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地质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8822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4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docx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巢湖地质研究报告.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docx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

 

巢湖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专业班级09勘查一班

报告编写蒋晓青

所属小组第四组

小组成员刘伟刘为民王磊代杰锋丁磊黄云蒋晓青赵晴

指导老师席培胜刘珺王桦施国栋

提交日期2011年6月22日

 

目录

第一章前言2

第一节实习目的2

第二节实习任务2

第三节实习要求2

第四节实习路线3

第二章实习区概况4

第一节实习区地理环境4

第二节巢湖市北部地质调查简史5

第三章地层6

第一节概述6

第二节实习中观察到的地层6

第四章构造9

第一节褶皱9

第二节断层11

第三节节理13

第五章地质现象及特殊地貌14

第一节地质现象14

第二节特殊地貌15

第六章地质灾害及预防16

第一节滑坡及其防治16

第二节崩塌及其防治16

第七章实测地质剖面18

第一节概述18

第二节实测狮子口剖面18

第八章实习之感20

图版21

参考文献23

巢湖地质实习得分表24

 

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实习目的

区域地质调查实习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即将书本的知识同野外各种地质现象相联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从而得以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并通过这一学习,要求学生熟悉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地质调查设计和野外调查研究的能力。

 我们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即将书本的知识同野外各种地质现象相联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这一实习,要求学生熟悉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地质调查设计和野外调查研究的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加深对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学会典型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以及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的精神。

第二节实习任务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从而得以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熟悉实习区地层层序、岩性、化石、厚度和接触关系,认识实习区沉积岩层中的原生构造(波痕、斜层理、缝合线、虫迹等),掌握褶皱和断层等构造野外研究方法和识别标志,认识实习区的构造特征,并能根据实习区褶皱和断裂的组合特征进行初步的几何学、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追溯构造演化史;掌握直线法、导线法实测地层剖面以及绘制实测地层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实际材料图和地质图等主要图件的编制方法和绘图基本技能;掌握地质调查报告的编写内容、格式和要求。

第三节实习要求

1.掌握实习区内地层层序、岩性岩相、厚度、标志层、接触关系以及地质体的变化规律,对测区内的地层层序的沉积环境变迁、古生物演化、构造形态组合及变动历史作综合分析和研究。

 2.掌握实习区内各类岩石、古生物化石的野外观察、鉴定、描述和命名方法。

 3.掌握各种野外地质现象(如地层接触关系、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典型沉积特征、各种地质作用现象等)观察、描述、记录和分析的方法。

 4.掌握实测地质剖面和野外地质填图的步骤、方法和要求。

 5.掌握编制地形地质图、地质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等主要地质图件的方法、格式和要求。

 6.学会在地质观察、编图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地质报告编写的要求和方法。

第四节实习路线

 五月十七日:

上午八点在土木楼召开实习动员大会,各位带队老师分别介绍本次实习的目的、任务、要求、注意事项以及实习区的自然地理及构造情况。

九点半乘坐校车前往巢湖,十一点半左右到达巢湖,在巢铸宾馆集合休整,了解接下来几天的行程及安排。

五月十八日:

上午七点,在施国栋老师、刘珺老师、席主任、王华老师的带队下前往凤凰山—狮子崖逆冲断层—麒麟山。

然后又前往平顶山,由平顶山向斜西翼开始研究整个平顶山向斜的地层关系以及构造。

五月十九日:

上午,狮子口--紫薇洞、王乔洞。

前往狮子口,由俞俯大冲向斜东翼转至皖维集团采石场。

下午,室内处理实测地层剖面图数据以及草图的绘制。

五月二十日:

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金银洞、皖维集团采石场一带,下午整理数据。

五月二十一:

上午,各小组独自前往狮子口、七四一零工厂以及紫薇洞一带对地层分界线进行定点。

前往距峰山沿线寻找五通与坟头的分界点。

下午,回到住处整理数据。

五月二十二:

上午,各组在各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前往“东风石矿”山上寻找化石。

下午,整理行李回校。

 

 

