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498135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1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docx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docx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训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

………………………………………………

基础组时间:

4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6·冀州中学期中](对华鸦片贸易是)“在大不列颠政府的授权与明令照准下,由印度政府完全为了国家的利益,加以鼓励、怂恿与指导”下发展起来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鸦片贸易是英国政府有组织的有目的的掠夺活动

B.印度政府为了印度经济的发展积极参与鸦片贸易

C.鸦片贸易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D.为英国工业革命积累了大量资金,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 由“在大不列颠政府的授权与明令照准下”“印度政府……加以鼓励、怂恿与指导”等信息分析可知,A项正确;“印度政府”指的是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机构,故“为了国家的利益”中的“国家”是指英国而非印度,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当时英国工业革命已基本完成,D项错误。

2.[2016·衡水中学模拟]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于割地赔款的条款马上答应,但对于中外互派大使等外交事宜却迟迟不肯答应。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清朝地大物博的心理B.天朝上国观念的作祟

C.近代外交的不公平性D.华夷观念的彻底改变

答案 B

解析 中外互派大使体现的是一种外交平等的理念,清政府长期以天朝上国自居,这一观念导致清政府认为中外互派大使有损天朝上国的形象。

3.[2016·武邑中学仿真]蒋廷黻说,《南京条约》签订后,当时的人对某些条款最是痛心。

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

“最是痛心”的条款是指(  )

A.五口通商B.协定关税

C.治外法权D.公使驻京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外人可以横行天下”可知,五口通商,实行自由贸易,打开了近代中国的大门,使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地,故选A。

4.[2016·冀州中学猜题]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写道:

“战争的一方日本这时已成为一个现代国家,民族主义使它的政府和人民在共同的目标下团结起来对付中国;而作为另一方的中国,它的政府和人民基本上是各行其是的实体……中国人民几乎没有受到冲突的影响,政府几乎全部凭借北洋水师和李鸿章的淮军。

”作者认为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的腐败无能B.国人民族观念淡薄

C.军事技术比较落后D.北洋官兵贪生怕死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国民上下团结一致对付中国,民众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而中国则相反,国民国家意识淡薄,故选B。

5.[2016·武邑中学热身]1895~1898年,中国出现了设厂运动的第一个高潮。

促使该高潮出现的最直接的客观因素是(  )

A.清政府政策的调整B.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D.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刺激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中“1895~1898年,中国出现了设厂运动的第一个高潮”的理解,A、B两项属于主观因素,排除;C项属于客观因素,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而此处强调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发展出现高潮,故D项最为直接,本题选D。

6.[2016·衡水二中月考]下图是20世纪初西方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你们为什么不开枪》的漫画。

漫画中英、法、美等西方列强站在中国“长城”外面看着被丑化了的中国人将一位西方少女锁在柱子上,被铁链锁住的少女责问列强为什么不开枪。

此漫画所反映的事件(  )

A.促使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导致了八国联军的联合侵华

C.说明中国排外斗争取得胜利

D.旨在讽刺列强对华战争失败

答案 B

解析 据漫画登载的时间“20世纪初”和中国人打击西方势力(将一位西方少女锁在柱子上),可以判断出该漫画是在宣扬西方列强应打击中国义和团的排外运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西方列强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项正确。

7.[2016·枣强中学仿真]下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研究者收集的《辛丑条约》签订及对社会影响的几段史料。

据此他要论证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趋势是(  )

A.进行民主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

B.由半殖民地向殖民地逐步过渡

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抵御侵略

D.用西方民主与科学去唤醒民众

答案 A

解析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德军驻守区域”及“条约规定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说明清政府已经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推翻清政府统治成为革命必然,故A项正确;中国近代一直都没有沦为殖民地,故B项错误;当时主要是革命思潮比较流行,实业救国在19世纪末已经出现,故C项错误;“西方民主与科学”属于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故D项错误。

8.[2016·衡水二中周测]恽代英在《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史》中指出:

“二百年来,几无时或息,然终以满清势强,很难成功。

及鸦片战争后,满清为外人屈服,人民看破了满清,觉得他已毫无力量,所以乘机起来想打倒他。

”这里提到的“人民”应指(  )

A.太平天国起义军B.义和团拳党势力

C.资产阶级维新派D.武昌起义革命军

答案 A

解析 从“二百年来”“鸦片战争后”“想打倒他”等关键信息,可以基本判断恽代英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原因,故选A项。

