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lab实现Kmeans聚类算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2878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matlab实现Kmeans聚类算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matlab实现Kmeans聚类算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matlab实现Kmeans聚类算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matlab实现Kmeans聚类算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matlab实现Kmeans聚类算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matlab实现Kmeans聚类算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matlab实现Kmeans聚类算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matlab实现Kmeans聚类算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matlab实现Kmeans聚类算法.docx

《matlab实现Kmeans聚类算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atlab实现Kmeans聚类算法.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matlab实现Kmeans聚类算法.docx

matlab实现Kmeans聚类算法

 

题目:

matlab实现Kmeans聚类算法

 

姓名吴隆煌

学号********

 

背景知识

1.简介:

Kmeans算法是一种经典的聚类算法,在模式识别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于Kmeans的变种算法也有很多,模糊Kmeans、分层Kmeans等。

Kmeans和应用于混合高斯模型的受限EM算法是一致的。

高斯混合模型广泛用于数据挖掘、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统计分析。

Kmeans的迭代步骤可以看成E步和M步,E:

固定参数类别中心向量重新标记样本,M:

固定标记样本调整类别中心向量。

K均值只考虑(估计)了均值,而没有估计类别的方差,所以聚类的结构比较适合于特征协方差相等的类别。

Kmeans在某种程度也可以看成Meanshitf的特殊版本,Meanshift是一种概率密度梯度估计方法(优点:

无需求解出具体的概率密度,直接求解概率密度梯度。

),所以Meanshift可以用于寻找数据的多个模态(类别),利用的是梯度上升法。

在06年的一篇CVPR文章上,证明了Meanshift方法是牛顿拉夫逊算法的变种。

Kmeans和EM算法相似是指混合密度的形式已知(参数形式已知)情况下,利用迭代方法,在参数空间中搜索解。

而Kmeans和Meanshift相似是指都是一种概率密度梯度估计的方法,不过是Kmean选用的是特殊的核函数(uniformkernel),而与混合概率密度形式是否已知无关,是一种梯度求解方式。

k-means是一种聚类算法,这种算法是依赖于点的邻域来决定哪些点应该分在一个组中。

当一堆点都靠的比较近,那这堆点应该是分到同一组。

使用k-means,可以找到每一组的中心点。

当然,聚类算法并不局限于2维的点,也可以对高维的空间(3维,4维,等等)的点进行聚类,任意高维的空间都可以。

 

上图中的彩色部分是一些二维空间点。

上图中已经把这些点分组了,并使用了不同的颜色对各组进行了标记。

这就是聚类算法要做的事情。

这个算法的输入是:

1:

点的数据(这里并不一定指的是坐标,其实可以说是向量)

2:

K,聚类中心的个数(即要把这一堆数据分成几组)

所以,在处理之前,你先要决定将要把这一堆数据分成几组,即聚成几类。

但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你都事先就能知道需要把数据聚成几类的。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使用k-means就不能处理这种情况,下文中会有讲解。

把相应的输入数据,传入k-means算法后,当k-means算法运行完后,该算法的输出是:

1:

标签(每一个点都有一个标签,因为最终任何一个点,总会被分到某个类,类的id号就是标签)

2:

每个类的中心点。

标签,是表示某个点是被分到哪个类了。

例如,在上图中,实际上有4中“标签”,每个“标签”使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

所有黄色点我们可以用标签0表示,所有橘色点可以用标签1来表示,等等。

在本文中,使用上图的二维坐标(x,y)向量为数据集。

假设我们要将这些点聚成5类,即k=5。

我们可以看出,有3个类离的比较远,有两个类离得比较近,几乎要混合在一起了。

当然,数据集不一定是坐标,假如你要对彩色图像进行聚类,那么你的向量就可以是(b,g,r),如果使用的是hsv颜色空间,那还可以使用(h,s,v),当然肯定可以有不同的组合例如(b*b,g*r,r*b),(h*b,s*g,v*v)等等。

