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用论的调查报告.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83540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书无用论的调查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读书无用论的调查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读书无用论的调查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读书无用论的调查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读书无用论的调查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读书无用论的调查报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读书无用论的调查报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书无用论的调查报告.doc

《读书无用论的调查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无用论的调查报告.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读书无用论的调查报告.doc

“新读书无用论”调查报告

一、调研背景

新读书无用论的定义

近几年来,出于种种原因,一种新读书无用论开始出现并有盛行之势,这里之所以加上“新”字,主要是为了区别新中国成立后前两次流行的读书无用论。

新中国成立至今,一共出现过三次“读书无用论”的思潮。

第一次“读书无用论”出现在文革后期,这种“读书无用论”是一种自上而下引发的思潮,以张铁生交白卷上大学为高潮,以大老粗为时尚,越穷越光荣。

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里,知识成了一种罪恶。

比较典型的想法是,即使大学毕业也要三个面向,留不了大城市;既然要插队落户,当农民捏锄把,能写写算算就行了。

读书还有啥用场,反倒落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臭老九”)的骂名。

而且无论来了什么样的运动,总要担着一分心──因为以往的“右派”、“反动学术权威”,都与被认定先天缺乏革命性的知识分子(称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挂着钩。

第二次“读书无用论”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由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私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社会上从事简单生产加工和贸易的第一批人通过简单的市场经济而得到经济收入的快速增长,而当时的公有制体制下的国家工作人员如教授、医生、教师、公务员等在单位拿着难得涨一下的固定工资。

于是社会上流传着“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杀猪刀的”不满言论,形成体脑倒挂现象,也导致了读书无用论一时的盛行。

第三次“读书无用论”即“新读书无用论”,21世纪初从农村出现,并且蔓延至全社会。

由于社会的转型变革,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逐渐弱化,人们习惯把发生在21世纪初的这次读书无用论思潮称为新读书无用论。

过去靠高考改变命运的农村青年面临无能为力的三大难题:

一是高考的公平性已经不如以前;二是高昂的学费让贫困的家庭感到大山一样的沉重;三是花费巨额费用大学毕业后却不能找到工作。

这一次不再是知识无用,大多数人都明白知识有用。

在三大难题面前,虽然也明白考大学是改变自己命运的最佳机会,但新的社会分工和分配机制使得不少农村学子,在社会现实下采取了妥协的态度,选择了辍学。

新读书无用论的出现对我国高等教育是一种极大的考验。

对我国的教育体制是一种讽刺,其社会影响程度十分深远!

新读书无用论不是对知识本身的否定,而是对读书所带来的收益持否定态度,过高的高等教育支出与日益微弱的教育回报率矛盾十分突出。

二、新读书无用论的发展现状介绍

2009年重庆市有上万应届生放弃高考,而这些考生多是农村考生,有的迫于无奈拿个毕业证外出打工,还有的是因为学校迫于升学率的比拼压力,对部分升学无望的考生做思想工作,劝其放弃高考。

2010年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假如一个幸运的孩子考上了高中,那么在未来几年里,他所花费的教育费用大致如下:

一个孩子如果考上公费高中,每年学费大约1000元,加上生活花销,每年大约3000元,三年高中下来是1万元。

如果考上大学,四年下来至少也要5万元,也就是说从高中到大学最少要6万元才能够完成对一个孩子的教育和培养。

这样的支出对于一个年收入仅数千元的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难以承受的。

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据专家保守估计,一个农村孩子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支出在18万元,而这些几乎是倾尽全家的总收入。

以上现象和数据反映出,当今的新读书无用论主要在农村地区蔓延,由于农村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水平较低,许多家庭对于高昂的教育费用难以承受,因此选择了让孩子放弃接受高等教育,而是外出打工学手艺挣钱。

近年来,农村的孩子“三弃考”现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农村越来越多的考生选择退出高考,必然带来高校中来自农村学生人数的减少。

有调查表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重点院校,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农村生源比例仅为30%左右。

当大批农村学生在高考门前折身而回,“放弃高考”也会让社会的人口结构、阶层流动越来越固化。

不少人认为,当今社会似乎有无文化照样都能赚钱,在他们看来,许多率先富起来的“大款”、“包工头”们并没有受过多少教育,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可照样大把大把地挣钱;在当今社会还存在另一种现象,那就是一些受过初中甚至高中教育的人,却始终没有富起来。

