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第三版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1743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胞生物学第三版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细胞生物学第三版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细胞生物学第三版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细胞生物学第三版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细胞生物学第三版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细胞生物学第三版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细胞生物学第三版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细胞生物学第三版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细胞生物学第三版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细胞生物学第三版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细胞生物学第三版名词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细胞生物学第三版名词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细胞生物学第三版名词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细胞生物学第三版名词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细胞生物学第三版名词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细胞生物学第三版名词解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细胞生物学第三版名词解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细胞生物学第三版名词解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细胞生物学第三版名词解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细胞生物学第三版名词解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细胞生物学第三版名词解释.docx

《细胞生物学第三版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生物学第三版名词解释.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细胞生物学第三版名词解释.docx

细胞生物学第三版名词解释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266条)

A

1、癌基因(oncogene):

通常表示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的突变体,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使细胞的生长失去控制,并转变成癌细胞,故称癌基因。

2、氨酰-tRNA合成酶(aminoacyl-tRNAsynthetase):

将氨基酸和对应的tRNA的3’端进行共价连接形成氨酰一tRNA的酶。

不同的氨基酸被不同的氨酰一tRNA合成酶所识别。

3、暗反应(1ight-independentreaction):

光合作用中的另外一种反应,又称碳同化反应(carbon.Assimilationreaction)。

该反应利用光反应生成的ATP和NADPH中的能量,固定CO2生成糖类。

4、ABC超家族(ABCsuperfamily):

ABC(ATP-bindingcassette)超家族是一类ATP驱动的膜转运蛋白,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将多肽及多种小分子物质进行跨膜转运。

5、Apaf-1(apoptosisproteaseactivatingfactor):

线虫凋亡分子Ced4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同源蛋白,与细胞色素c结合后发生自身聚合,形成凋亡复合体。

招募Caspase-9的前体并使之活化,引起细胞凋亡。

6、ATP合酶(ATPsynthase):

位于线粒体内膜或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通过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催化ADP和无机磷合成ATP的酶,由F1头部和嵌入膜内的F0基都组成,也常见于细菌膜上。

B

1、白介素-1β转换酶(interleukin-lβconveningenzyme,ICE):

Caspase-1,Caspase家族成员之一,线虫Ced3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同源蛋白,催化白介素-lβ前体的剪切成熟过程。

2、半桥粒(hemidesmosome):

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的一种特化的黏着结构,将细胞黏附到基膜上。

3、胞间连丝(plasmodesma):

相邻植物细胞之间的联系通道,直接穿过两相邻细胞的细胞壁。

4、胞内体(endosome):

动物细胞内由膜包围的细胞器,其作用是转运由胞吞作用新摄取的物质到溶酶体被降解。

胞内体被认为是胞吞物质的主要分选站。

5、胞吐作用(exocytosis):

携带有内容物的膜泡与质膜融合,将内容物释放到胞外的过程。

6、胞吞作用(endocytosis):

通过质膜内陷形成膜泡,将细胞外或细胞质膜表面的物质包裹到膜泡内并转运到细胞内(胞饮和吞噬作用)。

7、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

分布于细胞外空问、由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和多糖所构成的网络结构,如胶原和蛋白聚糖等,在决定细胞形状和活性的过程中起着一种整合作用。

8、胞质动力蛋白(cytoplasmicdynein):

由多条肽链组成的巨型马达蛋白,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将膜泡或膜性细胞器等沿微管朝负极转运。

9、胞质分裂(cytokinesis):

细胞周期的一部分,在此期间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

10、表观遗传(epigenetics):

与核苷酸序列无关的调节基因表达的可遗传控制机制。

11、病毒粒子(virion):

单个病毒颗粒,通常由蛋白外壳和包裹在其内的遗传物质共同组成,仅能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广泛用于细胞生物学研究。

12、捕光复合体Ⅱ(1ight-harvestingcomplexⅡ,LHCⅡ):

位于光系统Ⅰ之外的色素蛋白复合物,含有大量天线色素为光系统Ⅱ(PSⅡ)收集光子。

13、Bcl-2(B-celllymphomagene2):

