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急进高原卫生防护知识概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1410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急进高原卫生防护知识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论急进高原卫生防护知识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论急进高原卫生防护知识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论急进高原卫生防护知识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论急进高原卫生防护知识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论急进高原卫生防护知识概述.docx

《浅论急进高原卫生防护知识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急进高原卫生防护知识概述.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论急进高原卫生防护知识概述.docx

浅论急进高原卫生防护知识概述

浅论急进高原卫生防护知识概述

【摘要】  平原人进入高原后将面临因高原缺氧导致的急性高原病(AMS)的威胁,特别是由于急性重症高原病如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后果严重,更使人们对于进入高原地区心存恐惧,不敢涉足。

近年来高原地区的突发事件逐渐增加,大量人员从平原急进高原地区,因而在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准备中合理运用学科优势,系统介绍急进高原卫生防护知识,构建急性高原病预防体系,降低急进高原人群急性高原病发病率。

不仅有助于扩展人类活动空间,对于人类更好地征服和利用高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于我国高原地区的经济和军事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急性高原病;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玉树地震

  我国是世界上高原面积最大、海拔最高、居住人口最多的国家,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高山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1/6,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和新疆一带[1]。

上述地区是我国防御的重点,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战场,自青藏铁路2006年7月开通以来,高原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事业的兴旺,进入高原的人群成倍增长。

以重庆为例:

每隔一日均有火车从重庆开往拉萨,重庆机场也开通直飞拉萨、林芝的航班,平均每天进入西藏的人数2000人。

近年来高原上的突发事件增多,以的青海玉树地震为例,地震后全国各地共有5万名人员快速进到灾区进行抢险救灾,其中万为青海本省的救援力量,万为外省的救援力量,在救援人员中军人万余人,其中医护人员3032人。

但是当平原人快速进入高原后将面临因高原缺氧导致的急性高原病(acutemountaindisease,AMS)的威胁,特别是由于急性重症高原病如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后果严重,使人们对于进入高原地区心存恐惧,威胁急进高原人员的生命[2]。

因而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准备中,怎么合理运用资源优势,建立急性高原病的防治体系,降低急进高原人员急性高原病的发生率,不仅有助于扩展人类活动空间,对于人类更好地征服和利用高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于我国高原地区的经济和军事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此本文通过介绍急进高原卫生防护知识,系统介绍高原环境的特点,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高原病的主要临床特点及高原病的预防措施,全面提高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准备过程中急性高原病的认识水平。

  1高原环境的自然特点

  高原缺氧从海平面到10万米的高空,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均为21%。

然而,大气压力却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由此导致空气稀薄,因此氧气压力也随之降低。

所以,尽管氧气在大气中的相对比例没有变化,但由于空气稀薄,氧气的绝对量却变小了,由此导致了缺氧,海拔越高,机体缺氧越严重,在5000m地区氧含量只有海平面的一半[2]。

在讲座时一方面告诉参与者在高原必须面对缺氧,不能掉以轻心,另一方面鼓励参与者缺氧不能缺精神,一旦有任务时敢于参与,积极奉献。

  高原地区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海拔4000m地区常年平均气温只有10℃左右,人在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和肝脏等器官代谢增强,产热增加,维持体温。

