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1517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国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国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我国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docx

《我国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docx

我国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我国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运行单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上日程,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长期以来,地理、历史和政策等原因使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地理空间差异。

分析这种差异,协调县域经济发展对加快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崛起、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以及国家安全,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县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状况

  1、县域经济的区域空间差异。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03年东部10省市县域经济的GDP总和占全国县域经济GDP总量的%。

2005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东部地区占88个,东北地区占5个,中部地区占4个,西部地区占3个。

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问县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东部地区不但地区生产总值远远高于中西部,而且产业结构也明显高于中西部。

东部地区第一产业仅占地区总产值的%~%、中西部却在20%左右。

东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强力发展主要得益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而中西部地区第二、三产业在经济构成中所占的比重普遍低于东部。

多数县域存在工业基础薄弱,产品层次水平低、技术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低等问题,经济结构中农业不优、工业不强、特色不明、三产滞后。

  2、县域经济的区域内部差异。

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各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

2005年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人均GDP之比为:

:

1,远远超过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人均GDP之比:

:

1。

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测评出的中国中部百强县(市)结果,中国中部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

人口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800元:

分别是中部地区县域平,均数的倍、倍、倍、倍,而且中部百强县(市)在中部六省分布不均,区域内穷县和富县差距很大。

  二、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成因

  造成我国东、中、西各区域间与区域内部各地区间县域经济差异的原因有许多相似或相同之处,本文仅对我国东、中、西部区域间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原因进行分析。

  1、地理区位不同造成了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受区位因素的影响,任何两个区域在资源禀赋、要素结构、开发历史、对外经济交流、进入国际市场的方便程度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所获得的发展机遇就大不一样。

东部地区沿江临海,交通便捷,有利于物资、信息和人员之间的交流,而且人们思想解放、观念新颖,易接受新事物;大批的工业、商业、金融、港口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为东部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相比之下,中西地区深居内陆,交通闭塞,开发较晚,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教育人才匮乏,缺少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人们思想陈旧等等,都阻碍了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

  2、政策倾斜导致了县域经济的极化效应。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迭尔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过程的观点。

缪尔达尔认为最初的偏离产生的影响作用会使这种偏离得到强化,这一过程不仅不会自动地再回到均衡状态,反而会强化非均衡状态。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实施东部优先发展战略,希望通过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来带动中西地区经济,使全国的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

然而国家经济政策的倾斜使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迅速,中西部在东部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梯度差距却越来越明显。

市场的作用证明了缪尔达尔的观点,政策的倾斜加大了东部与中西部间的差距。

  3、市场经济发展强化了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生产要素的非同质性决定了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年轻的人促进了流入区域的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区域间经济、制度的落差形成了资金、人才大量聚集的以工业为主导结构的繁荣区域和资金、人才大量流失的以农业为主导结构的停滞区。

改革开放30年来,内资、外资大量流入东部,使东部县域经济迅猛膨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投入产出比较效益大幅提高。

反观中西部地区,知识精英外流、资金来源十分有限、创新能力很弱,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4、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加剧了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德国华裔学者何梦笔指出,政府间的竞争是现实存在的,在地方化格局的基础上冲国的政府体系实际上表现出竞争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制度竞争。

  扩大当地的资本形成规模是地方政府追求其公共收益目标以及自利目标的重要手段。

而我们知道,投资需求是由全社会储蓄供给总量构成的,进而实现资本形成规模的上限。

因此,从当地的利益来考虑,地方政府应尽量扩大投资需求,尽可能多地争取储蓄供给量,提高资本的形成规模,这样才符合其地区及其政府自身的经济与政治利益。

在各地区之间竞争的过程中,这一思路更加被强化了。

如果某一地区争取了较大的储蓄供给,形成了较大了投资需求,实现了较大的资本规模上限,随之而来的便是经济的较快增长,社会的快速发展,并且会强化后续的竞争力。

因此,地方政府会积极地处于增加社会储蓄供给,扩大资本形成规模的激烈竞争中。

  三、县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建议

  1、借助国家发展决策,激活中西部县域经济。

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先后实施了156项工程重点突破和三线基地建设——区域发展模式:

东部沿海改革开放,梯度发展——区域发展模式;西部大开发,缩小东西部差距——区域发展模式;东北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均衡发展——区域发展模式。

三线建设客观上改变了中国早期工业偏重沿海的局面,使中西部十分薄弱的工业有了历史性改观,为后来中西部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每一次区域发展宏观政策的出台都会改变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东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是充分利用了国家沿海改革开放政策的有力证明。

中西部地区要充分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机遇,利用好国家对中西地区的政策倾斜和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吸纳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释放区域内部发展潜能,内外结合增强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刺激效应,激活县域经济。

  2、弄4用区域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中西部地区面积广阔,从沿海到内陆、从热带到温带,地理环境各有特色,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又有着不同的区位条件,发展县域经济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选择不同角度,把特色产业做强、做大。

经济专家在总结全国百强县成功经验时指出:

成功的县(市)都非常注重产业培育,发展适合本地区经济特色的产业。

我国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县域经济的发展应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经济优势,既可以发展具有优势的工矿经济、旅游经济,也可以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使农业生产向品牌化、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转变,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3、工业化结合城镇化,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当前中西部地区多数县仍处于农业经济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缓慢,工业化任务远没有完成。

工业发展既要不断壮大工业经济规模,要借助外力、启动民力、挖掘潜力等,多渠道壮大县域工业经济实力;还要促进县域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企业,加快现代工业的发展,走跨越式发展道路,促进企业不断改革创新,开发有市场前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具有强竞争力的新产品。

  工业兴县要与城镇化相结合,加快县域中心镇的发展,大力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极,引导县域工业在中心城镇布局和发展。

从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指数测评的情况来看,在2004年度中国“千强镇”中,东部地区竞多达906个,其中江、浙、沪三省市共636个,占全国的近2/3。

这些“千强镇”基础设施好,企业多,综合实力强,既是各种生产要素聚集的结晶,亦是继续吸引各种要素的强大磁场。

而中西部地区很多县基本上没有形成像样的中心镇,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六省区竞无一镇进入“千强”。

与东部地区的“农村集镇化、集镇城市化”相比,中西部城镇化的水平还很低,加快城镇化步伐,增强中心镇对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走工业强县与城镇化相结合的道路,是促进中西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4、立足内源性经济,积极发展民营经济。

内陆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必须扩大开放,借力发展,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经济环境等各种因素的限制,招商引资的实施见效甚微。

所以,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不能单单重视招商引资,更重要的是立足自身的潜在资源,挖掘和培育优势,积极发展内源性经济。

内源性经济,是依靠本地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发展经济,推动当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由于资本、产业及市场的内生性,内源性经济与其本地的资源密切相关,对当地经济具有强带动性,是推动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30年改革实践证明,民营经济有其显着特征和独特优势,凡是县域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都非常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

可以说,没有民营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县域经济的今天。

越是实力强的县域经济,民营经济的比例就越高。

发展民营经济,首先要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