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史观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9817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化史观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现代化史观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现代化史观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现代化史观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现代化史观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现代化史观复习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现代化史观复习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现代化史观复习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现代化史观复习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现代化史观复习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现代化史观复习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现代化史观复习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现代化史观复习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现代化史观复习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化史观复习教案.docx

《现代化史观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化史观复习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化史观复习教案.docx

现代化史观复习教案

 专题复习一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历史进程

北京九中邢军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梳理所学习的历史知识,用现代化史观重新整合建构知识体系,分析世界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特点、规律。

  2.运用归纳、概括、比较、讨论等方法,训练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通过对西方世界和中国近代以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的梳理,认识现代化是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

  

课时安排:

世界史部分复习3节,中国史部分复习2节,每一部分作相应的练习。

定义:

“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总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

在我国,现代化史观的创立者是已故著名史学家罗荣渠先生。

什么叫现代化?

西方学者将现代化定义为:

“西欧和北美产生的制度和价值观念从17世纪以后向欧洲其他地区的传播过程,18世纪至20世纪向世界其他地区的传播过程。

西里尔·布莱克(美)《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

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现代化的内含:

最主要的是①经济的工业化,就是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②政治的民主化,不仅是资产阶级的要求。

各国民主形式与各国传统一致。

③人的理性化,用自己的头脑思考。

按照科学办事。

    高考典型试题:

  [例1](07广东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

这道题目在高考的历史上可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因为它第一次明确地告诉学生——你们可以用不同的评判标准来看待历史事件。

从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其实是面临着两大任务:

一是反帝反封建,赢得国家的独立;二是如何走出中世纪,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第一个任务在1949年已经基本完成,而第二个任务直到今天我们仍在努力之中。

中国走向现代化国家之路依然遥远而艰巨,这是现代化史观给我们开拓的新的研究视野。

同样的一个历史问题,由于研究者的思路和角度不同,研究的成果也大不—样。

归根到底,这就是史学观念的转变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命题思路。

  

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历史进程

一、准备阶段(1300-1763)

1.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

文艺复兴

新航路的开辟

宗教改革

科学革命(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欧洲启蒙运动

2.需要总结思考的问题

●讨论: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在人的解放问题上各有什么主张?

如何评价?

起源:

古希腊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苏格拉底认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文艺复兴:

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倡导的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人文主义反对以神为中心,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在反对天主教会精神统治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推动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但人文主义者并不否定基督教义,并不否定上帝,并不是无神论者,相反,许多人文主义者与教会关系密切。

人文主义在形成人的世界观上也有副作用,过分强调以个人为中心,个人至上对社会没有好处。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否定教会和教皇权威,体现了资产阶级要求冲破罗马教权束缚的时代要求。

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传播并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

但宗教改革依然以神为中心,反对教皇的权威并不是不要权威,而是用另外的权威代替教士和教皇。

●启蒙运动、科技革命在人的解放的作用是什么?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较之人文主义,有了新的发展:

—是不仅在自由和个性解放上继续追求,启蒙思想家还提出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学说,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

人文主义则基本上不涉及整个国家制度。

二是用无神论完全否定了任何宗教与神学。

三是为未来的“理性”社会即思想家们的理想社会描绘了—幅蓝图。

像经济自由、人权自由、政治平等、议会制、民主、三权分立等,后来都成为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奉行的原则,而且行之有效,更有些至今仍在实行。

文艺复兴运动中产生的科学革命,以伽利略、哥白尼、牛顿等为代表,对原来基督教神学理论是一个强有力的冲击,极大的开阔了人的视野,科学成为人们追求自由、人权、平等的有力武器。

●讨论:

英国国王、议会、内阁、政党、首相之间关系如何?