其基因编码产物是线虫抗凋亡蛋白Ced9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同源物。

该家族成员含有一个或者多个BH(Bcl-2hghomology)结构域,大多定位在线粒体膜上,或受信号刺激后转移到线粒体膜上,调控线粒体外膜通透性,促进或抑制细胞凋亡。

14、B淋巴细胞(Blymphoeytes,Bcell):

应答抗原刺激而发育和分化成浆细胞的淋巴细胞,它们产生抗原特异性抗体释放到血液中。

这类细胞在骨髓中成熟和分化。

C

1、糙面内质网(roughendoplasmicreticulum,rER):

附着有核糖体的内质网。

糙面内质网由许多扁平膜囊组成,主要功能包括合成分泌性蛋白、溶酶体蛋白、膜整合蛋白以及膜脂分子。

2、常染色质(euehromatin):

间期核中处于分散状态、压缩程度相对较低、着色较浅的染色质。

3、成囊体(phragmoplast):

在植物细胞中期赤道板相应位置上致密排列的物质。

由成簇交错的微管(与即将形成的细胞板垂直)和一些与其相连的电子致密物组成。

4、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celldeath,PCD):

是受到严格的基因调控、程序性的细胞死亡形式。

对生物体的正常发育、自稳态平衡及多种病理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5、初生壁(primarywall):

生长中的植物细胞壁,具有可伸展性。

6、次生璧(secondarywall):

在大多数成熟植物细胞中发现的较厚的细胞壁。

7、粗肌丝(thickfilament):

组成肌节的两种特征性纤维之一,主要由肌球蛋白构成。

在横切面上粗肌丝被呈六角形排列的6根细肌丝所包围。

8、Caspase蛋白酶(cysteineasparticacicspecificprotease):

一组结构类似、与细胞凋亡有关的蛋白酶家族。

其活性位点包括半胱氨酸,特异地裂解靶蛋白天冬氨酸残基后的肽键,负责选择性地裂解蛋白质。

使靶蛋白失活或活化。

9、Caspase活化的DNA酶(CaspaseactivatedDNase。

CAD):

通常状况下与其抑制因子ICAD结合在一起,处于失活状态。

细胞凋亡程序启动后,活化的Caspase-3降解ICAD,使CAD释放出来并在核小体间切割DNA,形成间隔200bp或其倍数的DNA片段。

10、Caspase募集结构域(Caspaserecruitmentdomain,CARD):

存在于凋亡起始Caspase-2和9。

以及凋亡相关接头蛋白分子中,通过结构域之间的聚合,Caspase能够彼此结合或与接头蛋白结合,被招募到上游信号复合物中活化。

D

1、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antibody):

来自单个细胞克隆所分泌的抗体分子。

2、胆固醇(cholesterol):

动物细胞内的一种固醇类物质,占细胞质膜中脂质物质的半数以上。

膜内胆固醇相对含量的高低可以影响膜的流动性。

3、蛋白激酶(proteinkinase):

将磷酸基团转移到其他蛋白质上的酶,通常对其他蛋白质的活性具有调节作用。

4、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C):

一类多功能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可磷酸化多种不同的蛋白质底物。

5、蛋白聚糖(proteoglycan):

由一个核心蛋白分子与多个糖胺聚糖链组装而成的蛋白-多糖复合物。

蛋白聚糖可吸附大量水分子形成一个多孔的亲水性凝胶,赋予组织抗压特性。

6、蛋白酶体(proteasome):

在细胞质基质中降解被泛素标记蛋白质的大分子蛋白复合体。

7、蛋白质分选(proteinsorting):

依靠蛋白质自身信号序列,从蛋白质起始合成部位转运到其功能发挥部位的过程。

蛋白质分选不仅保证了蛋白质的正确定位,也保证了蛋白质的生物学活性。

8、灯刷染色体(1ampbrushchromosome):

较普遍存在于鱼类、两栖类等动物的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双线期,由具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环形成类似灯刷的特殊巨大染色体。

