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一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课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0635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4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必修一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课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必修一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课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必修一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课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必修一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课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必修一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课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中必修一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课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中必修一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课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中必修一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课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中必修一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课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中必修一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课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中必修一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课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中必修一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课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中必修一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课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中必修一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课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中必修一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课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中必修一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课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中必修一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课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中必修一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课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中必修一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课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中必修一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课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必修一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课案.docx

《高中必修一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课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必修一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课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必修一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课案.docx

高中必修一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课案

专题七个人收入的分配

1.生产决定分配

(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链接生产四环节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的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保存的分配制度。

我国的分配制度从根本上来说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决定的。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1)按劳分配的性质:

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的内涵

范围:

公有制经济中

对象:

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生产成本、企业自留资金、上缴财政等)内容:

个人消费品分配。

依据:

在公有制经济中,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例:

公有制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农村经济中“联产计酬”。

(注意:

福利性收入属于社会保障,按平均分配)

(3)按劳分配的地位:

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4)按劳分配的原因

①按劳分配的必要性:

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②按劳分配的重要性:

提高效率;体现公平教材59

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生产要素分配含义:

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2)具体类型:

按劳动、资本、人才、技术和管理、信息、土地等要素分配。

例:

劳动——私企、外企中职工工资、奖金、津贴;混合所有制企业中非按劳分配部分,聘用、合同工

资本——投资性收入。

存款利息、债券利息、股票的股息红利、保险中的保险金、企业主税后收入。

技术——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

管理——股权激励收入、私企外企管理者获得收入

土地——土地出租、转让,房屋出租

(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

必要性: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我国生产力不平衡、多层次;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制度。

生产资料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分配方式就不同;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重要性:

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4)影响:

辩证的分析。

积极作用:

第一,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能从根本上杜绝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的资源浪费现象,提高全社会的资源使用效率;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促进经济的集约增长。

第二,承认各种生产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利益索取权,既可激励要素投入者投入的积极性,又可激励要素使用者的积极性。

第三,没有按生产要素分配,市场对资源配置就不可能起基础性作用。

消极作用:

由于人们对生产要素的占有和使用权不平等,由于不同的社会成员使用生产要素的效率不同,必然会导致分配结果的悬殊和收入差距的扩大,出现分配的不公。

例1某家庭2010年3月份的收入共6258元。

父亲在国有商场工作,工资收入1000元;母亲在集体企业工作,工资收入900元;儿子在外资企业工作,工资收入2300元。

此外,还有股票收入l200元,政府公债收入528元,为企业提供商品信息收入330元。

该家庭收入中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与按劳分配所得的分别是

A.2058元4200元B.3500元1000元

C.4358元1900元D.3830元2428元

C注意:

依据所有制形式判定收入分配方式;排除公有制经济中的平均分配

 

例2一家IT公司生产软件产品,需要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其中属于资本要素的是

①运转资金②公司办公楼③电脑设备④程序设计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③④

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要素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形式,最终投入产品、劳务和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品和金融资产。

①②③均属于资本要素,④属于知识要素。

例3某科技企业除对科技人员支付工资外,还采取科技成果入股的激励方式,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企业效益不断提高。

这说明

①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②分配关系的调整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③科技人员的脑力劳动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④科技人员的收入取决于科技成果的使用价值

A.②③B.①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A此题考查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收入差距扩大,故排除①。

④错,使用价值是商品满足人某方面需求的属性,科技人员的收入取决于科技成果的可分配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

通过科技入股,推动企业效益增加,可见②正确。

通过科技入股,可见科技在企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故③正确。

[点评]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目的在于调动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会导致谁占有的生产要素多,谁就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从而一定程度上拉开收入差距,甚至导致分配不公平。

拓展:

财产性收入

现在统计中常用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四部分构成,按照占比大小分别是:

工资性收入(工资等)、转移性收入(养老金等)、经营性收入(商业买卖收入等)和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的定义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

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

益等。

时政导入:

2015年11月9日,安徽省再次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安徽省最低工资标准至少每两年调整一次。

此次调整过后,安徽省月最低工资标准由原先的1260元、1040元、930元、860元四个档次,调整为1520元、1350元、1250元、1150元四个档次,合肥市区的最低工资标准执行第一档次的1520元/月,16元/小时,领跑全省。

4.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收入分配公平含义:

收入分配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分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误区:

收入分配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

(1)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相对平等不是绝对平等。

它允许差别存在,否认差别的绝对平等会陷入平均主义,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3)平均主义抹杀了一切劳动差别和分配差别,要求绝对平均,实际违背了公平原则,压抑劳动者的创造性。

所以,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是根本对立的。

(2)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

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拓展:

认识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

收入差距的表现

 国家宏观政策

区域收入差距,主要指东西部收入差距

 统筹区域发展

行业收入差距,主要指垄断行业收入过高

 加强对垄断行业改革

 城乡收入差距

 统筹城乡发展

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过低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大财政对保障人民生活的支出力度,由“国富”向“民富”转变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过低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补充:

维护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

(1)效率与公平关系: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

(2)分配与消费:

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有利于引导生产,扩大内需。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缩小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4)科学发展观:

维护社会公平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要求。

有利于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5)经济发展方式:

维护社会公平,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投资、出口与消费协调拉动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6)现实意义:

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体现,也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

(3)我国在收入分配方面实现社会公平的重大举措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了、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提高两个比重,实现两个同步。

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例:

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意义:

有利于理顺国家。

链接:

1.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p67财政收入

2.调整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

投资与收入,收入与消费(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

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拓展:

正确理解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

(1)初次分配是指在生产活动中,企业作为分配主体,将国民生产总值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分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关系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生产要素价格受市场供求影响,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税收进行调节和规范,不直接干预。

(2)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政府对收入要素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

主要通过税收、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转移支付等调节手段进行,重点调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职与退休人员之间的收入关系,防止收入差距过大,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

(3)在自由竞争、优胜劣汰、价格机制、利益驱动机制下,初次分配收入存在一定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也有助于提高效率,但如果分配中存在的问题过多,再分配很难纠正过来。

因此在初次分配中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十分重要。

(4)再分配具有社会公平功能,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就是要加大税收等经济杠杆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促进社会公平。

当然,再分配也要注意促进效率。

如果把再分配调节力度搞得过大,出现奖懒罚勤效应,就既会损害初次分配的公平性,从而也会损害效率,反过来影响再分配的调节能力和社会公平的功能。

只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促进效率与公平,才能促进国民收合理分配,最终既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再分配是指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实施的分配过程。

链接:

财政作用第一点即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们生活的物质保障;

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解。

④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在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公平。

⑤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促进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特别要发挥财政和税收在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方面的作用。

⑥生产决定分配,因而从根本上要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增加人们的收入

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命题点:

维护社会公平典例 (2012·新课标全国卷)2011年1月,R市以居住证制度取代暂住证制度,300余万生活在该市的流动人口告别“暂住”状态,在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12个方面开始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权益。

这一举措(  )①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 ②消除了收入再分配的差距 ③有利于协调城乡统筹发展 ④减少了城市管理支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题思路】②说法绝对,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不选;④在材料中没有涉及。

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材料中“300余万生活在该市的流动人口……在劳动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12个方面开始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权益”的措施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协调城乡统筹发展,①③入选;故选B项。

【参考答案】B

5.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1)效率和公平的含义

(2)提高效率,促进公平的原因

①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效率的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②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和我国国情决定的

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对公平的追求会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3)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二者具有一致性。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②二者又是一对矛盾。

效率和公平侧重的方面不同。

(4)如何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注重公平。

②具体措施:

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也要防止收入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2011.山东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争取农民收入实现更高增幅”是山东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

①提高经济效率,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③实行农产品政府定价政策,提高农民收入④增加货币发行量,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A

(2012.江苏卷)如图2所示,有利于实现社会结构由“金字

塔型“向“橄榄型”转变的措施是

①改革税制增加社会各阶层收入②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③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④逐步增加社会公共物品的供给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B

[2011·江苏卷]下图表示效率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横轴X代表收入差距,纵轴Y代表效率,原点O表示绝对的平均主义和绝对的低效率。

曲线表示效率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变化的情况。

该图表明(  )

①在X1之前,效率与收入差距成反方向变化 

②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效率会降低 

③收入差距扩大具有激励作用,效率将会提高 

④将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有助于保持较高的效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和意义。

从题干中图所示,可以看出,x1之前,效率与收入差距成正方向变化,故①表述不符合题意;适度的收入差距能提高效率,但是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效率会降低,故②④表述符合题意,③表述不符合题意。

拓展:

我国的分配制度、分配原则、分配政策之间的关系

(1)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我国的分配原则是兼顾效率与公平。

我国的分配政策是在坚持共同富裕目标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政府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等。

