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管理书籍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3574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管理书籍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经典管理书籍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经典管理书籍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经典管理书籍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经典管理书籍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经典管理书籍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经典管理书籍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经典管理书籍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经典管理书籍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经典管理书籍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经典管理书籍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经典管理书籍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经典管理书籍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经典管理书籍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经典管理书籍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经典管理书籍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经典管理书籍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经典管理书籍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经典管理书籍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经典管理书籍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典管理书籍推荐.docx

《经典管理书籍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管理书籍推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典管理书籍推荐.docx

经典管理书籍推荐

经典管理书籍推荐

点击:

276

  现代企业管理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其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位又一位理论家和实践者不断研究探索、著书立说,才最终形成了今天相对完善的管理理论。

假设我们把时针重新拨回到一百年前,再跟随时间的脚步,速“读”一遍大师的著作,就是读了一遍现代管理的发展史。

《科学管理原理》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科学管理之父” 

西方古典经济管理理论:

雇员总在追求高工资,雇主总要追求低成本,而工资就是成本中的一块。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高效率者得高工资。

如何才能让人高效率——人尽其才,人尽其能。

乔治·埃尔顿·梅奥:

“刺激员工的最好办法是对他们进行表扬并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准。

”将工人看成是经济人,即把雇员当成了人来对待。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亨利·法约尔/管理理论之父

管理过程理论:

管理的14个原则即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

管理五大要素,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管理:

任务、责任、实践》

彼得·德鲁克

企业是社会人的概念:

企业和社会机构与社会是利益共同体,所以它们有义务、有道义对社会做出贡献,这样社会才能回馈于它们。

为达这个目的,就需要管理。

管理的出发点是“提高效率”,关键点是管理好管理者本人。

只有那些能管好自己的人,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

为了管理好自己并提高效率,管理者必须养成5项心理上的习惯:

一是知道时间应当花在哪些方面,二是知道自己能贡献什么(自己的长处),三是随时能发挥别人的长处,四是优先做好重要的工作,五是善于做出有战略意义的决策。

言论:

“作为一名有效的管理者,为了取得成果,必须用人之所长,不仅要用同事、领导之所长,也要用自己之所长。

    

《管理实践》

彼得·德鲁克/现代管理之父

企业精神的理念和目标管理的理念:

“顾客是上帝”,企业管理的8个关键领域:

市场地位、创新、生产率、实物和金融资源、利润、管理人员的表现和培养、工人的表现和态度、公共责任感。

企业精神对企业意义重大,企业精神的基础是诚实,对管理人员的第一要求是要有高标准的表现提出了目标管理的要求,认为业绩差的管理人员应当解雇。

言论:

“信息是管理者的工具,人才是管理者的资源,时间是管理者稀缺的资源。

 

《经理人员的职能》

切斯特·巴纳德

“权威理论”:

一个命令是否有权威,取决于接受命令的人,而不取决于“权威”或者说发命令的人。

要使权威对一个人发生,要有四个条件,一是他能够理解命令;二是他认为这个命令与组织的目标没有矛盾;三是这个命令与他个人利益是一致的;四是他的精力和体力能执行得了这个命令。

经理要组织起本组织内人员的活动来,要考虑三个基本因素:

一、协作的意愿。

此时如果诱因(组织给成员的物质和精神报酬)大于等于贡献时,协作的意愿就产生了。

二、共同的目标。

目标是组织存在的灵魂。

三、信息交流。

 

《第五项修炼》

彼得·圣吉/国际组织学习协会主席

建立学习型组织理念:

管理者应进行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组织的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

言论:

“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让工作适合管理者》

菲德勒

权变领导理论:

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领导分为专制型和民主型两种。

专制型领导适合篮球队、勘探队及企业管理,而民主型领导则适合创造性工作的群体的管理。

言论:

“没有什么固定的最优领导方式,任何领导形态均可能有效,关键是要与环境情况相适应。

 