9、第二信使(secondmessenger):

第一信使分子(激素或其他配体)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在细胞内产生或释放到细胞内的小分子物质,如cAMP,IP3,Ca2+等,有助于信号向胞内进行传递。

10、电化学梯度(electrochemicalgradient):

电荷和溶质浓度总的差异,决定物质在两个区域之间的运动扩散能力。

11、电子传递链(electron-transportchain):

膜上一系列由电子载体组成的电子传递途径。

这些电子载体接受高能电子,并在传递过程中逐步降低电子的能量,最终将释放的能量用于合成ATP或以其他能量形式储存。

12、凋亡复合体(apoptosome):

凋亡分子Apaf-l与细胞色素c形成的复合体,相对分子质量为(700~1400)×103,细胞质中Caspase-9的前体被招募到复合体上并发生自身切割活化,引起细胞凋亡。

13、凋亡小体(apoptoticbody):

细胞凋亡过程中断裂的DNA或染色质与细胞其他内含物一起被反折的细胞质膜包裹,形成的圆形小体。

凋亡小体被邻近细胞识别并吞噬。

14、动粒(kinetochore):

位于着丝粒外表面、由蛋白质形成的结构,是纺锤体微管的附着位点。

15、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

在神经元或肌细胞质膜上产生的一种快速、短暂、自我传播的电信号。

动作电位或者神经冲动是神经系统通讯的基础。

16、端粒(telomere):

位于染色体末端的重复序列,对染色体结构稳定、末端复制等有重要作用。

端粒常在每条染色体末端形成一顶“帽子”结构。

17、端粒酶(telomerase):

含有RNA的反转录酶,能以自身RNA为模板,对DNA端粒序列进行延长而解决线性染色体末端复制问题。

18、多聚核糖体(polyribosome,polysome):

由多个甚至几十个核糖体串联在一条mRNA分子上进行肽链合成的核糖体与mRNA的聚合体。

19、多线染色体(polytenechromosome):

染色体DNA经多次复制而不分开、呈规则并排的巨大染色体,昆虫中的巨大染色体形态特征最为典型。

20、DNA梯带(DNAladder):

凋亡细胞的DNA由于在核小体间发生断裂,产生200bp及其整数倍的片段,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呈现出的梯状条带。

21、DNA微阵列(DNAmicroassay):

将来源已知的不同基因DNA有序地点样在玻璃片上,再将其与荧光标记的cDNAs一起温育杂交。

以测定点样基因的表达水平。

22、DNA肿瘤病毒(DNAtumorviruse):

能感染脊椎动物细胞,并使其转变成癌细胞的病毒。

成熟病毒颗粒中含有DNA。

F

1、反面高尔基体管网状结构(transGolginetwork,TGN):

处于高尔基体反面的管网状结构,主要功能是负责对蛋白质进行分选,并定向将蛋白质转运到细胞内或细胞外的最终位置。

2、反转录转座子(retrotransposons):

对其移动需要反转录酶的转座元件。

3、泛素(ubiquitin):

真核细胞中高度保守的小分子蛋白,与要降解的蛋白质的赖氨酸残基共价连接,指导蛋白质在蛋白酶体中进行降解。

4、泛素依赖性降解途径(ubiquitin·dependentpathway):

在E1、E2、E3三种酶的催化下,通过一系列级联反应将泛素连接到靶蛋白上,最后由26S蛋白酶体特异性识别被泛素化的底物并将其降解,同时释放出泛素单体以备循环利用。

5、放射白显影技术(autoradiography):

通过检测放射性标记物质在细胞内的定位来观察某一特定生化反应过程的技术。

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组织切片上涂一薄层感光乳胶,乳胶经组织发出的射线曝光、显影,在显微镜下通过观察银颗粒定位,可以获知细胞中有放射性信号的位点。

6、非循环光合磷酸化(noncyclicphotophosphorylation):

在光合作用光反应中形成ATP的过程,其中电子从H2O分子到NADP+呈线性传递。

7、分辨率(1imitofresolution):

