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堂笔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4208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版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堂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最新版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堂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最新版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堂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最新版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堂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最新版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堂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最新版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堂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最新版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堂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最新版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堂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最新版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堂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最新版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堂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最新版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堂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最新版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堂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最新版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堂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最新版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堂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最新版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堂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最新版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堂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最新版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堂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最新版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堂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最新版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堂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最新版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堂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版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堂笔记.docx

《最新版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堂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版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堂笔记.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版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堂笔记.docx

最新版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堂笔记

第1章管理系统与信息技术应用

1.1信息时代的企业与管理

   1.1.1现代企业的运作

  

(1)“摩尔定律”的内容:

1965年曾经预言,单块微处理器芯片上所集成的晶体管数目大约每年增加一倍,1975年又修正为每两年增加一倍。

  

(2)“摩尔定律”的含义:

反映了过去数十年中计算机主要功能演化和互联网科技快速发展的轨迹。

进入21世纪,计算机、互联网、个人计算机和移动通信技术应用普及的速度越来越快,再度验证了“摩尔定律”。

  目前,下一代通信网络(NGN)、物联网、三网融合(电信网、移动互联网及广播电视网的应用融合)、高性能集成电路、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奠定了新的基础。

  四、现代企业运作的需要:

  

(1)及时准确地收集信息来把握市场需要,支持自身产品或服务的开发

(2)采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组织的运作管理(3)建立有效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益。

  五、电子商务及移动商务:

  

(1)电子商务(E-Commerce):

在因特网等相关技术的支持下,产品、服务及信息的买卖交易和支付过程可以通过电子化和数字化方式实现,这种商务运营方式被称为电子商务。

广义的电子商务还包括利用因特网从事客户服务、网上学习、与生意伙伴合作、组织内部交易等更多的商务活动。

  

(2)移动商务(M-Commerce):

指利用智能手机、PDA、掌上电脑等无线终端设备,借助移动通信平台开展的电子商务业务。

  (3)电子商务的主要类型:

(课本P37表1-1包括类型和描述)

  ·B2B(企业对企业):

  ·B2C(企业对消费者):

  ·C2C(消费者对消费者):

  ·C2B(消费者对企业):

,如团购网站·G2C(政府对公民):

  ·SNS-EC(社交电子商务):

如借助微博、社交网络等

  (4)电子商务对企业运作的影响,主要表现:

  1)推动企业的业务流程全面实现电子化和数字化;

  2)推动了各个行业的经营运作流程转向电子化和数字化;

  3)使电子化及数字化应用延伸到经济活动中的所有主体。

  1.1.2组织管理方式的变革

  一、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作用:

  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可以明显改善企业的经营绩效,并帮助企业实现管理目标,主要表现有:

  

(1)提高企业的生产率;

(2)减少浪费、降低成本;(3)改善和提高决策质量;

(4)改善客户关系;(5)开发新的战略性应用;(6)构建更为有效的商业模式。

  二、企业的组织变革:

  业务流程调整和组织管理方式的变革,是许多企业采用信息技术时必须面对的问题。

业务流程调整的内容有:

  

(1)需要扩充原有的信息中心,集中管理通信安全问题;

(2)需要使操作环节自动化或者精简某些环节,使流程更短更快;(3)需要汇聚分散在各处的零散资源,减少资源浪费(4)需要调整作业顺序,将可以并行的活动连接起来(5)需要对质量过程精确监控。

1.1.3企业活动中的信息

  一、对企业而言,信息是推动企业中所有活动的能动性因素。

  二、企业中的信息类型:

  分类的标准有三种:

按稳定性分类;按决策层次分类和按其他方式分类。

  1.按稳定性分类:

  

(1)静态信息:

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用计算机文件和数据库进行相对长久的保存;并在一段时间内不必更新,可以被重复查询使用。

如:

员工生日、身份证号码等信息。

  

(2)动态信息:

反映业务活动或进程的实时状态,时效性比较强,随着业务活动的进展,信息内容要随时提取和更新,否则就成了过时信息。

如:

员工工龄和年龄等信息。

  2.按决策层次分类:

  

(1)战略信息:

使用者为高层管理者。

信息来源广、使用寿命长、加工方法较为灵活,但对信息的精确程度要求不是很高。

  

(2)业务信息:

使用者为基层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用来执行制订好的计划,信息来源较为单一、但数量大变化快,信息使用寿命较短、教工方法相对固定,信息的精确程度较高。

  (3)战术信息:

为中层管理者所使用。

信息的使用寿命和精确性介于前两者之间。

  3.按其他方式分类:

  

(1)以信息所依附的载体为依据:

文献信息、口传信息、电子信息、生物信息等。

  

(2)信息加工程度:

原始信息和二次信息。

  (3)与组织边界相联系:

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

  还有其它形式的分类等等。

  三、信息技术管理的理论框架

  信息是企业实施管理和控制的依据,是企业内外部联系的纽带。

专门从事信息技术管理的国际性组织ISACA设计了一个信息技术管理的理论框架,被称为:

COBIT。

  COBIT(ControlObjectivesforInformationandrelatedTechnology):

即信息系统和技术控制目标,是成立于1969年的美国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于1996推出的用于“IT审计”的知识体系。

  COBIT强调所有企业必须重视信息技术的管理,表现如下:

  

(1)企业对信息和信息传递系统的依赖越来越强

(2)信息系统的脆弱性和风险威胁越来越广泛;

  (3)信息和信息系统投资成本问题越来越突出;(4)技术引发的组织变革和商业模式变革越来越剧烈;(5)技术创建就业机会和降低成本的潜力越来越明显。

1.2计算机系统在管理中的作用

1.2.1数据与信息

  一、数据与信息的概念:

  1.信息的定义:

信息是对事物的状态、特征、运动及变化的描述。

  2.数据的定义:

数据是对事物状态和特征的表述符号,是信息的载体。

  二、数据与信息的区别:

  1.数据是物理的,而信息是释义的;信息是对数据的解释,是数据含义的体现。

  2.数据反映了事物的表象,往往是零散的,是对原始事实和状态的直接记录;而信息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往往是相互关联的,是数据加工后形成的认识和概念。

  3.信息比较稳定,不随载体的性质而随意改变;而数据的形式往往变化多端,很容易受载体性质的影响。

  4.数据是信息的重要来源,可用人工或自动化装置,对数据进行通信、翻译和处理;信息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对数据所承载的事实进行组织后的结果。

  5.从数据到信息要经过一个转换过程,即数据处理过程;数据的选择、组织和系统化等处理过程往往要在知识的辅助下完成。

  三、信息的递归定义:

  企业的管理活动具有广泛性和连续性,包括多重决策或控制过程。

从连续的决策过程看,每个前项处理过程的输出都可能是后续处理过程的输入。

这样,对单个单项数据而言,它既可以是数据也可以是信息,在不同的数据处理阶段充当不同的角色,这种现象被称作信息的递归定义。

1.2.2管理信息的性质

  一、与信息产生的客体相联系,信息可分为:

  1.自然信息  2.生物信息  3.机器信息  4.人类社会信息等。

  二、管理信息:

  1.管理信息的定义:

那些对人们所从事的社会经济活动有用的、可影响和控制生产、服务或经营活动的信息统称为管理信息。

  2.管理信息的基本性质:

(课本P41-42表1-2)

  正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可靠性、相关性、层次性、简单性、经济型、安全性、可处理性、可访问性、可检验性。

1.2.3管理信息的特点

  一、管理信息的特点:

(1)数据来源的广泛性;

(2)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3)信息形式的多样性:

信息以多种多样的数据形式为载体 (4)信息发生、处理、使用在时空上的不一致性; (5)信息价值的不确定性;

  (6)信息生命周期的主观性:

管理信息一般都要经历最初捕获、组织、处理、使用、最终消亡。

1.2.4计算机对管理信息的处理

  一、两个时间:

  1946年: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型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研制成功,主要用于军事和科学计算领域,如氢弹爆炸。

  1951年:

首台用于管理的商用计算机UNIVAC问世,并在美国人口普查局首次安装。

  二、CBIS(Computer-BasedInformationSystem,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

  1.作用

  CBIS可用来对信息管理的各个环节提供支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加工、数据传输和数据提供等。

  2.CBIS的优越性

  CBIS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1)支持数据的自动化采集。

(2)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海量数据的存储、查询和运算,并迅速输出结果。

(3)使半自动化的业务流程和手工处理的任务自动化。

(4)借助通信技术的支持,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海量数据安全、快速传递,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5)以多种方式和途径生动表现信息内容,并超过人们的想象力。

1.2.5现代企业的信息处理要求

  一、企业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来应对三方面的经营压力:

  1.来自经济全球化、强大的竞争对手、强势客户及企业实时运作的市场压力。

  2.来自技术创新、知识管理、信息爆炸等新技术的压力。

  3.来自企业的社会责任、政府管制、法律和伦理约束的社会压力。

  二、传统行业的信息化

  1.现代企业常用的信息管理技术包括:

实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再造,建立商业联盟,实现电子商务,建立提高物流效率或战略管理的信息系统等。

  2.传统行业,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原有运作方式和业务流程。

如:

  制造业——将零散订单汇总收集起来,按需生产

  服务业——以客户为中心,主动服务

  商业企业——提供网上订货和采购,缩短供货流程

  三、现代企业信息处理的基本要求

  1.基本要求:

要获得可用性好的信息,并将其用于企业的流程管理和绩效改善之中。

  2.信息可用性要求:

  

(1)及时性

(2)准确性 (3)适用性(4)经济性

  1.3.1电子数据处理和管理信息系统

  一、电子数据处理(EDP,ElectronicDataProcessing)

  最初的计算机应用主要支持单项的数据处理业务,提高其工作效率;之后是略为复杂的综合性数据处理任务。

人们用计算机数据文件保存数据,用专门的应用程序实现数据的运算,帮助企业完成库存控制、物资采购等管理工作。

这个阶段称为电子数据处理(EDP)阶段。

二、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

  以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基于共享数据库,将业务职能中的多项数据处理任务集成起来统一管理,实现数据自动化采集、加工处理、报表生成和管理控制等一系列任务,可以帮助企业及时采集和迅速处理来自基层的、零散的业务数据,生成管理报表,并自动打印,便于中高层管理人员了解组织的业务动态。

1.3.2决策支持和战略性应用

  一、决策支持系统(DSS,DecisionSupportSystem)

  DSS以数据库、决策模型库和方法库为基础,将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和决策者的分析能力有机结合,利用人机对话方式,提供决策者所需要的信息和运算结果。

  DSS能够协助决策者分析复杂问题,不会代替决策者做决策,而是对其决策分析过程提供支持。

二、战略性信息系统(SIS,StrategicInformationSystem)

  计算机网络迅速发展,企业开始通过业务流程重组(BPR)、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等实现内、外部资源的合理结合,使企业在经营方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获得全面提高;改善和建立企业之间的联系,利用市场机会,开拓市场资源,寻求新的战略优势,企业管理计算机应用进入到了SIS阶段。

1.3.3电子商务和网络化应用

  一、网络化应用阶段

  20世纪90年代前后,万维网(www)、浏览器、电子邮件技术的完善、因特网服务商(ISP),使因特网逐渐转向了商业化引用。

各种电子商务应用也迅速发展起来。

  二、电子商务

  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应用,向后延伸到供应商;再通过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向前延伸到客户。

 1.3.4移动商务和物联网的应用

  一、移动商务(M-Commerce)

  借助无线通信设备开展的电子商务活动。

1997年,可口可乐公司在芬兰赫尔辛基市配置了两台售货机,可以通过手机短信付款买货,标志着移动商务时代的开始。

  二、移动商务新技术

  1.2001年星巴克在连锁店中提供Wi-Fi接入因特网的服务。

  2.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

  3.定位服务(LBS,LocationBasedService)。

  4.云计算(CloudComputing)。

  5.移动商务服务,如手机银行服务、手机购物、掌上商城等。

  三、物联网(IOT,TheInternetofThings)

  1.含义: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泛在网络,联网的对象从专门的计算设备拓展到了所有的常规物品。

如铁路、桥梁、车辆、电视机、路灯、包装箱及各种物质实体。

借助这种技术,所有的物品能够在因特网中被“认出来”,其运动、状态、位置等信息也可以自动进入计算机系统。

  2.意义:

推动了企业计算机应用发展,使人们生活进入了更加精细和动态化的管理阶段。

1.4.1安全使用信息系统

  一、计算机系统应用普及

  1.无所不在的信息系统提高了工作与生活的便利性,同时工作和生活的质量也与信息系统的质量连在了一起。

  2.信息系统是“人机”系统。

  3.随着信息系统公用化程度的提升,系统安全使用的要求更应该受到重视。

  二、计算机系统用户安全使用信息系统

  1.了解信息系统的作用,掌握正确的操作。

  2.积极保护信息系统的使用环境,防止各种危害行为。

  3.能够识别系统的输出结果(如订单确认、操作提示和系统告警等),正确地接收和使用信息,有鉴别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1.4.2有效使用系统资源

  如何有效地使用系统资源

  1.用户要能够利用计算机系统和因特网搜索可用的服务,不断积累可用资源

  2.用户要转变系统使用策略,加强对资源的选择和组织。

  3.对自主创新性资源和有潜力的知识资源,要进行前瞻性分析,可能要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防止资源流失。

