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82105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doc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doc

建立平等而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没有和谐的教育工作,就不可能达到和谐的发展。

二十一世纪的新形式下的师生关系应是什么样的呢?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教师深刻思考的问题。

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就要营造出新的平等而和谐的师生关系,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育的本身是包括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

倘若教师缺少真诚缺少爱,那么,无论多高明的教师,他的教育措施、教学安排也会失败的。

教育心理学上讲:

调动学生积极性不仅取决于教师的责任心和教育能力,也取决于教师的真诚,取决于教师热爱学生。

如果我们自子课讲的确绘声绘色而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缺乏真诚,那么势必会造成这样的结:

不管你有多深的学识,不管你的教案写的多完美,也不管你的教学程序安排的多精当,学生不买你的帐,你的教学效果仍然等于零。

看来,真诚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

教师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要和他们肝胆相照,要和他们成为知心的朋友,要尊重和理解他们。

只有这样,我们的知识,我们的教学方法才有用武之地,才会显示出异样的光彩。

作为一名多年的教师,我们应始终恪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这个信条,踏踏实实的工作,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无论多么寡言、腼腆和平庸以至于淘气玩劣的学生,在心灵深处都珍藏着为人民利益而英勇献身的愿望。

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创造良好环境,爱护、培育这种愿望,并早日化为行动。

教师应该怎样看待学生?

这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严肃课题。

教师不仅应该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更应成为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因此,教师就必须研究分析青少年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入情入理的进行启发、诱导和转化工作,使他们生来就有的“一棵能生长出个人爱好和能力的茁壮幼芽的种子”开花、结果。

这一切的前提是:

对待他们要像对待公民和同志那样,了解、尊重他们享受快乐的权利和所应履行的义务。

在我教过的班中,曾有一个这样的学生,他聪明、喜欢琢磨一些事物,但就是有懒惰思想,不爱写作业,耍小聪明。

同学中他的威信也不高。

这样一个孩子,长此以往下去,将来的学业可想而知,就是想耍小聪明也耍不出来。

于是我找他多次谈心,讲清利害关系,告诉这样下去是非常有害于他的,同时号召全班同学热心帮助他,肯定他的点滴进步,使他在学习等各方面逐步走上正轨。

当然,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还有相当一些人受某些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维护“师承”的训条,无视当代青少年的特点和要求,伤害他们的自尊,抹杀他们的特长,摧残他们的个性。

这就很可能会贻误他们的将来。

讽刺挖苦学生,动辄轰出教室,以“解气”为目的而向家长告状,变相体罚,不乏其人。

在教学上,搞疲劳战术或轰炸战术,更是大有人在。

学生以学习为痛苦,由此造成厌恶学习甚至厌恶生活的心理。

对学生来讲,最好的老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老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者的那种老师。

长期积累的师道尊严与教师的权威在学生和教师的意识中、行为中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

课堂上师生关系的和谐与融洽是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

教师要设法走进学生的心中,与他们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分担挫折后的痛苦。

教师应有意识的将“教育者的面目”乔装打扮一番,不要动不动就在学生面前摆出教育者的尊严,使学生明显的感觉到自己是被教育者,从而产生畏惧心理。

课堂上,学生可以直言不讳的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并展开讨论,教师应以温和商量的语气向学生提出学习活动的建议,以取得班上大多数同学的共识,并能随时征询学生的意见,尽可能采纳其中合理的部分,对不能采纳的给予答复,取得学生的理解。

对于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如:

纪律问题等,也应以建议方式出现,而不是命令式或指责式。

学生渴求“理解”,我们就应用理解的态度去对待他们当中存在的一些现象。

学生希望“爱护”,我们就应从爱护方面出发,正确对待他们的弱点,如:

幼稚,冷热病、耍小聪明等。

只有尊重信任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资格。

“和谐是一种美”,如果我们有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使学生乐学、爱学,不再把学习当作负担,则达到了我们工作的最终目标。

加强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研究

崔各庄小学

沈志文

2001、5

在自然教学中,除了注意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外,我们还应注意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学自然的教学要求之一是:

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制作、栽培、饲养等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启发他们的创造精神。

从近年来国内基础教育的改革来看,着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不满足于只向学生传授结论性的知识。