显微镜能区分开两个质点间的最小距离,公式为D=0.61λ/[Nsin(α/2)]。

其中D是样品中可以被分辨开来的两质点问的最小距离,λ是照射光的波长,N是介质的折射率,α代表透镜的镜口角,与透镜孔径大小直接相关。

8、分泌途径(secretorypathway):

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到细胞表面、溶酶体或植物细胞液泡等的物质分泌路径。

其中涉及分泌物的合成、修饰和分泌物外排等过程。

该过程包括组成型分泌和可调控型分泌。

9、分子伴侣(chaperone,molecularchaperon):

一种与其他多肽或蛋白质结合的蛋白质,以防止蛋白质错误折叠、变性或聚集沉淀,对蛋白质的正确折叠、组装以及跨膜转运有意义。

10、分子开关(molecularswitch):

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通过结合GTP与水解GTP,或者通过蛋白质磷酸化与去磷酸化而开启或关闭蛋白质的活性。

11、封闭连接(occludingjunction):

将相邻上皮细胞的质膜紧密地连接在一起,阻止溶液中的小分子沿细胞间隙从细胞一侧渗透到另一侧。

紧密连接是这种连接的典型代表。

12、负染色(negtivestaining):

用重金属盐对电镜样品进行染色的技术,使得重金属盐沉积在样品周围,而样品不被染色,从而衬托出样品的精细结构。

G

1、钙泵(calciumpump,Ca2+-ATPase):

在肌细胞的肌质网膜上含量丰富的跨膜转运蛋白,属于P型泵,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将Ca2+从细胞质基质泵到肌质网内。

2、钙黏蛋白(cadherin):

介导Ca2+依赖性的细胞与细胞间黏着的相关糖蛋白家族成员。

3、钙调蛋白(calmodulin):

一种高度保守、广泛分布的小分子Ca2+结合蛋白,参与许多Ca2+依赖性的生理反应与信号转导。

每个钙调蛋白分子有4个钙离子结合位点。

4、甘露糖-6-磷酸(mannose-6-phosphate,M6P):

溶酶体酶的寡糖链甘露糖残基被磷酸化形成的一个分选标记。

5、干细胞(stemcell):

分化程度相对较低、具有不断增殖和分化能力的细胞。

6、高尔基复合体(Golgicomplex):

一种由管网结构和多个膜囊组成的极性细胞器,主要功能是对ER转运来的脂分子及蛋白质进行加工、修饰以及分选。

7、共聚焦扫描显徽镜(confocalsanningmicroscope):

用聚焦极好的激光束对样品单一景深的层面进行快速扫描,从而获得“光学切片”效果的显微镜。

8、光反应(1ight-dependentreaction):

构成光合作用的两种反应之一。

该反应将吸收的太阳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ATP和NADPH中。

9、光面内质网(smoothendoplasmicreticulum.sER):

没有附着核糖体的内质网部分。

光面内质网呈分支管状,功能包括类固醇激素的合成、有机物的解毒、将葡萄糖-6-磷酸迅速转化成葡萄糖以及Ca2+的储存等。

10、光系统(photosystem):

在光合作用中能够利用光能并将其转变成其他能量形式的多聚蛋白复合体。

11、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

真核细胞中含多种活性酶的细胞器。

利用分子氧氧化有机物。

12、G1期:

在细胞周期中从有丝分裂结束至DNA复制开始之间的间隔时期。

13、G2期:

在细胞周期中从DNA复制结束至M期开始之间的间隔时期。

14、G蛋白(Gprotein):

GTP结合蛋白,具有GTPase活性,以分子开关的形式通过结合或水解GTP调节自身活性。

有三体和单体G蛋白两大家族。

15、G蛋白耦联受体(Gprotein-coupledreceptor):

一类在质膜上7次跨膜的受体。

配体与特异性受体的结合,导致受体的构象改变,与G蛋白亲和力也随之增加,从而通过G蛋白的耦联向下游传递信号。

H

1、核被膜(nuclearenvelope):