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权力受《权利法案》等法律文件的制约,依惯例,任命议会中多数党领袖为内阁首相,“统而不治”。

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行政监督权等。

议会中的多数党取得执政地位,党的领袖经国王任命为首相,掌握行政大权。

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内阁成员由议会多数党成员组成,由首相提名,国王任命。

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

首相是多数党领袖,有权提名各部大臣、决定国家重要政策、向议会提交法案、解散议会等,实际掌握行政权。

二、第一次现代化时期(1763-1970)

1.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

●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现代化的历程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初步建立(17-18世纪)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扩张(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俄国农奴制改革

美国内战

日本明治维新

德意志统一

法国共和制度的确立

民主政治在部分国家的倒退(意、德、日法西斯的上台与二战,19世纪20-40年代)

二战后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完善

联邦德国民主政治的重建

日本战后的社会改革

共产党合法化、文官制度完善

●资本主义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机械化、城市化、民主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化、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

  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

第三次产业革命----自动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福利国家

  区域化、全球化

现代化的副作用----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贫富差距、周期性经济危机

●苏联的现代化:

  条件:

帝俄时代的经济基础,十月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国家掌握生产资料

  过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三个五年计划建设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两个五年计划,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二战的破坏

  战后初期的恢复

  赫鲁晓夫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成就与弊端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苏联解体,经济的大滑坡

  结果:

失败

  教训:

2.总结思考的问题

●讨论:

英国与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有甚么不同?

英国君主立宪制体制下的君主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

不管国王本人赞成与否,君主任命多数党领袖为内阁首相,国王受议会制定的法律的严格制约。

德国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皇帝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宰相由皇帝任命并对皇帝负责,议会通过的法律必须经皇帝批准方能生效。

●讨论:

美国与法国的总统权利有哪些差异?

美国:

总统间接选举产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武装部队总司令,拥有行政权。

经参议院同意任命政府高官。

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掌握行政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

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经众议院同意任命内阁,内阁对议会负责。

●讨论:

哪些因素促使西方的现代化?

或者说西方现代化的动力是什么?

资本主义,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价值观,科学技术,人文主义,宗教改革家的理论等

●讨论:

应怎样评价西方民主政治?

政治民主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民主制度对促进社会发展有重大作用,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发展、完善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代议制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作用巨大,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有一定借鉴作用。

民主政治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产物,是现代资本主义用以对抗社会主义的武器。

在当代,民主政治绝不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

各国的国情不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必须立足本国实际情况,吸取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走自己的路。

●讨论:

近代欧美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的建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1《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是重点,说明了近代英、美、法、德的民主化进程尽管不尽相同,但注重法制建设,强化法制的作用,用法制来奠定民主的基础,保障民主的实施则是相同的。

2权力制约是政治运作的基本原则。

3历史地发展地看问题。

西方民主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不能因当初的弊端和局限就否定它后来发展完善的成就,也不能因为他后来的不断完善就断言它当初就很完美。

4多样性和多元化理念。

●讨论:

非西方文明各地区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哪些普世性的现代理念?

民主、科学、理性、自由、平等、人权、法制等。

●讨论:

资本主义经济现代化的原因和条件有哪些?

前提条件:

政治,资产阶级政权,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等因素。

生产关系的调整(日本为例)

市场、科技、国家政策、资本、自由劳动力、能源等。

●讨论:

资本主义经济现代化的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与作用。

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三、第二次现代化(1970---今)

  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可持续发展、和平竞争、媒体影响增强

  副作用----信息鸿沟、网络犯罪、国际风险、国际间差距扩大、恐怖主义、环境恶化、全球变暖

  

全球化的典型事例:

前英国王妃(黛安娜,1997年8月31日因车祸死于法国巴黎)和她的埃及男友乘坐带荷兰引擎的德国汽车,因司机醉酒而亡于车祸。

司机是位喝多了苏格兰威士忌的比利时人。

骑着日本摩托的意大利狗仔队追踪他们到一条法国隧道里。

车祸发生以后,抢救者是美国医生,用的药则来自巴西!

沈宏非《全球化的巅峰状态》,《三联生活周刊》2004年第16期

  

●世界现代化进程给我们的启示:

  现代化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社会选择

  现代化既是一种文明进步,也存在不少副作用

  国际互动是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各国的现代化既有共性也有广泛的多样性

 现代化的进程没有最佳模式,只有理性选择

中国的现代化历史进程

一、中国的近代化(1840-1949)

1.晚清时期近代化起步

 开端:

鸦片战争

 器物层面的近代化(1840-1895)

 新思潮的萌发,师夷制夷

   洋务运动,中体西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早期改良思想的产生

 制度层面的近代化(1895-1912)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辛亥革命

  