义和团和维新派都不以推翻满清为主要目标,排除B、C;D项在时间上不符合。

9.[2016·冀州中学模拟]“我们不能因为义和团时期的‘扶清灭洋’就把所有的农民划到排外的阵营里去。

比如太平军对外国人就有一种开放的心态,他们不排斥外国人,也乐于接受西方的新事物,太平军用洋枪比湘军都早。

”该观点认为(  )

A.不是所有的农民运动都排外

B.太平天国运动比义和团运动先进

C.农民阶级乐于接受西方事物

D.义和团运动并非“扶清灭洋”

答案 A

解析 据“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农民划到排外的阵营里去”“太平军……乐于接受西方的新事物”可知答案为A。

10.[2016·衡水中学一轮检测]美国历史学家周锡瑞曾说:

“有必要从我们的关于革命阴谋的故事,转入革命政党存在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中去。

只有在那种情况下,才能理解辛亥革命运动突飞猛进的原因,以及当革命于1911年10月10日爆发时,人民的其余部分愿意接受革命的原因。

”这主要表明(  )

A.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武昌起义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C.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讲究斗争策略

D.中国同盟会具有坚强的领导力量

答案 B

解析 由“有必要从我们的关于革命阴谋的故事,转入革命政党存在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中去”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武昌起义经过了各方面的长期准备才得以爆发并获得民众的认可,因此武昌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A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中国同盟会组织涣散,D项本身错误。

11.[2016·衡水中学猜题]“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来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

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同时中华民国的诞生也没有带给他们真正的民主。

”以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作者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功绩

B.作者认为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是推翻帝制

C.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辛亥革命并没有给人民带来民主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材料的大意。

题干材料意在肯定辛亥革命在推翻帝制方面的重大功绩,由此可知B符合题意。

A与材料信息不符,C与材料无关,D说法太绝对。

12.[2016·枣强中学热身]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

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

A.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方面的影响,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反映的是政治方面的影响,均排除。

二、非选择题(13题20分,14题20分,共40分)

13.[2016·衡水中学预测]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中国与世界日益连为一体,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不断扩大、日趋频繁。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派遣使臣到中国,提出通商、租地等要求——引者注。

)乾隆皇帝在给英国使臣的敕谕中说: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天朝尺土,俱为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画界分疆,各有专属。

……且天朝亦无此体制,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自《粤海关志》

材料二 1901年,清政府颁布议和诏书上谕,竟然提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无耻政策。

材料三 中国近代开放通商口岸示意图和中国现代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英国提出要求的本质意图及原因。

并谈一谈你对乾隆皇帝“敕谕”的看法。

(10分)

(2)从材料一到材料二表明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3)材料三两幅图表明中国近代和现代两个时期对外开放格局有何明显的不同?

简要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8分)

答案 

(1)意图:

打开中国市场,使中国成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原因:

英国工业革命要求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看法:

清政府一方面维护了国家主权;另一方面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2)原因:

屡经列强的侵略打击,清政府完全放弃了对外抵抗的信心和意志。

(3)不同:

近代对外开放只是在沿海和沿江的主要城市,而当代的对外开放则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原因:

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失去独立自主,被迫对外开放;当今世界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改革开放,对外开放积极主动。

解析 第

(1)问,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英国希望以世界为舞台扩大市场。

因此英国提出要求的本质意图是打开中国市场,结合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回答第一小问。

从清政府维护国家主权的正义性和闭关锁国落伍于世界等知识回答“看法”。

(2)问,“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反映了中国清政府主动谄媚于外,说明清政府放弃了对外抵抗的意志。

第(3)问,从对外开放的地域和目的等方面回答第一小问。

联系两次开放的背景回答“原因”。

近代对外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的结果,中国逐渐失去独立主权;现代中国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主动融入世界的开放。

14.[2016·冀州中学期末]对于辛亥革命的意义,众说纷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士绅在城市的势力迅速式微,但在农村,“绅权”依然得以延续,不过,“绅”的构成、职责、权力来源、权力组织等以及官绅关系、军绅关系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也许,农民在辛亥革命中只是失去一条辫子,士绅失去的东西却要多得多。

——《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村与农民研究的新问题》

材料二 1915年6月,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到了上海。

他的朋友亚东图书馆经理汪孟邹为他设宴洗尘。

在筵席上,他对汪孟邹说:

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不过是一块招牌而已,现在袁世凯连这块招牌也不要了。

“中国要进行政治革命须从思想革命开始,首先要革中国人思想的命。

——《陈独秀传》

材料三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主要展示了当时农村的什么面貌。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的主要观点及其理由。

(6分)

(3)简析材料三对辛亥革命政治意义的看法。

(6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们对辛亥革命形成不同认识的原因。

(4分)

答案 

(1)面貌:

辛亥革命对农村社会状况尤其是地主权益产生了一定冲击;农民得到的实际利益有限,封建思想未彻底清除。

(2)观点:

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理由:

民主共和成为军阀争权夺利的工具;袁世凯甚至废共和而复辟帝制;国人思想没有得到根本改造。

(3)简析:

这一评价比较客观。

该观点认为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这一历史意义不可低估;该观点认识到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帝王统治,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同时分析了人们忽视这一意义的原因,即往往没有把辛亥革命放到历史长河中去进行评价。

(4)原因:

研究者(评论者)的个人立场;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差异;时代要求的差异;等等。

解析 本题考查对辛亥革命的理解分析能力。

(1)问,材料一的关键信息是“农民在辛亥革命中只是失去一条辫子,士绅失去的东西却要多得多”。

由此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冲击了农村地主阶级的利益,但对农民的思想启蒙不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2)问,材料二的关键信息是“现在袁世凯连这块招牌也不要了”“首先要革中国人思想的命”。

第(3)问,结合辛亥革命的意义回答即可。

第(4)问,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会受到内因(如个人立场、研究视角和方法等)和外因(如时代要求等)等因素的影响。

能力组时间:

3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5.[2016·枣强中学期中]茅海建认为: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

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据此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

①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③鸦片战争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 ④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①错误,不选。

由材料信息“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可以看出,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②正确。

由“民族感情油然而生”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③正确。

由“(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可以看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④正确。

16.[2016·衡水二中仿真]1858年6月签订《天津条约》的消息传到欧洲,马克思就断言:

“只要整个文明世界的压力还不能迫使英国不用强制办法在印度种植鸦片和不用武力在中国推销鸦片,那么这第二次鸦片战争将会产生同样的后果。

”这说明(  )

A.第二次鸦片战争使英国减少了对中国的鸦片走私

B.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发展

C.对华走私鸦片导致英国商品难以扩大其中国市场

D.扩大鸦片贸易是英国再次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原因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只要整个文明世界的压力……在中国推销鸦片”可知,马克思意在强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仍可能向中国走私鸦片,这会导致中国的购买力降低,英国商品还是打不开中国市场,故C项正确。

A项不符合史实;B项与材料无关;D项表述错误。

17.[2016·枣强中学期末]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

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

“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

”这次战争是(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体现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而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通过《马关条约》侵犯中国主权割占中国领土,大大刺激了列强侵略瓜分中国的野心,故D项正确。

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主要以开放通商口岸、掠夺原料、倾销商品为目的,故A、B两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列强的主要目标是控制清政府,故C项错误。

18.[2016·衡水二中模拟]甲午战争前后的日本文献中,日本人将自己称为“神州”“中华”几乎是一种常态。

甲午战争中,日军在中国用汉语发布的所有公告,几乎都在不断强调自己的解放者形象。

其目的是(  )

A.麻痹中国人民的思想

B.暗示清政府不实行全民抗战

C.利用儒家思想影响中国民众

D.希望欧美列强在甲午战争中中立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

材料反映出日本不遗余力地对国家形象进行包装,为自己的侵略战争制造借口,从而达到麻痹中国人民的目的,A项正确;清政府没有动员人民抗战,这是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之一,但在材料中没有反映,B项错误;“神州”“中华”与儒家思想没有关系,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日本为自己的战争行径寻找托词,与欧美列强的态度无关,D项错误。

19.[2016·武邑中学预测]某中学老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以下符合全球史观的说法是(  )

A.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标记

B.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它是近代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前沿阵地

D.它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需要理解全球史观的概念。

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

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可理解为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故答案选择B项;A、C两项说法与史学范式无直接联系:

D项应是从文明史观角度得出的结论。

20.[2016·冀州中学仿真]下面是一张义和团的告示:

“若辈洋人,借通商与传教以掠夺国人之土地、粮食与衣服,不仅污蔑我们的圣教,尚以鸦片毒害我们,以淫邪污辱我们。

自道光以来,夺取我们的土地,骗取我们的金钱;蚕食我们的子女如食物,筑我们的债台如高山;焚烧我们的宫殿,消灭我们的属国;占据上海,蹂躏台湾,强迫开放胶州,而现在又想来瓜分中国。