《Z理论:

美国企业界怎么迎接日本的挑战》

威廉·乔治·大内

美日管理方式比较:

日本管理与美国管理最明显的差别:

日本是终身雇佣制,而美国是短期雇佣制;日本是集体决策,美国是个人决策。

美国企业应向日本学习,组建Z企业(如惠普公司那样),即做到,一是长期雇佣制,这样职工职业有保障,就会关心企业;二是企业决策时,先由一线职工提建议;三是加大基层管理人员权力,让他们可以随时自行解决问题;四是由中层管理人员协调统一职工的思想;五是创造上下级之间融洽的人际关系;六是企业最高层要关心职工的生活;七是要不断培训职工,让他们有升职的可能;八是对职工进行长期考察和任用。

Z理论,其实是吸取了东方管理长处的民主管理理论。

 

《基业长青》

詹姆斯·柯林斯

    管理理念:

破除了“伟大的公司靠伟大的构想起家”等12种迷信,提出一个企业长久的成功,靠两条,一是抢抓机遇,二是借鉴别人失败而不是成功的经验。

 言论:

“高瞻远瞩的公司不需要眼光远大的魅力型领导,事实上,这种领导对公司的长期发展可能有害。

  

《管理的新模式》

伦西斯·利克特/行为科学家

民主式管理理念:

领导模式有4种——专权独裁者,温和独裁者,协商式,参与式。

第一类领导是注重工作式领导,第二、三类与第一类无本质上不同。

第四类领导注重人际关系,以人为本,性质是民主的。

上级应当把员工当成大集体的一员,通过对集体的领导,来实现对员工个人的领导。

对人的激励形式有四,分别是经济激励、安全激励、自我激励和创造激励。

一个组织的领导形态有八个过程,一是领导过程,即上级互相沟通;二是激励过程,即通过让员工参与管理来调动员工积极性;三是交流沟通过程,即组织内信息畅通;四是相互作用过程,即每个分支和个人对组织的目标都能有自己的作用可发挥;五是决策过程,即各级组织决策都是集体决策;六是目标设置过程,即目标要高但切合实际;七是控制过程,即全员参与信息了解,自我控制;八是绩效目标,即高目标被各部门追求,人力资源在不断被培训。

 

《如何选择领导模式》

罗伯特·坦南鲍姆

“领导模式分布场”概念:

以高度集权为左端,以高度放手为右端,划分出了7种领导模式。

一是经理直接决策;二是经理通过说服让下级决策;三是经理决策并由民主讨论;四是经理初步决策,下属修改完成;五是经理听取各方面意见再决策;六是下属群体在经理界定的界限内进行决策;七是经理授权下属进行部分决策。

7种模式并无对错,适时应用才是最好选择。

 

《追求卓越》——美国工商管理的“圣经”

托马斯·彼得斯/罗伯特·沃特曼

管理理念:

组织的设计有7个要素,即结构、系统、风格、员工、技术、策略、共同价值观,其中结构和策略是硬件,其他是软件。

他们得出杰出公司的标准只有一条,即不断创新,而不断创新的公司,必有8个特征,即崇尚行动;贴近顾客;自主创新;注重人才培养;重视价值观(如追求美好,注重细节,注重团队,注重质量,有创新理念);做内行的事;简化工作和人事;宽严相济的企业文化。

 

《合作竞争大未来》

尼尔·瑞克曼等

管理理念:

打造合作伙伴关系,要注意三个基本因素:

即互信,信息共享和伙伴团队的组建。

伙伴关系建立于双赢基础之上,伙伴关系的导向系统是远景,共享远景是伙伴关系的起点和基础。

选择伙伴的四个准则:

一是能创造贡献的潜能;二是有共同价值观;三是建立伙伴关系的环境存在;四是市场策略和方向一致。

言论:

“不要总是期盼抢到更多的蛋糕,而是要将蛋糕做得更大。

 

