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5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9882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5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5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5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5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5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5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5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5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5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5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5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5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5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5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5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1.docx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5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5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5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1.docx

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5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5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他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

从此,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春、夏、秋都不肯光临,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

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来,春天也就跟着孩子们来了,花园里立刻变得生机勃勃。

当巨人把孩子们再次赶出去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随即拆除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

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手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

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

 

  《巨人的花园》是第三组教材的首篇课文,本组课文以“童话”为主题,训练重点是“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感受童话的魅力。

”对于童话,学生们并不陌生,因为在以前的学习中,有过一定的接触,但在学文中感受童话的文本特点,这是第一次。

因此,我们将本课设计思路定位为:

围绕本组教材的童话专题,引导学生读童话,了解内容;品童话,感悟特点;学童话,明白道理;讲童话,感受魅力。

在一二年级学习童话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透过童话作品中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离奇的情节,感受主人公鲜明的形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像情境,从人物超常与情节离奇中感受童话故事的奇妙。

 

3.体会“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中心句的表层含义。

 

二、教学重点

 

  想像情境,从人物超常与情节离奇中感受童话故事的奇妙。

 

三、教学难点

 

  体会中心句“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的表层含义。

 

四、教学准备

 

  相应课件

 

五、教学思路

 

  第一板块:

导入课题,解题趣

 

  第二板块:

学习生词,析词趣

 

  第三板块:

初识人物,品文趣  

 

  第四板块:

想象情境,悟意趣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解题趣

 

1.揭题导入。

 

2.齐读课题。

 

3.看课文插图,体会童话作品人物的奇妙。

 

  

(二)学习生词,析词趣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

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字词教学。

 

  

(1)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说,齐读

 

  训斥   洋溢欢乐   北风呼啸  

 

  冷酷   增添春意   鲜花凋谢

 

  脸颊   欢快喧闹   绽出绿芽

 

  拆除   纷纷逃窜   草翠花开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初识人物,感文趣

 

1.说说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小结:

同一个巨人,同学们读出了不同的感受,这是初读课文巨人给我们留下的印象。

 

  (四)想象情境,品意趣

 

1.品读故事开头,链接原文,体会巨人的孤独。

 

2.品读故事经过,情境演读,体会巨人的任性冷酷。

 

  

(1)画一画巨人对待孩子们的句子。

 

  

(2)交流演读巨人三次斥责孩子的句子,体会童话作品情节的奇妙。

 

  巨人很生气:

“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

都滚出去!

 

  可是巨人又发脾气了:

“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

滚出去!

 

  “喂!

你赶快滚出去!

” 巨人大声叱责。

 

3.品读故事结果,言语实践,体会巨人的醒悟过程。

 

  

(1)看插图质疑。

 

  

(2)分角色读8-9自然段。

思考:

巨人为什么会醒悟?

 

  (3)交流:

小男孩是怎么做的?

巨人是如何醒悟的?

并适时练笔。

(指名说)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巨人的变化。

 

  (五)小结。

 

七、板书设计:

            

 

  巨人的花园                

 

  (奇妙的童话)                

 

                    **          孩子         **         

 

                          **        (春天)       **           

 

                        **                       **          

 

  注:

******为学生的发言。

 

第二课时(略案)

 

一、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复述故事,体会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3.进一步体会中心句“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的深层含义。

 

二、教学重点

 

  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复述故事,体会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会中心句“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过程

 

1.复习生字词,对易错字进行指导,听写。

 

2.抓住主要人物,按开头、经过、结果的顺序简说故事,并小结方法。

 

  小结:

刚才,我们抓住课文中的主人公,按“开头、经过、结果”这样的顺序,把故事的主要内容说清楚了。

以后,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概括童话故事的主要内容。

 

3.情景体验,角色扮演,想象推倒围墙前后的画面,复述课文并交流感悟:

推倒的不仅是围墙,更是巨人的心墙,从中悟出:

没有分享就没有快乐。

 

4.链接资料袋,介绍作者,欣赏原文,推荐作品,如《快乐王子》等,进行课外延伸。

 

阅读理解

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彭几剃眉

彭几是一个喜欢崇拜名人的读书人。

有一天,彭几初次看见宋朝大文学家范仲淹的画像,便连连拱手拜谒。

接着,他对着画像仔仔细细地看了一番,说:

“一点不错,有大智慧的人,相貌也一定与众不同!

