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消费的问题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5752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居民消费的问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农村居民消费的问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农村居民消费的问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农村居民消费的问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农村居民消费的问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农村居民消费的问题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农村居民消费的问题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农村居民消费的问题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农村居民消费的问题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农村居民消费的问题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农村居民消费的问题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农村居民消费的问题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农村居民消费的问题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居民消费的问题研究.docx

《农村居民消费的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居民消费的问题研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村居民消费的问题研究.docx

农村居民消费的问题研究

摘 要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生产是起点,分配、交换是中间环节,消费是终点。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和目的,它与生产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改善并趋于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我国,农村居民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农村居民的消费自然是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当前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从而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层次还偏低,有的距低水平的小康消费还有不少距离。

当今形势下,农村市场是我国整体消费市场获得升温的突破口,解决好农村市场需求问题,对启动内需,促进整个经济的回升,都有很大的影响。

启动农村居民消费,开拓农村市场,是我国农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后,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大课题。

刺激农村需求增长,不仅是我国短期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大问题。

关键词:

农村居民消费;收入;消费水平和结构;消费需求;

目 录

引言1

一、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1

(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变动分析1

1.农村居民收入水平2

2.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3

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

4.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与健康状况4

(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分析4

1.吃穿住用等消费支出变化分析4

2.消费结构变动度分析5

二、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7

(一)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7

1.现期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7

2.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7

(二)利率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9

(三)不可量化因素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9

1.消费观念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9

2.消费环境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9

3.商品供给结构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9

4.制度因素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10

三、农村居民消费前景及提高消费的对策10

(一)农村居民消费总量与结构预测10

(二)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10

(三)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刺激农村居民消费需求11

(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居民消费预期11

(五)健全农村消费信贷体系,促进农村居民提前消费12

总结12

参考文献13

致谢14

引言

消费、投资和进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的进出口受到影响,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我国正在将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头指向国内市场,扩大内需成为GDP不断增长的前提条件。

因此促进国内居民消费,拉动内需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市场的扩大不能单纯依靠提高城镇居民的购买力水平,更要激发农村居民的购买热情。

在农村人口占56%以上的中国,农村消费市场长期启而不动、发展滞后,不仅表现在与自身市场规模极不匹配的消费总量上,还表现在与城市消费市场的巨大差距上。

因此,扩大消费内需的关键在于培育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而刚起步的农村消费市场才是未来我国消费市场的重点和热点。

其重要性不仅体现于庞大的市场规模,也体现于巨大的市场潜力。

本文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农村居民消费前景预测;有关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的对策建议。

本文运用现代经济学的消费理论和分析方法,以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农村居民消费变动的历史过程和规律,并对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作了剖析,最后,对未来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作出预测,并为进一步完善农村消费政策提出了相应的制度措施。

本研究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一、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变动分析

中国农村消费市场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世界上最庞大消费群体的经济地位,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其疲软的现状却与预期脱节。

农村消费市场长期启而不动、发展滞后,不仅表现在与自身市场规模极不匹配的消费总量上,还表现在与城市消费市场的巨大差距上。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呈现水平提高、结构改善和商品化程度提高的长期趋势。

由于农民收入严重过低的制约,农民生活消费存在水平严重偏低、恩格尔系数过高、升级较慢、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逐步扩大的问题。

1.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分析农民的消费问题必须联系农民的收入,当前农民收入的基本渠道是:

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种植收入仍是当前农民的基础性收入、打工收入正逐渐成为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副业收入是农民家庭的补充性收入。

(1)生产落后,增收渠道窄,制约因素多,是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种植仍比较传统,技术比较落后,农民还是“靠天吃饭”,自然灾害经常造成农民的减产。

一旦遭受了虫灾、洪灾,农民的损失都很大。

除外出打工外,政策性收入成为了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近两年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农民得到了很大实惠,但政策性增收不是根本之计,农民增收渠道还有待拓展。

目前,农民增收制约因素较多:

一是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粮价增长潜力小,种植收入增长潜力低。

二是粮食生产成本增长快,制约农民增收。

一方面化肥、薄膜、农药等农资价格较高。

油、煤、电等能源价格的上涨又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用电费、机收费、浇灌费、机耕费等费用的增加则部分抵消了粮食生产带来的收益。