真核细胞内细胞质与细胞核之间由双层膜构成,分别称外核膜与内核膜。

双层核膜上镶嵌有核孔复合体,能选择性地运输核内外物质。

2、核基质(nuclearmatrix):

细胞核内抗抽提的不溶性纤维网状结构。

3、核孔复合体(nuclearporecomplex,NPC):

镶嵌在内外核膜上的篮状复合体结构。

主要由胞质环、核质环、核篮等结构域组成,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4、核酶(ribozyme):

具有催化作用的RNA分子。

5、核内小RNA(smallnuclearRNA,snRNA):

RNA加工过程中所必需的小分子RNA(90~300bp),它们在细胞核中起作用。

6、核内小核糖核蛋白颗粒(snRNPs):

剪接体中各种核糖核蛋白颗粒。

因其由snRNAs与特异蛋白质结合而组成,故称snRNPs。

7、核仁(nucleolus):

细胞核内rRNA转录及加工产生核糖体亚基的结构,其构成包括纤维中心、致密纤维组分和颗粒组分。

8、核糖体(ribosome):

由数种rRNA和50多种核糖体蛋白组成的大分子复合物,具有一个大亚基和一个小亚基,是蛋白质合成的地方。

9、核纤层(nuclearlamina):

位于核膜内侧,由核纤层蛋白组成的纤维状网络结构。

10、核小体(nucleosome):

由DNA和组蛋白形成的染色质基本结构单位。

每个核小体由147bp的DNA缠绕组蛋白八聚体近两圈形成。

核小体核心颗粒之间通过60bp左右的连接DNA相连。

11、核型(karyotype):

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包括染色体数目、大小、形态特征的总和。

12、后期(anaphase):

有丝分裂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并产生向极运动的时段,由后期A(anaphaseA)及后期B(anaphaseB)组成。

后期A是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拉向两极的向极运动,后期B是纺锤体两极进一步远离。

13、后期促进复合体(anaphase-promotingcomplex,APC):

泛素连接酶,通过泛素依赖性蛋白降解途径,降解参与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的蛋白质,使细胞从中期向后期转换。

14、化学渗透学说(chemiosmosis):

氧化磷酸化的耦联机制。

电子经电子传递链传递后,形成跨线粒体内膜的质子动力势,用以驱动ATP合成酶合成ATP。

15、环式光合磷酸化(cyclicphotophosphorylation):

叶绿体通过光系统Ⅱ,而不依赖于光系统Ⅰ,进行的ATP生成过程。

16、Hayflick界限(Hayflicklimit):

正常的体外培养的细胞寿命不是无限的,而只能进行有限次数(约50次)的增殖。

由美国生物学家LeonardHayflick提出。

J

1、肌动蛋白结合蛋白(actin-bindingprotein):

与肌动蛋白单体或肌动蛋白丝结合的蛋白,对微丝的组装、物理性质及其功能具有调控作用。

2、肌节(sarcomere):

肌原纤维的收缩单元,主要由粗肌丝和细肌丝组成。

由于它们具有带状与条纹状图案,从而使得骨骼肌细胞呈现出横纹状外观。

3、肌纤维(musclefiber):

一个骨骼肌细胞,内含丰富的肌原纤维,具有多个细胞核,外形呈纤维状。

4、肌质网(sarcoplasmicreticulum):

肌细胞中的光面内质网,储存有高浓度的Ca2+。

5、基(底)膜(basementmembrane,basallamina):

一薄层胞外基质,厚50~200nm,将上皮组织、肌细胞或脂肪细胞与结缔组织分隔开来。

6、基粒(grana):

叶绿体中类囊体堆叠有序的排列形式。

7、基因组(genome):

每种生物的全部遗传信息,相当于该物种单倍染色体组所有的DNA。

8、间期(interphase):

细胞周期中细胞分裂期之间的时期。

9、间隙莲接(gapjunction):

在动物细胞问专司细胞间通信的连接方式。

相邻细胞质膜上的两个连接子对接形成中空的完整的间隙连接结构,以利于小分子通过。

10、兼性异染色质(facultativeheterochromatin):

