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练习册答案七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4495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历史练习册答案七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练习册答案七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练习册答案七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练习册答案七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练习册答案七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练习册答案七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历史练习册答案七篇.docx

《七年级下册历史练习册答案七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历史练习册答案七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历史练习册答案七篇.docx

七年级下册历史练习册答案七篇

三一文库(XX)/初中一年级

〔七年级下册历史练习册答案【七篇】〕

  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答案

  基础梳理#自主预习

  亚洲唐人长安广州遣唐使

  唐朝汉字唐朝唐玄宗唐招提寺

  首位科举制音乐长安天竺

  大唐西域记新疆

  课时训练#基础达标

  1B6D

  2C7B

  3A8A

  4B9B

  5C10D

  11、

(1)原因:

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

  认识:

把唐朝的文化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

  响;同时,电促进了日中之间的友好交往。

  

(2)贡献:

传播了中国文化。

  认识:

鉴真接受日本学问僧的请求,决心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虽先后五次东渡均

  未成功,但他矢志不渝,终于第六次东渡成功。

  (3)天竺。

  主要事迹:

玄奘,又称三藏法师,为了求取佛经精义。

他毅然前往佛教圣地天

  竺;贞观初年,他从长安出发,一路上饱尝艰辛苦难;到达天竺皇

  后,遍游各地,寻师访友,研习佛法,获得了极高的声誉;玄奘是

  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

  绍到中国的人;玄奘西行为中印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4)为实现理想不屈不挠的精神;不畏艰险、不怕困难、敢于牺牲的精神;坚强的意

  志、坚定的信念;等等。

  12、

(1)①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②唐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

  ③陆路和海路交通比过去发达,为中外相互往来创造了条件。

  

(2)例如日本。

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

  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等等。

(开放性题目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3)要发展经济,必须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要积极吸收其他国家优秀的成果等。

  (言之有理即可)

  第七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答案

  基础梳理#自主预习

  李春石拱七百大明宫含元殿隋唐

  日历唐朝标有确切日期唐朝李白

  白居易早发白帝城诗仙由盛转衰

  诗史诗圣秦中吟直白如话

  课时训练#基础达标

  1C5A

  2A6B

  3C7D

  4B

  8、

(1)名称:

赵州桥;

  设计建造人:

李春;

  建造时间:

隋朝;

  特点:

设计科学,跨度很大。

桥面平缓,便于交通,造型美观;

  地位: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七百多年以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

  

(2)雕版印刷术。

《金刚经》。

佛经、日历和诗集等。

  (3)说明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

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地位。

  9、

(1)歌颂祖国大好河山。

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

语言轻快。

  

(2)“诗史”。

“三吏”“三别”。

  (3)恰当。

李白和杜甫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他们分别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

  歌的创作推向了*。

李白被后人称为“诗曲”,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

  (言之有理即可)

  (4)白居易。

讽喻社会。

同情人民。

  第八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二)答案

  基础梳理#自主预习

  隋唐颜真卿颜体颜氏家庙碑柳体

  玄秘塔碑宗教人物故事画圣

  写意画送子天王图甘肃隋唐

  壁画佛经世界两域

  课时训练#基础达标

  1A5D

  2A6D

  3C7B

  4D

  8、

(1)“颜体”。

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

  

(2)方折峻丽,骨力劲健。

  “心正则笔正”有两层意思:

  一层含义是书法上.的,心正则写出的字也是端正笔直,透出一股正气;

  另一层意思就是说作为帝王只有心正,处理同家事务时才能做到公平公正。

  (3)“颜筋柳骨”。

  (4)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开后世写意画先河,后世称他为“画圣”。

  (5)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政策较为开明,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等。

  9、

(1)搜集的资料可以是图片、照片、文字、实物等,要注意分门别类。

  

(2)敦煌莫高窟又名千佛洞,坐落在今天甘肃省敦煌市.那里的大部分洞窟足隋唐时

  期开凿的。

敦煌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

自古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莫高窟里有大

  量精美的壁画和无数形象生动的彩色塑像。

窟内保存的大量佛经、文书等也极为

  珍贵。

这里的壁画和彩色塑像反映了中国古代佛教的发展。

同时也反映了许多现

  实生活的场景,尤其是“飞天”,它是敦煌的象征。

敦煌莫高窟具有非常重要的

  佛教价值和社会价值.堪称世界的艺术宝库之一。

  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答案

  基础梳理#自主预习

  契丹阿保机960赵匡胤寇准

  岁币和平党项元吴岁币

  女真阿骨打赵构临安郾城

  秦桧岁币淮水大散关对峙

  课时训练#基础达标

  1A6D

  2C7C

  3B8C

  4A9A

  5B10B

  11、

(1)澶渊之盟。

北宋与辽。

  

(2)宋金和议。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3)政权并立。

宋朝送给少数民族政权岁币。

  (4)澶渊之盟、宋金和议,对宋朝来说,是屈辱的和议,特别是宋朝送给辽、金岁币,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同时和议后,双方得到长时间的和平稳定局面,促进了经济的

  发展。

(言之有理即可)

  12、

(1)民族英雄改为抗金英雄。

  

(2)金。

女真。

  (3)他所进行的抗金活动,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4)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他们的统治。

  (5)做一个热爱祖国、品德高尚、为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人。

  (积极向上,言之有理即可)

  第十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

  基础梳理#自主预习

  自然占城稻苏州湖州长江

  号为冠天下海南岛广州泉州

  开封杭州广州泉州北宋

  四川唐朝南宋

  课时训练#基础达标

  1C5D

  2C6C

  3B7C

  4B8D

  9、

(1)状况:

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

丝织业发展起来;宋代江南农业迅速

  发展,国家赋税依赖南方。

  原因:

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2)重要的粮仓。

占城稻。

  (3)经济重心南移。

南宋。

  (4)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重视科技进步,推动经

  济发展;保护自然环境;等等。

  10、

(1)意思:

海外贸易获利最丰厚,如果经营得当,可以获得上百万的收入。

说明宋朝

  政府重视和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2)盛况:

宋朝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管理

  海外贸易;宋代海外贸易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3)原因:

①宋朝时,全国政治、经济重心南移;

  ②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商业繁荣;

  ③实行鼓励外贸的政策;

  ④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

  ⑤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等等。

  第十二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答案

  基础梳理#自主预习

  铁木真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

  黄河棉花南粮北运海运大都

  马可#波罗行纪西藏琉球回族

  课时训练#基础达标

  1A6B

  2C7D

  3A8D

  4B9B

  5C10D

  11、

(1)忽必烈。

元朝。

  

(2)行省制度。

元朝疆域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3)民族融合的趋势。

汉族人开发边疆;边疆各族内迁;契丹、女真等族同汉族没有差

  别;回族的形成。

(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4)元朝的统一。

  11、

(1)西藏:

①唐朝时,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先后人吐蕃,密切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

  系,唐蕃“合同为一家”。

  ②元朝时,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台湾:

①三国时,吴国派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②元朝时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2)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

  国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愿望。

任何人、任何势力采取任何方式*祖国、破坏

  民族团结,是注定要失败的。

(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