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装备之直升机篇—中国直升机发展史.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8529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2.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空军装备之直升机篇—中国直升机发展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国空军装备之直升机篇—中国直升机发展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国空军装备之直升机篇—中国直升机发展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国空军装备之直升机篇—中国直升机发展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国空军装备之直升机篇—中国直升机发展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中国空军装备之直升机篇—中国直升机发展史.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中国空军装备之直升机篇—中国直升机发展史.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中国空军装备之直升机篇—中国直升机发展史.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中国空军装备之直升机篇—中国直升机发展史.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中国空军装备之直升机篇—中国直升机发展史.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中国空军装备之直升机篇—中国直升机发展史.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中国空军装备之直升机篇—中国直升机发展史.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中国空军装备之直升机篇—中国直升机发展史.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中国空军装备之直升机篇—中国直升机发展史.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中国空军装备之直升机篇—中国直升机发展史.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中国空军装备之直升机篇—中国直升机发展史.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中国空军装备之直升机篇—中国直升机发展史.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中国空军装备之直升机篇—中国直升机发展史.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中国空军装备之直升机篇—中国直升机发展史.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中国空军装备之直升机篇—中国直升机发展史.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空军装备之直升机篇—中国直升机发展史.doc

《中国空军装备之直升机篇—中国直升机发展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空军装备之直升机篇—中国直升机发展史.doc(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空军装备之直升机篇—中国直升机发展史.doc

中国直升机发展史

直----5

直-5是中国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在前苏联米-4直升机基础上发展的中国的第一种直升机。

1958年1月开始仿制,1959年仿制型直-5原型机试飞。

1963年定型并转入批生产。

随后,对直-5进行了大量的发展和改进工作。

  重大发展和改进项目有:

用金属旋翼桨叶代替了钢梁木结构旋翼桨叶,提高了旋翼的使用寿命和全机的飞行性能;将座舱内活动副油箱改为机身两侧外挂副油箱,增加了座舱的有效空间;在机身地板下增加了一个650毫米×900毫米的大开口,便于吊升或投放货物,同时将手遥绞车改为电动绞车;将3千瓦发电机改为6千瓦发电机;将燃油箱改为薄壁软油箱;固定式氧气设备改为活动式氧气调和,减少了飞机的结构重量;改进了总距-油门操纵把手,在平原地区起飞使用小行程,在高原地区使用大行程,使发动机进气压力显著增加,可保证在1500米高原上正常起飞;在旋翼大梁内充气,并装有压力信号器,能及时发现旋翼大梁裂纹;大大延长了直升机和旋翼的翻修寿命。

  通过一系列改进后,直-5最大平飞速度由185公里/小时提高到210公里/小时;巡航速度由140公里/小时提高到170公里/小时;动升限由5500米提高到6000米。

  直-5是一种多用途直升机,可用于空降、运输、救护、水面救生、地质勘探、护林防火和边境巡逻等。

可以昼夜复杂条件下飞行。

可运11名全副武装伞扌(超载可运15名)。

可载1200千克轻小型装备或货物(超载1550千克)。

救护进可运8名担架伤员和1名医护人员。

可外部吊运1350千克货物。

  

  设计特点

  