《产品创新战略》贝思·罗杰斯

管理理念:

发展新产品和改进新产品是企业战略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而新产品的开发必须心有消费者。

产品开发小组的机制是:

独立,摆脱公司固有的文化;有刺激性的目标;容忍不同意见和犯错误;团结互信。

一个新产品的成功与否,可以通过其一致性、艺术性、可靠性、便利性、耐用性、业绩、功能和质量观感这几个标准来评判。

同时,产品都是有生命周期的,可以通过对新产品的改进,来延长其生命周期。

就服务业而言,其质量标准是,可靠性,可感知性,反应能力,依赖感,想顾客所想。

 

《走出危机》威廉·爱德华·戴明/“日本经济的救世主”

   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理论:

管理的“14要点”。

1、建立坚定不移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的目标;2、采用新的管理理念;3、停止依靠检验来提高品质的做法,质量不是来源于检验,是来源于改进生产过程;4、进货时不能仅考虑价格,只从一个进货商处进货可大大降低总成本;5、坚持不懈地改进计划、生产、服务的每一过程;6、建立在职培训制度;7、建立完美的领导体系;8、扫除恐惧,使人人都能有效地为公司工作;9、破除部门间的藩篱,推倒员工间壁垒;10、废除仅是针对下属的口号、训词、目标;11、对数量和质量同时设定目标;12、排除不能让员工以业务为荣的障碍;13、建立一个有活力的教育和自我提高机制;14、让公司的每一个人都投入为争取公司转型胜利的大业中。

“14要点”一出,成了20世纪基础,推动了ISO9000质量体系的提出,他成了质量管理之父,还成了。

言论:

“商业的利润来自重复消费者,来自他们对你的产品和服务赞不绝口,来自他们将朋友也拉入你的产品的消费中。

 

《再论如何激励员工》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激励-保健理论:

员工要有积极性,必然自身要有动力。

人有两种需求,一种是本能需求,如生理需求,如要挣钱;一种是成长需求,即取得成就的需求。

工作环境的满足,是本能需求的满足,它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人;而满足员工成就的需求,才是其自身动力的不竭的源泉。

管理者应当对被管理者的成就不断予以承认,对其成长不断铺平道路,并通过公司政策和管理方式来给予“保健”。

 

《企业的人性方面》格拉斯·麦格雷戈

被管理者的新假设:

被管理者不是天生厌恶工作的;被管理者不但能接受命令,还能主动承担责任;大多数被管理者有想象力、创造力。

管理部门既要给予被管理者金钱,更要创造出好的环境来满足被管理者得到自尊、他尊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才是真正的意义上的激励。

言论:

“管理要实行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统一的原则,也就是实行组织要求与个人的需求相统一的原则。

 根据王卫华《管理学:

从奴隶成为将军》一文编辑整理。

全球经典管理类书籍推荐(由MBA智库收集整理)

1、一般管理

  《经理的职能》————(1938)巴纳德

  《动态的行政管理》————(1941)帕克·福列特

  《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1949)法约尔

  《管理的原理与实践》————(1953)布鲁克

  《管理的实践》————(1954)德鲁克

  《管理工作的实质》————(1973)明茨伯格

  《管理:

任务、职责和实践》————(1974)德鲁克

  《管理》————(1985)杰林和莫斯考

  《艰难的管理》————(1990)帕斯卡尔

  《独树一帜!

