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煤油课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052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设计煤油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课程设计煤油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课程设计煤油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课程设计煤油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课程设计煤油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课程设计煤油课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课程设计煤油课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课程设计煤油课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课程设计煤油课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课程设计煤油课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课程设计煤油课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课程设计煤油课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课程设计煤油课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课程设计煤油课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课程设计煤油课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课程设计煤油课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程设计煤油课件.docx

《课程设计煤油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设计煤油课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程设计煤油课件.docx

课程设计煤油课件

目录

前言---------------------------------------------------------------------------

任务书------------------------------------------------------------------------

目的与要求------------------------------------------------------------------

一.设计方案简介------------------------------------------------------------

二.工艺计算---------------------------------------------------------------

三.计算结果一览表------------------------------------------------------

四.设备简图----------------------------------------------------------------

五.心得体会----------------------------------------------------------------

六.参考文献--------------------------------------------------------------

 

前言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化工原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综合应用本门课程和有关先修课程所学知识,完成以单元操作为主的一次设计实践。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化工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在查阅技术资料、选用公式和数据、用简洁文字和图表表达设计结果、制图以及计算机辅助计算等能力方面得到一次基本训练,在设计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实事求是、严肃负责的工作作风。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化工原理课程教学的一个实践环节,是使学生得到化工设计的初步训练,为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围绕以某一典型单元设备(如板式塔、填料塔、干燥器、蒸发器、冷却器等)的设计为中心,训练学生非定型设备的设计和定型设备的选型能力。

设计时数为3周,其基本内容为:

  

(1)设计方案简介:

对给定或选定的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的型式进行简要的论述。

  

(2)主要设备的工艺设计计算(含计算机辅助计算):

物料衡算,能量衡量,工艺参数的选定,设备的结构设计和工艺尺寸的设计计算。

  (3)辅助设备的选型:

典型辅助设备主要工艺尺寸的计算,设备的规格、型号的选定。

  (4)工艺流程图:

以单线图的形式绘制,标出主体设备与辅助设备的物料方向,物流量、能流量,主要测量点。

  (5)主要设备的工艺条件图:

图面应包括设备的主要工艺尺寸,技术特性表和接管表。

  (6)设计说明书的编写。

设计说明书的内容应包括:

设计任务书,目录,设计方案简介,工艺计算及主要设备设计,辅助设备的计算和选型,设计结果汇总,设计评述,参考文献。

整个设计由论述,计算和图表三个部分组成,论述应该条理清晰,观点明确;计算要求方法正确,误差小于设计要求,计算公式和所有数据必需注明出处;图表应能简要表达计算的结果。

设计者:

2015年月日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设计一台换热器

二、操作条件:

1.煤油:

入口温度140℃,出口温度32℃;

2.冷却介质:

循环水,入口温度26℃,出口温度34℃;

3.允许压强降:

不大于1×105Pa;

4.每年按330天计,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三、设备形式:

管壳式换热器

四、处理能力:

19.8吨/年煤油

五、设计要求:

1.选定管壳式换热器的种类和工艺流程;

2.管壳式换热器的工艺计算和主要工艺尺寸的设计;

3.设计结果概要或设计结果一览表;

4.设备简图(要求按比例画出主要结构及尺寸);

5.对本设计的评述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以“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通过课程设计达到以下目的:

1、使学生掌握化工设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2、结合设计课题培养学生查阅有关技术资料及物性参数的能力;

3、通过查阅技术资料,选用设计计算公式,搜集数据,分析工艺参数与结构尺寸间的相互影响,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化工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使学生了解一般化工工程设计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5、通过设计说明书,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掌握撰写技术文件的有关要求;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1、设计题目必须是以某一单元操作为主,完成一个完整的化工过程设计,能按《化工原理课程基本要求》中有关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规定,对学生进行一次较为完整的化工设计基本训练。