  总体布局单旋翼带尾桨式布局。

装有一台活塞7型发动机,旋翼有4片桨叶。

水平尾面在尾梁末端。

四轮式不可收放起落架。

双座驾驶舱。

复式操纵系统。

  旋翼系统旋翼左旋(仰视),4片桨叶,铰接固定。

混合式结构桨叶由钢管梁和包有胶合板及蒙布的木质架组成,平面呈矩形。

翼型为变厚度NACA230M翼型和NACA230翼型。

桨叶前缘装有液体防冰系统。

  尾桨是三桨叶推进式,在飞行时间可操纵变距。

桨叶平面形状呈梯形,无扭转,前缘有液体防冰系统,并包有不锈钢的前缘包铁。

1966年后,改为玻璃钢桨叶。

桨叶用带有4个孔的钢接头固定在桨毂上。

  动力装置动力装置是一台气冷式星型14缸活塞7发动机,装有传动机构离合器和带有导向装置的轴流式冷却风扇。

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250千瓦(1700马力)。

  机身机身是由机身中段、尾梁和斜梁3部分组成的半硬壳铆接结构。

  机身的前部是发动机舱。

中段为容积16米3左右的机舱。

机舱有2个入口,1个入口位于后部,2扇舱门分别固定在机身的两侧,关闭后构成机身的后部。

这个舱门是往机身内装载技术装备和其它大型货物用的。

另一个入口位于机身左侧壁上,是供人员进出和空投跳伞用的。

  座舱驾驶员座舱位于机身前上部,舱内安装有2个座椅和复式操纵系统,座舱有2个滑动的侧门以及与机舱相通的舱口。

  着陆装置为四轮式。

前起落架机轮可自动定向、无刹车机构,机轮尺寸400×150毫米,装油液-空气缓冲支柱。

主起落架呈角锥形,具有油液-空气缓冲支柱和尺寸为700×250毫米的带刹车的机轮。

  系统机上装有两套液压系统,即主液压系统和应急液压系统。

供给操纵系统的液压助力器混合使用。

主液压系统一旦失效,应急液压系统便自动开始工作,以便提高系统工作的可靠性。

  电气系统包括一台直F-6发电机和一个12-HK-28蓄电池。

座舱有通风加温装置。

驾驶员座舱前风挡玻璃有电防冰装置。

旋翼桨叶及尾桨桨叶均装有液体防冰系统。

另外还装有空调系统、灭火系统、氧气系统及空降、救护装置等辅助设备。

  照明系统有着陆灯、滑行灯、航行灯、桨尖灯、编队灯、驾驶员座舱的照明设备等。

  机载设备装有一套能保证在夜间及复杂气象条件下飞行的驾驶-航行仪表和动力装置的监测仪表。

  无线电设备有CT-1无线电台、WL-5无线电罗盘、WG-2A无线电高度表、JT-5A机内通话器等。

  

  技术数据

  

  外形尺寸

  

  旋翼直径21米

  

  旋翼桨盘面积346米2

  

  尾桨直径3.6米

  

  机长(旋翼和尾桨转动)20.015米

  

  机身长(不含旋翼和尾桨)16.79米

  

  机高(总重7250千克、旋翼轴处)4.4米

  

  机身最大宽度2米

  

  前起落架横向轮距1.53米

  

  主起落架横向轮距3.82米

  

  前后轮距3.79米

  

  后舱门(高×宽)1.6米×1.86米

  

  座舱容积16米3

  

  重量及载荷

  

  空机重量5121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760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7250千克

  

  燃油重量1110千克

  

  最大商载1000千克

  

  性能数据(标准大气、正常起飞重量)

  

  最大平飞速度(高度0~1000米)210公里/小时

  

  巡航速度160~180公里/小时

  

  最大爬升率4.3米/秒

  

  动升限6000米

  

  悬停高度(有地效)2000米

  

  最大航程(标准油箱)520公里

  

续航时间(标准油箱)3小时40分

直-6

  直-6根据直升机部队换装的需要,为改进直-5存在的发动机功率低、高温高原性能差、载荷小的缺点,哈尔滨飞机厂从1966年开始自行研制直6机(1968年,直6的设计工作转为新组建的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负责)。

该机装用一台涡轴5发动机,动力舱在机身上部,是以空降为主的多用途直升机,根据需要还可进行其它改装。

1969年12月15日,飞行员王培民驾驶直-6首飞上天。

1972年8月7日,一架直-6机在吉林省公主岭附近飞行时发生一等事故,飞行员傅贵法等6人全部遇难.事故是因发动机体内减速器抱轴卡死而引起的。

为吸取这次惨重的血的教训,设计单位对直升机及发动机做出了11项技术改进。

1977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直-6机设计定型。

直6研制迈出了中国直升机从活塞式走向涡轴化的关键一步,但由于发动机选型不当,单发动机不安全等原因,直-6未能正式投产;

  

  简介:

直-6多用途直升机是哈尔滨飞机工业公司在直-5基础上改型设计的以空降为主的多用途直升机,1969年12月15日首飞。

后由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负责,1970年转至常州飞机制造厂和昌河飞机工业公司进行生产,1977年设计定型,共生产了15架,未能正式投产。

  

  动力系统:

直-6机身上部安装1台涡轴-5发动机,功率1618千瓦。

载12人。

  

  基本数据:

机长20.962米,机高5.593米;旋翼直径21米;空重482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7600千克;

  

性能数据:

最大速度192千米/小时;最大航程651千米;载重1200千克。

直—7想象图

直—7

直—7装两台涡轴5甲发动机,采用6片旋翼;除重新设计桨毂和减速器外,其它尽量采用直5和直6的零部件。

直7设计为最大起飞重14400千克,有效商载3500千克,最大速度240千米/小时,最大航程35O千米,实用升限6000米。

1971年直7开始进行机体和部件的静力试验及调试。

其间,领导机关曾决定将直7作为舰载直升机的试验机,到197l年9月,直7改舰载的工作停止,继续作为普通直升机研制。

1975年5月,直7零部件加工完成了97%,并已装配成两架机体,配套生产的成品已到货9O%。

1979年,直7重型直升机完成了全机静力试验。

然而,1979年6月28日,国家决定直7重型直升机研制工作停止.其原因是由于国家财力有限,不可能同时投资研制两种重型直升机,为了全力确保由江西景德镇直升机厂承担研制直8型直升机项目,直7直升机只得为直8让路,从而宣告了直7重型直升机的夭折。