他们不是安分守己地固守田园,就是南下北上跟着别人打工,尽管他们出力流汗但拿到手的工资却有限,甚至有不少人干了活却拿不到工资。

这些有“学问”者的家庭状况并没有太大的改观,使得一些人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想法。

三、调研目的

对于新读书无用论在农村蔓延的情况,我们想要了解接受过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对此的一些看法,他们可能是来自城市的学生,也有可能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

我们通过与他们交流对于现代教育制度、教育费用以及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一些想法,来看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以及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四、调研方案的确定及说明

调研时间:

2012年2月12日~2012年3月12日。

调研地点:

枣庄市市中区。

调研对象:

以学生为主,还包括成人。

调研方法:

问卷访谈法。

五、调研结果及分析

(1)对于新读书无用论的了解程度

调研的两名对象都表示对于新读书无用论略有耳闻,对该论调的认识也从“知识无用”的旧读书无用论上升到新的“读不起书,学历高不一定就有好工作”以及“高投入,低产出”的新读书无用论上来。

(2)对于选择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原因调查

调研的两名对象分别来自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她们都在大学期间通过自身努力保研到了现在的学校继续在各自专业领域内接受深造。

在被问及选择读研的原因时,一名对象表示是出于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和想要再更进一层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而另一名对象表示因为担心自己的本科学校名气不够,毕业后很难找到很好的工作,于是选择在研究生阶段在一个更好的学校继续学习提高能力。

两位被访者都不赞同“高学历=好工作”这一观点,她们更强调个人在接受大学教育乃至研究生教育阶段对自身各方面能力(如社交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等)的培养和锻炼,认为学历只是一个门槛,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工作好坏和工资高低。

(3)对于周围亲戚家人对读书的看法调查

其中一名被访者的家庭背景较好,周围亲戚的受教育程度多属于高中毕业程度,但收入较高,这位被访者认为这是由于在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市场经济刚刚试行,很多人在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一些冒险与投机赚到了很多钱,但是这些先富起来的亲戚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过程中,主要还是要靠知识来改变命运,钻空子和一夜暴富的现象将越来越少。

而另一位被访者在农村家庭中长大,周围亲戚的受教育程度多限于小学初中毕业,收入也较低。

但据这位被访者表示,她的亲戚和家人都十分支持读书这条路,她和她的亲生姐姐都是大学生,家里人省吃俭用以及通过学校勤工助学,她们都完成了学业,她甚至还选择继续学习研究生课程。

(4)对于新读书无用论的抬头原因的看法

提到近几年新读书无用论的兴起原因,两位被访者意见都比较一致,认为其中原因很多,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农村的生活水平较低,而高等教育的学费在十年间涨了20倍,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读不起书;

第二,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布不均,农村的教学条件和软硬件设施都不如城市,很多的农村孩子即使花了很大的力气仍然考不到一个很好的学校,毕业出来后找的工作不好,甚至还不如那些早早辍学出去打工学艺的人收入高。

第三,大学扩招严重,每年大学毕业生数量远远超过工作岗位需求量,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已成常态。

同时大学扩招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大学生的工作能力不强,很多企业都不愿意接收刚毕业的大学生,因此找工作难,找对口的工作就更难。

对于小学毕业的暴发户收入高,名牌大学毕业却找不到工作的悬殊差异的看法被访者认为,高学历≠高工资,低学历≠没前途,这些还是要看一个人把握机会、社会交际等非学历、非知识性的能力。

暴发户也有许多值得大学生学习的地方,他们敢拼、敢闯,善于把握机会、善于交际等等,而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生存能力。

而对于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难以及专业不对口现象,被访者则表示,本科所学知识其实和商业化的要求相距甚远,因此这种脱轨的现象导致了工作中几乎不会用到大学所学的知识,很多学习一般的同学凭借自己在社会活动方面的突出表现以及自我推销的口才能力比学习优秀的同学更快的找到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工作。

专业不对口现象则被认为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被访者认为很多大学生所学专业往往不是第一志愿专业,而是经过调剂的,因此学生所学专业可能并非由于兴趣使然,毕业后投身于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也是可能的。

另一方面由于有些专业较为“冷门”,不好找工作,为了生存,一些大学生只能从事其他专业的工作。

但是基于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并不完全能够用于工作上,专业不对口实际上影响并不大。

