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3806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北京市昌平临川育人学校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北京临川学校2017-2018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历史试题

试卷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1.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

“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

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2.鼎是中国礼仪文化的重要内容。

依据西周的礼制,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七个,在春秋时期诸侯墓中出现九个鼎的现象,这说明

A.贵族生活更加腐化B.当时人们更迷信

C.等级秩序遭到破坏D.当时青铜铸造业更发达

3.与明清八股取士相比,唐代科举考试名目繁多。

除常见的进士、明经二科外,尚有秀才、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

即以进士科而言,所试内容也有诗赋、策问、杂文等。

这反映了

A.唐代科举制度的效率低下B.唐明两代的科举性质不同

C.唐代科举与社会联系紧密D.唐代科举考试的难度较高

4.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八月诏:

“自今除台官(即御史),毋得用见任辅臣所荐之人”。

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又诏宰执不得荐举台谏官”。

这样做是为了

A.防止结党,限制宰相B.实现选贤任能

C.推动理学传播D.削弱地方势力,加强集权

5.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6.《明世宗实录》载:

“先是都察院差御史巡盐,(皇帝)批答稍误,以未下阁臣票拟也。

刑科给事中黄臣谏曰:

‘我朝设立内阁,……凡百章奏,先行票拟。

今使内阁虚代言之职,中贵肆专擅之奸,关系匪轻,渐不可长。

容臣封还原本,以重命令。

’疏入,即改批如制。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阁臣票拟严重制约了皇权B.内阁地位较明初大为下降

C.内阁成为法定的决策机构D.皇帝批答须先经内阁票拟

7.宋代士人洪迈《容斋随笔》记载:

“民俗火葬,自释氏火化之说起,于是死而焚尸者,所在皆然”。

顾炎武《日知录》也记述:

“火葬之俗盛行于江南,自宋时已有之”。

这表明(  )

A.火葬这一习俗始于宋代B.儒家孝义之说日渐式微

C.士人阶层倡导移风易俗D.佛教的影响进一步深入

8.“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凡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希腊的地理环境是产生民主制度的根源B.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C.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D.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9.关于雅典民主政治,苏格拉底说:

“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

”这段话

A.表明雅典人用抽签的方法雇用一些行业的人B.实质上揭示了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C.认为抽签选举方式的危害小D.管理国家事务比抽签雇人容易出错

10.从适用范围看,《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国家制定的

A.适用于所有罗马人的法律B.调整国内民族关系的法律

C.调整公民内部关系的法律D.调整罗马人与外来人关系的法律

11.“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秩序依次进入,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为止……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

”古雅典的这一制度

A.体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B.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

C.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D.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

12.据史料记载,古罗马时期一高利贷者对一欠债人的儿子(作为抵押品的债务奴隶)滥施暴行,把他打得皮开肉绽。

愤怒的群众汇聚起来,一起跑进元老院,向元老们展示了这个少年被打伤的背脊,促使罗马元老院通过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案:

“除犯有罪行等待交付罚款者外,不得拘留任何人或施以镣铐枷锁;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

下列有关这段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

A.罗马法的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紧张程度B.奴隶地位有所改善

C.材料体现的是公民法的内容D.奴隶的斗争推动了罗马法的完善

13.1786年华盛顿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

“在我看来,邦联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而在其名下的议会亦是徒有虚名,其政策措施多不被人们所关注、执行。

”为此,他主张

A.加强中央集权B.取消地方自治权C.实行三权分立D.推行两党制

14.从1870年到194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一共更换了108届内阁,每届内阁平均存在时间约为8个月。

造成内阁频繁变动的原因在于

A.总统职权不完全受宪法制约B.内阁对议会没有形成权力制衡

C.两大政党轮流组阁D.立法与行政权力合一

15.1905年,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为了挽救自己的统治危机,清政府首次派出以王公大臣为首的考察团去欧、美、日等国考察政治,此次考察团出洋,对德国的宪政考察尤为仔细,收获颇多。

对德国宪政最感兴趣之处在于

A.实行议会制度,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B.宪政之下,皇帝掌握国家大权

C.宰相由议会选举产生,不能世袭D.德国宪政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16.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认为:

“清政府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政府自己瓦解的”。

下列能够直接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革命形势高涨

B.清政府抽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武昌起义爆发

C.武昌起义爆发后的一个月内,湖南等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

D.清廷启用袁世凯镇压革命,袁世凯借机以武力逼清帝退位

17.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这样报道了当时的形势: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

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

”这说明当时

A.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B.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C.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D.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

18.有学者提出:

只有当“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不是某个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军事领导),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辅助性的而是主导性的”时,中国革命才能说是进入了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那么,依据这一观点,中国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标志应该是

