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的一些考点答案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0412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的一些考点答案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区域经济学的一些考点答案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区域经济学的一些考点答案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区域经济学的一些考点答案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区域经济学的一些考点答案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区域经济学的一些考点答案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区域经济学的一些考点答案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区域经济学的一些考点答案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区域经济学的一些考点答案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区域经济学的一些考点答案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区域经济学的一些考点答案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区域经济学的一些考点答案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的一些考点答案答案.docx

《区域经济学的一些考点答案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的一些考点答案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区域经济学的一些考点答案答案.docx

区域经济学的一些考点答案答案

第一章

1、飞地式经济P5:

在某一范围内的一些生产部门不与区域内其他部门发生联系,而主要与国际或其他区域发发生联系,则这些生产部门就构成“飞地式经济”,这些经济主要利用区外原料、资金和技术,主要以国外市场或区外市场为主要市场

2、区域划分的首要条件P5:

连续的、不间断的经济联系

3、区域的类型P5:

区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同质区域和计划区域

4、同质区域P5:

根据区内某些重要因素特征上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进行划分

5、极化区域P6:

由若干异质部分构成、在功能上联系很紧密的区域

6、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P8:

①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②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③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④商品和劳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7、古典区位论提出者P15:

杜能;其核心思想是如何确定最佳位置

8、改革开放的深入与中国区域经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P32:

①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②区际分工弱化,区域结构趋同严重;③区域间摩擦加剧;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行为失控

9、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P39:

①区域结构;②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③区域空间的地域(或空间结构)及其组成单元;④区际分工与联系;⑤区域经济政策

第二章

1、经济区位P49:

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家庭居住区位选择原则P62:

效用最大化

3、公共设施区位选择原则P62:

费用最小化、福利最大化

4、区位利益对居民的影响P60:

①优势区位所产生的交易费用节约毫无疑问提高了居民的支付能力;②区位利益作为外部性经济效果直接为居民带来了额外的效用满足;③区位利益也可能导致居民货币收入的提高;④区位经济利益从支出、消费、就业三个方面提高了居民的真实收入或货币收入,从而大大提高了居民的总效用水平

第三章

1、分工与专业化的经济性分析有什么P71:

①分工和专业化使得劳动者将其生产活动集中于专一的部门;②分工与专业化促使劳动工具分化、专业化和简化,促进了技术进步;③分工与专业化使得生产活动变得更加“迂回”,促使迂回生产方式的出现;④分工具有自我繁殖的能力;⑤可以利用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人力资源,形成专门化地区

2、规模经济P73:

是指规模的“收益递增”现象,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向下倾斜;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使单位成本(即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

3、聚集经济P74:

也叫外部经济,某一经济行为者带来的,但他本人无法占有而其他人能获取的利益

4、柔性专业化P104:

高技术条件下出现的一种全新的专业化分工形式,与过去大批量、标准化产品生产时代的刚性专业化形成对比;企业运用全能性机器和训练有素的、适应能力强的劳动力,进行多样的、自身不断变化的专门化产品集合式生产,主要行为主体是中小型企业以及他们之间形成的网络化

 

5、纵向一体化P96:

处于生产过程中的产、供、销不同环节的经济单位合并于一个企业之内

6、纵向分解P98:

与一体化反向的企业组织变化过程,是“外包“或”转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7、横向一体化P97:

把许多小型的、不同产品生产企业合并成一个大企业,把生产加以集中管理,其目的是通过控制每个经营单位的价格和产量来维持利润

8、横向分解P98:

将战略指标分解到各个部门的过程

9、城乡联系的有关理论P111:

①马克思恩格斯的阶段论;②非均衡增长理论与城市中心论;③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有关城乡联系的新的理论

10、城乡联系模式P116:

①城市—工业导向模式;②小城镇发展模式;③Desakota(乡村城镇化)模式;④农村综合发展模式

11、中心地等级体系的类型、适用情况、对应原则P128:

①K=3等级体系——也称市场原则系统,适用于商业联系,出现于经济开放、交通方便的城市内部和发达地区

②K=4等级体系——也称交通原则体系,中心地到次级中心地的距离短,适用于交通线是开发关键、交通原则最重要的、交通线网控制的城市地区、发展中地区或新开发区

③K=7等级体系——也称行政管理原则系统,适用于山间盆地、与外界联系不便、相对较封闭的主要是行政原则起作用的地区

 