在有机体生命的某一特定阶段,发生特异性失活的染色质。

11、检验点(checkpoint):

细胞周期的调控点,检验细胞从一个周期时相进入下一个时相的条件是否适合。

12、减数分裂(meiosis):

染色体DNA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使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形式。

产生的子细胞只含有母细胞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

是真核生物形成成熟生殖细胞的分裂方式。

13、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immunofluoreseence):

由直接免疫荧光技术衍生而来。

即不带荧光标记的第一抗体与相应抗原孵育形成复合物后,再用荧光标记的第二抗体识别第一抗体,从而显示抗原所在位置。

14、浆细胞(plasmacell):

由B淋巴细胞发育而来的终端分化细胞,可以合成和分泌抗体。

15、胶原(collagen):

一类纤维状的糖蛋白分子家族,具有较强的抗张力作用。

参与胞外基质的构建。

16、酵母人工染色体(yeastartificialchromosome,YAC):

由正常酵母染色体改造而成的克隆载体。

其中包含了染色体复制以及向子细胞平均分配等过程所需要的相关元件,同时还含有筛选基因,YAC可以容纳高达几百kb的DNA插入片段。

17、结构异染色质(constitutiveheterchromatin):

在细胞的所有时期均保持凝聚状态的染色质。

主要由高度重复序列DNA构成。

18、结合变构模型(bindingchangemodel):

利用质子动力势驱动ATP合成酶构象发生改变,将ADP和无机磷合成ATP的模型。

19、紧密连接(tightjunction):

上皮细胞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封闭连接,阻止可溶性物质从上皮细胞层一侧扩散到另一侧,形成渗透屏障,起重要的封闭作用,也形成了上皮细胞质膜蛋白与膜脂分子侧向扩散的屏障,维持了上皮细胞的极性。

20、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

可兴奋细胞在其不受外来刺激时测得的膜电位差。

K

1、抗体(antibody):

一种免疫球蛋白,由B淋巴细胞衍生而来的浆细胞分泌所产生。

它们识别并结合相应抗原(外源物质或病原体),从而促进外来物的失活或者导致病原体被吞噬、裂解。

2、抗原(antigen):

所有被免疫系统识别为外源性的物质。

3、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APC):

将蛋白质抗原片段呈递在细胞表面的细胞。

这些抗原片段由抗原蛋白水解后产生,它们与主要组织性抗原复合体(MHC)结合后一起呈递到细胞表面。

4、孔蛋白(porin):

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外膜上的整合膜蛋白,形成非选择性的通道。

5、跨细胞转运(transcytosis):

以胞吞作用从细胞的一侧摄取物质,形成膜泡在细胞内运输,并以胞吐作用从细胞的另一侧释放出去的膜泡转运方式。

L

1、类病毒(viroid):

是目前已知最小的可传染的致病因子。

仅由一个裸露的环状的RNA分子构成,侵入宿主细胞后能自我复制。

2、类囊体(thylakoids):

叶绿体内的扁平膜囊,在光合作用中,是光反应的功能位点。

3、冷冻断裂复型(freezefracturereplica):

样品组织冷冻后,用刀口撞击,使样品沿阻力最小的面断裂(通常在脂双层两小叶之间发生断裂),产生两个断裂面,用金属喷镀获得裂面的投影复制品,用于电子显微镜分析。

4、冷冻蚀刻技术(freeze-etchtechnique):

样品经冷冻断裂后,在真空中短暂暴露,使断裂面上的一层薄冰升华,暴露出蚀刻面,以便在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5、离子通道(ionchannel):

只允许特定离子顺着电化学梯度通过其亲水性通道的跨膜蛋白。

6、连接子(connexon):

间隙连接中由连接蛋白(connexin)在质膜内簇集形成的多亚基复合体。

每个连接子由6个连接蛋白亚基环形排列而成,中间形成一直径约1.5nm的通道。

7、联会(synapsis):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彼此配对的过程。

8、联会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