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亩茶叶种植基地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2495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12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千亩茶叶种植基地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两千亩茶叶种植基地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两千亩茶叶种植基地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两千亩茶叶种植基地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两千亩茶叶种植基地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两千亩茶叶种植基地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两千亩茶叶种植基地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两千亩茶叶种植基地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两千亩茶叶种植基地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两千亩茶叶种植基地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两千亩茶叶种植基地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两千亩茶叶种植基地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两千亩茶叶种植基地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两千亩茶叶种植基地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两千亩茶叶种植基地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两千亩茶叶种植基地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两千亩茶叶种植基地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两千亩茶叶种植基地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两千亩茶叶种植基地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两千亩茶叶种植基地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两千亩茶叶种植基地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两千亩茶叶种植基地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千亩茶叶种植基地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两千亩茶叶种植基地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两千亩茶叶种植基地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两千亩茶叶种植基地扩建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1.1.1概况

XX省XX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8年4月,是一家以茶叶生产和销售为主营业务,采用“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专门带动农户发展规模化标准化茶叶种植的民营股份制企业,股东由自然人XX、田琼组成。

公司现有员工58人(其中:

管理人员13人,加工人员45人),季节性用工300人以上,常年聘请2名高级农艺师,4名农艺师为公司的技术顾问,公司人员结构合理,技术力量雄厚。

公司主导产品为“XX翠峰”、“XX绿茶”,两个产品质量标准已获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作为省级地方标准发布,获省地方标准原产地域保护。

产品参加全国各类各级茶叶展览评比多次获得大奖:

公司前身湄溪茶场产品1995年荣获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1998年被认定为中国XX国际旅游节指定产品,1999年、2000年、2001年相继获得湘、鄂、黔、渝武陵山区名茶评比一等奖,2004年被省、地消协推荐为信得过产品,2005年、2007年连续获得全国“中茶杯”一等奖,“XX翠峰”于2009年荣获XX省“十大名茶”称号,并荣获北京茶叶博览会金奖。

2006年,公司主持实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XX县无公害绿茶基地及配套加工建设项目”于2007年4月底全面竣工,该项目总投资313.53万元。

项目建设内容为:

新苗圃基地10亩、新茶园476亩,中低产茶园改造643亩;保鲜库、检验室及其附属设施602.8平方米;加工配套设备13台(套)、保鲜库设备1套、检测设备1套;改造自来水、输电线路及相关附属设施;举办无公害茶叶技术培训500人(次)。

2007年8月17日至18日经省验收组实地检查验收,认为该项目符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验收标准,同意通过省级验收。

近年来,公司重点发展生态茶产业,新建2000多亩生态茶园,通过茶叶基地的种植管理、生产、加工和销售,不仅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也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另外,公司每年在茶叶基地的中耕、施肥、剪枝、采摘、加工等过程中,都要招收季节工二、三百人,多时达五、六百人,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就业。

1.1.2财务状况

2007年资产总额549.83万元、固定资产净值435.67万元、流动资产81.08万元、负债总额255.81万元、所有者权益294.02万元、实收资本51万元、营业收入505.85万元、净利润16.84万元、净资产收益率5.73%、投资报酬率3.06%、资产负债率46.53%。

2008年资产总额766.71万元、固定资产净值666.39万元、流动资产67.24万元、负债总额249.19万元、所有者权益517.53万元、实收资本51万元、营业收入469.72万元、净利润10.04万元、净资产收益率1.94%、投资报酬率1.31%、资产负债率32.50%。

公司财务状况良好,有较强的盈利能力。

1.1.3法人代表基本情况

公司法定代表人XX,男,45岁,中共党员,中专学历。

1994年曾在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学习茶叶专业知识,1995参加了中国茶科所在XX举办的培训班。

先后担任XX茶场场长、湄溪茶场场长、XXXX茶叶公司副经理等职,1998年以来,一直担任XX省XX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现兼任XX镇湄坨村党支部书记。

由于在带领农户发财致富、捐赠贫困群众和无偿资助失学儿童等方面的突出表现,公司董事长分别于2000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8年被评为XX镇优秀共产党员、XX自治县优秀共产党员、XX地区优秀共产党员,并在2002年被选为中共XX自治县第十届党代会代表和省人大代表候选人。

2008年获得全省优秀科技特派员荣誉,曾得到温家宝总理和林树森省长的亲切接见。

公司法人代表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无破产、银行欠资记录,具有较好的诚信度和社会形象。

1.2项目基本情况

1.2.1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及建设地点

项目名称:

XX地区XX县0.2万亩茶叶种植基地扩建项目

建设性质:

扩建

建设地点: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XX自治县XX镇湄坨、冷水溪、打杵坳三个村。

1.2.2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1、建设规模

本项目拟在现有3000亩茶园的基础上,扩建2000亩优质绿茶基地(包括配套农业设施),购置项目实施所需设备及机具206台(具)。

2、产品方案

项目将按中高端市场需求,年生产优质茶叶250吨,其中优质XX绿茶200吨,XX翠峰茶50吨。

1.2.3技术、设备、建筑物

1、主要技术及来源的可靠性

项目建设所需的茶园建设与管理、茶叶采摘和茶叶加工等技术是在项目技术依托单位中国茶叶研究所和XX省茶叶研究所有关专家的指导、帮助下,项目建设单位已完全掌握了的成熟可靠的自有技术。

2、主要设备名称、数量

双人采茶机3台、单人采茶机3台、农残速测仪3台、修枝剪200具、农用运输车2台。

3、主要建筑物类型、面积

修建蓄水池48个,其中200m31个、80m37个、20m310个、10m330个;修建简易道路15km(宽4m)、人行便道(带排水沟)6km(宽1.5m左右)。

4、建设期限

建设期1年(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

1.3投资结构及资金来源

1.3.1投资概算

项目总投资为541.8万元,其中:

建设投资539万元(2000亩茶园种植360万元;配套农业设施119.8万元;设备和机具9.67万元;幼龄茶园管护10万元;基本预备费24.73万元;技术培训10万元;项目前期工作经费4.8万元),新增流动资金2.8万元。

1.3.2资金筹措

项目申请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15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46万元,企业自筹资金(自有资本)380.8万元。

1.4项目效益

1.4.1经济效益

实施本项目,将实现年销售收入1760万元,年总成本1522.8万元,年上交税金59.3万元,年利润177.9万元。

本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25.77%、财务净现值854.65万元、投资回收期4.1年。

1.4.2社会效益

实施本项目,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利于增加农民和地方财政收入;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培植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4.3生态效益

本项目通过扩建优质茶叶种植基地,带动广大农户种植茶树,绿化荒山,增加绿色植物覆盖。

实施本项目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因此,项目建设有利于实现在生态建设中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中改善生态的战略目标,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生态建设的需要。

1.5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

4、财政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

5、国家农发办《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参考大纲》

6、《中共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07]6号)

7、省财政厅《关于编制2010年度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通知》(黔财农发[2009]73号)

8、《中共XX地委、XX地区行署关于发展生态茶叶的意见》(铜党发[2007]17号);

9、《中共XX自治县委、XX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印府发[2007]23号);

10、《XX自治县茶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年)》。

1.6综合评价

1.6.1必要性

项目建设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需要;是防止水土流失,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求;有利于增强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因此,项目建设是很有必要的。

1.6.2可行性

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符合XX省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和XX省生态立省的总体要求,必将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有良好的政策环境;项目产品有广大的消费群体和广阔的市场前景;项目建设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项目建设单位有较强的科技开发能力。

因此,项目建设是完全可行的。

1.6.3风险评估

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成熟可靠,不存在政策风险和技术风险。

项目的风险因素主要为市场风险。

市场价格波动和销路受阻是本项目存在的主要风险。

本项目通过提高茶叶品质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

项目建设单位将通过创立优质茶叶品牌,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建立完善的销售网络,确保产品有稳定的销售市场,应对可能出现的销路受阻的风险。

同时,公司通过建立风险基金解除农户的后顾之忧,最大程度地保护广大茶叶种植农户的利益。

1.6.4带动作用

项目建设可以直接带动XX镇湄坨村、打杵坳村、冷水溪村等3个村的农户大力发展生态茶园建设。

本项目通过推行“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可以带动项目区1000多个农户6000余人通过发展生态茶园建设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项目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1.6.5制约因素及解决方案

项目区现仅有茶园面积3000亩,还有7000多亩适宜种茶的土地未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目前的生产规模小、带动辐射能力不强。

本项目通过扩建茶叶种植基地,扩大生产规模,并逐步实现茶叶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生产,增加产量、提高质量,不仅能够提高公司的自我发展能力,而且可以增强对农户的带动作用。

由于现有部分茶园管理粗放,有的甚至处于只采不管的自然生长状态,造成树势衰退,产量和质量下降。

本项目除了扩大茶叶种植基地规模而外,还要加强茶园管理,建立完善的茶叶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检测检验体系,提高茶叶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

1.6.6结论与建议

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投资方向;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需要;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求;有利于增强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项目建设方案设计合理,有较好的基础条件和成熟可靠的技术来源,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市场前景广阔,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明显。

因此,项目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建议给予批准立项。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区社会经济状况

XX县辖9镇8乡,居住有汉、苗、布依、回等18个民族。

2008年全区总人口43.0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23%,农村人口39.5万人。

全区总面积196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85万亩(田21.23万亩,地17.6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3.15%;林地面积86.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9.15%;草地面积85.7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9.04%。