(5)对于“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以及“不读无用的书”观点的看法

被访者认为,不能够因为“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就放弃停止学习,接受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学习更多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培养塑造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的过程,并且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也在这个时候得到提高。

不是不读书,是不读无用的书,这需要我们在吸取知识上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判断能力,而不是读死书,死读书,唯教材和讲义至上。

这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要深入探讨和学习锻炼的领域,这样才能够充分利用大学里的资源,在找工作时候体现出自己的优势。

(6)对于大力发展技校,提高技校教学质量和社会认同的看法

相较于大学生毕业找工作难,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人才市场上还存在着另一种极端现象,也就是出现了“技工荒”,这里的技工是指具有专业技术水平的,接受专业技术训练的工作者。

在德国,对于技工的培养是十分重视的,他们培养一名职业学校学生每年平均花费1.5万欧元,是普通学校学生的3倍,德国的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学制长短、经费来源、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职业培训的费用则主要由政府和企业承担。

这样的高投入带来的也是相应的高产出,技工的收入普遍高于德国平均收入水平,且技工的就业环境更好,因此在德国也不存在盲目崇拜高学历,而鄙薄技能职业教育的现象。

在问及中国是否也应该大力发展技能职业教育,两位被访者均表示此举十分有必要,但是中国国情和传统使得人们对于技工的社会地位定位有失偏颇,许多家长认为学习不好的人或者考大学无望的人才去技校学习,在社会整体对技工的看法都不高的情况下,人们很难对其引起重视。

并且在目前来看,国家对于技校建设的投入还不够,技校里的学生的专业性不强,不像德国的技校学生一样具有严格的要求和专业的精神,中国技校的学生很多时候是本着混日子的心态来学习,导致技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不强,高级技术人员很少。

只有扭转了中国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看法,同时在职业教育上加大投入,才能使职业教育得到提高,解决“技工荒”的问题。

六、对策及建议

根据调研结果以及结合社会现况,在这里提出几点建议来破除新读书无用论:

第一,缓解就业难的问题。

我国现有教育体系对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没有做出灵敏的反应,这在较大程度上导致了寒门子弟就业难情况的出现。

国家应重视应用型教育的发展,赋予高校更大自主权,使其能够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安排和制定招生计划。

缓解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在缓解农村寒门子弟就业难方面大有潜力可挖。

国家应加大对他们金融支持等方面的扶持,提供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

第二,尽快改变教育资源城乡不均衡发展,不同院校不均衡发展的现状,让每个孩子、每所学校都能平等竞争。

只有这样,‘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才能缓解,农村寒门子弟读书改变命运的通道才会更通畅。

只有向上流动渠道畅通,阶层板结才能有效避免。

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盘考虑,统筹规划,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包容性增长理念”和温家宝总理强调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种视角,理应成为解决此问题的立足点。

必须尽快改变以城市和权力为轴心分配资源的现状,通过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等,最终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

只有这样,向上流通渠道才能畅通,寒门才能出更多的贵子。

第三,所谓“读书无用论”,其实也是一种农民在“吃不到葡萄”后的无奈心态的反映。

要消除这种无奈,为大学生提高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充分体现知识的价值是一个方面,而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是如何降低贫困家庭孩子的教育成本,使教育不再是他们无法承受之重。

第四,从家庭上来说,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使孩子的思想品质、情感意志、个性习惯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给予孩子积极正面的引导。

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受到不知不觉的感染、潜移默化的渗透。

其次,父母要学会尊重和赏识。

孩子尊重是一种情操,家长要有勇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子女。

家长的亲情,热情加上真诚可以形成无可比拟的教育优势,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

第五,加大在职业教育上的投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学历高不是唯一的就业途径,专注于职业技能上的提高也能够在社会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最后,改善中国教育现状,使得更多的人都能够接受教育,找到好工作,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成的目标,但我们仍会不懈的努力,去寻找各种改善和完善的途径,这一天终会到来,我们都一同期待。

案例分析

  1、丁俊晖进上海交大了。

有人说证明了“读书无用论”也有人说彻底粉碎,“读书无用论”。

这两种观点我都不认同。

丁俊晖进交大,跟“读书无用论”挂不上钩。

不管丁俊晖是否真的想到高校深造提高,但丁俊晖的入学,是符合国家政策程序的,入学是无可厚非的事情,至于进哪间学校,只是看他和学校达成的共识而已。

读书有没有用,多数的有识之士已经形成共识读书绝对有用。

包括那些支持“读书无用论”的人,你们为什么能列出理由?

