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2289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2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中试题

定远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卷

高一化学

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卷上

第I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25题,共计50分)

1.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元素种类最多的族是第Ⅷ族

B.第ⅠA族金属元素单质均能与水反应

C.第ⅡA族中无非金属元素

D.金属元素的种类比非金属元素多

2.下列各组分子中,都属于含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的是(  )

A.CO2H2SB.NH3HCl    C.P4CCl4    D.C2H4   CH4

3.已知元素X、Y的核电荷数分别是a和b,它们的离子Xm+和Yn-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

A.a=b+m+nB.a=b-m+nC.a=b+m-nD.a=b-m-n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含金属元素的离子可能是阴离子

B.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能含有离子键

C.化合物中所含化学键断裂时,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D.用坩埚钳夹住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融化的铝并不滴落

5.向盛有硫酸铜水溶液的试管里加入氨水,首先形成难溶物,继续添加氨水,难溶物溶解得到深蓝色的透明溶液.下列对此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后溶液中不存在任何沉淀,所以反应前后Cu2+的浓度不变

B.沉淀溶解后,将生成深蓝色的配合离子[Cu(NH3)4]2+

C.向反应后的溶液加入乙醇,溶液没有发生变化

D.在[Cu(NH3)4]2+离子中,Cu2+提供孤电子对,NH3提供空轨道

6.改变外界条件可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针对H2(g)+I2(g)⇌2HI(g),其中能使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的是()

①增加反应物浓度②增大气体的压强③升高体系的温度④使用催化剂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已知NO2和N2O4可以相互转化:

2NO2(g)⇌N2O4(g)△H<0.在恒温条件下将一定量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通入一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反应物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的两条曲线,X表示N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B.前10min内用v(N2O4)=0.02mol/(L•min)

C.25min时,NO2转变为N2O4的反应速率增大,其原   因是将密闭容器的体积缩小为1L

D.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1.11L/mol

8.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A.反应A(s)⇌2B(g)+C(g),当C的体积分数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B.将钢闸门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可防止钢闸门腐蚀

C.用FeS为沉淀剂除去废水中的Hg2+:

FeS(s)+Hg2+(aq)═HgS(s)+Fe2+(aq)

D.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加快反应速率,因此可用浓硫酸与铁反应增大生成氢气的速率

9.一定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A(g)+3B(g)

2C(g),则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A.C生成的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

B.单位时间生成nmolA同时生成3nmolB

C.A、B、C的浓度相等

D.A、B、C的分子数比为1:

2:

3

10.一定温度下,1molX和nmolY在体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X(g)+Y(g)

2Z(g)+M(s),5min后达到平衡,此时生成2amolZ。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X表示此反应的反应速率是0.1amol·L-1·min-1

B.当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向平衡后的体系中加入1molM,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向上述平衡体系中再充入1molX,v正增大,v逆减小,平衡正向移动

11.已知化学反应A2(g)+B2(g)===2AB(g)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每生成2molAB吸收bkJ热量

B.该反应热ΔH=(b-a)kJ·mol-1

C.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D.断裂1molA—A和1molB—B键放出akJ能量

12.短周期元素A、B、C、D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B、D同主族且能形成两种常见的化合物,B、D质子数之和是C质子数的2倍。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比较:

A

B.A的氢化物沸点高于B的氢化物

C.D的氢化物比B的氢化物稳定性弱

D.短周期所有元素中,C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最强

13.一定条件下,0.3molX(g)与Y(g)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X(g)+3Y(g)

2Z(g),ΔH=-aKJ/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一段时间后,X与Y的物质的量之比仍为1:

1

B.达到平衡时,且反应放出0.1aKJ的热量

C.达到平衡后,若向平衡体系中充入西游气体,Z的正反应速率将不发生变化

D.X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

14.H2和I2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反应:

H2(g)+I2(g)

2HI(g) ΔH=-akJ·mol-1

已知: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断开2molH—I键所需能量约为(c+b+a)kJ

C.断开1molH—H键和1molI—I键所需能量大于断开2molH—I键所需能量

D.向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H2和2molI2,充分反应后放出的热量小于2akJ

15.短周期元素X、Y、Z、W、Q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X与元素Z的最高正化合价之和的数值等于8