》————(1993)塞姆勒

2、管理方法

 

  《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1832)巴比奇

  《科学管理原理》————(1911)泰勒

  《动作研究》————(1911)吉尔布雷斯

  《专业化管理》————(1973)路易斯·埃兰

3、质量管理

 

  《质量免费》————(1979)菲利浦·克劳士比

  《走出危机》————(1982)戴明

  《质量的计划》————(1988)朱兰

4、营销管理

 

  《营销中的改革创新》————(1962)列维特

  《营销管理》————(1967)科特勒

  《颠峰表现者:

商业的新英雄》————(1986)加菲尔德

  《真理时刻》————(1987)卡尔松

  《建立一条顾客链》————(1990)施纳博格

5、组织

 

  《进步中的工业》————(1931)穆尼和雷利

  《组织的科学原则》————(1938)厄威克

  《社会与经济组织理论》————(1947)韦伯

  《个性与组织》————(1957)阿基里斯

  《帕金森定律》————(1958)帕金森

  《我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年代》————(1963)斯隆

  《彼得原理》————(1969)彼得和赫尔

  《提升组织》————(1970)汤赛德

  《理解组织》————(1976)汉迪

6、管理者

 

  《管理的新模式》————(1961)利克特

  《管理方格图》————(1964)布莱克和穆顿

  《理性管理者》————(1965)凯佩勒赫特里高

  《官僚主义的一般性原理》————(1976)雅克斯

  《称职的管理者》————(1982)博亚茨

  《一分钟经理》————(1982)布兰查德

7、领导

 

  《君王论》————(1513)马基雅维里

  《我的生活和工作》————(1923)福特

  《管理行为》————(1947)西蒙

  《一个企业和他的信念》————(1963)沃特森

  《领导和有效管理》————(1974)菲德勒和钱姆斯

  《领导》————(1978)彭斯

  《情景领导》————(1984)赫西

  《领导者:

掌管的策略》————(1985)本尼斯和纳纽斯

  《追求繁荣》————(1988)松下幸之助

  《管理的奥妙》————(1990)赞勒尼克

8、组织行为

 

  《产业文明的人类问题》————(1933)梅奥

  《组织人》————(1956)怀特

  《企业的人事方面》————(1960)麦格雷戈

  《企业的行为理论》————(1963)赛叶特和马奇

  《组织内学习》————(1978)阿基里斯和施翁

  《行动学习》————(1979)瑞万斯

  《管理队伍:

他们成败的原因》————(1984)贝尔宾

9、竞争

 

  《孙子兵法》————(公元前500年)孙子

  《竞争战略》————(1980)波特

  《重建我们的竞争优势》————(1884)海涅斯和威怀特

  《与时间竞争》————(1990)斯道克赫豪特

  《国家的竞争优势》————(1990)波特

10、激励

 

  《激励因素》————(1959)赫茨伯格

  《激励与个性》————(1954)马斯洛

  《Z理论》————(1981)大内

  《如何赢得朋友并影响他人》————(1937)卡耐基

  《公司文化》————(1982)迪尔和肯尼

  《组织文化与领导》————(1985)沙因

11、战略

 

  《战略与结构》————(1962)钱德勒

  《公司战略》————(1965)安索夫

  《战略家的思想》————(1982)大前研一

  《战略与风格》————(1987)古尔德和坎布尔

  《公司层次的战略》————(1994)吉尔德,亚力山大和坎贝尔

  《战略计划的兴衰》————(1994)明茨伯格

  《为未来而竞争》————(1994)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

12、环境

 

  《国富论》————(1776)斯密

  《临时社会》————(1968)贝尼斯

  《不连贯的年代》————(1969)杜拉克

  《第三次浪潮》————(1980)托夫勒

  《大趋势》————(1982)奈斯比特

  《在聪明的机器年代》————(1988)苏伯夫

  《非理性的年代》————(1989)汉迪

  《改变世界的机器》————(1990)沃玛特、琼斯和鲁斯

  《革新的管理》————(1961)伯恩斯和斯道克

  《小既是美》————(1973)舒马赫

  《追求卓越》————(1982)彼得斯和沃特曼

  《变革大师》————(1983)坎特

  《混乱中的壮大》————(1987)彼得斯

  《第五项修炼》————(1990)圣吉

  《变革的力量》————(1990)科特

  《管理的解放》————(1992)沙因

  《重造企业》————(1993)钱匹和汉默

  《建立并延续》————(1995)科林斯和波里斯

13、全球化

 