第四章

1、区域经济增长要素P133:

①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自然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对区域劳动生产率、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建立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农矿业是区域初始资本积累的源泉之一)

②劳动力资源(劳动力数量、行为、素质、流动)

③资本(内延资本、外延资本的形成;资本形成的途径、私人储蓄、家庭储蓄、企业储蓄、政府储蓄;资本的时间、空间有效配置)

④技术条件(技术进步;进步的途径、技术开发与引进、技术选择;创新)

⑤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组织结构变化)

⑥制度安排(政府通过制定区域经济政策,以及制度创新能力的差异,影响区域经济增长)

2、内延资本的形成P144:

通过资本综合效益的提高而形成的资本在质上的改进

3、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P146:

技术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不同的技术决定了各种要素在经济活动中的结合方式;②技术进步不断改变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③技术进步能促进劳动力质量的提高;④技术进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变化

4、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定义、发展目标、手段P185:

①工业化的一般模式——

定义:

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

目标:

⑴积累工业资本;⑵改变农业的土地利用方式;⑶提供原料和劳动力

手段:

⑴通过占有劳动阶层的剩余价值进行原始资本积累;⑵扩大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差,实现农业剩余向工业转移;⑶非农产业的劳动者收入低于创造的财富,即收入分配向资本积累倾斜;⑷不断扩展海外市场,利用制造业产品和农产品的剪刀差,对殖民地和经济不发达国家进行经济掠夺,对经济落后国家进行经济剥削;⑸后期通过高科技产业的自身不断进步与发展,推动技术进步,同时提高其他相关产业产品的技术含量

②重工业优先发展模式——

定义:

一种非均衡发展模式,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各种经济的和非经济的措施,优先发展重工业,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

目标:

高速经济增长;通过经济高速增长,在经济、技术水平上尽快缩小或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

手段:

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高积累、高投入,扩大生产要素的供给,将重工业的发展作为整个经济发展的中心

③进口替代发展模式——

定义:

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制造业和其他工业,替代过去的制成品进口,以带动其经济增长,实现国家工业化

目标:

⑴减少进口,以缓解经济对国外的依赖;⑵节省外汇,平衡国际收支;⑶发展本国幼稚工业,实现现代化;⑷发展制成品的生产和出口,改善贸易条件;⑸实行保护措施,扶持本国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⑹增加工业部门劳动就业,改变二元经济结构

手段:

⑴发展一般的最终消费品工业,以替代这些消费品的进口;⑵当最终消费品的进口替代发展到一定阶段,有关消费品可以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时,进口替代工业就应升级换代,从最终消费品的生产转向国内需要的资本品、中间产品的生产

④出口导向发展模式——

定义:

使工业生产直接面向国际市场,并以制成品的出口逐步替代过去的初级产品出口

目标:

⑴利用本国或本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或劳动力价格低廉等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技术先进的产品,通过扩大出口来带动整个经济增长;⑵出口的扩大可以增加就业,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促进工业基础的加强和经济现代化,可以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使产业结构高级化;⑶由于出口导向发展模式主要是发展加工工业和制成品工业,扩大出口有利于改善贸易条件

手段:

⑴以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⑵以具有动态比较优势的技术密集型轻、重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

⑤农业发展模式——

定义:

农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通过农业发展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目标:

⑴提高农产品增长率,提高工业化速度,为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提供农产品;⑵为经济增长提供资本和劳动力

手段:

⑴依靠技术进步;⑵通过机械技术的进步节约劳动,通过化学和生物技术的进步节约土地;⑶提高土地生产率,开展“绿色革命”;⑷某种程度上减少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盲目流动,解决其失业问题

5、一般区域的增长阶段有哪些P211:

①待开发阶段;②成长阶段;③成熟阶段;④高级化阶段

第五章

1、产业结构的分类及每一种如何分类P215:

一、两大部类分类法:

生产生产资料部类、生产生活资料部类

分类方法:

把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按其最终使用方向划分为生产资料部类和生活资料部类

二、农轻重分类法: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化学工业

分类方法:

根据产品单位体积的相对重量

三、霍夫曼分类法:

消费资料产业、资本资料产业、其他产业

分类方法:

根据某产业产品的用途,有75%以上作为消费资料的就归入消费资料产业,75%以上作为资本资料的就归入资本资料产业

四、“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使用的分类法:

⑴基础材料产业;⑵加工组装产业;⑶生活消费品产业;⑷建筑业;⑸商业;⑹服务业;⑺其他产业

分类方法:

使用自己特有的产业分类法

五、三次产业分类法:

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

分类方法:

根据伴随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变化规律,把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三次产业

六、标准产业分类法:

⑴种植业、狩猎业、林业、渔业;⑵矿业和采石业;⑶制造业;⑷电力、煤气、供水业;⑸建筑业;⑹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⑺运输业、仓储业、邮电业;⑻金融业、房地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⑼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⑽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

分类方法:

联合国颁布的《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

七、生产要素密集程度:

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性、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分类方法:

根据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的差异

八、功能分类法:

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基础产业、潜导产业

分类方法:

根据各个产业在区域产业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功能,划分区域的全部产业

2、产业结构的功能分类法P219:

分类方法:

根据各个产业在区域产业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划分区域的全部产业

主导产业: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产业在区域产业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是不同的,其中有一个或几个产业处于主要的支配地位,就是主导产业

关联产业:

直接配合和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起来的产业,在投入产出或工艺、技术上与主导产业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可以说是为主导产业的建设发展而存在的

基础产业:

除主导产业及其关联产业之外的其他产业部门,是主导产业及其关联产业的基础

潜导产业:

当时并不是很重要,作用还不很大,但是发展潜力比较大,或者是代表将来产业发展方向,前景比较好,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上升为主导产业的产业

3、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的提出及内容P246:

日本的赤松提出;立足于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理论;通过进口→国内生产→出口这种国际贸易的作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就随着发达国家技术和产业发展得推动而发生演变

4、主导产业的选择从哪几方面考虑P262:

①产业的市场潜力;②产业的比较优势;③产业规模;④产业关联度

5、区域产业结构政策P273:

产业结构政策的目的和基本内容P274:

确定产业结构发展的方向,同时为实现这一目的确立必要的政策和经济机制

施行产业结构政策的基本目标P274:

经济增长不仅依赖于经济规模的绝对扩张,而且还必须依赖产业结构向发达国家的类型接近

产业结构政策的意义和精髓P275:

从推动产业结构的演进中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的思想

区域产业结构的特征P275:

①有明确的目标,即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②主要是通过供给结构的调整来达到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

③既具有强制执行性,又具有间接引导性的双重特性

④主要突出主导产业部门的选择

⑤具有宏观性、全局性、长远性的特点

区域产业结构政策的内容P276:

①确定区域某一时期产业发展方向,并采取措施使区域产业结构沿这个方向发展;②保护和扶植幼小的战略产业;③淘汰或援助衰退产业

产业结构政策对产业结构的调整P277:

主要是间接调整,不是直接调整,是一种软调节,即产业结构调节市场,市场影响企业,企业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众多企业行为的集合就显示了区域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化

产业结构政策的调节手段P277:

①税率结构的调节;②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节;③汇率变动的调节

产业结构政策的调节效应表现在几个方面P278:

①产业结构政策可以提高市场调节产业结构的效果,也可以加速或缩短市场调节结构的速度和进程,使产业结构能适应需求结构的要求而迅速及时地转化

②产业结构政策可以提高产业结构调整的效益

③产业结构政策可以及时淘汰落后产业,支持新兴产业,并有效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

④通过产业结构政策的有效调节,可使落后区域抓住机遇,赶上发达区域,缩短与发达区域的差距

第六章

1、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以及每个理论分别是如何说的P288:

①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原则

②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

③俄林的价格差异说

④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

⑤李斯特的扶持幼小产业说

⑥小岛清的协议性分工理论

2、区际要素流动的方式P305:

①对流——以人和物质的移动为特征

②传导——区域间的各种交易

③辐射——信息的流动和新思想、新技术的扩散

 

3、区际要素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P305:

①区际要素流动产生组合效应

②区际要素流动使得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可以超越本地的市场,进一步以扩大的区际市场为对象从事生产

