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井地质报告编写要求sc改.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85798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井地质报告编写要求sc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建井地质报告编写要求sc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建井地质报告编写要求sc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建井地质报告编写要求sc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建井地质报告编写要求sc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建井地质报告编写要求sc改.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建井地质报告编写要求sc改.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建井地质报告编写要求sc改.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井地质报告编写要求sc改.doc

《建井地质报告编写要求sc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井地质报告编写要求sc改.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井地质报告编写要求sc改.doc

附件二:

建井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及要求

建井地质报告是对矿井建井全过程地质工作的总结,是地质勘探报告的延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由于它对原勘探地质报告作了验证和补充,因而其文字和图纸必须全面,凡原报告已有交待,而建井期间又没有新发现和新进展的部分,也应做详细交待说明,对新获得的资料必须认真综合分析,全面充分予以总结。

凡与原报告的内容和结论有不同的部分,以及与今后生产或矿井补充勘探有重要关系的地方,则必须交待清楚。

编写内容可分为文字说明和附图两大部分。

其报告编制的章节、内容可参照生产矿井地质报告。

一、文字说明(提纲)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编制建井地质报告的依据、目的和任务

叙述建井地质报告编制的依据、目的、基本任务、资料来源、资料截止日期等。

报告所依据的现行主要法规、所依据的主要地质资料名称及审批情况。

编制建井地质报告的主要目的是依据生产积累的地质资料,对井田地层、构造、煤层、煤质、水文地质及其它开采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归纳和总结,重新核定井田资源储量,为今后煤矿安全生产,制定生产计划、发展规划和进行技术改造提供更充分更可靠的地质资料。

主要任务是对建井期间揭露的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修改和编制相关图件及表格;核算矿井资源储量,并阐明增减原因;编制系统的建井地质报告。

第二节矿井位置、范围、交通条件及四邻关系

叙述矿井所在的行政区划位置,井田的范围(批准范围及文号、拐点坐标),批准开采煤层,交通条件(公路、铁路);相邻矿井名称及建设情况。

附图:

井田位置交通图;井田范围及相邻矿井分布图。

第三节自然地理

地形与河流(地表形态、地面标高,井口标高,河流名称,流量,洪水位,最高洪水位等),气候(气候特征、气温、降水等)等自然条件,自然地震(地震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

第四节井田地质勘探工作

叙述井田地质勘探简史、地质报告(或补充勘探报告)提交审批的情况;建井期间补充地质工作(包括物探、钻探、巷探)的情况。

第五节矿井设计概况

叙述矿井设计能力,服务年限,开拓方式,水平及采区划分,以及其它有关设计参数等;

附图:

井田开拓方式,水平及采区划分

第六节矿井建设情况

叙述矿井基建施工单位,开、竣工日期,实际完成的井巷工程量,以及采区和工作面的准备情况等。

第七节建井地质工作

叙述建井期间的地质工作及水文地质工作,主要包括地质观测、地质素描、地质资料的编录与整理,地质台账建立;矿井涌水量观测、矿井水文动态,水文地质资料的整理与台账等。

注:

在建井过程中进行过正式补充勘探或补做地质工作量较大时,应单独列出一章(第二章),进行详细叙述和评价。

第二章井田地质构造特征

第一节井田总体构造特征

叙述区域构造概况(包括大地构造位置,煤田构造特征等),井田总体构造形态,控制性构造的特征;井田主要褶皱(曲)和主要断裂特征,井田内已控制地质构造的可靠程度。

附图:

区域(或煤田)构造纲要图;井田构造纲要图。

第二节开拓区范围内主要构造

叙述开拓区范围内各主要断层、褶皱(褶曲)、煤层的产状要素,各主要构造的控制程度及其对煤(岩)层的破坏情况。

附图:

开拓区构造图。

第三节中小型构造特征及其对煤层开采的影响

叙述井田内中小型构造的特征、发育规律及其对煤层开采的影响程度。

第四节岩浆侵入体

主要叙述井田内岩浆岩的时代、岩性、产状、发育分布规律,钻孔及井巷的揭露情况、分析评价岩浆岩对煤层、煤质、瓦斯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