你的逻辑思维、世界观不是从教育中修成的?

有人拿丁俊晖说过的一句话“打球有钱挣读书啥用?

”来争论丁俊晖的入学与“读书无用论”的关系。

拿这句话来讨论,实际上是从行为上支持了“读书无用论”。

一个小学水平而又长期脱离学校教育的人说的一句话,让你们还在争执半天,你们是怎么读书的?

这简直跟争论“人是不用吃饭”一样可笑。

正如某网友说的,不读书,进错厕所也不知道。

没有看到丁俊晖进错厕所的新闻,证明丁俊晖还是读过书的,而读的书还是有用的。

案例

  2、曾经看过这样的报道:

记者采访的是浙师大一名普通专科毕业生,他在求职遇挫后,到一娱乐场所做服务员。

他的经历是中国普通大学生的缩影,他对读书是否有用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

?

洗脚妹钱途大过研究生?

记者找到了这句“格言”的署名者滕大师,他是一家足浴店的老板。

“学足浴成本比读研省,收入差不多”滕大师说,他这句话并非凭空杜撰。

上个月,一名贵州女子到滕大师这里当学徒,每月包吃包住,还有600元生活费。

该女子觉得很不错,她对滕大师说,她一个字不识,但挣得比大学生还多。

原来,她的弟弟在贵州老家开了一个文印店,雇用了一名女大学生,月薪只有450元。

但这名很知足的贵州女子在滕大师这里只待了10天,就被别人以1500元的月薪挖走了。

“在足浴界,女员工很吃香,每月底薪1500元左右,经验再丰富一点,每月挣两三千元很轻松。

”滕大师说。

这名贵州女子给滕大师带来了灵感。

他算了一下,一个女孩从幼儿园到研究生毕业,最起码要花50万元,毕业后工作还不好找,有的月薪才不过两三千。

若跟他学足浴,即便不识字也可以,学足浴不但不花钱,每月还有600元生活费,年期满,3收入是600×12×3=21600元。

这样,女子学足浴比读研究生省了500000+21600=521600元。

足浴学成后,每月工资最起码有3000元,和研究生的收入差不多。

得出“女子学足浴比读研究生有钱途”的结论后,滕大师就把这句“格言”挂在了店铺外墙上,希望吸引女子来应聘。

然而,一个月过去了,“格言”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

?

没有招来一名女学徒。

“很多人看到后,哈哈一笑过去了。

”“真理”为什么无人理睬?

个中原因,滕大师也知晓一二:

“有些东西不能光用钱来衡量,做低收入的白领,比做高收入的足浴工体面,社会地位也高,当然,发展潜力可能也不一样。

其实,有些数据也很能说明问题。

3年前,滕大师就到高校招聘暑期工,一帮大学生到他这里给客人洗脚,待遇和其他员工差不多,包吃包住,一个月六七百元。

他发现,这些大学生的接受能力比那些学历只有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学徒强,50\\%的大学生学得不专心,但“纯粹是为了混饭吃”。

暑期一结束,拿到工资后,没有大学生会在第二个暑期回来,更没有大学生毕业后到他这里来工作。

“他们是一次性足浴工。

”滕大师评价道。

平时,滕大师偶尔也会遇到一些本科生、专科生来当学徒,这部分人的比例约占1\\%或2\\%,但他们都待不长。

案例

  3、有一次,一个女主人在一个大型晚会上精心安排一对男才女貌坐在一起,想让他们邂逅一下。

男的给女的让了座,然后问道:

“你是做什么的?

”女的非常自豪地亮出世界名牌市场总监的头衔。

男的说:

“嗷,你是卖包的。

”“那你是干什么的?

”女的反问。

“我是哈佛商学院教授。

”男的非常自豪地自我介绍道。

“嗷,”女的说,“不就是个教书的嘛。

”这一晚上,男的再也没跟女的说话,女的再也没看男的一眼,女主人也悄悄跟我们发誓,再也不乱点鸳鸯谱,吃力不讨好。

过了一个星期,女主人接到教授很沮丧的电话,他汇报道,冤家路窄,他居然和世界名牌同一个航班去上海,名牌经理当然是浑身名牌进了公务舱,而名牌大学教授却灰溜溜地坐到后面的经济舱。

教授说,他太受刺激了,将来他养了女儿,一定不让她念书,让她卖包去。

案例

  4、今年24岁的吴君,是中国大学生中最普通的一员,他出生在义乌城郊某村,读书成绩一般。

2007年,在花费3万元后,吴君从浙师大工商管理专科毕业,几经辗转后到市区某娱乐公司做了一名最普通的服务员。

与经商的亲戚相比,他无房无车;与村里做来料加工的低学历妇女相比,他目前的收入易招歧视;但与只有初中学历的同事相比,他的优势非常明显。

这样一位大学生,会认为读书有用还是无用?