三是农村人均土地很少,土地的紧缺决定农民增收困难,靠扩大土地面积来增收的空间很小。

四是农民就业机会比较少。

五是劳动力结构出现断层,农民种粮以中老年为主。

外出打工人员基本上年龄都在20-40岁之间。

长远看,农村劳动力结构将会影响未来农民增收。

(2)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民生活和发展负担重是影响农民收入和消费的重要因素。

农民普遍反映,收入仍然较低,没有能力、也不敢消费。

此外.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民生活和发展负担仍然较重也成为影响农民消费的重要因素。

目前,城镇居民一般有“三险一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买房子可以贷款,社会保障机制相对比较健全,而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整体来说还没有完全建立。

农民消费观同城镇居民不太一样,考虑到自身的健康、住房和养老问题,孩子的上学和结婚问题,更倾向于防御性储蓄,只攒钱而不敢消费。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生活负担也相对要重,农民买房压力在加大,孩子上学负担加重,防病、防老意识在加强,红白事费用有增无减,家里盖房子、孩子读书、就医看病都可能是一次要花去几年收入的大项。

调查反映,农村盖房或买房子至少要3-5万;农民子女的非义务教育也是农民很重的负担。

另外,农村在外打工人员发展难,自身能力较弱,甚至工资不能照常发放,也影响了农民消费。

调查显示.农村在外打工期间,只有大约20.56%的企业给农民工上了“三险”,仍有20.26%的企业存在拖欠农民工资现象,48.94%的外出农民工认为外出打工最担心的是拖欠工资。

(3)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落后,不仅是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也是影响农民消费的因素。

我国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仍比较落后。

有16.02%的农民认为,目前政府最应该为农村做的事情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目前,仍有许多农村未实现村村通公路,农民出行很不方便。

交通状况的落后不仅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抑制农民在交通方面的消费,农民即使有能力购买轿车等交通工具,也没有完善的交通环境与之相配套。

农村中水利、电力设施基本上也都是70-80年代建设的,已基本过时、老化、失修也较严重,农业用水水位也在逐年下降。

水利、电力设施的老化,电费较高,除影响农民增收外,也造成农民生活用水、用电困难,抑制了农民使用洗衣机、电视、音响等家电产品的积极性,间接影响农民消费。

电讯业在我国突飞猛进,农村电讯市场十分的广阔,但当前农村电讯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电讯产品的使用率较低,有线电视还没有普遍进入农民家庭,一些农村还存在有电讯设备没信号的情况。

2.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

表1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

单位:

指标

1995

2000

2005

2006

人均纯收于

2456.9

3595.1

5276.3

5813.2

生活消费支出

1938.0

2337.5

3567.1

4135.2

食品

1061.4

1017.6

1569.3

1729.0

主食

412.3

259.7

307.2

322.8

副食及其他食品

622.4

670.2

1031.2

1112.6

在外饮食

26.7

87.7

230.9

293.6

衣着

126.8

126.7

191.1

223.3

居住

344.6

441.6

512.5

641.1

住房装饰

53.6

99.5

124.6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133.0

115.0

168.0

199.5

交通和通讯

52.3

155.5

363.8

465.2

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

139.2

269.0

478.9

544.1

医疗保健

49.1

129.5

198.5

232.3

其他商品和服务

31.6

82.6

85.0

100.7

数据来自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

(1)农民生产性支出占农民经常性支出的50%以上,日常生活性支出主要用于子女上学、看病等,非经常性的大项支出主要用于盖房子。

据调查,农民每年用于经常性支出,按花费多少前5项依次是农业生产资料、食品、子女教育、医疗和衣着;用于非经常性支出按开支多少前3项依次是盖房子、购买耐用消费品、购置农业机械。

农民的支出中有50%以上用于生产性支出。

(2)农民消费倾向弱

储蓄倾向强。

储蓄仍是当前农民处理家庭收入的主要方式。

调查显示.如果有余钱的话,65.73%的农户倾向于储蓄,只有10.13%的农户倾向于消费。

农民储蓄的重要目的一是盖房子,用于改善居住条件以及准备子女婚事。

二是用于子女的非义务教育。

三是用于看病和养老。

农民普遍反映,目前农村看病仍然比较难、比较贵,一般不到万不得已是不去治疗的,不少农民实际上是大病不看、小病则忍。

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目前农户的消费仍集中在食品、衣着、居住等基本生活消费品,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幅度偏小。

对于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等较高层次的消费刚刚起步,这既不利于农村家庭生活水平的改善,也无法带动当地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进而提高务工农民收入。