2、生产规模,工艺操作条件、设备、物性等都要以实际生产条件为背景,使学生在兼顾技术上先进性、可行性,经济上合理性的前提下,综合分析设计任务要求,确定化工工艺流程,进行设备选型,并提出保证过程正常、安全运行所需要的检测和计量参数,同时还要考虑改善劳动条件和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设计时间符合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之规定。

3、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考核要求:

(1)设计说明书完成的情况:

按照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规定及设计任务要求,做到设计内容完整,设计合理,计算正确,叙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2)图面质量:

工艺流程图正确,主要设备总装图结构基本合理,图面清晰,基本符合规范化要求。

(3)在工艺计算中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问题,比如热阻,管壁的阻力以及长期下来可能遇到遇到的问题,管壁所能承受最大压力,流体的物性和化学性质。

第一章设计方案简介

一、设计目的

课程设计是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综合性和实际性较强的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使学生体察工程实际问题复杂性的初次尝试。

通过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本课程和前修课程的基本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独立思考,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化工设计任务,从而得到化工设计的主要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课程设计,还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工作作风。

二、该设备的作用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换热器是实现传热过程的基本设备。

而此设备是比较典型的传热设备,它在工业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例如:

在炼油厂中作为加热或冷却用的换热器、蒸馏操作中蒸馏釜和冷凝器、化工厂蒸发设备的加热室等。

三、工艺流程示意图

饱和水蒸气应从换热器壳程上方进入,冷凝水由壳程下方排出,冷却水从换热器下方的入口进入,上方的出口排除。

四、说明运用该设备的理由

这种换热器的特点是壳体和管板直接焊接,结构简单、紧凑。

在同样的壳体直径内,排管较多。

管式换热器具有易于制造、成本较低、处理能力达、换热表面清洗比较方便、可供选用的结构材料广阔、适应性强、可用于调温调压场合等优点,由于两管板之间有管子相互持撑,管板得到加强,故在各种列管换热器中他的管板最薄,其造价比较低,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

五、设备的结构特点

该结构能够快速的降低物料的温度,工作时热流体走壳程,冷流体走管程,使接触面积大大增加,加快了换热速度。

同时,对温差稍大时可在壳体的适当部位焊上补偿圈(或称膨胀节),通过补偿圈发生弹性变形(拉伸或压缩)来适应外壳和管束不同的膨胀程度。

六、在设计中遇到的问题的处理

在设计中,在工艺计算过程中,由于选取K0不当或其他条件选取不当,造成在校核时K0不符合要求。

在重新选取K0的同时,改变了其他的条件,如:

n,L等,经过二次校核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七、设计方案的确定

(1)对于列管式换热器,首先根据换热流体的腐蚀性或其它特性选项定其结构材料,然后再根据所选项材料的加工性能,流体的压强和温度、换热的温度差、换热器的热负荷、安装检修和维护清洗的要求以及经济合理性等因素来选项定其型式。

设计所选用的列管换热器的类型为固定管板式。

列管换热器是较典型的换热设备,在工业中应用已有悠久历史,具有易制造、成本低、处理能力大、换热表面情况较方便、可供选用的结构材料广阔、适应性强、可用于调温调压场合等优点,故在大型换热器中占优势。

固定管板式列管换热器的特点是,壳体与管板直接焊接,结构简单紧凑,在同样的壳体直径内排管最多。

由于两管板之间有管板的相互支撑,管板得到加强,故各种列管换热器中它的管板最薄,造价最低且易清洗。

缺点是,管外清洗困难,管壁与壳壁之间温差大于50℃时,需在壳体上设置膨胀节,依靠膨胀节的弹性变形以降低温差压力,使用范围仅限于管、壳壁的温差不大于70℃和壳程流体压强小于600kpa的场合,否则因膨胀节过厚,难以伸缩而失去温差补偿作用。

(2)工艺流程图

(3)流体流经的空间:

冷却水走管程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冷却水常常用江水或井水,比较脏硬度较高,受热容易结垢,在管内便于清理,此外,管内流体易于维持高速,可避免悬浮颗粒的沉积。