B.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为:

rX>rY>rZ>rW>rQ

C.离子Y2-和Z3+的核外电子数和电子层数都不相同

D.元素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比Q的强

16.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工业合成氨中,将氨气液化分离以提高氨气产率

B.开启啤酒瓶后,瓶中马上泛起大量泡沫

C.实验室中常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

D.盛有2mL5%H2O2溶液的试管中滴入1mL0.1mol·L-1FeCl3溶液,试管中迅速产生大量气泡

17.已知2molH2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热量484kJ,且1molH—H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436kJ,水蒸气中1molH—O键形成时放出热量463kJ,则O2中1molO=O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

A.496kJB.188kJC.557kJD.920kJ

18.平阴一中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NaHCO3、Na2CO3与1mol/L盐酸反应(设两反应分别是反应Ⅰ、反应Ⅱ)过程中的热效应,进行实验并测得如下数据: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序号

液体

固体

混合前温度

混合后最高温度

35mL水

2.5gNaHCO3

20℃

18.5℃

35mL水

3.2gNa2CO3

20℃

24.3℃

35mL盐酸

2.5gNaHCO3

20℃

16.2℃

35mL盐酸

3.2gNa2CO3

20℃

25.1℃

A.仅通过实验③即可判断反应Ⅰ是吸热反应

B.仅通过实验④即可判断反应Ⅱ是放热反应

C.通过实验可判断出反应Ⅰ、Ⅱ分别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D.通过实验可判断出反应Ⅰ、Ⅱ分别是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19.根据下图提供的信息,下列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该反应反应物断裂旧键所吸收的能量高于生成物形成新键放出的能量

C.该反应可能是碳酸钙分解反应

D.因为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所以该反应一定需要加热才能发生

20.一定温度下,在2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开始到10s,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158mol/(L·s)

B.反应开始到10s,Y的转化率为79.0%

C.反应开始到10s,X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了0.79mol/L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X(g)+Y(g)

Z(g)

21.对于可逆反应4NH3(g)+5O2(g)

4NO(g)+6H2O(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NH3和H2O化学反应速率关系是2v正(NH3)=3v正(H2O)

B.达到化学平衡时,4v正(O2)=5v逆(NO)

C.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加容器体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少,逆反应速率增大

D.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molNO的同时,消耗xmolNH3,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形成离子键的阴阳离子间只存在静电吸引力

B.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和还原性均依次减弱

C.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含氧酸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

D.只要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

2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酸性依次减弱

B.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一定含离子键;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C.NCl3分子中所有的原子均为8电子稳定结构

D.NaHSO4晶体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是1∶2且熔化时破坏的是离子键和共价键

24.如图所示装置,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同时A极逐渐变粗,B极逐渐变细,C为电解质溶液,则A、B、C应是下列各组中的(  )

A.A是Zn,B是Cu,C为稀硫酸

B.A是Cu,B是Zn,C为稀硫酸

C.A是Cu,B是Fe,C为稀Cu(NO3)2溶液

D.A是Fe,B是Ag,C为稀AgNO3溶液

25.反应:

2NO2

2NO+O2,在恒温恒容的容器中反应,说明反应达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O2的同时生成2nmolNO2;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O2的同时,生成2nmolNO;③NO2、NO、O2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

2:

1的状态;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⑤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⑥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再改变的状态。

A.①④⑥B.①③④C.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⑥

第II卷(非选择题50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共50分)

26.(12分)短周期元素A、B、C、D、E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A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均相等。

B、C、D、E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左图所示,其中E的单质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

甲、乙、M、W、X、Y、Z七种物质均由A、C、D三种元素中的若干种元素组成(只有M分子同时含有三种元素);甲、乙为非金属单质,是空气的主要组成成分;M、W、X、Y、Z均为化合物,W是C2A4型共价化合物,X分子中含有10个电子,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右图所示;反应③的现象为气体变为红棕色。

(1)写出元素E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

(2)A、C、D三种元素按4:

2:

3的比例组成而成的盐中,化学键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4)工业上采用氨的催化氧化方法制取化合物Y,请写出此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5)W作火箭燃料时,氧化剂可以是Z,0.25mol的W气体完全和足量的Z气体反应生成乙和X,转移的电子数为______mol。

27.(12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验证元素周期律。

(Ⅰ)为了用实验的方法验证镁和铝的金属性强弱,学生甲和学生乙分别设计了两种不同的方法:

方案一:

学生甲用水作试剂,比较镁和铝与水反应的情况

方案二:

学生乙用稀盐酸作试剂,比较镁和铝与稀盐酸反应的情况

回答下列问题:

(1)学生乙在实验中取了一段黑色的镁带,投入稀盐酸中,现象不十分明显,请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丙另辟蹊径,不用镁、铝的单质,而用镁、铝的可溶盐及一些其它化学试剂,进行实验也得出正确的结论,简述学生丙用的是什么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学生丁设计了下图装置以验证氮、碳、硅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他设计的实验可直接证明三种酸的酸性强弱,已知A是强酸,常温下可与铜反应;B是不溶于水的块状固体;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后,C中可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

(1)写出所选用物质的化学式:

B:

_______________。

(2)写出烧杯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有何不足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16分)Ⅰ.为了比较铜与锌金属活动性的相对强弱,甲、乙、丙三位同学用铜片、锌片、稀硫酸、CuSO4溶液、直流电源、石墨电极、导线、烧杯、试管等中学化学常见的药品和仪器(用品),以“接力”的方式,设计下列实验:

(1)甲同学分别将铜片、锌片置于烧杯底部(铜、锌不接触),小心地向烧杯中加入稀硫酸,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甲同学设计的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接着甲的实验,向烧杯中滴加少量CuSO4溶液,进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丁、戊两位同学想利用原电池反应检测金属镁与铝的活动性顺序,两人均是镁片和铝片作电极,但丁同学将电极放入6mol·L-1H2SO4溶液中,戊同学将电极放入6mol·L-1NaOH溶液中。

(3)分别写出丁、戊两位同学所设计的原电池的负极反应式。

丁同学实验中的负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戊同学实验中的负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丁与戊同学均认为“构成原电池的电极材料如果都是金属,则构成负极材料的金属应比构成正极材料的金属活泼”,若仅以此为依据,戊同学判断出________(填元素符号)的活动性更强。

(5)丁、戊两位同学所得的结论不一致,请你对此给予科学的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10分)在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

A(g)+2B(g)

3C(g)+nD(g),开始时A为4mol,B为6mol,5min末时测得C的物质的量为3mol,用D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v(D)为0.2mol/(L·min)。

计算:

(1)5min末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2)前5min内用B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v(B)为。

 

(3)化学方程式中n值为。

 

(4)5min后A的转化率为。

 

(5)此反应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分别为:

①v(A)=5mol/(L·min)②v(B)=6mol/(L·min)

③v(C)=4.5mol/(L·min)④v(D)=8mol/(L·min)

其中反应速率最快的是(填编号)。

参考答案

1.A

【解析】A.元素种类最多的族是第ⅢB族,A错误;B.第ⅠA族金属元素均是活泼性很强的元素,单质均能与水反应,B正确;C.第ⅡA族是碱土金属元素,其中无非金属元素,C正确;D.元素周期表中大部分是金属元素,金属元素的种类比非金属元素多,D正确,答案选A。

2.D

【解析】A.H2S含极性键,为V型结构,属于极性分子,故A不选;B.NH3、HCl均为含极性键的极性分子,故B不选;

C.P4、CCl4均为正四面体结构,为非极性分子,但P4只含P﹣P非极性键,故C不选;

D.C2H4、CH4分别为平面结构、正四面体结构,均为非极性分子,且均含C﹣H极性键,故D选;

故选D.

3.A

【解析】离子Xm+和Yn-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指的是核外电子总数相等,Xm+核外电子数为a-m;Yn-核外电子总数为b+n,a-m=b+n;、a="b+m+n",A正确;考点: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4.C

【解析】A.含金属元素的离子可能是阴离子,如偏铝酸钠中的阴离子,故A正确;B.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能含有离子键,溶液氯化铵,故B正确;C.化合物中所含化学键断裂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反应,如将氯化钠固体粉碎,离子间受到破坏,但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D.用坩埚钳夹住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铝被氧化生成氧化铝,氧化铝的熔点很高,因此融化的铝并不滴落,故D正确;故选C。

5.B

【解析】A.硫酸铜和氨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继续加氨水时,氢氧化铜和氨水继续反应生成络合物而使溶液澄清,所以溶液中铜离子浓度减小,故A错误.

B.硫酸铜和氨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继续加氨水时,氢氧化铜和氨水继续反应生成络合物离子[Cu(NH3)4]2+而使溶液澄清,故B正确;

C.[Cu(NH3)4]SO4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小于在水中的溶解度,向溶液中加入乙醇后会析出蓝色晶体,故C错误;

D.在[Cu(NH3)4]2+离子中,Cu2+提供空轨道,NH3提供孤电子对,故D错误;

故选B.