”对此理解最为完整的是(  )

A.义和团运动具有宗教战争的性质

B.义和团运动是民族意识觉醒的结果

C.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D.义和团有愚忠意识

答案 B

解析 本题易错的原因是对材料解读片面。

根据材料可知,义和团的告示列举了洋人侵略的罪行,体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答案为B项。

21.[2016·武邑中学猜题]《剑桥中国晚清史》:

从1843年至1845年,在这些小居留区内(指上海租借区),除中国雇员仆役或服务行业外,一般不让中国人居住。

但到1854年3月……出现了大批难民。

……到1854年年中,在150栋外侨宅第之外,增加了大约8000所中国住户。

出现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鸦片战争的深刻影响B.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C.洋人的排华观念强烈D.江南经济的持续繁荣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1854年”“上海”“大批难民”及所学知识可以判断,从1851年开始的太平天国运动波及东部沿海地区,并且使上海受到极大冲击,故出现材料所述现象,B项正确。

22.[2016·衡水二中期末]“1853年,太平军攻克武昌,杨秀清去拜谒了当地的孔庙,这让高呼‘打倒孔妖’的天国领袖洪秀全相当尴尬,由此开启了杨秀清所主导的儒家路线与洪秀全所主导的拜上帝教路线之争。

”下列各项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①洪、杨已转化为地主阶级 ②这实际是世俗权力之争的延伸 ③洪秀全代表传教士的利益 ④农民阶级没有先进理论指导

A.①②B.①④

C.③④D.②④

答案 D

解析 ①不符合史实,洪、杨仍是代表农民阶级的领袖;②理解正确,这实际上反映了太平天国内部领导人之间的权力斗争;③不符合史实,洪秀全不是代表传教士的利益,而是借助拜上帝教宣扬反清革命;④理解正确,不管是拜上帝教路线还是儒家路线,都不是科学的革命理论,洪、杨都不能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故D项正确。

23.[2016·枣强中学模拟]1913年袁世凯在一次演说中提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即其内容规定,束缚政府”,让他“身受苦痛”。

由此可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扩大总统权力B.维护民主共和

C.限制内阁权力D.赞成独裁专制

答案 B

解析 从题干中分析得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内容束缚了总统的权力,维护了共和政体。

A、C、D三项表述均不正确,故选B项。

24.[2016·衡水二中期中]徐兆玮在其《棣秋馆辛亥日记卷》中记载,某人曾翻译一本名叫《平民政治》的书,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

《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

据此,我们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

A.辛亥革命并未给社会带来实质变化

B.民国初期,城市知识分子群体中共和观念盛行

C.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

D.辛亥革命彻底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 B

解析 材料《平民政治》改名为《共和政治》和《国粹学报》改名为《共和杂志》都说明共和观念盛行,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民国,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给社会带来变化,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只是说明受共和观念的影响,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25题14分,26题18分,共32分)

25.[2016·衡水中学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世纪启蒙时代起,历史研究注重国别史(将世界各国历史汇编成世界史),而不注重人类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

材料二 20世纪以来,人们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有个变化的过程。

清末认为,它是中外交通中一个普通事件。

民国成立后,认为鸦片战争的主要影响是导致鸦片泛滥,烟毒流于中国。

1930年前后,认为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之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刘超《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以清末

民国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为中心》

材料三 学术上的苏联话语和中国政治上的革命话语相结合,决定了我国20世纪60~70年代的世界史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主题和特征:

各国各时期的革命史、资本主义殖民侵略史、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成为世界历史研究的重要领域。

——刘新成、刘文明《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六十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历史研究注重国别史”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以来人们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有何变化?

(4分)

(3)根据材料三,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的世界史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说明材料二中“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6分)

答案 

(1)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启蒙思想家宣扬平等观念;近代国家的形成;民族意识的觉醒。

(2)变化:

由“普通事件”到“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历史地位逐步提升。

(3)指导思想:

以阶级斗争为纲或革命史观。

影响: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等。

解析 第

(1)问,结合18世纪的时代特征分析原因即可。

(2)问,抓住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清末认为……普通事件”“1930年前后……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等概括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学术上的苏联话语和中国政治上的革命话语相结合”等分析概括即可;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出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即可。

26.[2016·武邑中学期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