(2)我国目前的分配制度坚持了效率与公平原则。

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其个人收入都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挂钩,可以调动劳动者与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发展,体现了效率原则;同时,按劳分配中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生产要素投入的机会均等、规则平等,则是公平原则的体现。

(3)我国的分配政策坚持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既允许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通过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提高低收入的收入水平,将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化,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做到了兼顾效率与公平。

 

误区辨正

误区1:

按劳分配意味着等量劳动必然获得等量报酬。

(1)按劳分配并不意味着等量劳动会取得等量报酬。

一方面,因为个人劳动能力和单位时间内劳动的质量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因为劳动者的个人收入是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相联系的。

只有当企业能取得一定的效益时,劳动者的个人收入才有保障。

这就是目前不同企业的职工收入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

(2)按劳分配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的分配制度。

误区2:

按劳分配体现公平原则,其他分配方式体现效率原则。

辨正:

(1)按劳分配不仅体现了公平原则,而且也体现了效率原则。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就是效率原则的体现。

其他分配方式不仅体现效率原则,也体现公平原则。

生产要素投入的机会均等、规则平等,就是公平的体现。

(2)我国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这由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所有制结构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决定。

我国生产力水平低而且不平衡的状况,决定了我国必须实以公有制为主体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展的所有制结构。

误区3:

一切劳动收入都是合法的,一切非劳动收入都是非法的。

错误。

劳动收入中,有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取得的合法收入,也有通过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等手段而获得的非法收入;非劳动收入中,同样有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合法收入,也有通过贪污受贿、偷税漏税等方法获得的非法收入。

国家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

 合法的劳动收入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1合法的劳动收入:

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

②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按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管理等要素分配。

误区4:

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方式都是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

 工资、奖金和津贴

 平均分配

 福利

按生产要素分配

 技术、资本入股所得

.正确区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专题八国家财政

考纲概览

考向定位

复习策略

知识清单

1.财政收入的构成

(1)财政含义: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

(2)财政实现形式:

财政主要是通过国家预算的形式实现的。

财政的预算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财政

的决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

(3)财政本质:

一种收入分配关系。

财政是国家参与的社会分配。

(4)财政收入的构成:

税收、国有企业利润、债务和其他收入

①税收收入——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它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

)②利润收入:

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和国家参股企业的分红收入。

凭借获得收入。

③债务收入。

理论上计算,但统计部门统计的财政收入通常不包括债务收入④其他收入:

收费、罚款等。

2.财政与税收的关系

(1)税收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它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

(2)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及措施:

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1)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2)分配政策主要是指整个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按照怎样的比例进行分配的问题,分配过程必须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关系。

分配比例

影响

国家财政集中财富过多

企业和个人收入减少

不利于企业扩大再生产和个人购买力提高

国家财政集中财富过少

企业和个人收入增加

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降低财政的作用

(3)措施:

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4.财政支出

(1)含义

(2)构成:

①经济建设支出;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④社会保障支出;⑤债务支出。

5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

1财政收支平衡:

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2财政盈余

③财政赤字。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不同,财政赤字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不同。

国家应当根据具体情形,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促进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确保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6.财政的作用。

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表现:

①通过社会再分配缩小收入差距,改善民生

②促进教育公平

③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④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原因:

弥补市场配置资源的不足。

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单纯的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

表现:

①财政加强对能源、交通运输、邮电电信、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投资。

基础设施行业包括:

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

财政与基础设施行业关系:

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财政大力支持(风险较大、关系国计民生、老少边区。

);

有助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体现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点

②加大对“三农”的投资。

③对行政管理与国防投资。

④对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支出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①财政是宏观调控重要手段之一

②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的比较

扩张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

稳健的财政政策

实施条件

经济增长滞缓,一部分经济资源被利用,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

经济过热,经济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物价上涨时

经济平衡运行,没明显的通胀和通缩迹象

措施

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

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

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目的

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控制总需求、降低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

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较快增长

联系

国家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控制经济运行

【提示】发行国债属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因为国家发行国债目的在于弥补财

政赤字,增加支出,意味着国家财政向市场投放的货币量加大。

③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比较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含义不同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

内容不同

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等都属于财政政策

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都属于货币政策。

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制定主体不同

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

货币政策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制定的

联系

①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

②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经济严重萧条局面下,货币政策不明显,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有力。

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相反,因为改变税法需要时间,这就使财政政策不可能具备货币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及时性

【规律方法】判定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具体方法

判定依据

判定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