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4392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4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docx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程标准

学法指导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采用列表的方法,识记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化以及精耕细作的突出成就。

2.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认识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体会其基本特点以及影响。

3.从农业起源、内部分工、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基本模式和土地制度等角度归纳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点一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原始农业

(1)农业起源:

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耕作方法:

刀耕火种。

2.商周农业

(1)概况

耕作工具

出现青铜农具,重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耕作技术

人们已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和治虫灭害

农作物

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2)影响

①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②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预习评价】

1.(判断)商周时期,青铜农具是主要生产工具。

(×)

2.(思考)“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材料反映的是什么耕作方式?

提示 刀耕火种。

知识点二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生产工具

(1)春秋战国:

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西汉:

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

(3)东汉:

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4)隋唐:

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

2.耕作方式: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耕作技术

(1)春秋战国:

已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2)西汉:

赵过推行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4.耕作制度

(1)两汉:

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

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5.灌溉技术

(1)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

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时创制筒车;宋朝时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3)作用:

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预习评价】

1.(判断)铁犁牛耕始终是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

2.(判断)曹魏时期改制的翻车仅仅是一种灌溉工具。

(×)

3.(思考)曲辕犁创制于唐朝,直到明清时期仍在使用,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 我国古代农具的革新非常缓慢。

知识点三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条件

(1)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

(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特点

(1)组织形式: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

(2)生产目的:

主要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3.评价

(1)积极作用: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2)局限性:

农民的经营规模小,徭役沉重,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预习评价】

1.(判断)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唯一模式。

(×)

2.(判断)“自给自足”中的“足”指的是富足。

(×)

3.(思考)《汉书·食货志》记载:

“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造成小农经济下农民生活艰辛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 自然灾害,政府的苛捐杂税等。

【图画巧记】汉代画像砖农事图

 

【历史纵横】(教材第4页)材料说明: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自成体系,特色鲜明;中国古代以种植业为主,并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中国的畜养业很早就出现了,饲养的家畜以狗、猪、鸡和水牛为主。

【误区警示】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并未在农业上大规模使用,冶铸的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和战争。

【图示巧记】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

【误区警示】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事件不是牛耕的出现,而是曲辕犁的发明。

因为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概念阐释】精耕细作

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易错辨析】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关系

自然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误区警示】自给自足≠富足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其中“足”并非富足,而是指自耕农的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生产的东西很少在市场上进行交换。

【图解历史】古代农耕方式与经营方式的关系

主题

 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史料探究]

1.刀耕火种

史料 其人耕无犁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曰刀耕,燔林木,使灰入土,土暖而蛇虫死,曰火种①。

——《广东新语》

注:

①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落后。

思考 史料体现的耕作方式是什么?

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提示 方式:

刀耕火种;实质问题:

生产方式极端落后。

2.石器锄耕

史料 

神农氏作,斫(zhuó)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①。

——《周易·系辞下》

注:

①反映了神农氏的贡献。

思考 图片和史料反映了当时的耕作方式是什么?

有何意义?

提示 耕作方式:

“耜耕”;意义:

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3.铁犁牛耕

史料 “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

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①。

——《淮南子·主术训》

注:

①反映了对耕牛的控制,这使孩童也能牵牛耕作,节省了人力。

思考 史料反映了耕作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有何意义?

提示 变化:

牛耕出现和推广;意义:

利用畜力节省人力,提高耕作效率,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农用动力的一次巨大进步。

[史论形成]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掌握了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技术。

(4)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拓展延伸]对精耕细作的认识

(1)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2)它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到元是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3)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名家论史]铁犁的作用

观点:

“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铁制工具是最后过渡到农业的必要前提,铁对农业提供了犁,犁完成了重大的变革。

——恩格斯

导读:

铁犁的发明、应用和发展,凝聚了人类的心血,显现了他们的智慧,同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主题

 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

[史料探究]

1.小农经济的形成

史料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进步①及生产关系的变革②共同促进了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③。

——《中国古代史》

注:

①指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②指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指小农经济形成。

思考 依据史料分析古代小农经济产生的时代背景。

提示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小农经济的特点

史料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①。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②。

——白居易《朱陈村》

注:

①说明以家庭为单位,男女分工不同。

②体现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具有很大的封闭性。

思考 史料反映了小农经济有哪些特点?

提示 分散性: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封闭性: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小农经济的地位及影响

史料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①,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②。

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注:

①说明小农经济关乎封建统治的稳定。

②说明古代统治阶级尤其注重小农经济的发展。

思考 依据史料分析,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小农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关乎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安危,封建统治者重视小农经济发展;中国古代不断改朝换代使小农经济出现“生死轮回”。

[史论形成]全面认识古代中国小农经济

1.特点

(1)分散性: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2)稳定性和封闭性: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

(3)脆弱性:

遇到天灾人祸、战乱、苛政,容易破产。

(4)落后性:

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2.影响

(1)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2)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3)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其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名家论史]小农经济的地位和影响

观点:

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

困境》

导读:

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政府财政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其稳定与否决定了封建统治是否稳定。

一、学思之窗(教材P7)

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提示 向往男耕女织的生活,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特点。