在本文中,初始的类的中心点是随机产生的。

如上图的红色点所示,是本文随机产生的初始点。

注意观察那两个离得比较近的类,它们几乎要混合在一起,看看算法是如何将它们分开的。

类的初始中心点是随机产生的。

算法会不断迭代来矫正这些中心点,并最终得到比较靠近真实中心点的一组中心点。

当然,最终的结果不一定就是真实的那一组中心点,算法会尽量向真实的靠近。

每个点(除了中心点的其他点)都计算与5个中心点的距离,选出一个距离最小的(例如该点与第2个中心点的距离是5个距离中最小的),那么该点就归属于该类.上图是点的归类结果示意图.

经过步骤3后,每一个中心center(i)点都有它的”管辖范围”,由于这个中心点不一定是这个管辖范围的真正中心点,所以要重新计算中心点,计算的方法有很多种,最简单的一种是,直接计算该管辖范围内所有点的均值,做为心的中心点new_center(i).

如果重新计算的中心点new_center(i)与原来的中心点center(i)的距离大于一定的阈值(该阈值可以设定),那么认为算法尚未收敛,使用new_center(i)代替center(i)(如图,中心点从红色点转移到绿色点),转步骤3;否则,认为算法已经收敛,则new_center(i)就是最终的中心点。

现在,所有的中心都不再移动,即算法已经收敛。

当然,也许这些中心点还没有达到你要的精度,由于计算这些中心点的准确性,会受初始中心点设置的影响。

所以,如果初始中心设置的很糟糕,那么得出来的结果也会不理想。

可以从K=1开始,并且k值不断的增加,通常,随着k的增加,类中的方差会急剧的下降,当k达到一定大的时候,方差的下降会明显减慢(至于慢道何种程度,可以设阈值),此时,就选取到了最佳的k值。

如果初始值没设置好,肯定也不能获得理想的聚类效果。

针对这种情况,这里提供两种方法:

随机的选取多组中心点,在每一组中心点上,都把kmeans算法运行一次。

最后,在选取类间方差最小的一组。

通过设定的选初始值方法(这里提供一种,当然自己也可以去构想其他的方法)

1.在数据集上随机选择一个点,做为第一个中心点;

2:

在数据集上,选取离第一个中心点最远的一个点做为第二个中心点。

3:

在数据集上,选取离第一个和第二个中心最远的点,做为第三个中心。

4:

依此计算后续的中心点

2.数据来源描述

本次数据挖掘实验的数据源来自加州大学计算机与信息院,是用于合成控制图时间序列聚类分析的一组数据。

数据集中一共包含600组数据,每一组数据都有60个分量,也就是数据是60维的。

数据一共可以分成6个聚类,分别是:

1-100Normal(正常)

101-200Cyclic(循环)

201-300Increasingtrend(增加趋势)

301-400Decreasingtrend(减少趋势)

401-500Upwardshift(上升变化)

501-600Downwardshift(下降变化)

 

3.数据预处理

由于本数据集的数据维数较多,所以本实验采用了结构体来存储60维的数据,并使用指针来进行对数据的操作,以提高速度。

在数据预处理过程中,首先将数据从data文件中读出,后依次存入结构体数组dataset[600]中。

4.k-means聚类算法

 k-means算法接受参数k;然后将事先输入的n个数据对象划分为k个聚类以便使得所获得的聚类满足:

同一聚类中的对象相似度较高;而不同聚类中的对象相似度较小。

聚类相似度是利用各聚类中对象的均值所获得一个“中心对象”(引力中心)来进行计算的。

  K-means算法是最为经典的基于划分的聚类方法,是十大经典数据挖掘算法之一。

K-means算法的基本思想是:

以空间中k个点为中心进行聚类,对最靠近他们的对象归类。

通过迭代的方法,逐次更新各聚类中心的值,直至得到最好的聚类结果。

(1)算法思路:

首先从n个数据对象任意选择k个对象作为初始聚类中心;而对于所剩下其它对象,则根据它们与这些聚类中心的相似度(距离),分别将它们分配给与其最相似的(聚类中心所代表的)聚类;然后再计算每个所获新聚类的聚类中心(该聚类中所有对象的均值);不断重复这一过程直到标准测度函数开始收敛为止。

一般都采用均方差作为标准测度函数.k个聚类具有以下特点:

各聚类本身尽可能的紧凑,而各聚类之间尽可能的分开。

该算法的最大优势在于简洁和快速。

算法的关键在于初始中心的选择和距离公式。

(2)算法步骤:

step.1---初始化距离K个聚类的质心(随机产生)

step.2---计算所有数据样本与每个质心的欧氏距离,将数据样本加入与其欧氏距离最短的那个质心的簇中(记录其数据样本的编号)

step.3---计算现在每个簇的质心,进行更新,判断新质心是否与原质心相等,若相等,则迭代结束,若不相等,回到step2继续迭代。

 

Matlab代码:

functionkm(k,A)%函数名里不要出现“-”

X=[randn(100,2).*100;...

randn(100,2).*200;randn(100,2).*300;...

randn(100,2).*400;randn(100,2).*500;randn(100,2).*600];

opts=statset('Display','final');

[idx,ctrs]=kmeans(X,6,...

'Distance','city',...

'Replicates',5,...

'Options',opts);

plot(X(idx==1,1),X(idx==1,2),'r.','MarkerSize',12)

holdon

plot(X(idx==2,1),X(idx==2,2),'b.','MarkerSize',12)

holdon

plot(X(idx==3,1),X(idx==3,2),'m.','MarkerSize',12)

holdon

plot(X(idx==4,1),X(idx==4,2),'g.','MarkerSize',12)

holdon

plot(X(idx==5,1),X(idx==5,2),'k.','MarkerSize',12)

holdon

plot(X(idx==6,1),X(idx==6,2),'c.','MarkerSize',12)

title('{\bfKmeans聚类算法图像}')

plot(ctrs(:

1),ctrs(:

2),'kx','MarkerSize',12,'LineWidth',2)

plot(ctrs(:

1),ctrs(:

2),'ko','MarkerSize',12,'LineWidth',2)

plot(ctrs(:

1),ctrs(:

2),'kx','MarkerSize',12,'LineWidth',2)

plot(ctrs(:

1),ctrs(:

2),'kx','MarkerSize',12,'LineWidth',2)

plot(ctrs(:

1),ctrs(:

2),'kx','MarkerSize',12,'LineWidth',2)

plot(ctrs(:

1),ctrs(:

2),'kx','MarkerSize',12,'LineWidth',2)

plot(ctrs(:

1),ctrs(:

2),'kx','MarkerSize',12,'LineWidth',2)

legend('Cluster1','Cluster2','Cluster3','Cluster4','Cluster5',...

'Cluster6','Centroids','Location','NW')

15iterations,totalsumofdistances=188947

28iterations,totalsumofdistances=178709

12iterations,totalsumofdistances=184055

14iterations,totalsumofdistances=182642

12iterations,totalsumofdistances=178357

 

PublishedwithMATLAB®7.7

5.分析方法

点估计、区间估计、回归分析、假设检验、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因素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等。

6.获取的模型的描述

首先,准备数据,对数据进行预处理,选用合适的数据结构存储数据元组,然后设定参数,数据的总量N,维度D,聚类类别数量K,然后随机产生K个D维的数据作为质心,计算每个数据与质心距离,并加入所属的簇中,经多次迭代后,质心不变后,得到分类后的结果。

由于初始化质心是随机的,所以每次运行聚类分析花费的时间略有不同,本实验采用结构体来存储数据,聚类的操作多应用指针来实现,在选择所属的簇,并加入簇中,加入的是数据的索引值,提高了效率,在一步中如果使用指针指向数据可以进一步提高效率。

总体上说算法的运行时间还是比较令人满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