附图:

岩浆岩分布图。

第五节岩溶陷落柱

叙述揭露岩溶陷落柱的位置、层位、平面形态、长短轴尺寸、充填物块度大小、岩性特征、含导水性、对煤层、煤质、生产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及处理方法。

多个层位揭露同一岩溶陷落柱的要说明陷落柱轴的偏倾情况、上下大小关系。

一个矿井揭露多个岩溶陷落柱的要总结分析其发育分布规律,矿井生产所选用的探测手段及其探测效果。

第三章煤系、煤层及煤质特征

第一节煤系

叙述煤系的地质时代、厚度及其变化、岩性组合特征(分组、分段叙述)、含煤层数、可采层数、煤层总厚度以及煤系变化情况。

附图:

含煤地层综合柱状图

第二节煤层

叙述各可采煤层的特征,分层叙述煤层的最小、最大厚度和一般厚度,煤层至上下煤层或标志层的层间距,结构,顶(底)板岩性及稳定性。

插入煤层发育特征表,插表包括煤层编号、两极厚度、平均厚度、参评见煤点数、煤层之间两极层间距、平均层间距,煤层结构、可采性指数、厚度变异系数、煤层稳定程度及可采性。

第二节煤质特征

对以往煤质分析资料的统一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质量分级国家标准,煤炭灰分分级(GB/T15224.1-1994);煤炭硫分分级(GB/T15224.2-1994);煤炭发热量分级(GB/T15224.3-1994)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煤中磷分分级煤炭行业标准(MT/T562-1996)。

选用煤质测试成果应包括地质勘查煤芯煤样及建井期间煤层煤样的全部资料,应注意新旧分析标准间的换算关系,两者差异较大的要作出专门文字说明。

叙述煤岩特征,煤质、煤类,煤的工艺性质及煤的用途等。

第三节矿井瓦斯

叙述建井期间实测瓦斯、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及绝对涌出量情况。

是否存在局部瓦斯异常区、自建经以来,是否出现过瓦斯涌出异常、瓦斯突出现象。

运用瓦斯地质理论分析地质因素对瓦斯形成、聚集、运移的控制作用、瓦斯涌出量变化与揭露断层位置、煤层埋深间的相关关系,评述瓦斯对未来安全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四章井田水文地质特征

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叙述井田所处水文地质单元及其区域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等水文地质特征。

说明区域内与井田水文地质有关的含(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与煤层的相互关系,含水层的富水性、导水性、水量、水质、水温等水文地质特征。

附图:

区域水文地质图。

第二节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叙述井田内大气降水特征,地表水系发育情况,河流名称、流向、最大流量、枯水季节。

水库的位置、名称、库容量。

冲沟的发育情况。

塌陷积水区的位置、最大积水深度。

历史最高洪水位(值、来源)及与井口、工广标高间的关系。

对大气降水、地表水对矿井充水的影响作出评价。

分层叙述含水层岩性、赋存位置、露头或隐伏露头的位置、含水层厚度及其变化、距离上下可采煤层的极值层间距、平均层间距;孔隙或裂隙或岩溶的发育分布规律;各含水层抽(放、注)水试验时间、静止水位标高、单位涌水量、渗透性系数、矿化度、水温、水质类型等。