管程可以采用多管程来增大流速,用以提高对流传热系数。

被加热的流体应走管程,以提高热的有效利用,被冷却的流体走壳程,以便于热量散失。

饱和蒸汽由于比较清洁应于壳程流过,易便于冷凝液的排出。

综上所述冷却水走管程蒸汽走壳程。

(4)流体的流动方向选择:

饱和水蒸气应从换热器壳程上方进入,冷凝水从壳程的下方排出,这样既便于冷凝水的排放,又利于传热效率的提高;冷却水一般从换热器的下方的入口进入,上方的出口排出,可减少冷却水流动中的死角,以提高传热面积的有效利用.故采用逆流.

(5)流速的选择:

换热器内流体的流速大小,应有经济衡算来决定.增大器内流体的流速,可增强对流传热,减少污垢在换热管表面上沉积的可能性,即降低了污垢的热阻,使总传热系数增大,从而减少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和设备的投资经费,但是流速增大,又使流体阻力增大,动力消耗也就增多,从而致使操作费用增加,若流速过大,还会使换热器产生震动,影响寿命,因此选取合适的流速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章设计计算

一、确定设计方案.

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两流体温度变化情况,热流体进口温度140°C,出口温度32°C;冷流体进口温度26°C,出口温度30°C。

该换热器用自来水冷却煤油,考虑到清洗等各种因素,初步确定为固定管板式的列管式换热器。

2.流动空间及流速的确定

由于冷却水容易结垢,为便于清洗,应使水走管程,煤油走壳程。

从热交换角度,煤油走壳程可以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增大传热强度。

选用Φ25×2.5mm的10号碳钢管。

二、确定物性数据

定性温度:

可取流体进口温度的平均值。

壳程煤油的定性温度为

T1=140°C,T2=32°C,t1=26°C,t2=30°C

T=(140+32)/2=86(°C)

管程水的定性温度为

t=(30+26)/2=28(°C)

已知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有关物性数据

煤油90°C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

密度ρo=800kg/m3

定压比热容Co=2.22kJ/(kg·k)

导热系数λo=0.140W/(m·k)

粘度µo=7.15×10-4N·s/m2

水28°C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

密度ρi=994kg/m3

定压比热容Ci=4.174kJ/(kg·k)

导热系数λi=0.626W/(m·k)

粘度µi=7.25×10-4N·s/m2

三、计算总传热系数

1.热流量

w0=1.98×104×103/(330×24)=2500(kg/h)

Q0=w0CoΔto=2500×2.22×(140-32)=6.0×105kJ/h=833.3kw

2.平均传热温差

=(Δt1-Δt2)/ln(Δt1/Δt2)=[(140-32)-(30-26)]/ln[(140-32)/(30-26)]=32(°C)

其中Δt1=T1-t2,Δt2=T2-t1。

3.水用量-

Wi=Q0/(CiΔti)=6.0×105/[4.174×(30-26)]=3.6×104kg/h

管子规格

,L=3m。

管束排列方式:

正三角形排列。

一壳程四管程三角形管束排列方式

四、传热面积初值计算

取总传热系数K=500W/(m2ּ°C)

=48.7m2

一管子面积

=0.1884m2

管子数

=258

管子中心距

=1.25×25=31.25mm,取t=32mm

管束直径

=609mm

中心一行管束

=19

五、管侧传热系数

估计壳体壁温Tw

假设冷凝给热系数为1000W/(m2ּK)。

平均温差:

壳程平均温度:

T=(140+32)/2=86(°C)

管程平均温度:

t=(30+26)/2=28(°C)

则(86-Tw)/(86-28)=500/1000

得:

Tw=57°C

平均冷凝温度

°C

71.5°C时煤油物性:

密度ρo=825kg/m3

定压比热容Co=2.22kJ/(kg·°C)

导热系数λo=0.140W/(m·°C)

粘度µo=9×10-4N·s/m2

=4.5×10-3kg/(s.m)

=1024.6W/(m2°C)