回家之后,他拿起镜子照照自己的脸,捋捋自己的胡须得意地说:

“我与他大致上是很相像的了,只是我这耳朵里少了几根毫毛!

不过,这不要紧,等到年纪大了,自然会有的。

后来,他到庐山的太平观去游玩,看见了唐朝名臣狄仁杰的画像。

他恭恭敬敬地拜了几拜,口中还念念有词:

“宋朝进士彭几谨谒!

”之后,他自然又对画像仔仔细细地看上一番。

这次却有些不一样。

原来,狄仁杰的眉毛长得很长,眉梢一直插到鬓边;而他自己的眉梢却是向下弯的。

回家以后,他就拿剃刀把眉梢修得尖尖的,好像正要向鬓边斜刺上去的样子。

家人见了他那副怪相,不禁觉得好笑。

这使彭几大为光火,他说:

“这有什么可笑的?

我没有耳毫,这是天生的。

至于修剃眉毛,我是想让它向上生长,不要弯下来,就像狄仁杰一样,一直插向鬓边!

(选自《中国趣味寓言故事3》,译林出版社)

(1)结合上下文,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拱手:

两手在胸前相抱,表示恭敬。

                  

B. 谨谒:

谨慎、小心地拜见。

C. 光火:

恼火,发怒。

                                           

D. 怪相:

做出脸部奇怪样式的表情。

(2)“这有什么可笑的?

”这是一个________句,彭几说这句话时的态度是________。

(3)文中的彭几看见了哪些名人的画像?

看后有什么不同的做法?

(4)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

(1)B

(2)反问;非常生气

(3)文中的彭几看见了范仲淹和狄仁杰的画像。

看了范仲淹的画像后,彭几照镜子觉得很相像,只是自己耳朵里少了几根毫毛,不过等到年纪大了自然会有的。

看了狄仁杰的画像后,他拿剃刀把眉梢修得尖尖的,向鬓边斜刺上去的样子。

(4)我们在学习别人长处的时候,首先应该注意事物的内容,而不要只注意形式而忽视内容。

【解析】【分析】

(1)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然后再判断。

(2)这句话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是反问句。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

⑴B;⑵反问;非常生气;⑶文中的彭几看见了范仲淹和狄仁杰的画像。

看了范仲淹的画像后,彭几照镜子觉得很相像,只是自己耳朵里少了几根毫毛,不过等到年纪大了自然会有的。

看了狄仁杰的画像后,他拿剃刀把眉梢修得尖尖的,向鬓边斜刺上去的样子。

⑷我们在学习别人长处的时候,首先应该注意事物的内容,而不要只注意形式而忽视内容。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2)考查学生对反问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飞行之王——蜻蜓

蜻蜓被誉为昆虫世界里的“飞行之王”。

在闷热的夏季里,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飞舞。

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出于飞机之上。

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字运动。

就这一手,大多数以飞翔著称的鸟类也望尘莫及。

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公里而不着陆;也可以突然降落,停在一个尖尖的枝梢上,瞬间又飞得无影无踪。