尽管直7项目下马了,但直7研制的许多成果为后来成功研制出最大起飞重量达13000千克的直8重型直升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直-8

直升机直-8是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与昌河飞机工业公司共同研制生产的多用途中型直升机。

该机于1976年开始研制,首架原型机于1985年12月首飞,首架生产型直-8于1989年交付中国海军航空兵使用。

直-8不仅可以陆基使用,而且可以舰载使用。

在反潜、反舰作战中,机上可装备吊放声纳、搜索雷达,并发射鱼雷或导弹。

技术参数

旋翼直径:

18.90米机长:

23.05米机身长:

20.27米机高:

6.66米

发动机:

3台1550马力涡轴发动机。

最大平飞速度:

315千米/小时

最大巡航速度:

266千米/小时

空重:

7095千克空重(装备):

7550千克

起飞重量:

9000千克

实用升限:

6000米

最大航程:

830千米

续航时间:

(最大标准燃油、单发停车、无余油)2小时31分钟

直—9

Z-9直升机是我国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引进法国的SA-365N型“海豚”(Dauphin)2专利、研制生产的双发轻型多用途直升机。

1980年10月正式引进专利生产,1982年完成了首架Z-9直升机的装配。

Z-9的旋翼系统由4片复合材料桨叶,星形柔性旋翼桨毂组成,其尾桨为涵道风扇尾桨,由一个桨毂和13片模锻的轻合金桨叶组成。

Z-9的另一大特点是尾梁两侧装有平尾,平尾两端各有一块垂直端板,可以改变飞机的飞行性能。

Z-9的起落架为可收放的前三点双腔油-气减震轮式起落架,动力装置为2台透博梅卡公司的“阿赫耶”1C涡轴发动机,单台功率为522干瓦。

Z-9用途十分广泛,可用于人员运输、近海支援、海上救护、巡逻、空中摄影、鱼群观测、护林防火并可作为舰载机使用。

此外,Z-9还可改装成反坦克型、海上搜索与救护型、反潜型、侦察校炮型及通信型等。

从1988年起,我国开始实施Z-9国产化。

1992年1月16日,首架国产Z-9型(Z-9A-100)飞上了蓝天,随后顺利完成了各项试飞科目。

在1992年底的Z-9国产化整机技术鉴定会上,鉴定结果表明Z-9的国产化率已经达到了72%,可投入批生产。

Z-9目前的型别有以下三种:

Z-9,最初的专利生产型,至1990年底协订的50架已全部生产完毕;Z-9A,继Z-9后继续生产的型别,相当于SA-365N1;Z-9A-100,国产Z-9型,也是目前的生产型。

以下数据适合Z-9原型。

尺寸数据:

旋翼直径11.93米,尾桨直径0.90米,机长13.46米,机高(旋翼、尾桨折叠)3.21米,主轮距2.03米,前后轮距3.61米。

重量数据:

空重1975千克,有效载荷1863干克,最大起飞重量4000干克,最大吊挂载荷1600干克。

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324千米/小时,巡航速度250-260千米/小时,最大爬升率(海平面)4.2米/秒,实用升限6000米,悬停高度有地效时1950米,无地效时1020米,最大航程1030千米,最大续航时间5小时。

网上公布的据说是武直—10的照片

直-10

直-10计划主要由哈尔滨飞机制造总公司(HAMC)负责,于1992年责成全国四十余家相关院所立项开发,为陆军「9。

5」计划重点攻关项目,得到军方总装部领导的重视。

总装部副部长徐怀中中将数度到该公司视察项目进度。

WZ-10为发展自Z-9B的中型专职武装直升机,全机净重约5,543公斤。

其主要任务为树梢高度战场遮断,消灭包括敌地面固定和机动的有生力量,并兼具一定的空战能力。

WZ-10未来配合设有顶置瞄具的Z-11轻型直升机取得目标,可完全在接敌隐蔽处发动进攻,故战场生存能力极强。

该机除部份光电瞄准系统可见于WZ-9外,更配有FLIR,因此具有有限复杂天气和夜间作战的能力。

直升机全约长14.15米(旋叶转动时),高约3.84米,最宽处(注:

包括短机翼)约4.35米,采国际流行的纵列式座舱布局,窄机身,后3点式防冲撞起落架;基本继承了Z-9式的涵道式尾桨和飞行传动系统。

主桨由4片全复合材料桨叶构成,直径约为12米,尾桨为11片弹性玻璃纤维宽叶。

采传统布局的WZ-10同美制RAH-66相比,不具备雷达隐身的气动结构,而是通过大量采用吸收雷达波长的复合材料和涂装来缩短被敌人发现的距离,同时也达到减轻飞机重量的目的。

动力装置采两台欧洲MTR出品的MTR390涡轴发动机(turboshaft),具体数据不详。

航电设备采国产和法制数字化系统。

导航系统为3轴yrolaser+RadioAltimeter+DopplerRadar+GPS。

座舱内前后都有平显(HUD)和3具多功能低头数显(MFD),(外加一些主要飞航仪表的指针式backup)结合HOTAS的模式切换控制系统,大大减轻了飞行员的负荷,也使的飞行员得以花更多时间观察周围地理,战术环境而不是眼花撩乱的各式仪表。

这正是当代战场战术运用的最大特点之一,事态意识也是一代和二代武直技术上的分水岭!

WZ-10最大武器外挂约1,500公斤,机身两侧的短翼约长4。

32米,可挂载包括57,0毫米多管火箭,23毫米机炮夹舱,红箭-8反装甲导弹等对地武装,对空自卫有PL-5和TY-90两种空空导弹。

同时,配合「专武10」计划研发的激光制导半主动反装甲导弹,「闪电-2」也接近完成。

火控系统为类似法国「星夜」(StarryNight)的数字一体化设计。

后座武控官可利用国产头盔瞄准具,结合机鼻球形FLIR,为机头下方的30毫米机炮和外挂武器标定目标。

拜美国1553B数据总装线所赐,WZ-10同样胜任挂载各类北约制式机载武器,为将来飞机升级,出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专职武装直升机,WZ-10的战场生存能力被看作是同攻击能力一样重要的项目指标。

其设计人员充分考量了当代武直运用的实例和其未来科技发展趋势,使WZ-10基本具备了未来高科技战场的生存能力。

除了前面提到的防撞毁起落架和复合材料的使用外,其完整的电战系统也功不可没。

专为武装直升机研发的「浴火96」由垂尾前后端的一组雷达警告接收器和发动机上方的激光告警接收器与机载有源,无源干扰器自成一体,有自动保护程式,也可由驾驶员人为控制。

其它电战装置还包括安装在座舱前的IFF敌我识别器。

在受到敌无制导武器的攻击时,其座舱防弹玻璃可抵抗7。

62毫米弹药的倾彻,座舱下的复合装甲可抵御12。

7毫米机枪的射击。

前后座舱中间有防火,防弹墙,以防敌人「一石两鸟」,同时,飞航,武控等主要系统的冗度设计使得当一名驾驶中弹时,另一名驾驶可马上恢复对战机的操作。

在最坏的情况下,还有类似Ka-50操作方式的零零弹射座椅作为最后一根救命草。

未来WZ-10A升级计划将包括顶置毫米波雷达,电脑中央处理能力提升,加装红陀嗯气抑制装置,电战夹舱和舰载能力。

直—11

“直11”是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设计、昌河飞机工业公司生产的轻型(2吨级)多用途直升机,主要用于教练、通信、联络、救护、边防巡逻等战勤任务。

“直11”直升机于1991年开始研制,到2000年完成设计定型,中间曾在1994年利用“小松鼠”直升机的旋翼,以混装形式通过技术鉴定少量交付部队使用,以满足当时部队急需。

“直11”是我国航空工业部门完成的一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直升机发展项目。

该机为单旋翼常规尾桨空气动力布局,三片桨叶和两片尾桨叶均为复合材料制成,星形柔性桨毂,机体为金属薄壳结构,滑撬式起落架,座舱前部是2名驾驶员并列座椅、后部还可容纳4名乘员或装载物资。

机身上部装有一台涡轴发动机,最大功率为510千瓦。

•最大起飞重量2200千克

•最大巡航速度232千米,小时

  •最大爬升率7.5米/秒

  •实用升限4500米

  •悬停高度(有地效)2870米

  (无地效)1920米

•航程(机内燃油、无余油)655千米

直—15

直十五型机是中国与欧洲直升机公司于2005年12月签署的6吨级直升机研制合作项目,六0二所为中方总设计师单位。

6吨级直升机是目前世界上使用量较大的中型直升机,可广泛用于运输、安全、搜救等民用领域。

中欧联合研制的直十五直升机将弥补中国此前在这个级别直升机生产上的空白。

项目总投资为6亿欧元。

2012年将分别在中国哈尔滨市和法国建成总装生产线,同时生产该型号直升机,面向全球市场销售。

预计2009年实现直十五首飞。

直-15海军型、陆军型想象图

直-15/EC-175为中欧合作研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