第二章实习区概况

第一节实习区地理环境

一、位置

  实习地区位于安身省中部巢湖市市区北部山区,三面环山一傍水,南临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的巢湖,北依江淮丘陵区南缘,西北距合肥市约65公里,南距芜湖市80公里,东距南京市约120公里。

二、地貌

巢北地区山脉走向10°—40°,平面“M”型展布,最高山峰海拔350m,最低处20m。

三、气候

 巢北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属于季风副热带,湿润气候,但盛夏之际非常炎热,七八月份最高温度可达39℃,一月份气温可降至-13℃,年平均温度为15℃,年平均降雨量为1200毫米,无霜期230天。

四、物产

(1)、农副产品    

农产品以水稻、小麦为主,豆、薯次之。

经济作物有棉、麻、茶叶、油菜、芝麻、花生等;水果有花红、桃、杏、石榴等;水源丰富,盛产各种淡水鱼、虾、螃蟹等,巢湖银鱼驰名中外,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2)、矿产资源     

巢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以非金属矿产为主,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磷矿、硅石、耐火粘土及煤矿等,其中石灰岩、白云含量均属大型,是安徽及华东经济区水泥、化工、冶金熔剂、建材原料的重要基地之一。

此外,区内碳酸盐岩地层中有油苗显示,对于寻找石油天然气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

五、交通

本区交通极为便利,淮南铁路而过,公路四通八达,主要干线可通合肥、南京、芜湖、

巢湖交通位置图

徐州等地。

水运以巢湖为中心,可通往合肥及长江沿岸各城镇,如上图。

第二节巢湖市北部地质调查简史

1934年,徐克勤,1:

5万地质调查,著作成果《安徽省巢县北部地质报告》。

1953年,李云祝,1:

1万泥盆系铁矿普查,著作成果《安徽巢县凤凰山—岠嶂山铁矿评价报告》。

1956年,华东地质局巢湖地质队,1:

1万煤田普查,著作成果《安徽含山、巢湖、怀宁一带煤田普查报告》。

1978年,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队,1:

20万区域地质调查,著作成果《合肥、定远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1983年,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队,1/5万区域地质调查,著作成果《巢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1997年,宋传中等,教学研究项目,成果著作《地球科学专业群巢湖实习基地建设》。

     

 

第三章地层

第一节概述

地层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内所形成的层状岩石。

地层形成时是水平的或相近于水平的,且具有下老上新的规律。

当发生构造运动后,地层层序或产状发生变化,因此可以根据这种变化来分析此地区发生的一些大型构造运动,因此研究地层对野外地质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巢湖市北部地区的地层,以发育古生界为特点。

本章对实习中所观察到的地层进行描述。

第二节实习中观察到的地层

一、志留系

本区志留系发育下统高家边组,中统坟头组,缺失上统茅山组露头分布较广,出露较好,一般都组成背斜(如凤凰山背斜)核部。

1.高家边组(S1g)

岩性蓝灰色粉砂质泥岩,夹有少量粉砂岩和极少量细砂岩,岩性软弱易风化,风化后呈褐黑色、灰绿色等,地层厚度达300m。

2.坟头组(S2f)

区内坟头组在甘露寺和狮子口出露较好。

下段:

黄绿色中厚至厚层石英细砂岩、泥质细砂岩夹粉砂质泥岩、薄层页岩。

砂岩中各种交错层理、波痕等沉积构造发育。

底部以一层厚约10cm的岩屑杂砂岩与高家边组互界。

厚约250m。

上段:

黄绿色薄至中厚层泥质细砂岩为主,成分不均一,具虫迹构造。

厚大于20m。

坟头组与下伏高家边组连续沉积、整合接触。

二、泥盆系

本区泥盆系缺失下统和中统,仅发育上统五通段。

五通组,分布较广,露头良好。

厚约176m。

按岩性及组合特征分五段。

1、五通组(D3w)

砂砾岩段:

为灰白色中厚至厚层砾岩、中—细粒石英砂岩,局部夹薄层泥岩。

砾岩4—5层,砾石以石英岩、燧石为主,含少量细砂岩、粉砂岩、条带硅质岩等砾岩。

粒径通常1—2cm,少数为大于5cm。

砾石分选性较好、磨圆度较高,多滚圆状、次圆状,部分为次棱角状,厚约21m。

石英砂岩段(图例五):