缺氧和寒冷可使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循环阻力增大,心脏负荷加重。

对于已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可使原有疾病加重。

同时高原环境昼夜温差大,常有一日有四季的说法,很多时候都是早上起来穿棉衣,中午活动时穿衬衣。

正因为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人们很容易感冒。

因而在高原地区执行任务时根据气温变化随时添加衣物尤为重要,可以有效的预防感冒,提高劳动效能,降低急性高原病的发生。

  高原地区地质灾害频发高原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

雪崩,泥石流、地震等地质灾害。

高山狭谷地带每年3~4月均有雪崩现象,大的雪崩会造成人畜伤亡事故。

冬末春初特大暴风雪可见于藏北地区,帐篷及房屋可被压塌,草场被覆盖,致使人、畜伤亡,草料缺乏,交通中断,人员被困。

在西藏高山峡谷区6~9月雨季时,时有暴雨后山洪暴发。

高原地区地震也频发,近年来在林芝、墨脱、米林、易贡、拉萨、昌都、玉树、当雄等地区都发生过地震。

一旦这些高原地区发生严重的地质灾害需要大批救援人员,平原人从平原进入高原时首先做好自身对地质灾害的预防。

例如在高原行车时不要单车出行,最好以车队的方式出行。

在出行过程中针对高原地质灾害,带足食物、衣物、水等物质,针对有可能被困路上的特点,出门必须带上备用轮胎,铁锹、卫星电话等。

当车辆经过塌方区时应该停车观察仔细后方可前进,当车辆经过崎岖路段时必须减速慢行,当车辆通过冰雪等路段时必须带上防滑链才能前行,当车辆需要在野外露营时必须选择安全的地方。

  2高原环境对人体的主要影响因素

  高原环境有较多物理因素,其中对人体影响最大的是空气稀薄所造成的缺氧,人到高原环境会出现一些代偿性反应。

例如呼吸系统:

当高原环境的氧减少时,呼吸系统通过代偿,呼吸加深加快,增加机体的摄氧能力。

循环系统:

使心输出量增加,血流重新分布以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

神经系统:

轻度缺氧时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如情绪紧张、易激动、欣快感等,继而出现头痛、头晕、失眠、健忘等。

如若进入较高海拔则由兴奋转入抑制过程,表现嗜睡、神志淡漠、反应迟钝。

血液系统:

进入高原后还原血红蛋白浓度达到或超过50g/L时,可使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机体开始产生过多的红细胞以适应缺氧环境。

消化系统:

进驻高原后饭量可减少%~%,体重可明显下降。

快速进驻高原时的胃肠胀气、食物夹生影响进食量。

劳动能力:

平原人到高原后劳动能力都要降低,降低的程度与海拔高度、进入高原的速度和在高原的驻留时间等有关。

随着在高原驻留时间的延长,劳动能力逐渐恢复,但很难达到平原水平。

进入高原早期,如果进行剧烈运动可加重缺氧,容易诱发急性高原病,同时还可引起心脏损害。

一般来讲,快速进入高原一周以后,才能进行较剧烈的体力劳动。

即使在高原驻留较长时间后,劳动强度也应比平原适当降低。

通过了解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明白在高原地区容易出现心率加快、面色苍白、胃肠胀气、鼻出血、手足皲裂、口唇皲裂、肢端发冷、头痛、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症状。

当他们出现这些人体的代偿反应时,不应紧张,这些都是正常的高原反应[3]。

但是当出现剧烈头痛、且服用口服药均不能缓解,剧烈咳嗽,看事物出现重影,情绪发生改变等情况时,应该引起重视,及时向医务人员汇报,因为这些症状可能是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的早期表现,如果不及时救治,可能危及病人的生命。

  3常见高原病的自我诊断

  急性高原反应急性高原反应是指由平原进入高原或高原进入更高海拔高原后,机体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系列急性缺氧表现。

高原缺氧是发病的主要原因,也是最常见的高原病。

近年报道未习服人员乘飞机到达3600m左右地区的发病率为20%~50%不等,发病率通常与到高原的速度、方式、高度、到高原的季节、身体自身机能状态密切相关。

常见症状有头昏、头痛、心慌、气短、食欲减退、眩晕、鼻出血、手足发麻、手足抽搐、关节痛。

本病多在进入高原4~5小时后开始发病,48~72小时为发病高峰,到高原两周后较少患本病,返回平原后大多数患者多自愈。

  高原肺水肿高原肺水肿是一种急性重症高原病,起病急,进展快,危害大,救治不及时,可在较短的时间发展至昏迷和死亡。

高原肺水肿一般在4000m以上高度发病,也可在2500~3000m的高原发病。

初入高原人群高原肺水肿的发生率为1%~2%,救治不及时,死亡率可高达10%以上。

引起高原肺水肿的直接原因是缺氧,常见的诱因有寒冷、上呼吸道感染、过度体力活动、饮酒等。

高原肺水肿具有明显的个体易感性和再发倾向。

除具有急性高原反应的临床表现外,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剧烈咳嗽、咳白色或粉红色血性泡沫痰。

