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单元滚动练习题 单元模块复习五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4260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单元滚动练习题 单元模块复习五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单元滚动练习题 单元模块复习五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单元滚动练习题 单元模块复习五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单元滚动练习题 单元模块复习五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单元滚动练习题 单元模块复习五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单元滚动练习题 单元模块复习五含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单元滚动练习题 单元模块复习五含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单元滚动练习题 单元模块复习五含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单元滚动练习题 单元模块复习五含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单元滚动练习题 单元模块复习五含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单元滚动练习题 单元模块复习五含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单元滚动练习题 单元模块复习五含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单元滚动练习题 单元模块复习五含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单元滚动练习题 单元模块复习五含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单元滚动练习题 单元模块复习五含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单元滚动练习题 单元模块复习五含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单元滚动练习题 单元模块复习五含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单元滚动练习题 单元模块复习五含答案解析.docx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单元滚动练习题 单元模块复习五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单元滚动练习题 单元模块复习五含答案解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单元滚动练习题 单元模块复习五含答案解析.docx

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单元滚动练习题单元模块复习五含答案解析

单元模块复习(五)

第五单元

时间:

150分钟分值: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过去100年来,中国学者关于中国社会的组织方式与“民情”的探讨,一般都是在中西比较的语境下进行的,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

西方人重公德,中国人重私德;西方奉行普遍主义原则,中国奉行特殊主义原则,等等。

梁漱溟对公德和私德做了如下界定:

“对于社会的道德,就是公德,……这人对那人的道德,就是私德。

”费孝通也是在中西文化对比的基础上指出,“差序格局”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组织方式,表现出若干相互矛盾的特点:

(1)各种社会群体以成员间的情感、血缘或者地缘等所谓的“情感取向”,而非价值中立取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构筑起来,难以形成“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

(2)虽然这些情感、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客观存在使得所有社会群体具有某种客观实在性,但同时又是高度主观的。

他可以主观地为情感、血缘或者地缘设置边界,不同人在这个群体中的亲疏远近关系端由他来确定。

因此,以“自己人”和“他人”的区分为基础,人对人的依附是这种群体的基本构成逻辑。

进入该群体的每一个人都附属于这个群体特别是处于圈子中心的人,没有作为独立个体所应有的人格、尊严和自主性,其人生价值就是为这个群体甚至群体领袖奉献自己;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以“己”为中心的“自我主义”的盛行。

“为自己可以牺牲家,为家可以牺牲族……”当他牺牲国家为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

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

这样,费孝通先生就以“差序格局”构建了以个人为中心、公私不分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组织方式和变动模式。

(摘编自肖瑛《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探索与争鸣》)

材料二:

以差序格局作为对乡土中国社会格局的描述或概括,很难成立。

因为差序化,是每个自然人,无论中外,应对和想象其生活世界的天然且基本的方式。

尤其是在传统社会,由于血缘和地缘关系,人们自然甚至不得不以一种“爱有差等”的方式来理解并组织其主观世界,并据此同他人交往。

从生物学上看,一个人无论是富有爱心或是缺乏足够爱心,都天然更疼爱自家的孩子,更多关心自己的亲人。

因为所谓爱,这种自然情感的意味,就一定是对人要有所区别。

我们也可以将“一视同仁”定义为一种爱,一种更博大的爱,但那只是文字游戏。

因为,老子早就尖锐地指出,就因为其一视同仁,因此天地对于万物,以及圣人对于百姓,就都是不仁的,就无所谓仁或不仁。

“对常人来说,爱如果不是爱一些人胜过爱其他人的话,就没有任何意义。

除了人们的生物本能外,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条件下,“爱有差等”也有突出的地缘根据在中国这就是“远亲不如近邻”。

但在古代社会,任何可能相遇的人都一定是地缘的。

由于交往、交流和互惠是关键,这也就隐含着,所谓地缘关系并不真的是地缘,其隐含的是人们的交往和交流带来的各种物质或精神上的互惠。

地缘对这一点曾有决定性影响。

但这种影响如今却有种种改变,突出表现在交通、通讯日益便利的当今。

爱有差等的人的天性没变,但当年的地理空间距离如今变成了心理情感距离了。

也从来都有努力克服这种可以波纹作比的个人主观心理上的差序格局。

在中国,春秋时期,与认定并坚持“爱有差等”的孔子同时,墨子就倡导“兼爱”“爱无差等”,前面也提及老子主张“一视同仁”——“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即便孔子,固然看到了人性无法改变,却也主张“泛爱众而亲仁”,以及弟子子夏主张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因此,即便那些“团体格局”的社会或国家,也会甚至必须建立并实践某些必要的差序格局,无论对内还是对外。