  1.4.3不断改善系统的应用水平

  用户在不断改善系统的应用水平,主要表现在:

  1.信息系统要融入到企业运营管理之中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这是一个与用户需求逐步贴合、逐步改进的过程。

  2.信息系统的建设不是单纯的技术开发项目,用户支持和参与是项目成功的基础,有些项目甚至是由用户主导或发起的。

  3.系统开发中的人机交互设计、运营流程改善、资源服务、信息提供方式等,都需要在用户参与下完成。

  4.高质量信息系统都是信息技术专家和用户互相学习、沟通和配合的成

第二章应用信息系统

(一)信息系统的概念

1.识记:

(1)系统:

系统是由彼此关联与环境相关联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2)信息系统:

指以信息处理服务为主要活动的、人机交互型计算机应用系统,也称为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

(3)信息系统的多样性:

P55

2.领会:

(1)系统的特性:

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系统无处不在。

(2)信息系统的目标:

支持或反映管理活动的内容。

(3)信息系统的功能:

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输出、控制功能。

(4)信息系统的分类:

一般根据组织关系进行纵向和横向分类。

(5)不同类型应用系统的主要功能P56

3.简单应用:

比较不同类型应用系统,说明主要差别和应用领域P55

(二)信息系统与组织的关系

1.识记:

(1)部门级信息系统

(2)企业级信息系统:

系统整合了整个组织信息的自动化采集和传递。

(3)组织间信息系统:

实现了不同企业之间信息流的管理和集成,使不同组织间的产品和服务数据能够自动交换。

(4)虚拟化:

即信息化和网络化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地理分隔的障碍。

2.领会:

(1)企业的网络化:

企业不再受传统组织资产、部门实体或办公场所的约束,而已网络为基础,形成了以分工合作关系为纽带,依市场原则组合的虚拟化运作机构。

(2)组织创新与管理创新(3)虚拟化的特点:

没有总部办公室或多层组织结构,成员分别隶属于不同的厂商,顾客,甚至同行对手。

3.简单应用:

识别不同组织中常用的应用信息系统

(三)业务处理系统(TPS)

1.识记:

(1)业务处理系统的概念:

服务于企业的操作和执行层面,主要处理企业的日常事务,实现基本业务处理环节的自动化和规范化。

TPS作用1.根据所处理事物要求特点,提高自动化的处理流程

2.高效率完成结构化数据的各项工作3有效率的编辑能力,保证业务的时效

4.可迅速有效处理大量业务数据,支持大量用户操作5.具备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联机事务处理(OLTP):

是一种对系统可用性要求很高的TPS。

2.领会:

(1)业务处理系统应用:

P58

(2)业务处理系统的构成:

输入层面、业务处理层面、数据存储层

(3)业务处理系统的发展P60

3.简单应用:

说明业务处理系统的功能:

(主要功能)支持基层,或前端业务机构的具体管理事务。

(四)管理信息系统

1.识记:

(1)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2)职能部门系统:

管理、人力资源、生产、市场信息系统。

2.领会:

(1)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P62

(2)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P62技术支持数据层逻辑层应用层

(3)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P64

3.简单应用:

说明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核心功能)高质量生成职能部门所需的信息报表。

(五)决策支持系统

1.识记:

(1)决策支持系统:

即用来描述为组织中高层管理者服务的,以数据分析为特点的、有高度灵活性的信息系统。

(2)商业智能P68(3)联机分析处理P66

2.领会:

(1)决策支持系统的作用:

能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和背景材料,有效的帮助管理者发现问题,选择决策目标,构建分析模型,提供备选方案,并能够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评价和优选,为决策者的正确决策提供帮助。

(2)决策支持系统的构成:

DSS是以数据管理,模型管理和知识管理三部分为基础,加上人机回话界面构成的,2数据管理功能可从企业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中提取和复制资源到DSS,

3数据管理功能可保存和管理DSS运算方法和模型,4对模型的选择和使用等需要有专门的知识管理能力,5会话界面是用户与DSS之间沟通的接口。

(3)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

商业智能、主管信息系统、专家系统、群决策支持系统。

3.简单应用:

说明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

(六)流程整合型系统

1.识记:

(1)流程整合型系统:

能整合不同职能部门和组织内部机构的信息,并协调企业与供应商合作伙伴的关系系统。

(2)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3)供应链管理系统(SCM)(4)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

2.领会:

(1)ERP的作用:

可以从企业整体层面管理内部资源,包括人,财,物和产、供、销等各个方面,解决各部门系统分割状态下导致的状态低下问题。

主要功能:

使业务信息在销售、生产、财务、人力资源等多个部门间无缝流动,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高度共享和及时传递,有效控制企业中各个业务环节的衔接过程,消减低效流程,增强管理的有序性和透明化。

(2)ERP的结构P71(3)SCM的作用和特点:

1可以决定生产,存储和运送的具体产品和精确时间,2快速传递订单,跟踪订单状态,3监视库存水平,核对库存状态,减少库存和运输成本,4对产品的形成过程,物流流向、运输过程进行跟踪,5根据顾客的需求安排生产,快速追踪产品设计变化,6减少工作中人为的错误,提高SCM整体的运行效率。

(4)CRM的作用和特点P73

第三章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平台

(一)信息处理的基础平台

1.识记:

(1)信息处理

(2)资源(3)硬资源(4)软资源(5)信息处理基础平台:

进行信息处理提供技术支持的各种资源的总和。

2.领会:

(1)信息处理基础平台的构成:

包括计算机系统平台、通信及网络平台、数据库平台等硬资源以及相关的理论、方法、标准、规则、制度、政策等软资源。

(2)信息处理基础平台的发展趋势;计算机发展平台、通信网络平台、C/S与B/S模式、数据库系统、集中式平台与分布式平台。

(二)计算机系统平台

1.识记:

(1)计算机的体系结构:

输入设备、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输出设备。

(2)计算机系统:

分为硬件和软件。

(3)媒体:

存储信息的实体或载体。

(4)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多样性、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

(5)计算机发展的过程:

第一代(电子管)第二代(晶体管)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第五代(高性能微处理器)。

(6)计算机发展的方向:

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微型机。

2.领会:

(1)冯•诺依曼计算机的功能:

1把需要的程序和数据输送至计算机中、2必须具有长期记忆程序、数据、中间结果及最终运算结果的能力、3能够完成各种算术、逻辑运算和数据传输等数据加工处理的能力、4能够根据需要控制程序走向,并能根据指令控制机器的各部件协调操作、5能够按照要求将处理结果输出给客户。

(2)程序存储体系结构的改进:

增加浮点数、字符串等新的时间类型;采用了虚拟存储器;支持多机处理;采用自定义数据表示等。

(3)计算机的软硬件系统:

P81(4)数据压缩与编码技术:

多媒体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

P82(5)数字图像技术:

P83(6)数字音频技术:

P83(7)数字视屏技术P83(8)多媒体通信技术P84(9)多媒体数据库技术P84(10)虚拟现实技术P84(11)信息处理基础平台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关系:

P82

(三)通信系统平台

1.识记:

(1)数据通信:

是依照一定的通信协议,利用数据传输技术在两个终端之间传递数据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和通信业务。

(2)通信系统的构成:

源点、发送器、传输系统、接收器、终点。

(3)数据通信的方式:

单向通信、双向交替通信、双向同时通信(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并行和串行通信)。

(4)模拟信号:

指因变量完全随连续消息的变换而变化的信号。

(5)数字信号:

指表示信息的因变量是离散的自变量时间的取值也是离散的信号。

(6)编码方式:

数据转换为编码的过程。

(7)传输媒体的分类:

导向和非导向两类。

(8)蓝牙技术:

一种低功率短距离的无线连接技术标准的代称。

(9)带宽:

信号可以使用的最高频率和最低频率间的差值。

(10)信道(11)多路复用:

让多个通信的双方共享数据链路的带宽容量。

2.领会:

(1)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

传输系统的利用、接口及信号产生、同步、差错检测与纠正、寻址与路由、网络管理、安全保证。

(2)并行通信与串行通信的设备及功能特点:

P87(3)光纤具有的主要优势:

容量更大、体积更小、衰减更小、隔绝电磁场、成本低廉。

(4)微波与蓝牙:

P91(5)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

P93

(2)三种数据交换技术的分析:

数据交换种类

优点

缺点

电路交换

传输延迟小、不会发生用户冲突

建立时间比较长、带宽容易浪费

报文交换

建立时间短

延迟较大、不适合交换式数据通信

分组交换

适用于交互式通信

有时间容量限制

(四)计算机网络平台

1.识记:

(1)计算机网络:

是数据通信技术与计算机系统相结合的产物。

(2)计算机网络的特点:

信息传递、资源共享、增加可靠性、提高系统处理能力。

(3)OSI七层参考模型: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4)网络分类方式:

网络种类

分布范围

局域网

10m-1k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