XX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2008年,全县农林牧渔业产值14.53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5.83%。

全县粮食总产量13.9万吨,农业人口人均占有粮食352公斤,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XX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迫切希望寻求一条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农民稳定增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XX县农业适用技术普及率逐年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开始起步。

农业适用技术已被越来越多的农户所掌握应用,茶树种植、茶园管理、茶叶加工等技术推广面逐年增大。

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和茶树良种化程度的提高,为XX县茶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农村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与农民增收缓慢的矛盾日益突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势在必行。

近年来,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加深了对茶产业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了把茶产业培植成为后续支柱产业的思想。

良好的基础条件、干部群众认识上的深化和广大农民强烈的致富欲望,形成了全县茶产业长足发展的动力。

2.2本行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现状

XX县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把茶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现已建成优质茶园8万亩,2008年生产优质茶2100吨,实现产值8000万元。

开发的“梵净翠峰”、“梵净雪峰”产品质量标准已作为省级标准发布,作为省地方标准原产地域保护。

为了提高全县茶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从1993年起,县政府聘请中国茶叶研究所作为全县发展茶叶的技术依托单位。

2007年,XX县成立专门从事茶叶生产管理的政府工作部门茶业管理局。

到2008年,全县从事茶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20人,其中:

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80多人。

通过县职业技术学校和县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培训的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管理等方面的农民技术骨干达8万人(次),已获得绿色证书的有2500余人。

目前,全县有近1万人正在从事茶叶生产、加工、营销和管理。

XX县已经编制了《20万亩优质绿茶基地发展规划(2008—2015年)》。

规划把XX茶区分为东南部生态观光茶叶产业带和西北部优质茶叶产业带。

规划的茶叶种植基地林木苍翠,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高,具有天然的隔离屏障。

规划区远离城镇居民区和工业污染源,空气清新,水质洁净,环境优美,符合建设优质绿茶基地的要求。

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3.1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因此,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现代农业,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壮大优势主导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实施本项目,以建设优质茶叶示范基地为核心,带动周边地区农民发展优质茶树种植,通过推行“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促进XX县茶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3.2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XX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属于“老、少、边、穷”地区,是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之一。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使得XX县具有典型的传统农业的特点,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粮为主的产业结构,农产品结构单一,农业集约化程度低,农业生产总体水平不高,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目前,如何结合当地实际,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全县人民面临的主要难题,由于茶叶产业经济效益好,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而XX县的水源、土壤、空气基本上没有受到污染,生态环境良好,是发展茶产业的理想区域,因此,XX县大力发展茶叶产业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实施本项目,通过引进良种,引入新技术、新观念,带动广大农户发展优质茶园建设,促进茶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将有力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3.3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的饮食观念也更加理性,饮食要讲究营养、美味、健康、安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正在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

另外,从2000年起,少数发达国家对我国茶叶出口设置了更为严格的“技术贸易壁垒”,使我国茶叶出口受到了较大冲击,影响了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

项目根据当前的市场消费需求特点和国际产业贸易的要求,致力于生产优质安全的茶叶产品,符合当前茶产业发展实际和市场需求,有利于打破少数发达国家对我国茶叶出口设置的“技术贸易壁垒”,有效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2.3.4是防止水土流失,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求

由于受地质、地貌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加之人口增长过快,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XX县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人民群众的生存基础受到了严重威胁,如果不对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进行重点治理,就会出现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穷境。

本项目从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出发,以建设优质茶叶生产基地为核心,带动XX县农民种植茶树,绿化荒山,能有效增加植被覆盖,拦截降雨,储蓄水分,减少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途径。

因此,项目建设是防止水土流失,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需求。

2.3.5有利于增强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增强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前提条件,农业产业化经营反过来又能促进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目前,由于公司茶叶种植规模不够大,已建成的部分茶园管理粗放,产量和质量受到一定影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实施本项目,通过引进良种,扩大优质茶园种植规模,加强茶园管理,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可以增强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企业得以发展壮大。

通过建立规范化的优质茶叶种植基地,转变生产方式,优化生产组织形式,成立有企业、茶叶种植农户、技术人员参加的优质茶叶协会,通过协会对茶叶种植农户开展技术培训和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提高茶叶种植农户的生产技术水平,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形成大型的专业生产群体和稳定的优质茶叶种植基地,有利于培植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综上所述,项目建设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壮大优势主导产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和地方财政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XX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三章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

3.1建设地点选择

3.3.1选址原则

1、交通便利,水、电供应有保障;

2、土壤条件和自然环境适合茶树生长;