6.D

【解析】①增大反应物浓度,增大了单位体积的活化分子数,没有改变活化分子百分数,故①错误;②增大压强,相当于增大了浓度,活化分子数目增大,没有改变活化分子百分数,故②错误;③升高温度,升高了分子能量,增大了活化分子百分数,故③正确;④加入催化剂,降低了反应能量,增加了活化分子百分数,故④正确;故选D.

7.C

【解析】由图可知10﹣25min平衡状态时,X表示的生成物的浓度变化量为(0.6﹣0.2)mol/L=0.4mol/L,Y表示的反应物的浓度变化量为(0.6﹣0.4)mol/L=0.2mol/L,X表示的生成物的浓度变化量是Y表示的反应物的浓度变化量的2倍,所以X表示N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Y表示N2O4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A、由上述分析可知,X表示N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Y表示N2O4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故A正确;

B、由图象可知,10min内用N2O4的浓度变化量为(0.6﹣0.4)mol/L=0.2mol/L,故v(N2O4)=

=0.02mol/(L•min),故B正确;

C、25min时,X的浓度增大,Y的浓度不变,只能是增大X的浓度,所以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增加NO2浓度,故C错误;

D、反应2NO2(g)⇌N2O4(g),0~10min,v(NO2)=0.6mol•L﹣1,v(N2O4)=0.4mol•L﹣1,K=

=

=

=1.11L/mol,温度不变,k不变,故D正确.

故选C.

8.C

【解析】A、反应A(s)⇌2B(g)+C(g)中,A为固体,若加入的为初始反应物为B或者按照2:

1加入B、C,反应过程中C的体积分数始终不变,所以C的体积分数不变时,无法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A错误;

B、将钢闸门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钢闸门为电解池的阳极,电解过程中阳极发生氧化反应,所以加快了钢闸门的腐蚀速度,故B错误;

C.溶解度大的物质能转化为溶解度小的物质,FeS溶解度大于HgS,所以离子反应方程式为FeS(s)+Hg2+(aq)=HgS(s)+Fe2+(aq),故C正确;

D.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常温下使铁发生钝化与铁反应不生成氢气,故D错误;

故选C.

9.A

【解析】判断化学平衡的标志有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和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A.C生成的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证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说明达到了平衡状态,A正确;B.单位时间生成nmolA同时生成3nmolB都表示正反应速率,不能证明达到平衡状态,B错误;C.A、B、C的浓度相等,不能证明达到平衡状态,C错误;D.A、B、C的分子数比为1:

2:

3,不能证明达到平衡状态,D错误。

故答案A。

10.A

【解析】A.5min后达到平衡,生成2amolZ,则参加反应的X的物质的量为2amol×

=amol,故v(X)=

=0.1amol/(L•min),故A正确;B.由方程式X(g)+Y(g)

2Z(g)+M(s)可知,该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反应过程中压强始终不变。

所以,当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时,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B错误;C.因固体和纯液体改变它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因此化学平衡并不移动,故C错误;D.向上述平衡体系中再充入1molX,反应物的浓度增大,生成物的浓度不变,所以v(正)增大,v(逆)不变,平衡向正反应移动,故D错误。

故选A。

 

11.C

【解析】A.依据图象分析判断1molA2和1molB2反应生成2molAB,吸收(a-b)kJ热量,故A错误;B.反应热△H=反应物能量总和-生成物能量总和,所以反应热△H=+(a-b)kJ•mol-1,故B错误;C.依据图象分析可知,该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所以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C正确;D.依据图象分析可知,断裂1molA—A和1molB—B键吸收akJ能量,故D错误。

故选C。

 

12.C

【解析】短周期元素A、B、C、D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A是C;B、D同主族且能形成两种常见的化合物,B、D质子数之和是C质子数的2倍,因此B是O,C是Mg,D是S。

A.同周期自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则原子半径比较:

B

13.C

【解析】A.反应过程中X与Y的变化量是1:

3,则反应一段时间后,X与Y的物质的量之比不可能仍为1:

1,故A错误;B.达到平衡时,因不知道变化的X的物质的量,无法确定反应放出0.1aKJ的热量,故B错误;C.恒容条件下,达到平衡后,若向平衡体系中充入稀有气体,不影响反应物和生成的浓度,反应速率也不变,故C正确;

D.X(g)+3Y(g)

2Z(g)

起始物质的量(mol)0.30.30

变化物质的量(mol)x3x2x

变化后物质的量(mol)0.3-x0.3-3x2x

X的体积分数

×100%=50%,始终保持不变,不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