口唇、指甲、颜面发绀、呼吸极度困难,伴有感染者可有发热。

  高原脑水肿高原脑水肿是指急速进入高海拔地区,由于缺氧而引起严重的脑功能障碍、意识丧失,又称为高原昏迷。

高原脑水肿是急性高原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临床类型,其特点是起病急骤,病情危重,病死率高。

高原脑水肿多发生在海拔3700m以上地区,发病率约为%~2%。

上呼吸道感染、过度劳累、受寒以及大量饮酒,高原肺水肿,精神紧张等是诱发和加重高原脑水肿的因素。

高原脑水肿的典型症状是剧烈头痛和频繁的恶心呕吐,呕吐有时呈喷射状,部分病人出现欣快感、烦躁或表情淡漠,神态恍惚,嗜睡、昏睡、甚至昏迷[4]。

  通过给参与者介绍高原特发病的自我诊断要点,增加受试者对急性高原病的自我诊断、自我保健的水平,切实做到急性高原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急性高原病的发生。

  4高原病的自我预防

  药物预防对于受领高原地区突发事件任务的人员,采用药物预防急性高原病是一种最经济实惠、切实可行的方法。

多年实践表明在进入高原前4~7小时服用藏天露、高原安、西氏胶囊、红景天等能够明显改善缺氧的症状,降低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

  预适应训练针对有可能进入高原的人员,定期开展各种预适应训练,可以有效的降低急性高原病。

目前预适应的手段包括体能训练,低氧预适应训练、高氧预适应训练。

最切实可行的为体能训练,例如积极参加游泳、跑步等载氧运动,能够有效的降低进入高原后急性高原病的发生率。

同时可以针对拟进入高原人员开展低压舱训练,降低急性高原病的发生率。

通过在低压舱内自身体验缺氧前后的自身感受,认识到缺氧对机体的影响,通过亲自体验明白高原环境下生命指证的变化,消除进入高原的恐惧心理,提高机体的抗缺氧能力。

  进入高原前的心理和物资准备高原地区气温较低,进入高原时带足衣物,预防感冒切实预防高原病。

带足抗高原反应药物,例如红景天口服液、藏天路、高原康等。

同时针对高原常见病,带足感冒药、抗生素等。

在高原地区紫外线强,如果户外活动较多应该带上防晒霜、遮阳帽、墨镜等物品,预防晒伤。

积极消除进入高原前的恐惧心理和兴奋心理,以平常心勇敢的面对高原环境,能够有效的降低急性高原病的发生[5]。

  近年来高原地区突发事件明显增多,在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准备中合理运用学科优势,针对有可能受领急进高原任务的各类人员,通过健康教育介绍高原的环境特点、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高原病的主要临床表现、高原病的预防方法,积极参加各种预适应训练,构建有效的急性高原病防治体系,做到随时拉得出部队,部队随时能够上高原,官兵到高原后随时能够展开工作,更好的服务高原地区经济和国防建设。

【参考文献】

  [1]罗勇军,周其全,杨洪.针对高原任职需要,构建立体化高原军事医学教育体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12

(2):

154-155.

  [2]高钰琪.高原军事医学[M].重庆:

重庆出版社,2005:

1-4.

  [3]张西洲.部队进驻高原的卫生防护[J].人民军医,2008,51:

563-564.

  [4]周其全.高原防病手册[M].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32-40.

  [5]高钰琪.高原卫生防护手册[M].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34-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