“团体格局”的社会或国家即便规定对公民同等保护,但在特定条件下,如资源稀缺之际,只要必要且为当时社会和统治者接受为“合理”,不仅有对老人、妇女、儿童、残疾者的优待,也会坚持基于国籍、年龄、性别的某些区别对待(歧视)。

对外,每个国家也都会,也有理由甚至必须,基于本国的意识形态或经贸或战略利益,选择同一些国家关系更近甚至结盟,疏离或敌视另一些国家,这同样是差序的格局。

如果理解了差序化的普遍、必要和命中注定,就可以断定,差序一定不是仅出现在乡土中国人生活中的现象,即便其中某些做法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不合理,是压迫性的,应予以且必须废除。

但这仍表明无法以差序来概括中国社会甚或乡土中国,至少不准确。

[摘编自朱苏力《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1期]

材料三: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成、发展和变化是动态的,是一个不断调适的过程。

即使在中国传统社会,也并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社会关系”仅仅局限在血缘关系的范围内,尤其是随着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包括各种各样的利益、矛盾)的丰富和深化,过分强调“差序格局”只会背离现实。

然而,许多学者仍然把“差序格局”视为解释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结构的核心观念,为了证明这一解释的有效性,这些学者除了在经验中寻找证据外,还常常做出一些非常强硬的却不现实的假定。

然而,当这些假设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差序格局”有效性的匮乏以及基于此而形成的解释失灵。

因为“差序格局”对人的预设是“血缘人”,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缩减为血缘关系,所以该概念还存在很多无法回应和解决的问题。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远比“差序格局”想象的要复杂、丰富得多,人不仅具有血缘关系还有情感、利益关系,同时还有可能置身于各种各样的共同体中。

因此,这种浓描血缘而淡化人之社会性的“差序格局”,不仅对中国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长、建构和维系理解得不准确,而且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及其结构的变迁和发展趋势缺乏现实感、敏锐性、弹性和适用性。

(摘编自樊凡刘娟《“差序格局”抑或“关系情理化”:

对一个经典概念的反思》《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差序格局以“情感取向”作为解释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组织方式的依据,就无法构筑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

B差序格局中的成员个体可以主观地为情感、血缘或者地缘设置边界来确定这个群体中的亲疏远近关系。

C.材料二只是从理论上反驳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差序化地应对和想象世界是人的本能和必然。

D.材料三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是动态的,是一个不断调适的过程。

这与材料中的部分观点有一致性。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费孝通先生看重情感、血缘或者地缘等所谓的情感价值,但他也认识到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结构关系是可变的。

B.差序化的普遍、必要和命中注定,既有源自先天注定的血缘关系,还有因交通不便不得已而形成的地缘关系。

C.由于地缘对人们的交往和交流带来的各种物质和精神上的互惠一直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地缘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D.材料二认为“差序格局”一定不是仅出现在乡土中国人生活中的现象,即便那些“团体格局”的社会或国家也会建立和实践。

3.下列做法或说法中,可以用差序格局来解释的一项是(3分)(  )

A.美国政府签署限制没有医疗保险的移民入境的法令。

B.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

C.中国在世界上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当今社会商品交易中屡见不鲜的“杀熟”现象。

4.材料二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请简要说明。

(4分)

5.如何辩证看待现代生活中的差序格局,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6分)

1.C材料二不只是从理论上反驳材料一的观点,也从历史和实践中寻求证据证明了把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模式确定为差序格局的不合理性,例如在材料二第二段中就提到墨子就倡导“兼爱”“爱无差等”,老子主张“一视同仁”“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等论据。

2.C“一直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地缘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错。

原文是“地缘对这一点曾有决定性影响”,是说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地缘是决定性因素,而交通极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地缘已不再有决定性影响了。

3.A美国的做法明显是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的体现。

它把移民分为三六九等按差序对待处理,这种行为完全符合差序格局的概念要求。

其他三项中,B项“距离虽近,情感却远”这与情感和距离的差序分布明显违背。

C项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基于国家不分大小远近强弱一律平等的理念,所以不符合差序格局的要求。

D项,当前社会上屡见不鲜的“杀熟”现象是六亲不认的表现,明显与差序格局背道而驰。

4.本文在论证上主要采用驳论论证法,开篇点出错误论点,接着给出自己的正面观点。

然后作者围绕“每个自然人”“无论中外”和“天然且基本的方式”等方面论证差序化的普遍性、必要性和先天性,对错误论点进行批驳。

最后得出结论。

5.

