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9报告和科普文章汇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0365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19报告和科普文章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考点19报告和科普文章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考点19报告和科普文章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考点19报告和科普文章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考点19报告和科普文章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考点19报告和科普文章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考点19报告和科普文章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考点19报告和科普文章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考点19报告和科普文章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考点19报告和科普文章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点19报告和科普文章汇总.docx

《考点19报告和科普文章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19报告和科普文章汇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点19报告和科普文章汇总.docx

考点19报告和科普文章汇总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

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9报告和科普文章

1.(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古怪的重水

叶永烈

①1942年,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激烈进行的时候,英国的间谍部门却把注意力集中于挪威南部某荒凉小镇的一家看起来很普通的小工厂。

这家小工厂里,并没有隆隆的机器声,也没有高高的烟囱,只有来自当地水力发电厂的电线和自来水管。

它在静悄悄地生产着一种神秘的重要物资。

德国军队重兵防守,但这家小工厂还是被英国间谍炸掉了。

德国人马上调集专家抢修,花了9个月的时间,小工厂又开始了神秘的生产。

1944年,德国军队极为秘密地把小工厂的产品运走。

但那产品最终还是先后被英国间谍的定时炸弹和美国的轰炸机炸毁了。

②这家小工厂生产的究竟是什么产品呢?

这神秘的产品,就是重水!

③重水看上去跟普通水差不多,也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然而,它似水而不是水,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

重水确实是“重”水,它比普通水重。

1立方米重水要比1立方米普通水重105.6公斤。

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

普通的水在0℃结冰,在100℃沸腾。

然而,重水却在3.8℃结冰,在101.42℃沸腾。

普通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重水的密度在11.6℃时最大。

很多物质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小。

比如,食盐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减少15%,氯化钡的溶解度则减少20%。

许多化学反应在重水中进行,比在普通水中慢。

严格地说,重水也是水!

普通的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

重水的分子,也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只不过这氢原子不是普通的氢原子,而是重氢原子。

④在大自然中,普通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在50吨水里大约只含有7.5公斤重水。

重水总是混杂在普通水中,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怎样才能把重水分离出来呢?

人们发现,当用电流电解水的时候,普通的水大量被电解成氧气和氢气,而在剩下的液体中,重水的含量越来越多。

于是人们便请电流帮忙,来提取重水:

把水大批大批地电解,然后把剩下的液体进行蒸馏,利用重水和普通水沸点的不同把它们分开,制得很纯净的重水。

从天然水中提取重水,要消耗大量的电能。

据统计,提炼1公斤重水比熔炼1吨铝所需要的电能还多3倍。

⑤重水,是制造原子弹过程中的重要角色!

它能有效地减慢中子的速度,把快中子变为热中子,并且它本身不吸收中子,不会减少中子的数目。

因此,重水是非常理想的中子减速剂,它能使链式反应进行下去,实现原子弹的爆炸。

重水因之成为举足轻重的战略物资。

当年德国人在失去重水之后,整个制造原子弹的计划不得不推迟。

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将原子能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上,建造了原子能反应堆。

在原子能反应堆中,同样要用到中子减速剂,用到重水。

⑦在制成原子弹之后,人们又发明了氢弹。

制造氢弹的主要原料是氘和氚,氘来自重水。

这样一来,重水更是身价百倍。

氢弹爆炸,实际上就是氘和氚进行激烈的热核反应,在一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聚变能。

⑧人们现在正努力探索控制热核反应,把它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建造热核反应发电站。

这种新型发电站与原子反应堆相比具有许多优点,比如环境污染少,热核反应产生的能量很大,发电量大,更重要的是,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江湖河海的水中,有数以万吨计的重水,可以大量提取氘。

正因为这样,如今重水被人们誉为“未来的燃料”。

(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科普》,有删改)

(1)本文为什么从英国间谍对一家小工厂的破坏写起?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

根据文中的关键词“却把”“集中”“还是”“秘密地”“炸毁”,可知小工厂的“普通”与间谍的重视和德国的重兵把守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重水”的重要性;文章开头讲述颇具神秘色彩的故事,既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引出下文对重水的介绍。

答案:

①突出表现小工厂所生产的产品的重要性。

②构成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③引出下文对重水的说明。

(2)请从文中概括出重水的主要用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抓住文中的重要信息“重水是非常理想的中子减速剂”“制造氢弹的主要原料是氘和氚,氘来自重水”,整合信息即可。

答案:

示例一:

用作制造原子弹的中子减速剂;在原子能反应堆中用作中子减速剂;提取氘,用于制造氢弹;提取氘,可以应用于热核反应发电。

示例二:

作为中子减速剂,用于制造原子弹或建造原子能反应堆;作为提取氘的原料,用来制造氢弹或(将)应用于建造热核反应发电站。

(3)第③④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请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的能力。

抓住语段中的“105.6公斤”

“3.8℃”“101.42℃”等关键信息,可知文章大量列举数字,真实准确地对重水的特性进行了介绍说明;抓住语段中的关键信息“要比”“比在普通水中减少15%,氯化钡的溶解度则减少20%”等,可知作者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鲜明准确地介绍了重水的特性;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脾气”“帮忙”等,可知作者运用了比拟等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便是打这儿来的”等,可知本文语言朴素、平白。

答案:

①严谨。

运用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准确、严谨地说明了重水的特性和功用。

②简明。

多使用短句,语言简洁明白。

如“在大自然中,普通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

③朴素。

语言朴素自然,平实客观。

如“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读起来亲切自然。

④生动。

有些句子运用了修辞,如“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

(4)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

请写出两条理由,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探究能力。

本文是对重水作介绍说明的科普文,文章的标题为“古怪的重水”,“古怪”既彰显出了重水的特性,又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从这个角度看,本文的标题合适。

如认为不合适,可阐述“古怪”有违文体特征等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示例一:

合适。

①“古怪”一词形象生动,能够引起读者兴趣。

②“古怪”准确地表现了重水稀奇少见的特点。

③正文重点写重水与普通水在特性、功用方面的巨大差异,文题一致。

④重水有多种用途,它既可以用来制造武器,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也可以用于工农业生产,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是矛盾的统一体。

(答出两条即可)

示例二:

不合适。

①虽写了重水与普通水不同的一些特性,但最终目的是写重水的用途,题文不符。

②科技说明文应讲究客观性,而“古怪”一词带有主观感情色彩。

③重水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物质,具有它自身的特性,无所谓“古怪”。

④重水与水相似,却比水重,所以称为“重水”并不“古怪”。

(答出两条即可)

2.(2012·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蟋蟀之话

夏丏尊

①鸣虫是秋季的报知者。

②蟋蟀的鸣声,本质上与鸟或蝉的鸣声大异其趣。

鸟或蝉的鸣声是肉声,而蟋蟀的鸣声是器乐。

鸟的鸣声是和人的叫唱一样,同是由声带发出的,其鸣声虽较人的声音有变化,但既同出于肉质的声带,与人声究有共同之点。

蝉虽是虫类,其鸣声由腹部之声带发出,也可以说是肉声。

③蟋蟀等秋虫,雄性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

它们的鸣声由翅的鼓动发生。

用显微镜检查时,可以看见翅的特别的发音装置,前翅的里面有着很粗糙的

状部,另一前翅之端又具有名叫“硬质部”的部分,两者磨擦就发出声音。

前翅间还有一处薄膜的部分,叫做“发音镜”,这是造成特殊的音色的机关。

秋虫因了这些部分的本质和构造,与发音镜的形状,各奏出其独特的音乐。

其音乐较诸鸟类与别的虫类,有着如许的本质的差异。

④螽斯①与蟋蟀的发音样式大同小异。

螽斯左前翅在上,右前翅在下;蟋蟀反之。

螽斯的

状部在左翅,硬质部在右翅;而蟋蟀则两翅有着同样的构造。

此外尚有不同的一点:

螽斯之翅耸立作棱状,其发音装置的部分较狭;蟋蟀二翅平叠,因之其发音部分亦较为发达。

在音色上,螽斯所发的音乐富于野趣,蟋蟀的音乐却是技巧的。

⑤无论鸟类、螽斯或蟋蟀,能鸣只有雄,雌是不能鸣的。

这全是性的现象,雄以鸣音诱雌。

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

蟋蟀是有耳朵的,说也奇怪,蟋蟀的耳朵不在头部,倒在脚上。

它们共有三对脚,在最前面的脚的胫节部,有附着薄膜的细而长的小孔,这就是它们的耳朵。

它们用了这“脚耳”来听对手的情话。

石块或落叶丛中是它们的生活的舞台,它们在这里恋爱,产卵,以至于死。

⑥蟋蟀的恋爱生活和其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可是有一极有兴趣的现象:

它们是极端的女尊男卑的。

试把雌雄二蟋蟀放入小瓦器中,彼此先用了触角探知对方的存在以后,雄的即开始鸣叫。

这时的鸣声与在田野时的放声高吟不同,是如泣如诉的低音,与其说是在伺候雌的意旨,不如说是一种哀恳的表示。

雄的追逐雌的,把尾部向雌的接近,雌的犹淡然不顾。

于是雄的又反复其哀诉,雌的如不称意,犹是淡然。

雄的哀诉,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

雄蟋蟀在交尾终了后,不久就要遇到悲哀的命运——所存在者只翅或脚的碎片而已。

⑦蟋蟀产卵,或在土中,或在树干与草叶上。

雌蟋蟀在产卵时,先用产卵管在土中试插,及找到了适当的场所,就深深地插入,同时腹部大起振动。

产卵管是由四片细长的薄片合成的,卵泻出极速,状如连珠,卵尽才把产卵管拔出。

一个雌蟋蟀可产卵至三百以上。

雌蟋蟀于产卵后亦即因饥寒而死灭,所留下的卵,至次年初夏孵化。

⑧蟋蟀在昆虫学上属于“不完全变态”的一类,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②差不多和其父母同形,只不过翅与产卵管等附属物未完全而已。

这情形和蝶或蝇等须经过幼虫、蛆蛹、成虫的三度变态的完全两样。

(像蝶或蝇等叫做“完全变态”的昆虫。

)自若虫变为成虫,其间经过数次的脱皮,身体的各部逐渐完成。

变为成虫以后,经过四五日即能鸣叫,其时期因温度地域种类个体而不同,大概在立秋前后。

它们由此再像其先代的样子,歌唱,恋爱,产卵,度其一生。

(选自《名物采访》,有删改)

【注】①螽斯:

昆虫,身体绿色或褐色,触角呈丝状。

②若虫:

不完全变态类(渐变态)昆虫的幼体。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蟋蟀的鸣声与鸟或蝉的鸣声有着本质的不同:

蟋蟀的鸣声是由腹部的声带发出的,鸟或蝉的鸣声是由翅膀的鼓动发出的。

B.雄性蟋蟀是用一前翅的

状部和另一前翅的硬质部相互磨擦,并用前翅间的“发音镜”这一特殊的音色“机关”发出特殊声音。

C.雌雄蟋蟀可以通过触角探知对方的存在,雄性蟋蟀可以通过鸣音向雌性蟋蟀反复哀诉,雌性蟋蟀则通过“脚耳”领会其意。

D.蟋蟀由卵变为成虫不需要经历三度的“完全变态”;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和其父母同形,在立秋前后变为成虫即能鸣叫。

E.文章采用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科学、形象地说明了蟋蟀的发音原理和发音样式,清晰地展现了蟋蟀的生命历程。

【解析】选AD。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的能力。

文章第②段中提到,“蟋蟀的鸣声,本质上与鸟或蝉的鸣声大异其趣。

鸟或蝉的鸣声是肉声,而蟋蟀的鸣声是器乐”,“蝉虽是虫类,其鸣声由腹部之声带发出,也可以说是肉声”,由此可以判断A项错误。

D项内容出现在最后一段,“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差不多和其父母同形,只不过翅与产卵管等附属物未完全而已”,可见选项的内容和原文有很大的差别;“在立秋前后变为成虫即能鸣叫”与第⑧段“变为成虫以后,经过四五日即能鸣叫……大概在立秋前后”有出入。

(2)根据全文,概括蟋蟀的生命历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既然是生命历程,就意味着在组织答案时要按照时间的顺序来进行思考。

根据文章的最后一段文字的暗示“自若虫变为成虫,其间经过数次的脱皮”,再结合整篇文章讲述的内容,就可以概括出若虫、成虫、交尾和死去几个词语。

然后形成答案。

答案:

第一阶段:

卵孵化成若虫。

第二阶段:

若虫经数次脱皮变为成虫。

第三阶段:

成虫“恋爱”、交尾。

第四阶段:

交尾后雄蟋蟀死亡,雌蟋蟀产卵后死亡。

(3)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实用类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就文体而言,这篇文章是实用类文本中的科普类文章。

它以“蟋蟀”作为阐释的对象,就必然要介绍与之相关的科学类知识,介绍其习性和特点,这就决定了文章语言的说明性。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篇文章并不是纯粹的说明文,在行文中,作者又大量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让本来枯燥的文字体现出生动活泼的特点。

在答题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展开来说明,并找到文中相应的事例支持即可。

答案:

示例一:

本文语言平实,善于以科学而准确的语言说明蟋蟀的生命特征和生活习性。

如,第③段“蟋蟀等秋虫,雄性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平实地说明了蟋蟀的发音的原理和构造。

再如,第⑥段“蟋蟀的恋爱生活和其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平实地说明了蟋蟀的恋爱过程。

示例二:

本文语言生动,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说明对象的特征。

如,第⑤段“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雄蟋蟀发音器官发达、发音富有技巧、所发的声音对雌蟋蟀具有诱惑力。

再如,第⑥段“这时的鸣声……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这几句,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蟋蟀恋爱过程中“极端的女尊男卑”。

3.(2012·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

(2)题。

  《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先人们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生活与医疗实践中,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结果。

《内经》理论体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内经》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内经》的脏象理论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组成五个功能系统,通过经络,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整体。

形体和精神是生命的两大要素,人是形神相偕的统一体。

神不能脱离形体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神是形的生命体现,形没有神的依附就是徒存躯壳。

形神和谐是健康的象征,形神失调是疾病的标志。

《内经》从整体认识人体的基本观念出发,要求医生在诊治疾病中不仅着眼于病变局部的情况,而且重视整体对局部的影响;不仅注意人体本身的变化,还要联系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内经》就是这样指导古人探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

二、            

《内经》理论体系十分注意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生命活动。

古代阴阳学说认为,人体阴阳对立,双方在矛盾运动中此消彼长、此盛彼衰,不断维持动态平衡。

“阳化气,阴成形”,从有形物质转化为无形物质,是“化气”的过程,是“阳”作用的结果;从无形物质转化为有形物质,是“阴”作用的结果。

一旦阴阳失和,即是病态。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内经》理论体系就是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分析、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的。

三、            

《内经》说:

“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

”“候”,是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征象;“道”,是法则和规律的意思。

说明根据事物的外在表现,可以总结出事物变化的法则和规律。

《内经》关于生命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现象和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总结、概括而来。

“道”源于“候”,天道玄远,神妙莫测,但可以通过气象、物候的观察,总结大自然变化的规律。

同样的道理,人体的脏腑藏匿于体内,医生无法了解其生理活动情况,但可以通过观察活体表现在外的生理病理现象,来把握生命活动的规律。

《内经》现有几十种文字的翻译本,已流传于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其研究和应用也相当广泛。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命的“神”如果脱离了“形”而独立存在,则形神失调,人体就会产生疾病。

B.人体所表现出的生理病理现象,取决于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对人体所产生的影响。

C.阴阳学说认为有形物质为阳,无形物质为阴,要防止阴阳此消彼长、此盛彼衰。

D.自然规律可通过观察气象物候来总结,生命活动规律可通过人体外部征象来把握。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原文说神不能脱离形体单独存在,而A项却以神单独存在为前提进行推导,大前提错误故A项错误;B项的“取决于”概括不当,原文只说外在环境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C项描述不当,原文中说要防止的是阴阳失衡,阴阳此消彼长是古代阴阳学说认定的基本观念,无法防止。

(2)在文中横线处分别拟写本段的小标题,每个小标题要能正确概括该段内容的含意。

(每小标题不超过15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答案表述不唯一,只要能概括清楚三个段落的大意即可。

注意不要超出字数。

答案(示例):

一、从整体上探究生命活动规律

二、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生命活动

三、通过人体外在表现认识生命规律(意思对即可)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