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5468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docx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docx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

小学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

许多中学生乃至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其实从小学时期就已滋生。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通常是身心成长和发育过程中的问题,表现为困惑、烦恼、心理失衡、不适应学习生活的现象,有些问题通常是在人格完善和心理成熟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暂时性、不确定性和普遍性,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调节。

因此,一般性心理问题的产生与解决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动力。

1、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

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

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

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

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

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

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

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

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

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

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

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厌学与逃学问题。

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 5% —— 10% 。

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课堂学习、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作业不用心、预复习无恒心,形成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注意力分散,有意注意少,无意注意多,处于明显的分心状态;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

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他们往往一提到学习就心烦,对家长和教师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差。

 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

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

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

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

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

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

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

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意志障碍。

 自我评价能力较低。

主要表现:

缺乏自信;常常对自己不满;不敢单独接受任务;与同伴不敢进行正当的竞争。

这些儿童常伴有自卑的情绪体验。

 以自我为中心。

任性、固执己见,不懂得为别人着想,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以自己的好恶来论人、论事,并且自以为是,甚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稍有不满,便大闹,大发脾气。

干事情有始无终,粗心大意,缺乏责任感。

 自制能力较弱。

主要表现:

感情用事,情绪波动大。

做事情虎头蛇尾,甚至半途而废。

上课随便说话,做小动作。

经常不完成作业等。

 抗挫折能力较低。

 感情脆弱,受不了小小的挫折,经不得一点委屈和失败。

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

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

中国的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

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

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了。

 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说谎、攻击、退缩等。

  说谎行为。

主要表现:

为了逃避惩罚或责任,故意说谎。

为获得某些东西或荣誉而不惜说谎。

  攻击行为。

主要表现:

打人、骂人,欺侮弱小同学。

占有欲、支配欲强,性情急躁。

缺乏同情心和正常的人际感情。

蛮横无理,粗暴的扰乱别人,甚至在课堂上做出各种小动作打扰同学。

好主动出击、喜欢公开批评他人、好开别人玩笑、拒绝与自己不和的人交往、喜欢报复、易为小事发怒等。

 退缩行为。

逃避、依赖、爱哭、不爱社交、自暴自弃等行为。

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

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违背或侵害。

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型、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

 人格障碍及情绪情感方面的问题。

人格障碍指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

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

 羞怯。

主要表现:

见到生人脸红,不爱说话,即使说话也慢声细语。

上课时不敢举手,不敢大声回答问题。

参加活动时主动性不强,不敢带头或自愿去做某件事。

 焦虑。

分离性焦虑。

主要表现:

不愿上学,不愿离开家长,担心家长出意外,担心自己走失或被拐走。

考试焦虑:

主要表现:

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

害怕考试,考试时过分紧张。

 易怒。

主要表现:

自我约束能力差,情绪不稳定。

说话、做事好感情用事、不能理智地处理问题。

遇事易冲动、任性。

在困难面前,不能持乐观的态度。

对符合自己心意的什么都好,遇到不顺心的事则怨气冲天,满腹牢骚。

 嫉妒心。

主要表现:

盲目骄傲,不愿意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常对别人挑剔和贬低。

感情上自私,只要求老师对自己关心、重视,看到老师关心、重视别人,就生气,甚至怨恨别人。

与同伴相处,喜欢显示自己,讥笑别人。

发现比自己强的人或事,轻则有意视而不见,重则想破坏。

 依赖心理。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添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

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

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

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

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

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

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

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

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

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不能正常参加考试。

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2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复杂多样。

其中,生理因素如遗传、发育、疾病等是能否实现心理健康的自然基础,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与社会因素在维护人的心理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个体的心理素质及其成熟发展水平等内部因素则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导因素。

因此,对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的分析,应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

一般来说,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几个方面来分析。

 来自小学生自身的因素。

  遗传因素。

在农村,由于近亲婚姻造成儿童生理发育先天不足,相貌不佳或残疾,智力偏低等,这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学习和生活,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其他人也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们,必然造成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

  气质类型。

小学生同成年人一样,气质类型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

其中,胆汁质和抑郁质类型的学生对不良刺激反应敏感,他们极易产生不健康心理。

就教师批评而言在我们看来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却是莫大的打击。

如辽源市一小学生因受老师批评而服毒自杀的事件,恐怕与那位学生的气质类型有直接的关系。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

童年期儿童的身体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其大脑的发育趋于成熟,这对其心理发展极为有利,因此,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但因为其心理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因此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来自家庭的因素。

家庭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初环境,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情感意志,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长辈的溺爱。

众所周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30多年,使我国的家庭发生了重大变化:

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有的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呵护,不愿让他们受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雨,甚至在子女犯了错误时,父母尤其是祖父母也不说一个“不”字,过分溺爱孩子,天长日久,子女便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当他们走进学校,走向社会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时,便不能接受,无所适从。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有的家庭,父母从来不把子女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一员,认为子女只能逆来顺受,惟命是从。

他们对子女过于严厉、粗暴和专制。

还有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家庭教育往往陷入“爱的误区”,对子女过高要求,过度期望,过分保护,过度溺爱。

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琴棋书画样样学,英语电脑门门通,考试名列前茅……只要学习好就言听计从,有求必应。

而一旦失误,就挖苦讽刺,棍棒相加。

家长这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子女的自尊心受到损害,独立性受到压抑,加上彼此间生活观,价值观等存在差异,很容易造成父母和孩子间关系紧张,隔阂加剧,使子女形成反抗、疑惧、胆怯等消极心理品质,诱发心理问题。

