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96063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点概述及真题解析文档格式.docx

◆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三、认识的发展规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区别: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

理性认识是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

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反映。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联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只承认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

只承认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

◆认识过程中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在认识活动中起指导、解释和预见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人的情感、意志等)在认识活动中则起到动力、引导和诱发的作用。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反复性:

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无限性:

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辩证的认识运动,充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四、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期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相互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真理和谬误

相互区别(含义不同),相互联系(相对立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至,符合,所以只有把主观和客观相联系的东西,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和客观相联系,所以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与价值

真理和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二者既区别又统一。

五、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

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2006年)

  

2.马克思说: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人的才能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2002年)

3.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2005年)

4.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

“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

”这位企业家回答说:

“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有效性B.客观规律性C.主体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2008年)

  5.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性B.绝对性C.客观实在性D.直接现实性(1995年)

  6.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一古训蕴涵的哲理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2006年)

  7.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999年)

  8.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995年)

  9.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1999年)

  10.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

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绝对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2009年)

  11.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1993年)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E.主从关系(1997年)

  2.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

“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

”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2008年)

  3.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

这一思想表明了

  A.知行不可分割B.知行合一C.知行相互促进

  D.行先知后  E.行难知易(2002年)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E.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2000年)

  5.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一切经验科学的概念和命题的真假在于能否由经验来证实

  B.数学和逻辑学的概念和命题来源于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

  C.认识是以抽象的概念、符号、公式等形式反映自然和社会

  D.认识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是实现主体正确反映客体的必要途径

  E.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1993年)

  6.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B.人类已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不断深化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E.现代科学手段在认识宇宙中有着巨大作用(1995年)

  7.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E.意识建构认识对象(2000年)

  8.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体现这种一致性的公式有

  A.个别——般——个别B.实践——认识——实践

  C.群众——领导——群众D.团结——批评——团结(2008年)

  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A.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B.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C.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无限循环

  D.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E.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1994年)

  10.真理具有

  A.具体性B.全面性C.过程性D.客观性

  E.普遍性(1994年)

  11.华罗庚生前曾说:

“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人类共同的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

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这段话对我们如何实现人的个人价值的教益是

  A.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是统一的

  B.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

  C.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归宿

  D.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个人生命的长短相一致(2009年)

  12.邓小平说:

“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

”这对我们实现思想理论创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它要求我们

  A.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B.打破一切理论的约束

  C.关注生活实践的需要D.尊重人民群众的诉求(2009年)

  三、分析题

  1.试从认识主体的含义和特征,阐述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怎样不断增强主体的认识能力。

(1998年)

  2.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

穆公问:

何马也?

九方皋答道:

是一匹黄色的公马。

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

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

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

伯乐答道: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

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千里之马。

  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

《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

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

结果:

他找到一只癞蛤蟆。

请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

  

(2)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2003年)

  3.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有何现实意义。

  (1999年)

  4.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

2十5=?

学生们疑惑不解。

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

2+5=?

同学们于是回答:

“等于7嘛!

”闻先生说:

“不错。

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

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

”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

闻先生指着画说:

“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

  

(1)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

  

(2)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2004年)

  5.试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评析下述观点:

  在科学活动中,为了客观公正地观察和分析事实材料,避免“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应当排除头脑中已有的理论认识和哲学的指导,使人们在观察中对一切已有的理论持“中立态度”。

(1996年)

  6.最近,四川省搞了一次“医患换位体验”活动,让医生以患者的身份挂号、排队、看病、拿药……结果,医生跑前跑后,既受累又受气。

一名全程体验了“患者”的医生感慨道:

“医生就像拿着个遥控器,把患者指挥得团团转,当患者确实很苦。

  美国医生爱德华•罗森邦行医50年,突然患上了喉癌,当他重新审视医学、医院和医生时,感慨地说:

“站在病床边和躺在病床上所看到的角度完全不同。

”他后来在《亲尝我自己的药方》一书中写道:

“如果我能从头来过的话,我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行医,很不幸的是,生命不给人这种重新来过的机会。

  多年前,有位年轻医生患上甲状腺病,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著名头颈外科专家屠规益为他主刀。

当手术结束时,屠教授低下身来说:

“对不起,让您受苦了!