(1)在全球化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远比“差序格局”想象的要复杂、丰富得多。

(2)“差序格局”不仅对中国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长、建构和维系理解得不准确,而且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及其结构的变迁和发展趋势缺乏现实感、敏锐性、弹性和适用性。

(3)差序化的普遍、必要和先天性,注定了这种格局并不会完全退出历史的舞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大先生

赵 威

先生姓凌,有绝活儿,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刻的是“桃园三结义”还是“三英战吕布”。

所以凌先生起初是凌木匠。

凌木匠不是本地人,早年间逃荒来的。

凌木匠来到村里的日子,是那年冬天日头最短的时候。

薄暮下,先是一根打狗棍进了三叔家的院门,继而是一个身影,像用那根棍子挑进来的,破衣旧絮,褡裢挂在肩头,趿拉着一双单布鞋的脚,有一只似乎受了伤,缠着破布条。

正在院里喂鸡的三婶,委实被吓着了,以为大白天撞到鬼。

刚要喊人,“鬼”却先开口,怯生生地道:

“大娘啊,要饭的来了,给口吃的吧。

”三婶仔细一瞧,是个讨饭的。

只见他端着搪瓷缸子的手捂在胸口,哀求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

给完吃的,三叔三婶看他可怜,天又冷,就留他在磨坊里过夜。

凌木匠望着三叔三婶的眼睛,变得浑浊了。

天亮后,他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

就对三叔说,他会做木工,可以帮忙,给口吃的就行。

三叔寻思,正好雇的木匠有事,就让他试试吧。

没想到,凌木匠的手艺精得很,不但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棂花饰、门簪颂语,好看极了。

聊着聊着,又知他不光有好手艺,还装着一肚子墨水。

嘿,正好村小缺个先生。

就这样,凌木匠留在了我们村,成了凌先生。

“手艺人”在村人口中格外尊贵,而凌先生的尊贵,一部分来自他的手艺,一部分来自肚子里的墨水。

因此,“手艺人”和“先生”似乎都配不上凌先生了,村人便称他为“大先生”。

大先生活儿细,字儿好,可闷头做活儿可以,写信作文也行,只是嘴太笨,肚子里的学问也便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

而大先生却总认为自己的理儿多,不光要讲个“知其然”,还要讲个“知其所以然”,于是越讲越糊涂,化简单为复杂了。

渐渐地,就不受娃们待见,老是捉弄他。

一开始,大先生气得直跺脚,骂道:

“朽木不可雕也!

孺子不可教也!

”后来,习惯了,也便没了火气,只顾讲他的,哪管下面乱成一锅粥。

大先生是文人,文人最瞧不上文人,他总是跟我们讲,历代风流才子中只佩服李白,还是半个。

他说李白一半是诗,一半是酒,他最讨厌喝酒,也便只佩服半个李白了。

大先生喜欢讲唐诗,尤其是李白的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大先生说李白的床不是床,而是井栏。

说这话时,身为木匠的大先生显得颇有把握。

我们却哄堂大笑,床就是床,怎么可能是井栏呢?

每次我们一笑,他就一窘,嗓门提高了,像是要争辩,说:

“你们想想,床在屋里,窗户是木头的,还贴着纸,哪会看得见月光?

在院子里,就着月光,看到井栏,才会思乡,背井离乡嘛!

讲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扭头望着窗外,我们也停止了议论,只有窗外不知谁家的羊在不知趣地叫着。

大先生陷入沉思,眼睛变得浑浊。

然后。

他又扭过头来,说:

“这是思归之辞也!

”教室里又是一片笑声,“死鬼之词”,大先生骂李白是个死鬼哩……不知从哪冒出来的灵感,我站起来说了一句:

“就是想家了嘛!