为灰白色中厚—巨厚层中细粒硅质胶结的石英砂岩夹薄层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

交错层里发育,厚约52m。

砂泥岩互层段:

下部为灰黄、灰白、灰紫色薄层粉砂质泥岩与薄层至中厚层石英细砂岩互层,中间夹有粗粒石英砂岩,偏上夹有一层粘土矿,厚约65m。

细粒石英砂岩段:

灰白色巨厚层细粒石英砂岩,交错层理发育,厚约15m。

细粒石英砂岩夹泥岩段:

灰褐、灰白、灰黄色中至薄层铁质胶结细粒石英砂岩夹薄层泥岩为主。

靠下有一层灰黑色粘土矿层,偏上夹有一厚10—15cm的褐铁矿层。

厚约23m。

本组含大量生物化石:

鳞木、叶肢介。

五通组与下伏中志留坟头组平行不整和接触。

三、石炭系

本区石炭系发育较为齐全,分布广泛,多出露于背斜和向斜之翼部。

其下统包括金陵组、高骊山组、和州组,缺失老虎洞组;下统为黄龙组、船山组。

分组描述如下:

1、金陵组(C1j)

本组厚度7.5米,按岩性分上、下两段。

下段:

灰黄色泥岩夹粉砂岩,局部含铁质,厚1米左右。

上段:

灰黑色中厚层生物碎屑微晶、细晶灰岩。

本组于下伏五通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2、高骊山组(C1g)  

本组在区内相变显著。

按岩性可大致三分,厚约13米。

下段:

土黄色、灰绿色、紫红色、紫褐色的杂色泥页岩,厚约4.5m。

中段:

黄绿色、灰黑色灰岩夹薄层细砂岩,厚约4.3m。

下段:

土黄色中厚层状细砂岩,厚约5m。

本组与下伏金陵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3、和州组(C1h)

按岩性分为上下两段,厚约27米。

下段:

厚层状灰岩与灰紫色薄层泥岩重复出现,形成五个旋回。

上段:

灰色微带肉红色生物碎屑泥晶灰岩,顶部为炉渣状灰岩。

本组与下伏高郦山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4、黄龙组(C2h)

肉红色、灰白色泥晶灰岩,含生物碎屑成分,粒度由晶体颗粒组成,致纯致密坚硬主要为水泥原料,厚度约为25m。

本组与下伏和州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5、船山组(C2c)

底部有一层砾状灰岩,下部为暗灰色中厚层状致密灰岩,上部为灰色中厚层状藻屑豆粒灰岩,厚8m左右。

与下伏黄龙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四、二叠系

1、栖霞组(P1g)

实习中在凤凰山及平顶山可观察到栖霞组:

在麒麟山及马脊山采石场可观察到煤层,厚度约60cm。

平顶山剖面碎屑岩风化为土黄色风化物,同时可观察到深灰、灰黑色薄至中层含沥青质臭灰岩及含生物碎屑泥灰岩。

 

第四章构造

本区位于扬子板块的东北部、郯庐断裂带的东侧、半汤复式背斜的西翼。

南缘以桥头集—东关断层为界,西缘以夏阁—圣桥断层(滁河断裂带的一部分)为界。

区内位于特提斯构造与太平洋构造的交汇处,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强烈,并奠定了区内的构造格架,尤其是印支运动在本区表现最为明显,以NNE—SSW向褶皱为主,伴随有一系列的纵断层、横断层和斜断层。

以下是本次实习中所观察到的一些比较明显的构造:

第一节褶皱

一、向斜

地层中一种下凹的褶曲构造,其核部由新地层组成。

地层时代由核部向两翼由新到老排列。

从形态上看,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因此,从地形的原始形态看,向斜成为谷地。

但是,由于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经长期侵蚀后反而可能成为山岭,相应的背斜却会因岩石拉张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

1、平顶山向斜

在平顶山采石场观察平顶山向斜

位置:

X:

3544079Y:

1435311

N:

30°38′25.42″E:

117°50′16.30″

H:

155.7m

观察平顶山向斜并分析其成因,观察其伴生的印模等地质现象,此向斜素描图如下图所示:

平顶山向斜

平顶山向斜,出露规模较大,扬起端出露清晰,西翼岩层直立,局部斜转,山顶北坡转折端清楚,有榴状灰岩挤压破碎,东翼伴生有大量次生褶皱。

东翼产状:

143°∠83°,西翼产状为:

310°∠80°。

此向斜伴生有印模等构造。

二、背斜

背斜(Anticline)指岩层发生折曲时,其形状向上凸起者。

在一般平地上,背斜的地层上半部受到侵蚀变平,会形成中间古老,两侧较新的地层排列方式。

1、凤凰山背斜

位于本区中部,分布于凤凰山—麒麟山一带。

规模较大,总体构造线的方向NEE—SWW。

凤凰山背斜枢纽起伏,大致向SW方向倾伏,轴面倾向NW并有绞扭现象。

根据里卡德褶皱分类法,可命名为斜歪倾伏褶皱。

核部由志留系地层组成,两翼依次为泥盆系(D)、石炭系(C)、二叠系(P)。

东翼地层倾角较大,局部倒转,西翼地层较缓,倾角一般30゜左右。

由于核部志留系地层多为泥岩、粉砂岩,抗蚀性差,两翼泥盆系五通组(D3w)地层多为石英砂岩,抗蚀性强,常形成背斜谷这样一种特殊地貌,而两翼则由泥盆系五通组(D3w)石英砂岩形成单斜山,如:

麒麟山等。

凤凰山背斜,可见核部地层的转折部分。

背斜核部的大部分由于是志留系页岩构成,剥蚀强烈,形成小型山间盆地,并被第四系(Q)松散沉积物覆盖。

三、平卧褶皱

在马鞍山发育有完好的平卧褶皱,如下图所示:

平卧褶皱

平卧褶曲:

轴面近于平行,两翼岩层产状近于水平重叠,一翼岩层为正常层序,另一翼岩层为倒转层序。

马鞍山平卧褶曲为土黄色泥质粉砂岩,上覆第四纪腐殖层。

其两翼产状257°∠18°,134°∠56°

四、倒转褶曲

在马脊山的断层处发现黄龙组位于栖霞组之上,因此可判断其为倒转褶曲。

倒转褶曲指轴面倾斜,两翼向同一方向倾斜,一翼产状正常,另一翼产状倒转的褶曲。

经风化剥蚀,倒转的一翼出现新岩层居于老岩层之下的现象。

此地的地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倒转褶曲

马脊山倒转褶曲出露产状大致为0°,基本与地面平行。

第二节断层

本区由于多期构造活动,特别是郯庐深大断裂带的影响,断层极为发育,性质尤为复杂。

根据断层的延伸方向,本区断层大致可分为四组:

第一组:

NWW——SEE向断层(300゜左右);

第二组:

NNE——SSW向断层(25゜—30゜);

第三组:

NEE——SWW向断层(60゜—70゜);

第四组:

NE——SW向断层(45゜左右)。

其中第一组发育最强烈,第四组最不发育。

一、狮子崖逆冲断层

位于麒麟山与凤凰山交界处的冲沟、俞府大村向斜西翼。

位置:

X:

3543579Y:

1436175

N:

31°37′56.01″E:

117°50′56.61″

H:

122.5m

断层证据:

(1)、形成构造地貌—断层崖,因貌似狮子,故名狮子崖(图3—9)。

主要由断层角砾岩组成的集合体叠置在一起形成的。

角砾岩的成分为五通组(D3w)石英砾岩,硅质、铁质胶结,角砾石的粒径不大,一般3×5cm。

该断层面清晰,产状334°∠56°,断层倾向与地层相反。

(2)、断层带旁侧次级构造发育,有伴生张节理、褶皱、擦痕等。

两组劈理,均指示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的移动方向。

由此可判断该断层为逆冲断层。

逆冲断层是位移量很大的低角度逆断层,倾角一般在30°左右,位移量一般在数公里以上。

逆冲断层常常显示出强烈的挤压破碎现象,常形成角砾岩、碎裂岩等断层岩。

狮子崖逆冲断层如下图所示:

狮子崖逆冲断层

二、金银泉断层

位置:

X:

3544720Y:

1438213

N:

31°38′26.07″E:

117°52′6.03″

H:

46m

位于金银洞,下部有泉水出露。

因此判断该处存在断层。

该处上下盘均为灰岩,其上有溶槽。

断层面产状为140°∠57°。

该断层为正断层。

素描图如下:

金银洞泉

金银洞泉是由于此处存在一正断层(如上图示),地下承压水在压力的作用下沿断层所产生的裂隙出露。

此断层上下盘岩层均为石灰岩,断层产状为140°∠57°,上盘岩性产状为293°∠32°。

此处石灰岩上发现有结核形成。

三、金银洞北山断层

位于金银洞北山东坡,俞府大村向斜东翼,发育在石炭系船山组(C3c)和二叠系栖霞组(P1q)之间,断层产状:

290゜∠45゜。

断层证据:

(1)、沿山坡自东向西C2h—C3c—P1q岩层重复出现,致使C2—P1岩层露头加宽30余米,地貌上为一明显的平台(图3—5)。

(2)、在177高地采场掌子面上可直接量得断层产状290゜∠45゜,并见该断层下盘P1q黑灰色厚层沥青质灰岩因受挤压而呈透镜状,并见构造角砾岩、糜棱岩;底部碎屑岩段之灰黄色粘土岩、含炭质页岩片理化明显,且显著变薄。

(3)断层上、下两盘岩层产状变化明显:

下盘(东盘):

277゜∠41゜,上盘(西盘):

295゜∠44゜。

该纵断层产状与地层产状倾向相同,断层面倾角大于地层倾角,具有地层重复的断层效应,故:

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是一条平行于俞府大村向斜枢纽的逆断层。

该断层向北延伸至177高地南坡,被一条后期的右行正平移横断层所错开,水平错距约60米。

四、马脊山采石场断层

该处存在两处断层,一个为正断层,其上的煤层的相对位移可以判断断层的上下盘移动。

断层产状为170゜∠75゜。

另一为也为正断层,该处下盘自下而上分别为:

栖霞、煤层和黄龙组,上盘出露于地上的部分只有黄龙组岩层。

因此可以判断出这里存在地层的倒转。

第三节节理

本区节理极为发育,大多数发育在泥盆系五通组(D3w)石英砂岩中。

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区域性“X”节理,在泥盆系五通组(D3w)石英砂岩中最常见,将石英砂岩切成许多极为规则的平行四边形块体(图3—10)。

另一种是与断层伴生的各种节理,多相互平行,密集排列。

例如在和州组上部发现大量“X”节理,平顶山断崖处也发育有大量的“X”节理。

X节理

第五章地质现象及特殊地貌

巢湖地区地层复杂,且存在大量断层,褶皱等构造,而且由于人类的越来越大规模的开山活动,使得该地区存在一些值得人们研究和预防的地质灾害。

第一节地质现象

一、化石

在不同时代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这些在各个时代的岩石层中有着直观的反映。

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最常见的是骸骨和贝壳等。

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我们在金银洞北山和一些东风石矿场附近的二叠系的岩层中发现了不少贝壳状、螺状生物以及皇冠虫化石。

由此可以判断该地区是由于地壳运动使得地面抬升,使得该地区由海岸、洋变为陆地。

古生物化石意义:

古生物化石是指人类史前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并赋存于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和活动遗迹。

它们是地球发展历史的见证,是研究生命起源和进化的科学依据。

古生物化石不同于文物,它是重要的地质遗迹,是宝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遗迹

二、波痕

位置:

X:

3543603Y:

1434782

N:

31°63′41.1″E:

117°83′19″

H:

125.0m

波痕

波痕是浅海、河湖的一种小型地形特征,非粘性的物质(陆源砂、碳酸盐砂)在波浪、水流的作用下,在其表面形成的波状起伏的痕迹,为典型的沉积构造。

由此可判断此地区是由于地质作用使得海底抬升为陆地而形成。

此处岩性为志留纪砂岩,呈红褐色,其产状为241°∠21°。

如上图所示。

三、印模

印模:

沉积岩层底部上之突起。

突起的形态为长条状、舌状、鱼鳞状或不规则疙瘩状。

印模主要是在沉积作用停顿时沉积物顶面受到流水冲刷,或受到流水携带物体刻划,形成了沟槽,然后被上覆沉积物填充铸模而成。

印模只见于具有碎屑结构的岩层中。

巢湖实习中在平顶山西翼上伴生有大量印模。

第二节特殊地貌

一、山坡羊

金银洞北山上二叠系栖霞组的灰岩由于风化作用形成一个个孤立的岩石,远看好像是山坡上的羊,故将此现象称为“山坡羊”。

此地区灰岩上存在大量螺类、线管类等海生物,因此可以判断此处经历了由海洋到陆地的剧烈地质运动。

二、紫薇洞

紫薇洞发育在二叠系栖霞组黑色灰岩中。

由于该岩层走向近南北,倾角直立,故沿岩层层面发育的紫薇洞,也呈南北向展布。

洞体平直,高而狭窄,形成独特的窄而长的通道。

地壳的多次抬升和相对稳定,在溶洞两侧的陡壁上留下多层溶蚀槽。

洞内发育大量石钟乳,石笋等,洞底相对平坦,其下仍有地下暗河发育。

因此紫微洞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三、王乔洞

王乔洞,长40余米,宽4米,高5-7米,呈弧形的天然石灰岩溶洞(古地下暗河残存部分)。

洞内石壁有五百二十多尊无头佛像,极为壮观。

洞位于下二叠统栖霞组下段灰岩之,为喀斯特溶洞。

洞内可见三级明显的地下水古侵蚀面,反映挽近以来,本区至少有过三次以上升为主的新构造运动。

 

第六章地质灾害及预防

第一节滑坡及其防治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一、滑坡的防治

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

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

具体做法有:

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

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

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

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

常用的方法有:

1,水平钻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竖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撑盲沟。

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

常用的1.顺或逆着倾向方向,地层重复出现,倾角变化有规律。

第二节崩塌及其防治

崩塌(又称崩落、垮塌或塌方)是从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山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大小不等,零乱无序的岩块(土块)呈锥状堆积在坡脚的堆积物称崩积物,也可称为岩堆或倒石堆。

一、崩塌的防治

我国防治崩塌的工程措施主要有:

(1)遮挡。

即遮挡斜坡上部的崩塌物。

这种措施常用于中、小型崩塌或人工边坡崩塌的防治中,通常采用修建明硐、棚硐等工程进行,在铁路工程中较为常用。

(2)拦截。

对于仅在雨后才有坠石、剥落和小型崩塌的地段,可在坡脚或半坡上设置拦截构筑物。

如设置落石平台和落石槽以停积崩塌物质,修建挡石墙以拦坠石;利用废钢轨、钢钎及纲丝等编制钢轨或钢钎棚栏来栏截这些措施,也常用于铁路工程(附图11)。

(3)支挡。

在岩石突出或不稳定的大孤石下面修建支柱、支挡墙或用废钢轨支撑。

(4)护墙、护坡。

在易风化剥落的边坡地段,修建护墙,对缓坡进行水泥护坡等。

一般边坡均可采用。

(5)镶补沟缝。

对坡体中的裂隙、缝、空洞,可用片石填补空洞,水泥沙浆沟缝等以防止裂隙、缝、洞的进一步发展。

(6)刷坡、削坡。

在危石孤石突出的山嘴以及坡体风化破碎的地段,采用刷坡技术放缓边坡。

(7)排水。

在有水活动的地段,布置排水构筑物,以进行拦截与疏导。

 

第七章实测地质剖面

第一节概述

地质剖面是研究地层、岩石和构造的基础资料,根据剖面资料划分填图单位,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前提。

因此,主要地质剖面的测制除某些特殊情况(如覆盖严重,基岩露头零星,构造复杂,地层变化大,层序不清等)外,一般要求在正式填图之前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