  《日本企业管理艺术》————(1981)帕斯卡尔和阿索斯

  《三位一体的力量》————(1985)大前研一

  《超越界限的管理》————(1989)巴特列特赫高沙尔

  《没有国界的世界》————(1990)大前研一

  《跨越文化的浪潮》————(1993)琼潘纳斯

14、人力资源管理

 

  《组织行为学》————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P.Robbins)

  《人力资源管理》————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P.Robbins)

15、其它

 

  《横向思维的运用》————(1967)博诺

  《当巨人跳舞时》————(1989)坎特

十佳管理书籍推荐

《营销管理》(第10版)

《竞争战略》

《第五项修炼》

《从优秀到卓越》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变革的力量》

《基业长青》

《6西格玛管理法》

《再造宏基》

《大败局》

.............................................................................

1《营销管理》(第10版)

推荐理由:

要真正成为"世界工厂",中国企业需要通过营销提升竞争力,中国经理人需要通过营销大师科特勒的这本经典教材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读者点评:

一部营销领域的圣经,一版再版,被全球高等商学院普遍采用,拥有无数光环和美誉,但这些都不足以表明,它对于投身市场经济不久、面临全球竞争挑战的中国企业是多么的重要!

中国进入了买方市场和微利时代,外国企业乘WTO长驱直入,高新技术变换了传统的营销模式,而国内企业不但要强化本土优势、还要扬鞭域外进军500强,刀光剑影中其拼杀的首要利器自然是"市场营销"。

然而,在茫茫商海中苦苦摸索的中国企业历经了品牌战、广告战、价格战甚至唇枪舌战,却未能成就几个国际大牌的赢家。

狂热中的冷醒,知识时代的我们到底有多少营销知识和经验?

所幸的是科特勒已将市场营销提升为一门科学,我们大可不必在头破血流之后发现商战中一星一点的火花。

这盏神灯能够指引我们---真正地认识营销、甚至企业的价值,理性地分析市场信息,审慎地进行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与定位,形成高瞻远瞩的市场营销战略;以及制定立体的营销决策,通过整合企业内外的全部资源,成就"营销创造价值"的伟业。

本书涵盖了营销人士所必备的全部知识,也对其它任一领域的企业管理人士有所启迪。

我曾经建立顾客数据库,并通过E-mail等方式与顾客进行大量立体的信息沟通,从而在公司与产品形象、市场地位、服务水平等方面影响了许多人,其中一些成为我们忠实的用户,而其他人都对公司保持着良好印象!

此举即领悟于书中新经济条件下电子商务、信息传播方面的操作指导。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们相信中国的企业定能集结整体的力量、运筹帷幄、决胜市场!

面对"顾客永远不会满意"的挑战,中国企业将挺身而出,敢于回答:

"营销就是创造顾客满意!

"(马广华SAP中国公司咨询顾问)

2《竞争战略》

推荐理由:

本书创造了"五种力量分析"等竞争分析的基本工具,是关于企业战略最经典的著作。

读者点评:

《竞争战略》是迈克尔·波特在管理理论方面的经典著作。

作为哈佛商学院的教授和竞争战略方面公认的权威,他在此书中提出了行业结构分析模型,即"五种竞争力模型"。

他认为这五种竞争力(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他还指出,企业战略的核心必须在于选择正确的行业,以及行业中最具有吸引力的竞争位置。

迈克尔·波特还提出与产业结构相对应的三种基本竞争战略:

成本领先,标新立异以及目标集聚,并说明由于企业资源的限制,企业往往难于同时追求一个以上的战略目标。

中国企业家已经非常善于以低价成本的方式进行竞争。

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求企业必须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以便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成本,从而为企业在市场上赢得主导地位创造条件。

