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细胞的分子组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252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2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细胞的分子组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考生物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细胞的分子组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考生物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细胞的分子组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考生物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细胞的分子组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考生物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细胞的分子组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高考生物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细胞的分子组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高考生物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细胞的分子组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高考生物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细胞的分子组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高考生物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细胞的分子组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高考生物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细胞的分子组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高考生物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细胞的分子组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高考生物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细胞的分子组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高考生物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细胞的分子组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高考生物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细胞的分子组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高考生物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细胞的分子组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高考生物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细胞的分子组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高考生物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细胞的分子组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高考生物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细胞的分子组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高考生物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细胞的分子组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高考生物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细胞的分子组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细胞的分子组成.docx

《高考生物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细胞的分子组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细胞的分子组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16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细胞的分子组成.docx

高考生物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16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细胞的分子组成

2014年高考生物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16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细胞的分子组成

1.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3.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

(1)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机体会大量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给______________,促使其分泌__________,该物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以适应咸水环境。

(2)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

监测数据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如图)。

图中显示,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________型增长。

据图推测,FNE最可能是在________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______________。

(3)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该水库出现水华现象,浮游动物和鱼类均受到影响。

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藻毒素从产毒藻逐级积累到FNE体内的途径。

4.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如图。

某个时期,当地居民大量捕杀鼬,导致岛上鼠种群暴发,随后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鼠疫通过跳蚤使人感染。

回答问题:

5.回答下列与生态学有关的问题:

(1)某人将未经检疫的外来鱼类和水草大量引进某水域生态系统后,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引起这种不良后果的原因是本地原有物种和外来物种之间可能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2)某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

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如下表。

已知水中的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

假设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

种群

重金属含量(μg/kg鲜重)

0.0037

0.0037

0.035

0.035

0.34

据表中数据绘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6.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

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多

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

8.以下表示动

物利用食物的过程正确的分析是()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9.下列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

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

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

10.某地区常年栖息着30万只鸟类,其中灰椋鸟占了最大优势,数量达10万只之多。

灰椋鸟是农林害虫的天敌,喜好群体活动,常集结成庞大的鸟群在天空盘旋,形成壮观的风景。

该地区为打造灰椋鸟品牌,计划在林区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并改种灰椋鸟喜居的树种,欲招引20万只以上灰椋鸟。

该计划的实施将使该地区()

A.灰椋鸟种内竞争必然减弱

B.鸟的种类必然增加

C.农林害虫数量必然大幅度上升

D.生态系统的结构必然发生变化

1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12.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正确的是()

A.栖息地总量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B.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少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14.请回答:

(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

驱动整个生态系统运转的能量主要来源于_________的太阳能。

(2)分解者通过________和_______的方式将有机物分解成CO2等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3)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其中初级消费者是________。

(4)如果环境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既不能分解,也不能排出体外,则该物质

经_______的传递后,便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积累。

因此,通常生物所在的______越高,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

15.池塘养殖普遍存在由于饵料、鱼类排泄物、换水不及时等引起的水体污染现象,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如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_________________。

人工养殖池塘水体的N、P含量容易升高,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加之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引起水体的溶氧量下降,造成鱼类等死亡,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态,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____。

(2)与传统养殖池塘相比,该养殖系统增加的生态工程设施有_______________。

可以通过在这些设施内栽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动物等措施,起到对水体的____________,有效减少水体中的N、P等含量。

(3)该养殖系统设计为前一池塘上层水流入后一池塘底部,实现水层交换,其目的

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养殖系统中串联的池塘不宜过多,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保持池塘水体中适当的N、P含量是必要的,该养殖系统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调控。

南极冰藻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所以在-2℃~2℃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其光合作用强度逐渐增大。

量传递效率一般是10%~20%,可推算出相邻营养级的生物之间重金属含量是5~10倍的关系。

结合表

因此成本低,产

量高。

D中蓝鲸以浮游动物为食,能量便由浮游动物流向了蓝鲸。

(1)理解题目中提供的循环水池塘系统模式图和自然池塘相比较生物多样性减少;

易错起源1、生态系统的结构

例1.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羊羔。

第5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

第6年,野兔种群暴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

回答问题:

(1)人和狐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

(2)画出由人、羊、

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

(3)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竞争强度_____________(增加、减小、不变)。

(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_______(增强、减弱、不变)。

1.生态系统的成分

成分

归类

各成分的组成

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地位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无机物、有机物、气候、能源

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根本来源

必需

成分

生产者

自养型生物

(1)绿色植物;

(2)光合细菌和

蓝藻;

(3)化能合成细

菌,如铁细菌

将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引入生物群落,为消费者、分解者提供物质和能量

必需的主要成分(基石)

消费者

异养型生物

(1)绝大多数动物

(2)寄生生物

帮助生产者传粉、传播种子等

最活跃的成分

分解者

异养型生物

(1)腐生细菌和真菌

(2)腐食动物,如

蚯蚓、蜣螂等

把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

物质循环的关键成分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

①形成: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

②基本模式:

生产者+不同级别的消费者。

③书写原则:

植物(起点)→植食性动物→小型肉食性动物→大型肉食性动物。

④分类:

捕食链、寄生链、腐生链。

⑤环节:

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

(2)食物网:

①形成:

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吃多种植物,也可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②功能: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1.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地位

(1)基础: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桥梁(必需成分):

生产者、分解者;

(3)主导(基石):

生产者。

(4)非必需成分:

消费者。

2.生态系统成分之间的关系

(1)从理论上讲,消费者的功能及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所以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要的基础成分。

(2)虽然单从物质循环角度看,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要成分,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易错起源2

、生态系统的功能

例2.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

C.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

D.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

必然越小

【误区警示】没能够深刻理解能量金字塔的各个营养级之间的关系,误认为营养级越大,所对应的生物体型越大,错选C。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的过程:

(2)解读能量流动图:

①流动的起点:

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极少数特殊空间除外)。

②流动的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流动中能量形式的变化:

太阳光能→生物体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④在食物链中流动的形式是:

有机物(食物)中的化学能。

⑤散失的主要途径:

呼吸作用(包括各营养级生物本身的呼吸及分解者的呼吸),能量散失的主要形式:

热能。

⑥流动的方向:

单向流动。

(3)能量流动的特点:

①单向流动:

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

②逐级递减:

a.每个营养级生物都因呼吸作用而散失部分热能。

b.每个营养级生物总有一部分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c.传递效率为10%~20%(形象地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分析:

范围

生物圈(全球)

物质对象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形式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

无机物

生物群落内:

有机物

动力

能量

重要生物类群

生产者:

物质、能量输入

分解者:

物质、能量输出

特点

全球性、循环性

(2)碳循环图解:

(3)温室效应:

成因:

①工厂、汽车、飞机、轮船等对化学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CO2。

②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被破坏,大大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危害:

加快极

地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对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

缓解措施:

①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

②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化学燃料燃烧。

(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以无机物形式流动

过程

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

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

往复循环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全球性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反复出现,循环

流动

联系

①能量的固定、转移、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②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③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

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信息传递的具体作用:

(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类别

概念

传递形式

来源

实例

物理

信息

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物理过程

生物体、

无机环境

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植物五颜六色的花

化学

信息

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自身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信息素

生物体

昆虫的性外激素、狗利用其小便记路

行为

信息

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通过其特殊行为特征传递的信息

植物或动物

的异常表现

及行为

生物体

昆虫的舞蹈、各种类型的求偶炫耀

4.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循环运动,反复利用

往往是双向的

范围

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

生物圈

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多种

地位

生态系统的动力

生态系统的基础

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联系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1.信息传递的特点

信息传递不像物质循环那样是循环的,也不像能量流动那样是单向的,而往往是双向的,有从输入到输出的信息传递,也有从输出向输入的信息反馈。

2.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具备两个特点

(1)从生态系统的结构上看: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数量比例相对稳定,食物链、食物网相对稳定。

(2)从生态系统的功能上看:

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

易错起源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3.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自我修复)

恢复力稳定性(自我延续)

实质

保持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

恢复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

核心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影响

因素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小,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2反关系:

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亦然;

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如图所示:

 

1.自我调节能力的有限性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其自我调节能力会丧失,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2.正反馈与负反馈的作用

(1)负反

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2)正反馈调节往往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但它常常是爆发性的,所经历的时间也很短。

从长远看,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和自我调节起主要作用。

易错起源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例4.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

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

(1)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

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

该种群密度是_______只/hm2。

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_______________,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4)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

可见,信息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本考点在高考中多以图像、图解、数据表格等形式结合食物网进行命题,题型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

能量流动的内涵、能量流动的有关运算和能量流动图解分析需要在复习中多加关注,2014年高考中结合物质循环以生活实际为素材,通过食物网、生态农业等模式进行综合考查的可能性极大。

对于能量流动的备考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能量流动的起点、终点,以及能量流动的效率。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

①能量传递效率=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②某营养级生物同化总能量=该营养级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该营养级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③食入量=同化量+未同化量=有机物质积累量+呼吸消耗量+未同化量。

④利用能量流动的特点解决生态农业的问题。

1.某种甲虫通过分解土壤中的落叶获得养分,可推测这种甲虫(  )

A.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

B.属于次级消费者

C.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

D.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

2.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总能量越少。

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各营养级中总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B.各营养级中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C.生物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一部分能量

D.能量金字塔顶层的生物数量少,

需要能量少

3.右图为一个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式图,则(  )

A.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甲

B.乙只表示初级消费者

C.丙处于最高营养级

D.丁主要是微生物

5.下图为某人工松林18年间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统计(单位略),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能量Q”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无需人工能量投入该松林就可维持其稳定性

C.18年间该松林中分解者获取总能量是285×1010

D.动物的存在加快了人工松林的物质循环

6.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

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竞争不断增强

B.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

C.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

D.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B.湿地可以调节气候、净化污水,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基因重组导致多种等位基因的产生,从而形成遗传多样性

D.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9.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

叙述,正确的是(  )

A.四川地震灾

区的部分大熊猫转移到成都、北京等地饲养属于就地保护

B.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C.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种群、生态系统三个层次

D.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10.右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Ⅰ和Ⅳ是实现物质循环的关键生态成分

B.该图所示的食物网只有1条食物链:

Ⅰ→Ⅱ→Ⅲ→Ⅳ

C.E1表示主要通过光合作用所摄入的能量

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

11.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

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类问题。

(1)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________。

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关系,使人们从中获益更多。

12.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

生态学家对此食

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

植物

田鼠

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1011

1.05×109

7.50×108

7.15×108

2.44×107

2.25×107

2.18×107

(1)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

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

该种群密度是____________只/hm2。

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____。

(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4)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

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

或行为躲避猎捕。

可见,信息能够________________,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富营养化的原因是含氮、磷等元素丰富的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湖泊________的限度,使其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浮游植物暴发后大量死亡时,使水体发臭。

从生物因素的角度分析,导致水体发臭的有害物质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加快治理,还可以放养鲢鱼等植食性鱼类构建生物修复系统。

该生态

系统中蓝藻与芦苇存在________关系。

藻类与植食性鱼类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5)若经过一段时间,由于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通过________调节形式,使群落结构趋于稳定。

则群落的这个变化过程

属于________演替。

太湖的污染与治理体现了人类的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

者和分解者;每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很多,各种生物之间会形成错综复杂的食物网;生态系统中

能量流

(5)(负)反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