读高中时,吴君就有了弃学的念头,想跟亲戚去经商。

只读过4年书的父亲死活不答应:

“等大学读完了再去经商也不迟。

”2005年,吴君参加高考,成绩不太理想,但父母对他说:

“只要你肯读,不管是什么学校,我们都支持。

”吴君就选择了浙师大工商管理专业(专科)。

读大学期间,吴君一年的学费约在5500元左右,每月的生活费维持在600元左右,“3年下来,花了3万元。

”吴君将这些数字记得很清楚。

他承认,他的生活有些节俭。

吴君的父母经营着一家小饭店,还有店面出租,家庭经济状况不算差,因此这3万元开销没给家里带来太大压力。

[群像]单从经济角度来讲,吴君有点幸运。

据悉,我国的大学收费标准,一般专业在5000元左右,艺术类专业则突破万元大关。

而在2008年,我国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

对于一位农民来说,一年不吃不喝,也不够为孩子交大学学费。

而在西部欠发达地区,一个大学生每年支出7000元,相当于9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本科4年最少花费2.8万元,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强劳力35年的纯收入。

全国政协委员鲍义志说,从1994年至今,我国大学生学费猛长了约20倍,而国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4倍,学费涨幅远远超过了国民收入增长速度。

在两会召开期间,有些代表、委员拍桌子:

“如果按照现在的收费标准,那么在座的委员当年有几个能上得起大学?

找工作:

最高月薪1100元[个案]2007年4月,浙师大在校内举办招聘会,当时读大三下学期的吴君揣着简历去应聘。

转了好几圈,投出四五份简历,应聘单位有建筑监理公司、纺纱厂、文具厂,应聘的岗位是总经理助理或车间主管,可没有任何回应。

校内招聘会没有收获,吴君将眼光放到市人才市场。

2007年五六月份的一天,他从浙师大走到人才市场参加招聘会,又走了回去,省下的五六元钱车费,够他吃两天。

到人才市场去多了,吴君的心渐渐凉了,招聘单位开出的工资,一般在900~1500元,这比他当时的心理定位足足少了1000元。

2007年6月,吴君找到了一份总经理助理的工作,那家企业位于秋滨工业区,试用期月薪900元,但吴君做了50天就离开了。

刚从学校出来的他,对社会了解不深,总经理让他做一个企业战略方案,他无法胜任。

“下岗”后,吴君回到了义乌老家。

父亲说:

“要不要我去找找人,帮你找个工作?

”吴君没答应,他觉得父母把自己养这么大,还要他们找工作,太没面子。

周围人都说吴君太另类,怎么跟别人不一样,此前,吴君的一个堂哥从某工商学院毕业后,父母花了八九万元,把他弄进了某信用社;吴君的一个表姐从某学院毕业后,在父母的活动下,进了银行。

在老家的那段时间,吴君很少出门,碰到熟人,人家就问:

“你毕业了?

”吴君说:

“嗯,是的。

”说完之后马上离开,人家接下来会问什么,他很清楚。

在家休养生息两个月后,吴君回到金华,他打算打两份工,白天一份,晚上一份,这样才能养活自己,还能留点积蓄。

考虑到晚上的工作好找,他先到中介所去打听哪家娱乐场所比较正规、下班时间早,最终,他把目光锁定在市区金海岸演艺大舞台。

2007年9月13日,吴君成了金海岸一名最普通的服务员,拎着水壶给客人续水,月薪1100元左右。

工作一周后,吴君让女友也来这里做服务员,女友和他同校,两人一起做,一个月能存下1000元左右。

吴君的同事,学历一般为初中,他们对吴君说,你应该去找一份好点的工作。

吴君笑笑,能吃饱饭就可以了。

至于白班的工作,吴君也去找过,但始终不理想,后来就不去找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