比如被人称为"价格屠夫"的格兰仕,创造了一个奇迹,其2000年生产的微波炉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0%。

成本领先战略的主要风险来自于后来者的模仿。

所以,中国企业必须有新的竞争方式,如以产品、技术或者经营模式的创新来提高盈利能力与水平。

波特为这类战略提供了系统化的思维方式,阐述了企业应该在哪些点上建立竞争力,对于经营实践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我必须指出的一点是,此经典著作注重的是产业结构,较少考虑通过企业的变革来建立长期竞争优势。

对于中国的企业家来说,此著作的意义在于阐明了企业战略性思考的重要性,是中国企业家的必读之著。

(孙永玲上海博意门咨询公司总裁)

3《第五项修炼》

推荐理由:

它最大的功劳不是推动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运动,而是提供了堪称为中国企业管理者洗脑的"系统思考"(即"第五项修炼")的新思维方式。

读者点评: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风气有利于企业组织。

其理想状态是组织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机制,使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用个人智商与群体智商作比较,发现了规律性的"群体智障",强调以增强企业的学习力为核心,提高群体智商。

整体合力大于各部分简单相加之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互动,可形成多元反馈和开放的系统,对组织内每个人都有好处。

因此共同愿景的建立至关重要,它是团队活力的源泉、力量凝聚的关键、市场制胜的法宝。

"深度汇谈"是该书另一引人注目的观点。

群体智障即源于深度汇谈的不足。

一个组织,如果看不清别人的观点,则群体智障,决策错误必然产生。

因此,互相看清彼此的思考、自觉消除习惯性防卫,才能使潜在的团体智慧、组织的共同愿景得以实现。

杰出的团体善于摊开冲突、让思想充分交流。

在开放状态下,可达致深度理解。

许多复杂的问题本没有绝对正确的解释。

在建立共同愿景的过程中,承诺奉行某些人类基本准则,使私利不再主导思想与行为,重拾人类基本价值,有助于削弱组织内部纷争,使组织利益得到最大平衡。

而兼容并蓄的能力与整合全局的观念则是未来的第六项修炼。

善用时间,是该书又一亮点。

它提出新的四点:

即钱能变成时间;改善流程而非局部;家庭与工作不是取舍而是共赢关系;以及纠正错误的时间观等等。

要改变那种只要在活动就是好事、不停地工作就是高效率的错误时间观,检讨自己用在思考上的时间有多少。

此外该书还提出三种社交智障:

空间盲、时间盲、关系盲。

人际关系的质量影响生产力,家庭质量就更是如此。

(商明青岛金晶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主管)

4《从优秀到卓越》

推荐理由:

在金庸的武打小说中,"优秀"的江湖好汉可以因习练《九阴真经》这样的功夫秘笈而蜕变为"卓越"的武林大师---本书是追求卓越的企业的"九阴真经"。

读者点评:

在以往大多数的企业管理方面的书都充满了英雄崇拜、炫目的科技以及高速成长的戏剧化故事。

"渠道制胜"、"品牌为王"、"技术先导"、"神话"、"创举"、"革命"的报道似乎存在偏方与灵丹妙药能够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诟病"妙手回春";似乎卓越的领导人、先进的技术、伟大的远景、强大的文化等分别是不同企业的杀手锏---人们总在寻找企业发展产生突破时所出现的"唯一重要的东西"。

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变革的关键时期,既有许多轰轰烈烈,但最终不过昙花一现的公司(中国近年来这样的公司涌现的太多了),也有许多正在变革的路口,不知要去向何方的公司。

《从优秀到卓越》这本书,它强调的是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刺猬原则")。

即使在日新月异的复杂年代,"先爬,再走,然后跑步"仍然是成功有效的企业经营之道。

从优秀到卓越公司的转变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所有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系统工程。

从优秀到卓越的蜕变过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

卓越的公司不是靠一次决定性的行动、一个伟大的计划、一个杀手级创意构想、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