A.五四运动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C.国民革命运动D.南昌起义

19.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

“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作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

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

”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A.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B.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

C.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D.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20.1940年3月,国民党正式尊称孙中山为“国父”国民党在这时将孙中山从党的“总理”转化为“国父”,其主要意图是

A.肯定孙中山对民主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B.推动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

C.发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团结抗日D.彰显国民党在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巨大贡献

21.1943年,宋庆龄访美被美国媒体评价为“征服”美国之旅,赢得了大量的援助。

1948年,她再次访美,却被告知只能以“私人资格”前去,且没有获得任何援助。

这两个不同的结果反映了

A.蒋介石努力争取美国各界对华同情B.美国对中国抗战和内战态度有所差异

C.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事实D.美国重点积蓄对苏联冷战的力量

22.“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

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B.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

C.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

D.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23、从1931年开始,南京民政府在红军较为活跃的湖北、江西、福建等省份推行农村合作运动,在不触动地主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推广“温和的土地革命”,即“合作制”,使当地的农村合作社得到空前发展。

这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

A.积极贯彻执行新三民主义B.旨在实现耕者有其田

C.抵制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D.工作重心转向了农村

24、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

“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

”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

A.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B.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敌

C.配合了国民党徐州会战的进行D.打通了海外援华的物资通道

25、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欣然接受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部部长,他儿子问他为什么年过七旬却做起官来,他回答说:

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

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人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官。

这表明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满足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积极性

C.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民主人士代表居大多数

D.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初,革秦之弊,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约法省刑,简易疏阔。

……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

因此,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如果当事人涉嫌犯罪,则可以通过拷问迫使他供出同谋与罪行。

然而在涉及与王侯有关的叛国罪时,如果需要提供证词,且为情势所适,则所有都无一例外地应接受拷问。

拷问不应完全听从原告的要求,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之原则。

——摘自古罗马《民法大全》

材料三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说:

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最伟大的创造性的胜利。

……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制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民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要建立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员权力相当的参议院。

……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

……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

——《美国的历程》

材料四“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

”“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

(1)依据材料一,概括汉朝制定法律制度的主要原则。

(2分)

(2)材料二体现了罗马法中的哪些法律原则?

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对欧洲近代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美国为什么要建立一个“新型的共和国”?

其“新型”有何特征?

(2分)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材料四中西塞罗观点的认识。

(3分)

27、(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宋太宗至道末年(公元997年),赋税总收入为3559万贯,其中农业两税为2321万贯,约占65%;茶、盐、酒、商等税为1238万贯,约占35%,农业两税收入的占比最大。

真宗天禧末年(公元1021年)赋税总收入为5723万贯,两税为2762万贯,占48%;其他税入为2936万贯,占52%,开始超过两税。

仁宗时期,陕西用兵,财政收支增多。

庆历时商税收入已达1975万贯,酒税已达1710万贯,盐税为715万贯,这三项收入共计4400万贯,超过农业两税收入。

神宗熙丰年间赋税总收入为7070万贯,两税为2162万贯,占30%,其他税入为4911万贯,占70%。

即财政收入2/3以上来自农业两税以外的赋税。

——孙翊刚《中国赋税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北宋赋税结构所发生的变化。

(6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北宋赋税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

(9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

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

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血耻了。

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

《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二 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

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

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

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三 恩格斯1893年10月10日给俄国友人尼·丹尼尔逊复信中说: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屠杀我同胞”的典型例证。

(4分)

(2)根据材料二,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

试作说明。

(6分)

高二历史【答案】

1-5ACCAD6-10ADCBC11-15AAABB16-20CDDDC21-25BDCBB

1【知识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

由“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说明作者强调的是两者结合的消极影响,B错误;材料强调的中心是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所产生的效果,CD错误;由“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由于受血缘、亲疏的影响,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A正确。

【答案】A  

2【知识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鼎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材料中“春秋时期诸侯墓中出现九个鼎的现象”说明诸侯与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当时等级秩序遭到破坏,故本题选择C。

其它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答案】  

3【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试内容也有诗赋、策问、杂文等”可知唐代科举与社会联系紧密,故C正确。

ABD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

【答案】C  

4【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明确指出,丞相不得自己举荐官员,这主要是反对官员结党营私,防止丞相党羽过多,相权过大。

故选A。

B项错误,材料明确指出不得举荐人才;C项材料并未体现;D项说法错误,材料主要说明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5.【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是指皇权弱化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了皇权,所以D项符合题意,而A不合题意时间要求,BC两项是皇权强化的现象。

【答案】D

  

6.【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本题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即可得解,材料“先是都察院差御史巡盐,(皇帝)批答稍误,以未下阁臣票拟也。