唐诗中“蜻蜓飞上玉搔头”,生动地描写了这种“特技”表演。

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

蜻蜓这种“自动驾驶仪”比现代飞机灵巧得多。

人们从仿生学的角度不断研究昆虫的飞行与构造机能的特点,“移植”到飞机设计上加以应用。

例如在空气动力学中有一种“颤振”现象,如飞机机羽不能消除“颤振”,快速飞行时就会使机羽折断,招致机毁人亡。

蜻蜓则是消除颤振的“先驱者”,它的翅端前缘有一块色深加厚的部分,叫翅痣。

这是保护薄而韧的蜻蜓翅不致折损的关键,人们仿照翅痣,在飞机机羽上设计了加厚部分,于是战胜了颤振,保证了快速型飞机的安全。

(1)下列成语中的“望”字与“望尘莫及”的“望”意思相同的是(   )。

A. 德高望重                           

B. 一望无际                           

C. 众望所归                           

D. 喜出望外

(2)本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不包括(   )。

A. 列数字                                

B. 作比较                                

C. 打比方                                

D. 分类别

(3)文中介绍蜻蜓是飞行之王时写到了飞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用“________”画出蜻蜓能做哪些“特技表演”,并说说它能做这些“特技表演”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蜻蜓飞上玉搔头”是一句唐诗。

你还知道哪些写蜻蜓的诗句呢?

写一写。

【答案】

(1)B

(2)D

(3)突出了蜻蜓飞行技巧之高,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让读者对蜻蜓特殊的身体结构更容易理解。

(4)①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

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字运动。

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公里而不着陆。

②根本原因:

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

(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解析】【分析】

(1)先理解“望尘莫及“中望的意思,然后再选择和它意思相同的成语。

(2)仔细阅读文章,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筛选。

(3)拿飞机和蜻蜓做对比,对比手法是为了突出其中某一事物的特点,让人更容易理解该事物。

(4)仔细阅读文章本题可以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到答案。

(5)根据自己的积累进行解答。

故答案为:

⑴B;⑵D;⑶突出了蜻蜓飞行技巧之高,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让读者对蜻蜓特殊的身体结构更容易理解。

⑷它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地飞行,它能微微抖动翅膀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

它能悬在空中不移动位置,这时它的翅尖每秒钟要挥动30~50次,作长“8”字运动。

它可以长途飞行,一小时飞行六七十公里而不着陆。

根本原因:

蜻蜓飞得那么自由自在,是靠神经系统控制着翅膀的倾斜角度,微妙地与飞行速度和大气气压相适应。

⑸示例: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字义的理解能力。

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也有所不同,做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2)本题主要考查的对说明方法的理解。

做题时根据说明方法的定义和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理解。

(3)本题主要考查写作手法的作用。

做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仔细阅读文本,找到答案。

(5)本题属于积累拓展。

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解答。

4.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

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

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1)把黄河治理好的办法是:

________。

(2)人们明白的道理是:

________。

(3)“随心所欲”的意思是(   )

A. 心里想的事情,一定能办成。

             B. 一切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办就怎么办。

【答案】

(1)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2)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3)B

【解析】【分析】

(1)、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故答案为:

(1)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2)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3)B

【点评】

(1)、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在一片河坡上,早先有过一个很像样的小村庄。

   村里住着几十户人家。

家家都有一两把很锋利的斧头。

谁家想盖房子,谁家想造梨,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树木变成各家各户一间间,一栋栋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紫烟消失在天空中了。

   不管怎样,河坡上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

在一个雨水奇多的8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5天5夜,到第6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向了何处。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哪些锋利的斧头。

(1)“然而”一词在文中的作用是:

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减少——________          这样——________         消失——________

(3)这个小村庄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1)表示转折

(2)增加;那样;出现

(3)要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为了眼前的利益,破坏环境,是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的。

【解析】【分析】⑴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⑵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如:

减少:

去掉一部分。

根据其意思,减少的反义词可以是“增加、增长、增多、增添、添加”中其中之一。

其他依次类推。

消失:

逐渐减少以至没有或[人或事物]由近及远逐渐到看不见;不复存在。

⑶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

⑴表示转折;⑵增加;那样;出现;⑶要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为了眼前的利益,破坏环境,是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意思的掌握能力。

⑵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⑶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