要解决该问题,应着重发掘农户对高层次消费的需求、培养农村市场消费热点。

4.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与健康状况

由于农村基础设施仍比较落后,农民收于较低,目前,仍有许多农村未实现村村通公路,农民出行很不方便。

交通状况的落后不仅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给农民的收于带来影响。

随着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由原先的脏乱差,变成了现在的村容整洁,相信在建设新农村政策的号召下,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还会得到更大的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经济虽然增长缓慢,但总体上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却可以得到保障,因为农村居民的储蓄高,看病就医是他们高储蓄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国家的发展,各种医保在农村中得到贯彻落实,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将会彻底得到保障。

(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温饱有余到农民生活整体实现基本小康,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消费结构趋于优化,消费的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家庭财产大幅增长,农村居民生活经历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和全新的成长阶段。

农村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民生活消费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1.吃穿住用等消费支出变化分析

食品消费结构优化,外出饮食显著增长。

农村居民主要生活消费品中细粮、肉蛋奶等消费量明显增加,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小麦、稻谷148.15公斤,比1990年增加33.47公斤,增长28.7%,消费肉禽及制品6.57公斤,比1990年增长43.1%,消费奶及奶制品3.89公斤,增长29倍,消费水产品0.67公斤,增长16倍,消费水果11.91公斤,增长1.4倍。

主要食品消费量的大幅增长,尤其是肉、蛋、奶和水产品等动物性食品的大跨越式的增长,表明了广大农民在吃饱的基础上,开始注重吃好,与此同时,农民从食物中摄取的蛋白质、脂肪尤其是动物蛋白和脂肪显著增加,目前农村居民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已超过了农村整体基本达小康对农民营养摄入的标准。

食品消费变化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在外饮食迅速增长。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交通通讯条件的显著改善,农村居民外出走亲访友、进城购物越来越多,过去只有城里人才有的专利

“下馆子”,如今农村人也较为普遍,2005年农民人均在外用餐支出达71.32元,比1990年增长了9.9倍,年平均增长17.3%,大大高于食品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

(见表2)

表2农村居民人均主要食品消费量(公斤)

食品名称

1990年

2005年

小麦、稻谷

116.8

148.15

食用油

3.79

5.54

肉禽及制品

4.59

6.57

蛋类及制品

2.66

5.74

奶及奶制品

0.13

3.89

水产品

0.04

0.67

水果

4.96

11.391

数据来自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

2.消费结构变动度分析

(1)随着农户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传统的以吃穿住为主的温饱型消费和以生存资料为主的消费倾向得以改变,呈现出生活消费多样型和向享受与发展资料变化的新趋势。

农村居民用于吃、穿、住、用的消费支出比重下降,用于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和其他商品服务消费的比重上升,变化最为显著的是交通通讯和文教娱乐消费的迅速增加。

2005年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44.2%,比1990年下降了8.7个百分点,交通通讯支出所占比重为8.5%,比1990年上升了7.8个百分点,文化教育娱乐支出所占比重为14.9%,比1990年上升了8.2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序列由1990年的吃、住、穿、用、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其他商品服务、交通通讯,变化为吃、文教娱乐、穿、住、交通通讯、医疗保健、家庭设备和用品、其他商品和服务(见表1)。

(2)随着农村消费环境的改善及农民购买能力的增强,特别是农村电网改造、耐用消费品价格的持续下跌,刺激了农民对大件商品的消费。

90年代以来,农村居民家庭设备更新速度明显加快,拥有的家庭财产显著增加,电冰箱、影碟机、移动电话、组合音响、摩托车等新潮耐用消费品大量进入农家,购买各种高档家用物品已成为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到2005年末,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82.3台,摩托车39.3辆,洗衣机69.3台,移动电话27.6部。

新潮耐用消费品大量进入农村居民家庭。

(见表3)

表3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1990年

2005年

彩色电视机

6.7

82.3

电冰箱

0.3

14.4

洗衣机

13.8

69.3

摩托车

1.1

39.3

移动电话

27.6

影碟机

16.7

照相机

0.1

4.8

数据来自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

(3)交通、通讯消费方兴未艾,农民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交通和通讯消费是近年来农民生活消费的第一大亮点,也是生活消费八大项中增长最快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经济活动的区域不断扩大,对交通和通讯的依赖程度加深。

特别是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带动了农民交通和通讯开支的大量增加。

2005年农民家庭交通通讯费支出人均为160.27元,比1990年增长49.6倍。

其特点一是通讯器材类增长最快。

到2005年末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的电话机已达50.3部,移动电话27.6部。