●这一时期近代化的特点:

被动进行,学习型,封建王朝主导

  

2.局部近代化(民国时期)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

 思想文化层面的近代化(1912-1919)新文化运动

 民国时期捍卫民主政治的斗争①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②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新三民主义、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北伐战争)③抗战胜利前后中共领导争取民主的斗争(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等)

 官僚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法制近代化的进程

 中共领导建立现代国家的胜利

 五四运动

   中共成立(一大、二大民主革命纲领)

 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

 十年内战,毛泽东找到中国革命正确道路

 新民主主义经济

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

 解放战争

 

●这一时期的特点:

学习型,集权政府主导,多次中断或倒退

●讨论:

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特点和阻碍因素什么?

(1)特征:

①进程:

缓慢、曲折。

②领导权:

先由洋务派掌握,民族资产阶级始终没掌握领导权,最终工人阶级掌握领导权。

③推动力:

在外国近代企业的诱导下、主要依靠政府扶植而不是通过自由竞争实现。

④地区分布的不平衡:

集中于沿海、沿江的大城市;产业结构不配套,主要是轻工业;工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小。

⑤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⑥中国的近代化与反帝反封建相伴随,同为近代史的主题。

(2)阻碍中国工业化的因素:

①内在因素:

“先天不足”,没有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力量薄弱,人才不足,观念落后。

②外在因素:

外国资本主义的阻碍;本国封建主义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社会动荡和战乱;国际局势变化;国内政治因素干扰等。

③缺乏一个勇于革新、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领导和推动。

●讨论: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曲折发展过程:

①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

②初步发展: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③进一步发展: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④萧条:

“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萧条。

⑤萎缩和破产: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官僚资本主义垄断中国经济命脉,美、日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民族工业日益萎缩和破产。

⑥归宿: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合理调整了工商业,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1953~1956年,人民政府通过“赎买”政策,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

●讨论:

如何评价中国近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在中国近代史上,民族资本主义代表新的生产方式和历史前进的方向,它为中国的近代化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但由于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中,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其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弱点决定了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讨论:

近代几种经济成分的兴衰及原因

二、中国的全面现代化(1949-今)

1.探索时期(1949-1977)

  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土改、镇反等

  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政协,民族区域自治,人大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严重失误

文革倒退

2.改革开放时期(1978-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

  农村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

  十二大

  十三大

  十四大

政治文明、法制建设等等

●讨论:

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探索:

借鉴苏联经验,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开始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八大”制定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成就和失误并存。

(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探索:

①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探索出一条以改革开放为典型特征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在指导思想上形成邓小平理论。

②特点:

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系统地纠正了“左”、右倾错误,继续与错误倾向作斗争,排除各种干扰。

(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探索:

①坚持邓小平理论,坚持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2000年底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经济全球化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②成功探索的原因:

以崭新的社会主义改革理论作指导;始终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建立新经济体制的渐进改革策略;国内改革与对开放相结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把握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等。

●新中国经济形态的转变、城市生产关系和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

(1)经济形态的转变:

①新民主主义经济(1949~1956年):

它不是一种独立的完整的经济形态,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一种经济形态,其本质和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

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1956~1978年):

其特征是生产销售过程高度统一集中。

③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1985~1992年):

从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转变。

④1992年以来: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2)城市生产关系的调整:

①建立国营经济;②工矿企业民主改革;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①土地改革;②开展农业合作化;③人民公社化;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国全面现代化的特点:

 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现代化(今天西方实现现代化的20个国家总人口约8.2亿)

 速度超过世界平均值

 两次现代化并存,分布不平衡

 工业发展较快,政治、生态、教育等发展水平较低

 

●启示:

 中国现代化是后发追赶型,不是自发的,是被迫的

 既有重大失误,也有成功案例

 错失机遇:

1793年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

 1840-1860第二次工业革命启动

 1895年第二次工业革命扩散

 1945-1970年第三次产业革命的黄金时代

 成功案例:

1945年,中国加入联合国并担任常任理事国

 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2001年加入世贸

 经验不足、任务艰巨

面临资源挑战,需要拓展国际空间

本课主要观点出自: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世界现代化概览》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

陈乐民著《欧洲文明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

史远芹编著《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8月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