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及答案 1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3721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及答案 1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及答案 1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及答案 1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及答案 1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及答案 1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及答案 1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及答案 1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及答案 1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及答案 1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及答案 1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及答案 1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及答案 13.docx

《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及答案 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及答案 13.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及答案 13.docx

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及答案13

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

11.默写古诗,并回答问题。

题西林壁

  

  

  

  

这首古诗是  代诗人  所作。

不仅赞美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还揭示了人生哲理,其中后两句诗的意思是  。

12.课内阅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解释词语。

故人:

  

辞:

    

烟花:

  

下:

  

唯:

  

(2)、这首送别诗写出了送别的地点:

  ;送别的时间:

  ;故人的去向:

  

(3)、后人评说本诗是千古丽诗。

请说说“丽”的具体内容。

  

13.阅读乐园

赠刘景文①

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②,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③时。

【注释】①刘景文:

北宋时人。

苏轼看重刘景文,称他为“慷慨奇士”,与他交谊颇深。

②擎(qíng)雨盖:

指荷叶。

③橙黄橘绿:

橙子黄了,橘子绿了。

(1)解释加点的词,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尽:

  

犹有:

  

(2)诗歌前两句描写了哪几种景物?

描写的是什么季节?

  

(3)联系全诗看,写荷、菊的作用是什么?

  

(4)描写菊“犹有傲霜枝”的景象,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感?

  

14.课内阅读

滁州西涧

  

  

(1)默写古诗。

(2)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诗人  。

(3)作者在诗中写到的景物有  、  、  、  、  。

前两句中,作者运用  结合的手法,描绘了  的春天。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列对诗中语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国破”句中,“国”指京城长安,“破”的意思是“沦陷”。

B.“城春”句中的“深”意思是茂盛。

C.第二句的意思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D.“浑欲”句意为,安史之乱不平定,诗人就不整理散乱的头发。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定下了高昂的爱国基调。

B.“家书抵万金”一句出自肺腑,情真意切,很自然地引起共鸣,因而千古传诵。

C.诗的前四句写景,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的境况,充溢离情。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答案

11.默写古诗,并回答问题。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古诗是 宋 代诗人 苏轼 所作。

不仅赞美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还揭示了人生哲理,其中后两句诗的意思是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与背诵。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多读多听多说多写,从中明白道理,受到教育。

【解答】《题西林壁》诗歌内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古诗是宋代诗人苏轼所作。

不仅赞美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还揭示了人生哲理,其中后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故答案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点评】做此题要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慢体会。

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的到。

12.课内阅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解释词语。

故人:

 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辞:

 辞别,  告别。

 

烟花:

 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

 顺流向下而行。

 

唯:

 只 

(2)、这首送别诗写出了送别的地点:

 黄鹤楼 ;送别的时间:

 三月 ;故人的去向:

 扬州 

(3)、后人评说本诗是千古丽诗。

请说说“丽”的具体内容。

 本诗以绚丽的春色和浩渺的长江作为送别的背景,渲染、描绘出了一幅情丝不绝、色彩明丽的送别图。

 

【分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

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

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

“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

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

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解答】大意:

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

他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

(1)故人:

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

辞别,告别。

烟花:

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

顺流向下而行。

唯见:

只。

(2)从“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可知,这首送别诗写出了送别的地点:

黄鹤楼;送别的时间:

三月;故人的去向:

扬州。

(3)本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故答案为:

(1)、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辞别,告别。

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顺流向下而行。

只。

(2)、黄鹤楼三月扬州;

(3)、本诗以绚丽的春色和浩渺的长江作为送别的背景,渲染、描绘出了一幅情丝不绝、色彩明丽的送别图。

【点评】古诗的学习是小学语文中的重点,不仅要熟读成诵,还要理解诗歌的大意及所表达的意境。

13.阅读乐园

赠刘景文①

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②,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③时。

【注释】①刘景文:

北宋时人。

苏轼看重刘景文,称他为“慷慨奇士”,与他交谊颇深。

②擎(qíng)雨盖:

指荷叶。

③橙黄橘绿:

橙子黄了,橘子绿了。

(1)解释加点的词,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尽:

 枯败,凋零。

 

犹有:

 还有,仍有。

 

(2)诗歌前两句描写了哪几种景物?

描写的是什么季节?

 荷、菊。

秋末冬初。

 

(3)联系全诗看,写荷、菊的作用是什么?

 写荷与菊,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中的最好景象:

橙黄橘绿时。

说明秋末冬初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

 

(4)描写菊“犹有傲霜枝”的景象,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感?

 勉励朋友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切莫意志消沉。

 

【分析】《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解答】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1)尽:

枯败,凋零的意思。

犹有:

还有,仍有。

这句诗的意思是: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的花枝还在傲霜斗寒。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通“荷花、菊花凋零”、“霜”可知是季节是秋末冬初,描写的景物有:

荷、菊。

(3)考查学生对于古诗表达方法理解。

描写“荷尽、菊残”,这是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中的最好景象:

橙黄橘绿时。

说明秋末冬初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

(4)考查了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菊花虽谢了,但“犹有傲霜枝”,这里托物言志,勉励朋友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切莫意志消沉。

故答案为:

(1)枯败,凋零。

 还有,仍有。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的花枝还在傲霜斗寒。

(2)荷、菊。

秋末冬初。

(3)写荷与菊,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中的最好景象:

橙黄橘绿时。

说明秋末冬初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

(4)勉励朋友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切莫意志消沉。

【点评】对于课内古诗的学习,我们不仅要做到会背会默写,还要理解其大意及所表达的意境。

14.课内阅读

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默写古诗。

(2)这首诗的作者是 唐 朝诗人 韦应物 。

(3)作者在诗中写到的景物有 幽草 、 黄鹂 、 春潮 、 晚雨 、 小舟 。

前两句中,作者运用 动静 结合的手法,描绘了 生机勃勃 的春天。

【分析】《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言绝句。

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解答】

(1)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

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的丛林深处,不时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

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2)《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言绝句。

(3)“独怜幽草涧边生”为静态描写。

“上有黄鹂深树鸣”为动态描写,作者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生机勃勃的春天。

故答案为:

(1)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唐 韦应物;

(3)幽草 黄鹂 春潮 晚雨 小舟 动静 生机勃勃。

【点评】对于课内古诗的学习,我们不仅要做到会背会默写,还要理解其大意及所表达的意境。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列对诗中语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国破”句中,“国”指京城长安,“破”的意思是“沦陷”。

B.“城春”句中的“深”意思是茂盛。

C.第二句的意思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D.“浑欲”句意为,安史之乱不平定,诗人就不整理散乱的头发。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第一句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定下了高昂的爱国基调。

B.“家书抵万金”一句出自肺腑,情真意切,很自然地引起共鸣,因而千古传诵。

C.诗的前四句写景,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的境况,充溢离情。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分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解答】大意: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1)A.“国破”句中,“国”指京城长安,“破”的意思是“沦陷”。

正确。

B.“城春”句中的“深”意思是茂盛。

正确。

C.第二句的意思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正确。

D.“浑欲”句意为,安史之乱不平定,诗人就不整理散乱的头发。

“浑欲”这里的意思是简直要,快要。

所以是题目中的解释错误。

(2)A.第一句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定下了高昂的爱国基调。

正确。

B.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题目中说法不恰当。

C.诗的前四句写景,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的境况,充溢离情。

正确。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正确。

故答案为:

(1)D;

(2)B。

【点评】在理解诗的意境时,我们要结合诗歌的时代背景去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