二是交通通讯服务费支出大幅增长,比1990年增长32倍。

三是交通工具发生了变革。

2005年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摩托车39.3辆,比1990年增长34.7倍,与此同时,生活用汽车也开始进入农民家庭。

所有这些变化一方面是农民的消费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改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国家对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家庭有条件享受现代交通、通讯的方便与快捷。

(4)教育投资强劲增长,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民生活的稳步提高,注重文化教育,讲究文明生活的氛围已在广大农村日渐形成,农民学文化、学技术意识增强,对子女和自身教育培训舍得投资。

2005年农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为279.54元,比1990年增长7.5倍。

其中:

教育服务投资增长17.6倍,文化、体育、娱乐投资增长8.1倍。

农民教育、娱乐投资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比1990年上升了8.2个百分点,农民文化娱乐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二、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生活消费水平获得了较大提高,但无论是消费总量、消费结构,还是消费质量仍处于较低水平。

由于消费是经济与社会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受到农民收入、市场供给、消费欲望、消费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农民收入是决定农民消费的根本因素。

1.现期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农民收入总体水平低,直接制约农民消费水平提高。

收入水平是影响或决定消费的重要因素。

1990年—2005年,农民收入增长了3.8倍,年平均增长11.0%,生活消费支出增长了2.9倍,年平均增长9.4%,生活消费支出年均增幅比纯收入低1.6个百分点,正是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支撑了农民生活水平的稳定提高。

但是应当看到,90年代以来农民收入虽然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相应的总体消费水平仍然较弱。

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90.66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77.7元,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但即便如此,农民收入和生活消费支出仍不及城镇居民的1/3,农民每人每天的生活消费支出不足一美元,由于收入水平有限,农民提高生活消费水平的能力和行为受到了限制。

从消费倾向看,1990年—2005年农民平均生活消费倾向为0.662,即生活消费支出平均占到纯收入的66.2%。

从消费的收入弹性分析,1990年—1995年,农民生活消费的收入弹性为0.73,1995年—2000年为0.32,2000年—2005年为0.74,从不同时期消费的收入弹性变化可以看出,收入增加时农民的生活消费有很大的增加,1995年—2000年农民收入增幅趋缓,个别年份负增长的状况,导致这一时期消费的收入弹性明显下降,生活消费支出徘徊不前,甚至连续几年出现负增长。

由此可以看出,收入水平是决定消费水平的最主要的因素。

2.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表4城镇人均居民与农村人均居民消费支出对比

单位:

指标

1995

2000

2005

2006

城镇

农村

城镇

农村

城镇

农村

城镇

农村

人均消费性支出

3772

1938

5323.1

2337.5

8621.8

3567.1

9628.59

4135.2

食品

1957

1061.4

2189.8

1017.6

3205.7

1569.3

3462.66

1729

衣着

483.2

126.8

492.1

126.7

804.23

191.1

886.82

223.3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362.8

133

570.37

115

586.84

168

647.52

199.5

医疗保健

73.56

49.1

294.39

129.5

579.32

198.5

600.69

232.3

交通通讯

176.3

52.3

392.38

155.5

1050.8

363.8

1203.45

465.2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294.7

139.2

670.56

269

1287.9

478.9

1467.36

544.1

居住

275.2

344.6

436.26

441.6

794.94

512.5

997.53

641.1

其他商品和服务

1029

31.6

1347.3

82.6

3798.0

85

5019.74

100.7

数据来自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保持着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由于没有广大的城乡经济交流,没有有效的市场连接,中国城市与农村被以户籍制度为代表的体制分割开来,城市经济的工业化与现代化处于自我循环之中,农村经济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被排斥于城市经济发展之外,工业文明的积极成果没有被乡村广泛吸收,农村经济继续保持着自身的封闭型特征。

这种城乡市场分割的局面既不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城乡市场,也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

而开拓农村市场是打破城乡分割格局,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首先,农村市场为生产者、经营者提供了交换其产品的场所。

乡镇企业的兴起,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其次,农村市场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如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金融服务业、旅游餐饮业、信息服务业等等。

再次,农村市场的发展,促进了以市场为轴心的小城镇的形成。

而在农村发展小城镇,然后向标准化的城市过渡,是我国缩小城乡差别的根本途径。

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制约农民增收。

以城乡相互封闭、内部自我循环和严禁乡村人口流向城市为突出标志的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是我国农村经济问题的主要症结

(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