”这是屠教授术后经常对病人说的一句话,虽然简短,却让这位年轻医生深感震撼。

  著名医学家裘法祖早年从医,曾在老师的带领下,为一名中年妇女进行开腹手术。

术后没几天,那名妇女就去世了。

经解剖发现,患者的死亡与手术并无关系。

当时,裘法祖的老师轻轻说了句,“她是4个孩子的妈妈”。

就是这句简单的话,让裘法祖至今念念不忘,他知道这句话包含了多少情感,懂得了医生的责任有多重大:

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根据人民日报有关文章整理)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医患换位体验”活动中蕴涵着何种哲理?

  

(2)从人的本质属性说明为什么“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3)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辩证法该如何对待和处理?

(2008年)

  7.成仿吾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

成仿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作家丁玲在未跟他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

“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

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是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

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许是庄重严肃之人;

他在黄埔军官学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气概;

他曾经跟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点张飞李逵式气质呢?

”后来,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想象的全错了”。

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

丁玲十分后悔:

“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

  另据老红军杨定华回忆说,在长征中见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装扮:

破旧的棉军衣,斜挎干粮袋,手持着一枝手杖。

杨定华说,成仿吾在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员。

有人说出他的名字,但谁也不知道他是文学家。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加以分析:

  

(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全错了”?

  

(2)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

(2007年)

  8.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

“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

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

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

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

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四种夸克。

有了第四种,就有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

”(见2000年5月2日《人民日报》)

  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2001年)

  9.材料1

  恩格斯指出:

  “就一切可能看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是更换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4卷

  材料2

  波普尔认为:

  “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检验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

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摘自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

  材料3

  正当相对论得到全世界的称誉时,爱因斯坦冷静地说:

  “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

”“从它推出的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须被抛弃。

  摘自《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

  请回答:

  

(1)材料1、2、3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上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比较材料1和2,指出恩格斯和波普尔对科学发展的不同认识。

  (3)参照材料2,简要评析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10.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

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

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10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

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

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他的见解:

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

旁人听来,此言有理。

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

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

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

这可能吗?

老兵解释道:

“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

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

”众人听后,无不服膺。

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

并举一例说明之。

(2006年)

  11.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从认识论上阐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一致性。

(1993年)

  12.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早年,梅兰芳与人合演《断桥》,也就是《白蛇传》,剧情是白娘子和许仙两个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梅兰芳在剧中饰演白娘子。

剧中,白娘子有一个动作就是面对负心的丈夫许仙追赶、跪在地上哀求她的时候,她爱恨交加、五味杂陈,就用一根手指头去戳许仙的脑门儿,不想,梅兰芳用力过大,跪在那里扮演许仙的演员毫无防备地向后仰去。

这是剧情里没有设计的动作,可能是梅兰芳入戏太深,把对许仙的恨全都聚集在了手指头上,才造成了这样的失误。

眼见许仙就要倒地,怎么办?

梅兰芳下意识地用双手去扶许仙。

许仙是被扶住了,没有倒下。

可梅兰芳马上意识到,我是白娘子,他是负心郎许仙,我去扶他不合常理,这戏不是演砸了吗?

大师到底是大师,梅兰芳随机应变,在扶住他的同时,又轻轻地推了他一下。

所以,剧情就由原来的一戳变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白娘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

这个动作,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演得出神入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从此,在以后的演出中,梅兰芳就沿用了这个动作,而且,其他剧种也都移植采用了这个动作处理,这个动作成了经典之作。

  由此可见,不仅在舞台上,在各行各业,在各个岗位,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失误和错误以后怎么去对待,怎么去处理。

处理不当,会酿成事故,导致全盘失败;

处理得当,能败中取胜,化腐朽为神奇。

  

(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

  (3)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

(2010年)

  1.【答案】A

  【解读】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的应用,属间接性试题。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讲过这句话。

他说:

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

这说明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因此,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