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2385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8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8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8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8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8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8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8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8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8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8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8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8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8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8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8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8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8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8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8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8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

《8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8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docx

8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

 

嘉峪关市酒钢三中2013届高三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

命题:

张小军审题:

寇俊臻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

卷和第

卷,第

卷为选择题(50分),第

卷为非选择题(50分)。

满分100,考试时间120分钟。

2、

卷答在答题卡上,只交第

卷。

3、

卷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答题,不得用铅笔或两色笔作答,且必须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作答,否则一律按废卷处理。

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0小题,每题1分,共5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不选、错选,均不得分。

1.在当今社会有这么一种现象:

把男、女的结婚,叫做男婚女嫁;家庭的孩子继承父亲的“姓氏”;把父亲的父母称为家公、家婆,却把母亲的父母称呼为外公、外婆。

与这种现象相关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礼乐制度C.郡县制D.宗法制

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

“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3.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

“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

”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D.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4.唐代尚书省对各类文书的签发与检核有明确的日程规定:

“凡内外百司所受之事,皆印其

发日,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报。

小事五日,中事十日,大事二十日,狱案三十日,其

急务者不与焉。

”这一规定旨在()

A.加强君主专制B.减少中央行政决策的失误

C.解决相权与君权的矛盾D.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5.《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

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

注》。

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

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

清康熙帝甚至以“记

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

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6.“这些城邦显得具有某种个性,这种个性愈是高度发展,愈是强烈地被意识到,就愈不愿

意哪怕是部分地牺牲它……每个城邦向它的邻邦要求它的自由和自治,要求有权按照它自

己的意愿处理它自己的事务。

”据此可以看出希腊城邦的特点是()

A.小国寡民B.轮番而治C.人民主权D.独立自治

7.海伦·琼斯在《建筑与民主》中说:

“……公民的权利与规模意味着政治是在公开场合进

行的。

而雅典人通常在雅典卫城西面的普尼克斯山半圆形的山坡上集会。

……它的形状确

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

”此段描述()

A.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开放性B.反映了雅典分权与制衡的民主原则

C.折射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D.揭示了雅典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

 

8.西方古典作品《阿提卡之夜》记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这个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

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D.限制贵族滥用权力

9.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

“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

”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

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

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10.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决定命运的几百张选票上发生争议,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

后者一锤定音,解决了长达36天的总统难产危机。

这段材料()

A.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B.表明司法权实际上高于行政权

C.显示最高法院掌握立法权D.说明总统人选与选民意愿无关

11.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宪法的共同之处是()

①体现了代议制民主的特征②规定了资产阶级国家政体

③资产阶级斗争成果的法律总结④赋予全体公民以充分的选举权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12.合理的历史联系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之一,与空白a、b、c、d相对应处,应补填上()

 

A.鸦片走私、民族危机、出超、入超

B.开埠通商、民族危机、宗主国、殖民地

C.开埠通商、自然经济解体、商品倾销、原料出口

D.鸦片走私、财政危机、入超、出超

13.下列对中国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的评价,属于社会史观角度的是()

A.促进中国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B.促进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诞生和发展

C.导致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D.促进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社会习俗巨变

14.洪秀全定都天京后,规定只有太平天国编纂和“旨准颁行”的“真道书”才能在世上流通,“当今真道书者三,无他也,《旧遗诏圣书》、(《圣经旧约》)《新遗诏圣书》(《圣经新约》)、《真天命诏书》也,”其他所有的书都在查禁之列。

由此可见他()

A.彻底排斥中国的传统文化B.赞赏西方的宗教和政治制度

C.未能摆脱皇权思想的影响D.在全中国范围内推行愚民政策

15.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士大夫普遍认为:

“倭不度德量力,敢与上国抗衡,实以螳臂当车,以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

"对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中国长期闭关锁国

②说明中国的知识分子仍然固守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③这种认识在甲午战争中被彻底摧毁

④“倭”指的是日本国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16.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

其中写道:

“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黄埔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17.“辛亥革命后实行选举,老百姓从来也没有选举过什么官员,不知该怎么做,都不愿意要这个权利。

在广西桂林,选举时百姓都不来,不来怎么办?

发米粉票!