”“我朝设立内阁,……凡百章奏,先行票拟。

”“今使内阁虚代言之职,中贵肆专擅之奸”,反映皇帝批答须先经内阁票拟,所以D项符合要求;上述材料也反映了内阁地位较明初大为上升,所以B项说法跟史实不符;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过于夸大阁臣票拟权利;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表达错误。

【答案】D

  

8.【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

从“自然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可看出材料突出了自然环境与古希腊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

故C正确。

其它选项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C

9.【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从材料可知,苏格拉底认为“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人们也不愿意用抽签的方法,何况用此方法去选择管理国家的人。

表明苏格拉底反对直接民主选举,A、C、D三项表述的观点与题意不符合,所以应选B。

【答案】B

 10【知识点】罗马法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

A项明显错误,《十二铜表法》内容与奴隶无关。

这部法律不是调整民族关系的法律,也不是调整罗马人与外来人关系的法律,而是调整阶级关系的法律,所以BD两项错误。

故选C。

【答案】C

11.【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具体描述了古雅典司法的运作程序,从中不难发现其民主的运作方式,A项符合题意,而CD两项表述错误与古雅典司法史实不符,古雅典司法的主导权掌握在陪审法庭手中,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A

12.【知识点】罗马法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考查阅读分析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材料主要反映了高利贷者和债务奴隶之间关系的事件,由此引发废除债务奴,维护罗马公民的利益,以法律的形式调整了社会不同阶级的关系,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因此A的表述符合题意,而BD不是材料主要反映的内容,C与题意无关,故选A。

【答案】A

13.【知识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本题考查1787年宪法,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在我看来,邦联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而在其名下的议会亦是徒有虚名,其政策措施多不被人们所关注、执行”表明华盛顿不满邦联体制而强调要加强中央集权,答案选A。

B说法错误;CD两项出现在1787年宪法制定之后。

【答案】A

14.【知识点】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本题考查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

法国的政体是共和制,宪法规定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在议会与内阁和总统关键职位中,可见,总统职权并不是完全受宪法制约;而法国也并不是两党制,而是多党制,立法与行政权不合一,是分权,即A、C、D三项说法是错误的,正确选项为B。

【答案】B

  15.【知识点】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本题考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年宪法,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大臣出洋考察,对德国的君主权力不受任何限制最感兴趣,清末宪政仿照德国宪政实质实行君主专制,故选B。

封建统治者不可能让人民拥有权力,排除A;C说法错误,宰相由皇帝任命,排除;清政府不希望发展资本主义,不可能对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感兴趣,排除D。

【答案】B

16.【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武昌起义,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

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导致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革命形势高涨,这是导致清政府灭亡的客观原因,不是“清政府自己瓦解的”,故A错误;清政府抽调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导致湖北兵力空虚,这是导致武昌起义成功的客观原因,不能佐证“清政府自己瓦解的”,故B错误;在武昌起义后一个月,湖南各省相继宣布独立,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这是清政府内部的倒戈,说明清政府的灭亡不是自己瓦解的,故C正确;在清帝退位之前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在实质上结束了,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是清政府正是灭亡的直接原因,不能说明“清政府自己瓦解的”,故D错误。

【答案】C

17.【知识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的能力。

结合“1919年5月”和“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和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件指的是五四运动,D符合题意。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的是鸦片战争,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故ABC错误,排除。

【答案】  

18.【知识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南昌起义,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抓住题干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不是某个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军事领导)”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时中共创建人民军队,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开端,故D项正确;五四运动时期,中共还没有成立,故A项错误;BC项与题干信息“军事领导”不符,故排除。

【答案】D 

19.【知识点】毛泽东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A项表述错误,毛泽东思想坚持了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而不是农民阶级,故A项错误;BC过于绝对化,表述错误,排除;毛泽东肯定了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重大作用,这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D

  20.【知识点】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结合特定历史背景做出判断。

1940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特殊环境,中华民族实行全民族团结抗战,“国父”之称有利于增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凝聚力,为团结抗战做出贡献,故选C项。

【答案】C

  21.【知识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国民政府时期的中美关系,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的能力。

抗战时期,中美同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美国支持盟国,宋庆龄访美获得了大量的援助。

解放战争的1948年,国民党战场上节节败退,宋庆龄再次访美并未获得任何援助,反映美国从国家利益出发,调整对中国的关系。

故B正确。

【答案】B

22-25DCBB

26.【知识点】罗马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本题考查古今中外法律制度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从而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

(1)依据“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约法省刑,简易疏阔。

……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得出约法省刑,崇尚宽简;礼法并用。

(2)要注意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本着合理与节制之原则”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注意是对“欧洲近代化”的影响,主要从法制建设方面回答。

(3)第一小问要注意材料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