”大先生用浑浊的目光向我投来赞许之意,似乎还念叨了一句:

“孺子可教也。

农村撤点并校后,大先生也退了。

教了几十年的书,一下子闲下来,不知所措,于是,大先生又拾起了木匠活儿。

第一件作品,就是把祠堂里的旧课桌搬回家,拆掉,打磨,又合到一起,变成一口棺材,严丝合缝。

漆了好多遍,晾干,放到厢房里,是留给自己的。

不教书了,自己也老了,大先生认为剩下的日子也不多了,只等着哪天躺进去了,身为木匠,那是一生最大的幸福。

可是,他想不明白的是,自己却越活越精神。

想不明白的事不只这一件。

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后,给大先生补上了退休待遇。

头次领到工资,他就跑到支书家里,不干了,说:

“我教书时,每月不到300块,现在不教了,怎么还拿3000块呢?

不能白拿这钱。

”支书跟他掰扯了半天,也没讲明白,命令道:

“国家的政策,不拿也得拿!

”大先生的眼睛又浑浊起来。

后来,大先生用每月领到的钱买了好多木料,做了结实的课桌椅,给镇上的学校送去。

再后来,还设了助学会,村里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他就赞助一笔。

直到有一天,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

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辞海》,其中一条写:

“床,井上围栏。

(选自《人民日报》)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写大先生“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可见其精明能干,这也是他成为村里人心中尊贵的好艺人和先生的契机。

B.本文多次描绘大先生眼睛“变得浑浊”,分别表现了他对三婶的感激之情、李白诗句触动了他思乡之情、对国家给他发放退休工资的感恩之情。

C.文中写大先生退休后的第一件作品是将旧课桌搬回家,拆掉,打磨,变成一口棺材,留给自己用,这表现了他节俭的美德,但也看出他的自私自利。

D.大先生从教师岗位上退了之后一下子闲下来,不知干什么好,于是拾起了木匠活儿,给自己做了一口棺材。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开头描写大先生却以“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的“绝活儿”呈现其木匠形象,颇能吸引读者,并引出下文对大先生不平凡经历的叙述。

B.小说中作者运用动作描写(“先是一根打狗棍进了……继而是一个身影”)、外貌描写(“破衣旧絮,褡裢挂在肩头,趿拉着一双单布鞋的脚……缠着破布条”)和语言描写(“大娘啊,要饭的来了,给口吃的吧”)来表现人物。

C.“三婶,委实被吓着了,以为大白天撞到鬼”,这是侧面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大先生起初落魄、走投无路的窘况,与下文受人尊重、国家供养的幸福人生形成鲜明的对比。

D.文中的“我”仅是线索人物,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更加真实地表现了一个乡村普通人物的悲喜人生,“我”没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8.大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分)

9.文末写大先生:

“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

”请结合文本,探究大先生“心满意足”的原因。

(6分)

6.C“但也看出他的自私自利”不符合本文的主题。

7.D“没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错,“我”有推动情节的作用。

8.①落魄的乞讨者:

早年逃荒乞讨,寄住他乡。

②手艺精湛的木匠:

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棂花饰、门簪颂语,更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

③有知识有学问却不善言辞的教书先生:

讲唐诗尤其是李白的诗,有高见,但是肚子里的学问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

④知恩图报的慈善家:

用每月领到的钱做了结实的课桌椅送到学校去,还设了助学金。

9.①落魄时,有人及时相助;②受人尊重,任教书先生,一生有所作为;③晚年捐助孩子上学;④最终能如愿躺进自己精心打制的棺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

裴秀,字季彦,河东闻喜人也。

秀少好学,有风操,八岁能属文。

叔父徽有盛名,宾客甚众。

秀年十余岁,有诣徽者,出则过秀。

然秀母贱,嫡母宣氏不之礼,尝使进馔于客,见者皆为之起。

秀母曰:

“微贱如此,当应为小儿故也。

”宣氏知之,后遂止。

时人为之语曰:

“后进领袖有裴秀。

”初,文帝未定嗣,而属意舞阳侯攸。

武帝惧不得立,问秀曰:

“人有相否?

”因以奇表示之。

秀后言于文帝曰:

“中抚军人望既茂,天表如此,固非人臣之相也。

”由是世子乃定。

武帝既即王位,拜尚书令、右光禄大夫。

时安远护军郝诩与故人书云:

“与尚书令裴秀相知,望其为益。

”有司奏免秀官,诏曰:

“不能使人之不加诸我,此古人所难。

交关人事,诩之罪耳,岂尚书令能防乎!