每人来参加投票附几张米粉票,这样老百姓才过来投票。

”这说明()

A.中国老百姓文化水平低B.中国平民力量弱小

C.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任重而道远D.辛亥革命没有对中国的社会环境产生影响

18.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毁/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

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B.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C.北洋政府逮捕了大批学生D.青岛问题得以解决

19.备受瞩目的《建国大业》姊妹篇《建党伟业》于2010年8月18日在北京中影基地开机,它讲述的是1917年十月革命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

如果你有幸被邀请参与影片的制作,所听到和理解的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目标是(  )

①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②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③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④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20.某校学生会计划假期组织一次“重走红军长征路”的活动,特意向同学们征集旅游路线的设计方案。

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下列哪一地点不应是你选择的()

A.江苏南京B.江西瑞金C.贵州遵义D.甘肃会宁

21.据载,山西太原有个前清举人叫刘大鹏,辛亥革命后仍以清代遗民自居,拒不承认民国,

直到民国二十六年后才承认自己是中华民国人。

促使刘大鹏思想转变的原因最可能是()

A.全民族抗战的实现B.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C.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2.英国《泰晤士报》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发表社论说:

“中方伤亡固极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足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乃前所未闻者……(该)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

”该战役是指()

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武汉会战

23.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青色的城之意)、迪

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优美牧场之意)。

这说明新中国()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24.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欣然接受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部部长,他儿子问他为什么年过七旬却做起官来,他回答说:

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

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人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官。

这表明()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满足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积极性

C.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民主人士代表居大多数

D.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25.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论中国式民主政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意识形态方面产生的新思想观念如“以人为本”、人权、法治、公民社会、和谐社会等。

新的思想观念引发了政治上的变迁,主要表现为()

①依法治国,并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②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治透明度

 

③建立服务政府,改善公共服务质量

④实行听证制度和协商制度,推进决策民主化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26.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

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②③④

27.清代学者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说: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这一记载反映了()

A.棉花种植由边疆地区向内地扩展B.棉布已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C.棉纺织技术不断革新并日益推广D.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28.“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这段文字反映的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哪种经营状态()

A.工场手工业B.家庭手工业C.官营手工业D.民营手工业

29.“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这种情形出现在()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30.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段唱词反映()

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

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③“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④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

31.《汉书》记载:

过(赵过)能代田。

其法为:

田亩分为三沟、三垄,沟垄相间,播种于沟中。

苗生三叶以上稍壮,则耨垄草,睫垄土以附根苗,比盛暑,能耐风旱。

次岁则沟垄互易,是为代田.而一岁之收常过无沟垄之漫田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上述记载说明代田法的先进之处为()

A.增加了种植面积B.休养地力,保苗抗旱

C.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D.革新了耕作工具

32.张履祥在《补农书·总论》中说:

“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

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凭田以耕,亦其势也。

”此现象主要反映了()

A.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B.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C.古代农业生产中已出现租佃关系D.农民的人身依附性增强

33.《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法律答问》有这样一段记载:

某甲的马因为管理疏忽,跑到别人的田里吃了庄稼,因而引起纠纷,“(马)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

不论当及赏(偿)稼”。

这说明()

A.当时已用法律手段保护土地私有B.当时的法律已经健全完备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D.自耕农拥有小块土地和牲畜

34.雍正皇帝在山西巡抚刘与义上奏的折子上批道:

“山西人,第一类是经商的,第二类是务农的,第三类是谋入营伍,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入仕,其俗殊属可笑。

”其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

①当时山西人非常重视商业②当时山西人已经厌倦读书入仕 

③雍正皇帝信奉“重农抑商”政策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

35.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广大农村的经济形态主要还是自然经济,然而,以广大农村为依托的民族革命战争,却打败了资本主义经济相当发达的日本帝国主义,这说明,自然经济就其本身而言存在着一定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是()

 

A.经济活动不要求过于复杂的劳动和劳动工具B.主要依靠自然条件,而不是社会环境

C.相对比较封闭,不会被战争所破坏D.不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36.郑观应曾批评洋务运动: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

”这实际是指 ()

A.中国失去了发展的机遇    B.洋务派没有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C.中国和西方差距太大     D.西方国家阻挠中国工业化

37.1912年,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成立,它在《旨趣书》中说:

“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沾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

”上述材料说明()

A.共和政体保证了国内的公平竞争B.辛亥革命引发了中国的产业革命

C.民主共和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D.民国建立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38.位于河北唐山的启新洋灰公司,是旧中国最大的民营水泥工业。

1934年前最高产量曾达27万吨,此后产量显著下降。

1947年恢复到16万吨,1948年又跌至13吨,并被征军用。

1934年后该公司经营每况愈下的外部原因有()

①资金少、技术弱、产品竞争差②官僚资本压制和国民政府内战政策

③日本的经济掠夺④美国的经济侵略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②③④

39.据国民政府经济部《报告》统计:

1915年,重庆地区机器业工厂仅13家,1940年为159家,纺织、化工等企业也大为增多。

下列述评,正确的是()

A.国民政府力图改变我国工业布局B.四大家族加强了对工业的垄断

C.民族资本家将大批民营工业内迁D.西南军阀加速发展自己的实力

40.1945年,8年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但在大后方四川,却出现了“胜利爆竹一响,工厂陆续关门”的景象。

永利公司经理李烛尘无奈地称:

“当年艰难辛苦而去,今日倾家荡产而回。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官僚资本的重压B.外国资本的侵蚀C.封建官府的排挤D.民族资本经营不善

41.中国曾流行过这样一句口号:

“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

”该口号反映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条件下()

①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②先进的社会制度创造了无穷的社会生产力 

③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盲目急躁的情绪④中国人民具有卓越的创造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 D.②④

42.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

“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

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

这一变化缘自()

①产品分配的方式发生变化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③基层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 ④农业合作化运动向纵深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43.1983年,有人针对杂志和日历的封面都是美女说:

“难道不能用女英雄代替美女吗?