3、农村劳动力富余。

4、远离城镇居民区和工业污染源。

3.3.2选址依据

根据上述的项目选址原则,项目建设地点选择在XX自治县南部的XX镇的湄坨、冷水溪、打杵坳3个村。

项目区内水源、土壤、空气基本上没有受到污染,生态环境良好;303省道、铜遵公路和建设中的杭瑞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县最大的水库湄坨水库位于项目区内,水资源丰富;全县已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电力供应充足;拟实施本项目的3个村农村人口6000余人,农业劳动力2300人,有富余的农村劳动力。

因此,项目区是建设茶叶种植基地的理想区域。

3.2建设条件

3.2.1自然条件

XX自治县位于XX东北部,东与松桃、江口县毗邻,南与石阡县相连,西与德江、思南县接壤,北与沿河县相接。

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的大斜坡地带,是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公布的六个“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之一,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县境内地势东高西低,最高海拔2493.7米,最低海拔377米,大部分地区海拔800~1200米。

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受XX原始森林植被的影响,年平均气温16℃,极端最高气温40℃,极端最低气温零下5℃;年均降雨1000-1100毫米,空气相对湿度79%。

年日照时数1297小时,太阳辐射年平均88千卡/cm2,无霜期299天,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日照少,相对湿度大,无霜期长的气候特点,特别适宜茶树生长。

土壤类型主要为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石灰土、紫色土等,其中黄壤约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70.52%。

PH值在4.5~6.5之间。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9%,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

气候和土壤,形成了XX县独特的名山出好茶的自然特征。

XX县水资源丰富,河长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0条,其中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8条,总长223公里,年径流量达12.5亿立方米,县境内山峦叠嶂,河流落差大,水能蕴藏极为丰富,达5.87万千瓦。

有地下热水泉4处,露天泉井水163处。

项目区内有全县最大的水库湄坨水库,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3.2.2政策、资源、科技支撑条件

1、政策环境

为了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小康建设,中共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07]6号),根据省委、省政府文件精神,XX县立足县情,大力发展茶产业,提出了到2015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20万亩,投产茶园面积达到14万亩,实现产值6亿元、利税9000万元的战略目标。

针对这一目标,XX县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印党发[2007]23号)和《关于2009年生态茶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印党发[2009]7号),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发展茶产业和开拓茶叶产品市场的政策,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资源优势

XX县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日照少,相对湿度大,无霜期长的气候特点,特别适宜茶树生长。

全县土壤类型主要为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石灰土、紫色土等,其中黄壤约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70.52%。

pH值在4.5~6.5之间。

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形成了XX县独特的名山出好茶的自然特征。

项目区所在的XX镇宜茶地面积达4万亩以上。

依托XX县的资源优势,项目建设单位前身湄溪茶场生产的“XX翠峰”于1995年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质奖”,1997年第三届、1999年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认定为“名牌产品”称号,在“中茶杯”名茶评比中多次获奖。

自1995年以来,“XX翠峰”多次荣获各级各类茶叶博览会、行业协会举办的各种奖项,曾作为建国50周年大庆农业成果展在人民大会堂展出,产品的标准已作为省级地方标准发布实施,并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现正在申报国家特色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在XX举办的XX春茶展期间,200克“梵净第一春”拍出了16.8万元的高价,2009年被评为XX省“十大名茶”,极大提高了“XX翠峰”的知名度,品牌优势明显。

XX县组建的XX茶艺表演队多次到上海、广州、贵阳、遵义、XX等大中城市表演并获得一致好评。

XX文化之乡,书法之乡,土家风情,长征红色文化也给茶文化增添无穷的色彩,对项目的实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科技开发能力

公司在多年的茶叶生产、经营过程中,掌握了相关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措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较强的科技开发能力。

公司是中国茶叶协会科技协作单位,公司茶园基地是中国茶叶协会的科技示范茶园基地。

XX县茶叶栽培历史悠久,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依托中国茶科所、XX省农业厅、省茶科所等单位、培养了一大批从事茶产业开发的专业技术人才。

现全县从事茶叶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有280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80人,高、中级茶叶技工人员90多人。

通过县职业技术学校、新寨农中、县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及星火项目培训的茶叶生产、加工、营销和管理等方面的农村乡土人才达3万多人(次),已获得绿色证书的农民技术人员有4500多人。

目前,全县有近万人从事茶叶管理、生产、加工和营销。

现有的技术人员和茶产业从业人员具有较为丰富的茶树种植、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的实践经验,完全能够保障大面积茶园种植的生产需要。

3.2.3基础设施条件

XX自治县位于XX东北部,铜遵公路和建设中的杭瑞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全县17个乡镇已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交通便利。

项目建设地点已接通了灌溉用水和自来水,可保种植基地规范建设和生产的需要。

项目建设地点已接通了220伏照明和380伏动力电网,可保种植基地用电需要。

移动通讯网络覆盖全县,全部乡镇开通程控电话和移动通信,城镇建设日新月异。

以上基础设施条件完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