其勿有所问。

”司隶校尉李憙复上言,骑都尉刘尚为尚书令裴秀占官稻田,求禁止秀。

诏又以秀有勋绩于王室,不可以小疵掩大德,使推正尚罪而解秀禁止焉。

久之,诏曰:

“尚书令、左光禄大夫裴秀,雅量弘博,思心通远,先命登庸,赞事前朝。

朕受明命,光佐大业,勋德茂。

宜正位居体,以康庶绩。

其以秀为司空。

”秀创制朝仪朝廷多遵用之以为故事在位四载为当世名公服寒食散当饮热酒而饮冷酒泰始七年薨时年四十八初,秀以尚书三十六曹统事准例不明,宜使诸卿任职,未及奏而薨。

其友人料其书记,得表草言平吴之事,其词曰:

“孙皓酷虐,不及圣明御世兼弱攻昧,使遗子孙,将遂不能臣;时有否泰,非万安之势也。

臣昔虽已屡言,未有成旨。

今既痪笃不起,谨重尸启。

愿陛下时典施用。

”乃封以上闻。

诏报曰;“司空薨,痛悼不能去心。

又得表草,虽在危困,不忘王室,尽忠忧国。

省益伤切,辄当与诸贤共论也。

(选自《晋书·裴秀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秀创制朝仪朝廷/多遵用之/以为故事/在位四载/为当世名公/服寒食散/当饮热酒而饮冷酒/泰始七年/薨时年四十八

B.秀创制朝仪朝廷/多遵用之/以为故事/在位四载/为当世名公/服寒食散当饮热酒/而饮冷酒/泰始七年薨/时年四十八

C.秀创制朝仪/朝廷多遵用之/以为故事/在位四载/为当世名公/服寒食散/当饮热酒而饮冷酒/泰始七年薨/时年四十八

D.秀创制朝仪/朝廷多遵/用之以为故事/在位四载/为当世名公/服寒食散/当饮热酒而饮冷酒/泰始七年薨时/年四十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世子,就是太子,并且必须是嫡长子,帝王和诸侯的君位继承人。

B.有司,是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朕,秦以前不论尊卑,都可自称为此;自秦始皇时起专用作皇帝自称。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裴秀少年出众,有风度节操。

他八岁就能写文章,他叔父的宾客来拜访叔父,临走都要到裴秀那里看望一下;当时人品评他为年轻的表率人物。

B.裴秀为武帝继位功不可没。

当时,文帝内心倾向让舞阳侯司马攸做继承人,是裴秀给文帝做工作,才促使文帝转而下决心定下了武帝。

C.裴秀深得武帝理解和信任。

曾有人要求免掉他的职务,也曾有人要求软禁他,但因为武帝理解他,爱护他,都给其化解了这些危机。

D.裴秀尽忠忧国令武帝感动。

裴秀建议武帝讨伐孙皓,让其臣服。

临终前还不忘上奏,武帝看到奏章后,和大臣们商议,采纳了他的建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然秀母贱,嫡母宣氏不之礼,尝使进馔于客,见者皆为之起。

(4分)

(2)诏又以秀勋绩于王室,不可以小疵掩大德,使推正尚罪而解秀禁止焉。

(4分)

14.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缺乏团体道德,“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请你从本文中找出一例,进行阐述。

(3分)

10.C找出句中名词、代词,“秀”“朝仪”“朝廷”“故事(范例)”“位”“当世名公”“寒食散”“热酒”“冷酒”“泰始七年”“年”,虚词“以”“之”“为”“而”,“朝廷”做“多遵用之”的主语,所以应该在“朝廷”前断句,排除A、B;“朝廷多遵用之”从结构分析来看,应该是主谓宾结构,所以中间不能停顿,排除D。

11.A“世子,就是太子”说法错误。

世子是古代天子、诸侯的嫡长子或儿子中继承帝位或王位的人。

在明清两代为亲王嗣子之称谓。

12.D错在“采纳了他的建议”,文中只是说“辄当与诸贤共论也”,并没有说采纳。

13.