二、本课测评(教材P7)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提示 

(1)我国古代农业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2)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经历了由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的发展过程,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4)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经历了由产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

三、学习延伸(教材P7)

请你谈谈开发这些“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对当时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我们今天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提示 

(1)利弊得失和影响:

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对于养活日益增多的人口,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破坏了生态平衡,加剧了土地沙化,降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经验教训:

一是控制人口增长,二是保护生态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做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工作。

                  

1.(2017·长春高一检测)从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你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A.原始畜牧业出现

B.原始农业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

C.农业生产在春秋时期已经成熟

D.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基本具备

解析 从材料“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的“五谷不分”看出此时农作物种类丰富。

西周时期,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而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故选D。

答案 D

2.(2016·北京学业水平)据史书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指的是(  )

解析 材料中“江东之田器”指的是隋唐时期江东地区曲辕犁的使用,故选C项。

答案 C

3.(2016·内蒙古学业水平)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

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每年轮换在沟和垄上栽种,这样可以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

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

A.小农经济B.自给自足

C.男耕女织D.精耕细作

解析 代田法能有效的利用地力,是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故选D项。

答案 D

4.(2017·四川学业水平)战国时期,李冰在成都平原主持修筑的一项著名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井渠”

解析 材料中关键信息“成都平原”看出是都江堰,故选A项。

答案 A

5.(2016·新疆学业水平)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  )

A.自然经济的形成B.商业经济的发展

C.井田制的确立D.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

解析 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由集体劳作变为个体农耕,促进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形成,故选D项。

答案 D

6.(2016·贵州学业水平)《墨子》中记载“农夫早出暮归,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

该材料反映的是(  )

A.计划经济B.市场经济

C.商品经济D.小农经济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符合要求的是小农经济,故选D项。

答案 D

7.(2017·武汉高一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

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该经济形式有何突出特点?

解析 把握两则材料所反映的中心是小农经济,在充分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运用材料信息和教材中有关小农经济的知识回答。

答案 

(1)小农经济。

春秋时期。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2)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右图是传说中的神农氏,关于他的传说反映了我国已有相当发达的古代农业,据此推测神农氏大约生活于(  )

A.五六千年前

B.七八千年前

C.六七千年前

D.八九千年前

解析 “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农业的发展。

联系所学,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原始农业就已相当发达,故本题答案为B项。

答案 B

2.《吕氏春秋·重己》记载:

“使五尺竖子棬,(牛鼻环),而牛恣(听任)所以之,顺也。

”这证明(  )

A.牛被牵引从事劳动

B.牛被用作祭祀

C.牛的饲养水平有所提高

D.牛与人的和谐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战国”“牛鼻环”“听任”,可以得出,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已经开始采用牛耕从事农业生产,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体现牛被杀死祭祀,故B项错误;牛的饲养水平和牛与人的和谐相处与题意无关,故C、D项错误。

答案 A

3.《礼记·月令》载:

季夏之月(六月),都说烧草取灰或沤草使腐用作肥料。

深耕、施肥、粪种、一年再获。

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  )

A.独立发展B.农牧结合

C.精耕细作D.自给自足

解析 “独立发展”是指农业脱离畜牧业等生产部门形成单独的生产部门,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农牧结合”是指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深耕、施肥、粪种、一年再获”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特点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点,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答案 C

4.右图所示装置最早发明于(  )

A.战国

B.汉代

C.隋唐

D.宋朝

解析 图片显示的是筒车,出现于唐朝,故C项正确。

答案 C

5.画像砖源于战国时期,盛于两汉。

它主要用于宫殿、庙宇祠堂及墓室的建筑装饰,生动反映了当时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下图砖画体现了古代自然经济的特点是(  )

A.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

C.集体协作D.农耕为主

解析 图片信息无法体现精耕细作,故A项错误;材料中有男耕女织的简单分工,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没有体现出集体协作,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除了农耕之外还有家庭手工业等,材料没有体现出农耕为主,故D项错误。

答案 B

6.据记载,宋代时,“陈、许、颖、亳等州,止因去秋一次水灾,(农户)遂致骨肉相食,积尸满野”。

这说明小农经济(  )

A.具有保守性B.缺少防灾意识

C.具有脆弱性D.有自给自足性

解析 根据材料“遂致骨肉相食,积尸满野”可知,水灾过后,小农经济破产,骨肉相食,这体现了小农经济下对自然灾害抵抗能力弱,具有脆弱性的一面,故C项正确。

答案 C

7.俗语“种田种得全,只要买点盐”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小农经济的产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

B.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C.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

D.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 材料说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具有封闭性,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8.《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

“从宀,豭(jiā)省声。

周伯温曰:

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

”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

A.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D.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解析 “宀”本意为房屋,豕指猪,“豕居之圈曰家”说明重视家畜饲养业。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语·齐语》记载了管仲对齐桓公说的话:

“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鉏夷斤……试诸壤土”。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臧(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矣。

——《论贵粟疏》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信息与小农经济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2)依据材料二,请分析小农经济下农民的处境。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小农经济的形成及评价。

(1)问,可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归纳答案。

(2)问,应结合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答案 

(1)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2)农民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小农经济非常脆弱,农民常因水旱灾害和暴政而破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