分析各含水层对煤层的充水程度。

分层叙述各主要隔水层的岩性组合特征、赋存位置、两极厚度、平均厚度,对隔水性能做出客观评价。

叙述井田内各断层性质、落差、两盘含水层的对口情况、破碎带宽度、断层带抽水试验、连通试验的时间、静止水位标高、单位涌水量、渗透性系数、矿化度、水温、水质类型。

结合井下生产揭露涌(突)水点情况,对断层的含、导水性进行分析评价。

叙述井田内钻孔封闭质量,查找封闭不良封孔,分析其对生产的影响程度。

第三节井巷实见涌(突)水情况

详细叙述井巷工程实见涌(突)水点位置、标高、涌(突)水历时特征,探查、治理的方法与措施,治理效果;总结井巷工程涌(突)水发生机理与涌(突)分布规律。

井巷涌水量与巷道长度的关系。

第四节矿井涌水特征与矿井涌水量预计

详细叙述建井期间矿井涌水量的观测方法、手段,总结各出水点涌水规律;分析矿井涌水的来源,矿井涌水量大小、变化趋势,预计矿井涌水量。

对比说明与精(详)查报告中预计涌水量合理性、原因。

评价现矿井主要排水系统能力可靠性,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五节矿井水害与防治

叙述自建井以来受水害的影响情况,曾发生过的水害事件,主要突水实例(包括突水时间、性质、水源、水量及对生产影响程度),主要水害类型及对采掘的影响。

对于受底板水威胁的煤层、要按临界突水系数1.5、1.0、0.06MPa/m分别计算出突水临界水头值。

叙述矿井已采用的防治水害的原则、方案、措施、投入的工程量、技术经济效果以及存在问题,评价防治水工作的难易程度,提出具体的水害防治措施。

第六节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分析各可采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名称、富水性等级、预计的涌水量,矿井防冶水工作难易程度、主要水害类型等,按煤矿防治水规定中的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标准确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注: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可视具体情况增加必要的水文地质资料和补充评述。

第五章资源储量与三量估算

第一节资源储量估算(或核算)的依据和方法

叙述资源储量估算基准日、平面范围、上下限标高、参加估算的煤层、估算最大面积及与现持采矿证的关系。

叙述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确定依据。

从煤层的形态、产状及勘查工程的布置方式等方面论述所选择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

叙述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方法和原则。

叙述有夹矸煤层采用厚度的确定方法、块段平均采用厚度计算方法、块段面积求算方法、煤层视密度(体积质量、容重)。

资源储量估算块段圈定及内插点、外推点的确定原则。

最低可采厚度边界线的确定原则、各类煤柱(井田边界煤柱、工广煤柱、护巷煤柱、断层煤柱、陷落柱煤柱、铁(公)路煤柱、村庄煤柱等)的留设原则。

第二节资源储量估算(核算)

对经过修改的块段,根据各煤层的地质控制程度、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煤层稳定性、可行性评价结果,对各煤层资源储量进行分类,并说明各类型资源储量的具体划分条件,采用一定的方法估算(核算)资源储量。

叙述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并按煤层、按煤类、按属性统计和叙述估算结果。

在叙述时应插入相应资源储量估算结果表。

对本次资源储量估算(核算)结果与地质报告提交的资源储量结果进行对比,阐明资源储量变动情况及变化原因。

第三节矿井三量及可采期计算

三量是指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和回采煤量。

根据矿井水平开拓、采区准备、回采工作面情况计算出矿井三量,并计算三量可采期。

第六章结论

1、对建井过程中某些地质问题的结论。

2、对原地质报告的评价。

3、尚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和对该矿井今后矿井地质工作的建议。

二、附图

1、井田地形地质图,1:

2000~1:

5000;

2、回风水平地质切面图;1:

1000~1:

5000;

3、运输水平地质切面图,1:

1000~1:

5000;

4、通过首采区的勘探线地质剖面图(经过修改的),1:

1000~1:

2000;

5、井筒(立井、斜井、平峒)地质素描图,1:

200~1:

500;

6、采区上(下)山地质剖面图,1:

1000~1:

2000;

7、首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和储量计算图(急倾斜煤层编绘立面图),1:

1000~1:

2000;

8、水文地质综合性图件(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

9、重算资源储量的基础表和汇总表;

10、煤质、水质化验成果表;

11、建井期间施工的钻孔成果表;

12、井巷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图。

13、井筒(立井、斜井、平峒)水文地质剖面图,1:

200~1:

500;

14、矿井综合地层柱状图;

15、井巷突水点卡片。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