(1)然而裴秀生母出身微贱,嫡母宣氏不以礼对待她,曾让她给客人进奉酒食,客人看到都为她起身。

(2)(皇帝)又下诏认为裴秀对皇家有功绩,不能因为小的过错而抹煞他的大德,命令有司追究论定刘尚的罪而免除对裴秀的软禁。

14.裴秀为武帝继位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武帝继位后十分感激裴秀。

有人举报裴秀徇私以及经济问题,请求免除裴秀的官职,将其软禁,但武帝都选择了包庇。

【参考译文】

裴秀,字季彦,是河东闻喜人。

裴秀少年时好学,有风度节操,八岁能写文章。

叔父裴徽名气很大,宾客很多。

裴秀十多岁时,有拜访裴徽的客人,走时都要到裴秀那里看望一下。

然而裴秀生母出身微贱,嫡母宣氏不以礼对待她,曾让她给客人进奉酒食,客人看到都为她起身。

裴秀生母说:

“我这样卑贱,(客人致礼)应当是因为小儿的缘故啊。

”宣氏知道此事后,就不再把她当侍女了。

当时人品评裴秀说:

“年轻的表率人物里有裴秀。

”当初,文帝司马昭没有确立继承人,而内心倾向立舞阳侯司马攸。

武帝司马炎怕不能被确立为继承人,问裴秀说:

“人有以相貌决定命运的事情没有?

”说着就把自己长相的出奇之处指给裴秀看。

裴秀后来对文帝说:

“中抚军在世人中有德望,生得一副非凡的仪表,确实不是做人臣的相貌啊!

”自此才定司马炎为太子。

武帝即王位以后,裴秀官拜尚书令、右光禄大夫。

当时安远护军郝诩给旧友写信说:

“我与尚书令裴秀相识,盼望他给我好处”。

有司上奏要求免去裴秀的官职,皇帝下诏说:

“让别人不把麻烦加到自己身上,这是古人也难以办到的。

要搞人情关系,这是郝诩的罪过,哪里是尚书令能够防备得了的!

对这件事还是不要查问了吧。

”司隶校尉李憙又上奏说,骑都尉刘尚为尚书令裴秀占用官家稻田,应软禁裴秀。

(皇帝)又下诏认为裴秀对皇家有功绩,不能因为小的过错而抹煞他的大德,命令有司追究论定刘尚的罪而免除对裴秀的软禁。

过了很久,皇帝下诏说:

“尚书令、左光禄大夫裴秀,心胸博大,能深谋远虑,先帝选拔任用于前朝。

我受命即位,裴秀又辅助光大王业,功高德盛。

应当给他应当有的地位,以褒扬他的业绩。

现在提升裴秀做司空。

”裴秀创制朝廷礼仪,朝廷多采纳应用,作为范例。

在位四年,被称为当世名公。

有一次,裴秀服用寒食散,服后应当饮热酒却饮了冷酒,于是在泰始七年(271)病死,终年四十八岁。

当初,裴秀以为尚书属下三十六曹的官员分工管事的规定不明确,应当派卿一级的官员任职,还没有来得及上奏就去世了。

裴秀的友人整理他的书稿笔记时,得到一份上表的草稿,内容是平吴之事,表文说:

“孙皓残酷而暴虐,不趁皇上治世之时兼并弱小攻打昏庸之人,此事留给子孙,将不能使孙皓臣服;形势发展有吉有凶,不会是长久万安的。

我过去虽多次提及此事,但未被陛下采纳。

现在我已经病重不起,请皇上重视我这临终前的意见,愿陛下能及时付诸实施。

”友人将此草表封好上呈皇帝,皇帝下诏回答说:

“司空之死,使我痛悼不已,又看到草表,司空虽在危困时刻,还是不忘王室,尽忠忧国。

看到此文稿,我更加悲伤,当立即与各位贤臣商议此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送顾子敦①赴河东三首(其一)

黄庭坚

头白书林二十年,印章今领晋山川。

紫参可掘宜包贡②,青铁无多莫铸钱③。

劝课农桑诚有道,折冲樽俎④不临边。

要知使者功多少,看取春郊处处田。

【注】①顾子敦:

秘书少监,掌管图书、国史实录等,元祐元年出任河东转运使。

②包贡:

即进贡。

③铸钱:

仁宗庆历初,诏江、饶、池三州铸铁钱助陝西经费,民苦之,后停罢,其患方息。

④折冲樽俎:

原指诸侯国在宴席上制胜对方,后泛指在外交谈判上克敌制胜。

15.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