③通过自由的流动,利用本区的比较优势与其他地区的交换,得到本地区所稀缺的资源,使企业致力于不断改善其产品的质量,降低产品价格,使得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④区际要素的流动,从理论上说,既强化了各区的相对优势,也表明了各地区的相对优势是可以改变的

4、技术的空间扩散形式:

①近邻扩散——接触扩散,以创新源地为中心向周围地域连续的扩散

②等级扩散——以创新源地为起点,循着一定的等级顺序扩散

③位移扩散——扩散随时间产生非均衡的位移

第七章

1、区域地域结构的核心——外围二元结构P317:

区域形成初期组成区域的地域单位主要是核心与外围;该结构是区域经济空间的最基本的地域结构模式

2、核心—外围二元结构的核心的定义P319:

3、核心—外围二元结构的外围的定义P319:

4、区域空间的三元结构的理论:

①山鹿诚次的阶段论;②科曾的周期性增长理论;③埃里克森动态模拟理论;④劳动在空间上的重新分工理论

5、专业化区域的地域结构P337:

自己判断哪些是重点

6、专业化区域P337:

主要是针对专业化分工而言

7、专业化区域的地域结构有哪些P337:

农业区域、工业区域、高技术产业区域

8、决定高技术产业区位的要素P341:

对创新源的易达性;劳动力质量;市场因素;集聚因素;风险资本的可获得性;发达通信网和运输网的易达性

第八章

1、城市经济的特征P355:

聚集性、产业结构高级化、开放性

2、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P364:

①城市经济是区域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②城市经济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③城市经济通过城市化的途径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

3、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P367:

城市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城市基础设施

4、城市经济增长的途径(用相关理论、观点去论述):

P366①通过城市化,使更多的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提高城市人口比重;②提高就业量,提高劳动生产率;③提高区域内生活水平,提供并完善更多的城市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

第九章

1、城乡边缘区P404:

位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以城市和乡村土地的利用方式相混合为典型特征,人口和社会特征具有城乡过渡性质的一个独特地域

2、集聚经济P408:

也称外部经济,将那些在生产上或分配上有密切联系的,或是在布局上有着相同指向的产业,按一定的比例,成团地布局在一起,形成一个地区生产综合体

3、城乡边缘区形成的客观条件P411:

①科技进步;②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③与中心城市建立起紧密联系

4、城乡边缘区的空间演变P418:

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

5、城乡边缘区的特征P426:

①地区空间结构上的动态、过渡性特征;②多元化的人口社会学特征;③经济发展的复合型特征;④竞争激烈的多样化土地利用特征

第十章

1、乡村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重要作用)P440:

①乡村经济向城市供应农副产品

②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提供各种资源和投入

③乡村经济是城市经济的市场(城市向乡村输出的产品主要有三种类型:

⑴消费品;⑵农用物资;⑶与乡村工业生产相关的)

④乡村经济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3、如何达到可持续农业P455:

①要保护农业发展的资源基础,使农业建立在生态持续的基础之上

②要提供充足、可靠的农业品(特别是粮食)以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保持人们在农业资源利用中获得收益的机会平等,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使农业发展能够满足社会持续的实现

③既要保证农业生产者和农业经营者未来生产率和产量的不断提高,还要确立能够使农业生产者和农业经营者长期获得利益的价格等政策,以实现农业在经济上的持续

 

4、如何做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P468:

一、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农业自然环境资源是前提:

①注重对污染废弃物的控制与治理;②加强农业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农业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大气资源和农业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战略选择:

①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乡村居民必须具备较高的现代科学文化素质;②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应具备各种农业技术的投资、开发和运用的有效机制;③应具备有效转移乡村剩余劳动力和人口的机制;④应具备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自然环境资源的有效机制

三、符合可持续原则的技术选择是必由之路:

①保障环境与产品安全的技术;②提高农业效率与效益的技术;③符合伦理标准的技术;④适应地理空间特征的技术

四、符合可持续原则的制度安排是根本保障:

①建立可持续的农业法律法规制度和农业生产经营体制;②制订可持续的农业发展规划和确立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政策;③对非正式的制度因素给以足够的重

第十一章

1、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P487:

区域发展援助、区域均衡发展、区域优先发展

2、区域经济政策的类型P498:

国家区域财政政策、国家区域税收政策、国家区域投资政策、国家区域产业政策、国家区域货币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