为什么不登卓越的工人、农民或在工作中做出特殊贡献的妇女的照片呢?

”这一质疑说明改革开放初期()

A.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人们的思想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C.不尊重劳动妇女的旧观念有所抬头   D.西方腐朽生活方式开始影响中国

44.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

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

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45.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写道“人类在历史过程中自有许多机会——实际可说是无定数的机会……”英国在其崛起过程中利用的“无定数的机会”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工业革命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46.有史学家认为,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

这里“全球分裂”主要是指(   )

A.政治纷争加剧  B.军事对抗升级  C.文化差异加大  D.贫富差距拉大

 

47.1750年,沃尔波尔写道“英国上院—这个自由的庙宇,新基督教的堡垒……一直在挖空心思寻找办法以便更有效地进行可怕的黑奴贸易。

”“黑奴贸易”是以“三角贸易”的形式进行的,其中的“三角”先后次序是()

①欧洲②非洲③美洲

A.①③② B.②①③C.①②③ D.③②①

48.“殖民制度大大地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是资本积累的强有力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保证了通过市场的垄断而加速的积累。

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

马克思这段话实质上揭示了()

A.世界市场的的形成过程B.殖民活动的进步意义  

C.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D.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血腥性质

49.《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

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英国“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是()

A.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B.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

C.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D.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50.下图为160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

其中,代表美国的曲线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51.(10分)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

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

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辐度的扩展,城市人口

大量增加。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

……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经济、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的转移,常常导致城市的盛衰。

北宋都城东京开封,自五代后梁建都以后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四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

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

……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五宋代的都市化也反映货币经济的发展。

宋朝铸造的铜钱超出唐朝时的十倍以上,但仍不敷应用。

在缺铜的情形下,宋真宗年间出现民间发行的“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后来为政府接办。

——孙隆基《鸟瞰中国千年史》

材料六美国在1790年第一次人口统计时,城市人口占全国的5%,只有两个大城市

达到2万人口的标准:

纽约3.3万人,费城2.85万人,第三大城市波士顿只有1.8万

人。

这比同期的西欧城市逊色许多(此时伦敦人口已经逼近百万)。

但是到1860年-1900

年,城市人口比例由19.8%上升到39.6%;城市数量也显著增加,人口10万以上的城

市由9个增加到38个。

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1.2%。

由此可见美国

城市化速度的惊人。

……。

但是城市的迅猛发展带来了诸多严重的城市问题:

交通拥挤,住

房紧张,卫生状况恶化,污染严重,贫民窟大量出现,种族隔离与种族冲突,等等,使城市

一时成为“风暴的中心”。

1879年,纽约的贫民窟住宅为2.1万个,至1900年增加到4.3

万个,容纳居民数量也达到150万,而其时整个纽约人口还不到400万。

——王旭《美国城市史》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东京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3分)

(2)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并以东京为例,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3分)

(3)依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分析促进美国城市迅猛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分)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怎样应对城市贫民问题。

(3分)

 

52.(5分)阅读下表内容:

《封建王朝兴亡表》(部分)

王朝

起讫时间与换代方法

享年

前211年—前207年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被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二世而亡

15年

西汉

前206年—公元8年由王莽禅代

215年

新莽

9年—23年亡于西汉末年农民大起义

15年

东汉

25年—220年

为黄巾农民大起义瓦解,由曹魏禅代

196年

三国

220年—280年蜀亡于魏(263年)

魏由西晋禅代(265)吴亡于西晋(280)

61年

西晋

265年—316年亡于匈奴族所建的汉

52年

东晋

十六国

南北朝

317年—589年

北周禅代于隋(581),陈亡于隋

273年

589年—618年亡于隋末农民大起义中江都兵变,二世而亡

30年

618年—907年为黄巢农民大起义瓦解,由朱温后代取代

290年

五代

907年—960年赵匡胤借兵变禅代后周

54年

北宋

960年—1127年亡于女真族所建的金

168年

南宋

1127年—1279年亡于蒙古族所建的元

153年

有人据表内容得出的历史结论是王朝更替是简单的重复,而有人则认为是螺旋式上升。

评关于王朝更替的某一种观点(请结合唐宋有关史实评价)。

(5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某一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53.(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时人(1846年)记载,“松江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