   家庭气氛不和谐。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给越来越多的孩子带来了不幸,严重破坏了儿童正常的生活环境,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创伤难以愈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离婚的父母,有的没人要子女,有的随法院判决,不管哪种情形,都容易使子女放任自流,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更有甚者,在学龄期就仇视社会,嫉妒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还有在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比例比较大,研究证明,家庭冲突不仅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还会导致孩子在神经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态。

 来自学校的因素。

  学习负担过重。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小学生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背负着父母的希望和老师的期望。

由于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课堂的现象依然存在。

老师评价学生,社会衡量学校,理论上是全面发展,实质上是分数和升学率。

为了追求升学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价值了学生的负担。

这种局面使小学生疲于应付,心理极度紧张,导致他们用脑过度,皮层机能降低,从而影响学习效率,造成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或者产生焦虑、苦闷、压抑、恐惧等不良心境,久而久之,部分人就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障碍。

  教师教育方法失当。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一些教师把学生考高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忽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和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

小学时期,小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和爱护。

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和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迁移、泛化到小学生与他人的交往中,造成人际交往焦虑。

  人际关系不良。

研究表明,学校里的人际关系如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个小学生若能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悦纳、肯定和尊重,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同伴的情谊,他在学校集体里就会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其身心便会得到健康发展。

反之,一个在师生关系和集体中经常受到冷落、排斥或否定的学生,会形成自卑感或产生敌对情绪,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

过去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我国曾不公正地对待心理学。

80年代初,我国在部分高校恢复了心理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尽管普及心理学科学知识的工作已经做了20多年,但心理健康教育尚未进入小学课堂, 小学普遍没有心理健康指导机构,国内较少的心理专家和心理医生对小学生来说更是鞭长莫及。

 来自社会的因素。

  社会竞争的加剧。

虽然小学生还没有直接接触社会,但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无不在给他们灌输一个事实: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传播的瞬息万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机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使得小学生不得不体会到竞争的压力和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对现实充满迷茫和困惑,产生无所适从的心态,从而引起各种心理问题。

  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

在社会环境还没有达到净化的情况下,新旧体制的共存,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不健康东西的泛滥;一部分人的社会道德水平滑落,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儿童,这些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3、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日益突出的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但它并非洪水猛兽,它既然有形成发展的过程,我们就必然能找到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和措施。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必须重视,虽然真正患心理病的学生仅仅极少数,但是我们发现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偏差问题随年龄增长,因此需要对全体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及有关部门都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采取积极的对策,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小学心理健教育的原则。

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宽容、保密、持续”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分析的最大不同,心理分析研究的前提是把人作为有心理问题需要矫治,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人的发展需要。

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是假设小学生群体中大量存在心理问题,而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心理健康发展,个别学生确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矫正。

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这一个学生的一切。

宽待每一个学生,就不能把学生分类,不能假设班级学生存在好、中、差三等,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文化行为习惯不同而看不起学生。

缺乏对学生的宽容,心与心难沟通,教师与学生难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进行。

教师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学生,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不能原谅的错误,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教育好,如果有问题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适时的问题。

 保密事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

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教师一定要保密。

谈话纪录、心理测试资料都要妥善保管。

保密的对象包括学生本人、家长和其他的老师,不能随意使用学生个案资料,保密还要有时间的规定。

 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持续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系列化,一是要有长期的规划和打算,要明确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应急任务,而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小学教育的一部分,伴随整个小学阶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

 

 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

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因为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所以,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良好的班级气氛,使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也是时代发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心理辅导室。

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

心理辅导室的工作应该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

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

小学生心理辅导室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

心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例如可叫作“金苹果”俱乐部等。

个案教育。

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入。

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

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

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

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

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测试与矫治。

采用问卷调查、测试纸等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现状,而后找出存在普遍意义的问题。

测试量表宜采用心理专家提供的专门设计的量表,一般不提倡使用自己设计的心理调查表。

测试的数据资料仅供参考而已,所有的数据都不可全信,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不可能用数据表现的。

通过测试调查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团体辅导、心理辅导俱乐部活动、个案教育等,进行必要的预防和矫治,促进小学生整体发展。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在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以帮助小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

该课程可分为心理卫生与健康科普和实际训练操作两部分。

前者是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者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借此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家庭应采取的对策

 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

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教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

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议如下:

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

首先家长要知晓孩子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

例如小学生在学校里被老师批评时,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劝解他,可是小学生被老师批评后,回家还会被家长变本加厉地再批评一顿,孩子肯定会感觉很委屈。

因此,老师和家长应默契配合,由一方担任批评的角色时,另一方担任劝解,万不可两面夹击,要给孩子“温暖的家”的感觉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要倾听孩子说话。

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

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里话的机会更少了。

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予以重视,鼓励孩子多说话。

家长不能因工作忙忽略与孩子的思想交流。

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有研究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地位重要,建议工作忙的父亲们每周至少要与孩子共同用餐3 — 4 次,在餐桌上的话题往往比较轻松,当孩子说话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温馨的时光。

宽容与约束都重要。

对孩子宽容好还是严格好,并没有一致的意见,现实中家庭教育失败的教训往往过分宽或过分严。

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

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寡爱。

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长。

由于传统教育观的长期影响,我们的父母不具备系统的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指导思想有试偏颇,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

要改变这种形状,小学生的父母亟带需接受比较系统的再教育。

社会也有责任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如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庭,使小学生的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父母要慎重对待离婚。

父母离婚,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宁静,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不少子女因此心理开始扭曲。

为人父母者,当夫妻关系不和时,为了未成年的子女,千万不要轻易去赶时髦、闹离婚。

即便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在离婚前,也应当多为子女考虑考虑,毕竟孩子是无辜的,而且他们正处在发展时期,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小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

 小学生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那些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小学生应当在教师和家长的直接指导下,努力抑制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小学生要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如:

(1)学会放松。

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

(2)与人谈心。

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

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

(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

小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