与假设值接近,不需重新假设冷凝给热系数。

六、管内给热系数

管截面积

m2

管内流速

七、传热核算

取水的污垢热阻为

=3.44×10-4m2°C/W

煤油污垢热阻为

=1.72×10-4m2°C/W

管壁导热系数为λ=45W/(m°C)

八、壳侧压力降

1)折流板计算

DS=Db+16=609+13=722mm

取DS=600mm

折流板选择为圆缺度为25%的圆缺型折流板。

则圆缺高度为:

H=0.25×600=150mm

取标准圆缺高度为mm

折流板板间距为B=0.3DS=0.3×600=180mm

取折流板板间距为200mm

折流板数NB=L/B-1=3000/200-1=14

2)用Kern's法计算压降

管子横截面积

则壳侧质量流速则

壳侧流体流速

壳体当量直径

雷诺数

查壳侧阻力因子图得

=5.9×10-2

,忽略粘度得影响,应用进口流速,其压降为式

的50%。

九、管侧压降计算

雷诺数

查壳侧阻力因子图得

=3.6×10-3

管压降

十、壳程接管

取接管内流速为u=1m/s,则接管直径为

取标准接管为d=80mm。

十一、管程接管

取接管内流速为u=1m/s,则接管直径为

取标准接管为150mm。

换热器工作压力:

管程1.0MPa,壳程0.6MPa。

选取标准换热器

公称直径DN=600mm;

公称压力:

管程1.0MPa,壳程0.6MPa;

管程数:

4程;

总管数:

222;

中心一行管数:

17;

管长:

3m;

管程流通面积:

0.0174m2;

计算换热面积:

50.5m2;

 

第三章、计算结果一览表

换热器型式:

固定管板式

换热器面积(㎡):

48.7

工艺参数

名称

管程

壳程

物料名称

循环水

煤油

操作压力,MPa

0.1

0.03

操作温度,℃

26/30

32/140

流量,kg/h

3.6×104

2500

流体密度,kg/

994

800

流速,m/s

0.94

0.16

传热量,kw

1038.8

总传热系数,w/㎡·k

532

对流传热系数,w/㎡·k

4435

1024.6

污垢系数,㎡·k/w

3.44×10-4

1.72×10-4

阻力将,Pa

12000

2265.6

程数

4

1

使用材料

碳钢

碳钢

折流挡板型式

上下

间距,mm

200

切口高度25%

项目

数据

项目

数据

壳径D(DN)

600mm

管尺寸

¢25mmX2.5

管程数Np(N)

14

管长l

3000

管数n

222

管排列方式

正三角形排列

中心排管数nc

17

管心距

32mm

管程流通面积Si

0.0174m

传热面积

50.5m

第4章、设备简图

 

第5章、心得体会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培养个人综合运用本门课程及有关选修课程的基本知识去解决某一设计任务的一次训练,也起着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作用。

在换热器的设计过程中,我感觉我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主要有以下几点:

(1)掌握了查阅资料,选用公式和搜集数据(包括从已发表的文献中和从生产现场中搜集)的能力;

(2)树立了既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与可行性,又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并注意到操作时的劳动条件和环境保护的正确设计思想,在这种设计思想的指导下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了迅速准确的进行工程计算的能力;

(4)学会了用简洁的文字,清晰的图表来表达自己设计思想的能力。

从设计结果可看出,若要保持总传热系数,温度越大、换热管数越多,折流板数越多、壳径越大,这主要是因为煤油的出口温度增高,总的传热温差下降,所以换热面积要增大,才能保证Q和K.因此,换热器尺寸增大,金属材料消耗量相应增大.通过这个设计,我们可以知道,为提高传热效率,降低经济投入,设计参数的选择十分重要.

第五章、参考文献

[1]《化工原理》天津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编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2]《换热器》秦叔经、叶文邦等,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化工原理(第三版)上、下册》谭天恩、窦梅、周明华等,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4]《化工过程及设备设计》华南工学院化工原理教研室(1987)

[5]《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贾绍义等,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