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3625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民主革命.docx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民主革命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的民主革命

【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史指(1840年——1949年)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客观结果是把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

在这个过程中,具有超级稳定结构的封建制度下的中国被迫改变了平静、独立的发展轨迹,在列强的侵略中逐渐融入到世界经济市场和国际政治斗争中。

这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屈辱的、痛苦的过程,但同时又是一个抗争的、进步的过程。

中国近代历史,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内外压迫的抗争史,更是各阶级、阶层的人士寻求救国真理、改造中国、发展中国的探索史。

自鸦片战争是中国步入近代社会的开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逐步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两大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人民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既要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又要反对本国封建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近代化。

100多年来,从农民、地主到民族资产阶级再到无产阶级,从自发的斗争到有组织的斗争,从向西方寻求真理到向俄国学习,从器物到制度,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抗争与探索,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和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

【主要表现】

本专题主要包括近代以来列强发动的五次大规模侵略战争以及近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探索抗争历史。

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走私和虎门硝烟

(1)英国走私鸦片目的:

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危害:

“兵荒银弱”,危害清朝统治。

(2)中国禁烟运动:

林则徐禁烟措施:

整顿海防,缉拿烟犯,收缴鸦片。

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

影响:

虎门销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2、第一次鸦片战争。

爆发:

1840年6月-1842年8月,英国政府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南京条约》的签订:

1842年8月。

条约内容及危害:

将广洲、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将香港割让给英国;中国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中国向英国商人征收进出口货物税,必须同英国政府商议。

(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3、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4、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0月,英法联军发动—1858年6月,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联军攻入北京城—洗劫北京并烧毁圆明园—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

影响:

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攫取利益。

政治上:

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经济上:

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一部分官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新变局,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洋务运动。

(二)甲午中日战争

战争背景:

根本原因:

日本蓄谋已久(大陆政策)。

导火线:

朝鲜东学党起义。

1894年7月,日军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中国的运兵船,战争爆发。

日本在海陆两个战场同时对华作战。

1894年11月,日军攻占旅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马关条约》:

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后来,在列强的干涉下,日本交还辽东半岛,但中国需交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马关条约》的危害: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财政。

2、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

3、日本的胜利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以“三国还辽”为开端,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4、甲午战败后,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

5、面对民族和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始而震惊,继而奋起,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三)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6月,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下从天津进犯北京。

《辛丑条约》的签订,1901年。

内容:

赔款4.5亿两白银,本息合计9.8亿两;允许各国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兵;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反对外国侵略。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简要过程

经过:

太平天国由南到北发展。

前期:

从1851年广西金田起义到1853年定都天京;颁布具有浓厚平均主义色彩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北伐、西征、东征,1853年达到全盛时期;后期:

1856年天京变乱,由盛转衰;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防御战;洪仁王干主持朝政,发布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失败。

(二)传统的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作用:

太平天国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政治基础;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前者主要反封建,后者主要反帝国主义。

他们在一定的程度上承担了反封建和反侵略的任务。

打击了封建势力和侵略势力。

局限性:

农民阶级与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相联系,在思想上受皇权思想、等级思想影响,在组织上难以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在政治上走不出封建制度的窠臼。

他们是以封建手段反封建制度。

因此,传统的农民起义最终失败,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启示:

农民运动应该由新的阶级来领导,由新的思想武器来武装,才有出路。

补充:

1、《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它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土地。

评价——革命性:

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局限性:

绝对平均主义,无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空想,无法实现。

2、《资政新篇》内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做法。

评价:

进步性: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局限性:

打上了洪仁玕在香港生活经历的烙印,脱离当时社会实际,无法实现。

二、辛亥革命,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1、同盟会:

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

政治纲领是:

“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武昌起义:

由与同盟会保持密切联系的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策划,在起义计划泄密的非常情况下,1911年10月10日,由革命士兵熊秉坤、金兆龙率先起义,并取得成功。

革命党人建立第一个省级政府——湖北军政府,国号“中华民国”。

3、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受武昌起义的鼓舞,全国十几个省相继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南京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实行了政治制度的创新。

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而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4、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5、局限性: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补充:

(1)辛亥革命背景:

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辛丑条约》签定,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清政府内外交困,进行新政,新政失败。

(2)“三民主义”:

孙中山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没有明确反帝;“民权主义”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体;“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春,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

规定: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三、五四运动,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和简要过程

导火线:

1918年的战胜国巴黎和会上,欧美列强做出了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中国外交失败。

爆发:

1919年5月4日,北京。

高潮:

上海的“三罢”斗争。

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结果:

初步胜利。

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免除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

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二)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性质:

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运动的主旋律。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补充:

五四运动背景:

一战期间,中国民主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同时无产阶级队伍也壮大起来,为五四运动提供了阶级基础。

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日本在一战期间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出兵占领山东,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中日民族矛盾尖锐。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先在上海召开。

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把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判别作为党的奋斗目标。

把领导工人运动作为中心工作。

中共二大确立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最重要的成果是制定了民主革命阶段的最低纲领。

大会明确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现阶段的最低纲领是:

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概括为:

反帝、反封、统一)

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

国共合作的标志: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对三民主义作了重新解释,发展为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三大政策,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大会还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党内合作)。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形成。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意义:

在国共两党的推动下,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蓬勃开展起来,并进行了北伐,动摇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基础。

补充:

国共合作原因: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领导工人运动过程中,深感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联合在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政党——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在与北洋军阀斗争的过程中也认识到:

国民党必须补充新鲜血液,必须加以改组。

(三)南昌起义与井冈山道路

1、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领导;结果——被迫撤离南昌,转移到农村开展游击战争。

意义:

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组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井冈山道路:

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根据“八七会议”的决议,毛泽东发动了湘赣边秋收起义。

在损失较重的情况下,放弃进攻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湘粤赣边的井冈山进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意义:

井冈山道路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影响:

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的星星之火,逐渐发展成为燎原之势。

(四)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长征的经过:

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是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和当地红军会师。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师。

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胜利的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主力到达抗日前线,为全民族抗战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精神财富。

遵义会议:

背景——由于左倾错误,红军处于极端危险的境地。

时间——1935年1月。

地点——贵州省遵义市。

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五)抗日战争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战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一、20世纪30-40年代日军侵华暴行

1、侵华战争

(1)1931年,日本侵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攻占沈阳。

(2)1932年1月,日本侵略军制造一﹒二八事变。

(3)1935年,日本侵略军为侵占中国华北而蓄意制造了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

(4)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

(5)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制造了八﹒一三事变。

2、日军的滔天罪行

(1)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2)1941年初,日军对河北省丰润县潘家峪村民进行残酷屠杀。

此外,残暴的日本侵略者还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用中国活人作试验,称为“七三一部队”。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全民族的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形成: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事实上承认了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

宣告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建立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意义:

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参加的团结抗日的全民族统一战线。

从此,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的战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入了一个全民族抗战的崭新阶段。

三、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抗战及其意义

1、四次会战:

松沪会战(谢晋元)、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2、意义:

国民党正面战场是当时抗日的主战场,其军队是抗日的主力。

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抗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牵制了日军的主力,客观上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也鼓舞了全国人民,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

四、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

1、1937年8月,召开洛川会议,确定全面抗战路线。

2、抗战初期,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3、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4、1941年开始,面对极端困难的局面,中共制定各项政策和措施,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的胜利。

在民主政权中,团结抗日各阶级、阶层;经济上减租减息,开展大生产运动;思想上开展整风运动。

5、抗战胜利前夕,召开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作重要准备。

五、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它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

中日民族矛盾的逐步激化:

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

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立:

在中共的积极努力下,1936年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随后,国共两党协议,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

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5月,欧洲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美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大国将主要力量投入对日作战,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八路军、新四军和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

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它为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六)解放战争

全面内战的爆发: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共产党先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后又粉碎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战略决战:

1948年9月-1949年1月。

长江以北的辽沈、淮海、平津。

结果:

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了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由于国民党政府缺乏诚意,国共北平谈判破裂。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步胜利。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

②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另外世界被压迫民主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③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典型例题】

一、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试结合史实分析这些变的原因和影响,并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特征:

由敌视、对抗到勾结,再由抗击、发展到完全屈服,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原因及影响:

①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清政府试图坚持闭关锁国政策,以维护腐朽的统治,因此组织了抵抗,显示出对抗特征。

政治的腐败和经济的落后使中国战败,签订屈辱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列强侵略不以推翻清王朝为目的,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外反动势力的打击,促使清政府与列强勾结。

这便利了列强的对华侵略,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清政府与列强暂时“和好”局面的出现,也促成了洋务运动的出现。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对中国侵略加剧,中国出现了边疆新危机,爆发了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清政府在组织抗击侵略的同时表现出更多的腐败和软弱。

义和团运动兴起时,清王朝内部的顽固派企图利用义和国反对外来侵略,在八国联军侵华后,清王朝很快又转为与列强勾结,共同镇压义和团运动。

《辛丑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完全屈服于外国列强,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认识:

①清政府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其腐朽统治,西方列强打击或支持清政府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在华的侵略权益。

②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阻止资本主义的入侵。

③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反抗侵略的斗争使帝国主义不能征服、灭亡中国。

二、比较近代以来在两次中日战争中,影响中国败胜的主要因素。

并以恩格斯“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观点,指出两次中日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参考答案:

⑴主要因素:

①领导因素:

甲午中日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抗日战争中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利益为第一,从而保证了抗战的胜利。

②民众因素:

甲午中日战争时中国民众尚未觉醒;抗日战争时中华民族已经觉醒,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括了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

③战略战略因素: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避战自保,放弃制海权,最后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共制定了持久战的方针,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

④国际因素:

甲午中日战争时正处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海外殖民地;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组成使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同情和支持。

⑵影响:

两次战争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气的灾难。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抗日战争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进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题练习】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3分,共75分)

1.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

“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

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

”这主要反映了

 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   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  D.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2.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

“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

”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3、孙中山去世后,被安葬在南京中山陵,墓前也是一块无字碑,原因是孙中山功高盖世,非文字可以表达。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

  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C.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D.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4、2006年是纪念红军长征七十周年,中央电视台组织了《我的长征——重走长征路》的活动,下列哪个地点他们没有经过

A、江西的瑞金B、江苏的南京C、贵州的遵义D、陕西的延安

5、我们所说的“抗日战争改变了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战屡败的局面”,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以往的反侵略战争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B、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C、取得胜利必须有坚强的中央政府来领导

D、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6.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认识正确的是

A.两次合作都是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的历史背景下实现的

B.两次合作都是中途破裂,合作的目标都没实现

C.两党性质不同,只能通过武力对抗解决矛盾

D.合则两利、分则不利

7.与“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一诗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A.中法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日俄战争D.抗日战争

8.遵义会议后,红军攻克娄山关,毛泽东填写了《忆秦娥·娄山关》一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对这一词句的理解,最贴近其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