在这样的形势下,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势在必行。

在自然教学中怎样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1、创造一个鼓励创造的学习环境。

教学中在精神方面需要形成一种自由的心理气氛,使学生感到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心理自由,使学生自由的思索、想象、选择和做出决定;在物质方面,必须提供材料和时间,保证其创造活动的可能性,就是在教学中要安排探索、创造的时间,与此同时,还必须提供实验的用具,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例如:

为了巩固对磁铁性质的认识,提供了磁铁和玩具小车,让学生设计“磁控小车”,利用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作为“动力”,使小车前进或后退。

实践证明,不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学生的设计创造热情都很高,积极思维,努力创造,教学效果就回很显著。

在设计、创造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意鼓励学生的创造行为,对答到预期目标有困难的学生,也要鼓励他们继续尝试,以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

2、注意创造性思维训练。

创造活动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其性质来说,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综合,心理学家一般把创造力看作是发散思维能力。

因此,世界各国把培养发散思维作为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方面。

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我觉得应注意培养从“一”向“多”的转化能力与逆向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从“一”向“多”的能力。

在教学中,经常向学生提出一些没有唯一的、固定的、现成答案的发散性问题让学生思考,从“一”向“多”转化,例如:

区别清水和食盐水的方法,除大多数学生都知道的尝味道、蒸发等方法外,启发学生想出其他的方法,比如浮力、比重量、比导电力等。

例如:

水有哪些用途?

过去学生的举例只局限于生活方面,而且不够流畅、灵活。

通过发散性思维训练,学生能说出二十余类几十种用途:

饮食(沏茶、做饭),洗涤(洗菜、洗衣),取暖(热水袋、暖气),水发食品(海带、笋干),玩具(水枪、水鸟叫),文具(各种墨水、胶水),绘画(水彩画、水墨画),医用(注射用蒸馏水),体育(游泳、划船),印染(印花、染布),冷却(磨刀、轧钢),动力(水轮机、蒸汽轮机),运输(航运、木排),建筑(制砖、混凝土),养殖(鱼缸、鱼塘),消防(灭火),浮力(打捞沉船),溶解(盐、糖),制冰(冷藏),水力采煤,灌溉农田,武器(水雷、鱼雷),以及洒水车、喷泉、加湿器、万吨水压机等。

从“一”向“多”的转化,既扩大了知识的信息量,又开拓了思路。

(2)培养“倒过来想”的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属于辨证思维,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

在教学中,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去诱导学生获得新知识,巩固新知识。

如:

水受热会变成水蒸气,那水蒸气受冷会不会变成水?

如果能,需要怎样的条件?

水蒸气能不能直接变成冰?

如果能,需要怎样的条件?

通过逆向思维训练,同样也能扩大信息量和开拓思路。

(3)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是学习间接知识,,这就是书本知识。

书本知识不和学生自己的直接知识结合起来,只能是一种片面的知识。

教师要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必须把课文内容讲清楚,使学生真正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同时,教师又要重视教学实践,如练习、实验、参观等。

这些教学实践活动,有的可以作为传授书本知识和验证书本知识的手段,有的可以用来解决问题。

例如:

学习磁铁的性质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再上升为理性认识。

学生掌握了磁铁性质的知识以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如:

判明一块磁铁的极性,如何快速的捡出落在木屑中的铁钉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可以表明学生对书本知识掌握得是否牢固,理解得是否深刻。

只有在对书本知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克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设想材料进行观察和实验,去创造掌握知识的方法。

这种探索是十分可贵的,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能掌握科学的能力和态度。

培养学生具有创造精神,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要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教师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仅要有所任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相关的其他领域的知识,还要有合理的智能结构,如自学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等。

此外,教师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热爱创造活动。

教师必须具有创造性,热爱创造活动,并在教学中把它充分发挥出来,能创造性的备课、授课。

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保护学生的创造热情。

强烈追求新知。

科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求知欲是由不断探索新知识的教师培养的,教师创造活动的动机和求知欲强,学生的创造活动就旺盛。

师生共同探索。

在进行创造性活动中,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如何去想、怎样去做,而是倡导合作,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索,使班级内充满和谐的、理解的、宽容的、温暖的气氛。

应该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去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启迪学生的思路,并引导学生自己作出判断。

创造性评价。

要鼓励创造性的发现,对学生提出的有创造价值的问题,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对学生发挥出来的创造力感到由衷的喜悦和自豪,并加以高度赞扬。

而对某些不成功的创造,在进行评价时,不要纠缠于错误和缺点上,要肯定其创造精神,重视创造过程。

评价要有针对性,通过积极评价,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创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