,1878年收复了除伊犁(俄国占领)以外的新疆全境,保卫了祖国领土。

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4)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黄海海战,邓世昌民族英雄。

清政府的妥协,最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1895年4月,签定《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是: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山东的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最后在八国联军和清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与次同时,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强迫清廷于次年订立《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

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英、美、德、法、俄、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