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新版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提分必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5919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新版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提分必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新版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提分必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新版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提分必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新版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提分必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新版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提分必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新版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提分必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新版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提分必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新版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提分必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新版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提分必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新版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提分必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新版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提分必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新版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提分必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新版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提分必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新版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提分必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新版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提分必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新版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提分必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新版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提分必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新版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提分必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新人教版新版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提分必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新版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提分必备.docx

《新人教版新版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提分必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新版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提分必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新版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提分必备.docx

新人教版新版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提分必备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1.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进步的主要表现。

2.理解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原因。

3.分析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交通工具的进步

1.铁路

(1)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2)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3)新中国成立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4)新中国在机车的制造方面也有很大进展,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2.公路

(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

(2)民国时期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许多山区也通了汽车。

3.水运

(1)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2)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90年代后开始萎缩。

4.航空

(1)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3)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思维点拨] 

1.近代铁路主权被列强把持,以便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现代中国的铁路主权掌握在人民政府手中,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2.鸦片战争以后,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革新首当其冲。

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各种具体环境的影响,新旧交通工具长时间并行存在。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1.新中国成立前

(1)电报

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建起第一个电报机房。

②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③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④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

(2)电话

①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②此后,发展缓慢,普及率低。

2.新中国成立后

(1)逐渐形成覆盖全国的电讯网络。

(2)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3.影响:

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思维点拨] 

近现代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信息的交流与传递,而且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易混易错] 中国现代通讯事业的发展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结果。

近代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又便利了列强进一步侵略中国。

主题 近现代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

1.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

史料 

[史料解读]

图例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比重远远大于中国人自己修筑的铁路,同时,很多铁路都是贷款修筑的,这体现了近代中国铁路发展落后并且受制于外国的特点。

[问题思考]

依据史料分析此时期中国的铁路运输业发展的特点。

提示 中国近代铁路运输业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受外国控制。

2.近代铁路事业缓慢发展的因素

史料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①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

②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③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

清政府遂搁置修路倡议。

[史料解读]

①、②、③划线句子分别从政治、思想、资金三个方面说明“清政府遂搁置修路倡议”的原因。

[问题思考]

据史料,分析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事业缓慢发展的原因。

提示 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资金和技术的缺乏。

3.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影响

史料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

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史料解读]

近代交通运输业,特别是近代铁路事业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史料划线部分中的“经济”“信息”“知识”“现代化”等关键词都是这些影响的具体表述。

[问题思考]

依据史料归纳铁路发展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提示 促进经济发展、信息流通、知识传播;有助于打破传统习性,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4.近代通讯的发展

史料一 1919年5月4日的北京学生运动能立即席卷全国……与电报快捷传递消息和社会动员的功能密不可分。

电报,其重要性在于,在交通系统远不足以把全国连为一体时……①电报系统至少可把全国连为一个时间共同体,这是后来全国同步的社会和思想运动的技术基础……——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

史料二 19世纪80年代,对中国刚兴起的通讯事业有人赋诗曰:

“②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为德律风。

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

[史料解读]

①体现了电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政治思想运动产生的基础性影响。

②体现了近代通讯工具的特点。

[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一,分析归纳近代电讯技术有哪些特点?

提示 速度快,效率高;距离远,范围广。

(2)史料二中的诗所赞的是什么通讯工具?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通讯工具?

这些通讯工具有何作用?

提示 电话。

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等。

作用:

促进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1.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发展变化的特征

(1)动力:

由人力、自然力向机械力发展。

(2)技术:

由从西方引进到中国自制自研。

(3)地区发展差别:

城市近代化进程显著,乡村缓慢。

(4)对象:

由权贵富绅向平民化、普及化发展。

(5)进程:

初期由于受到各种势力的阻挠,发展缓慢,后来进程日益加快。

(6)种类:

铁路、公路得到发展,海上和内河航运发展较快,航空事业有所进步。

2.中国近代通讯事业的兴起原因和积极影响

(1)兴起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国外新技术的传入。

②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③军事政治的需要。

④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2)积极影响

①加快信息传递,有利于航运、防汛等。

②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加强了国防建设,保证了军情的及时性与军队的机动性。

④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1.1874年1月29日,《申报》发表题为《记新式小车》的评论道:

“二轮小车近上海新创设之举,租界通衢已见。

斯新式装饰华丽,乘坐舒服,想实适于时需也。

其车来于东洋……所望者惟车数之日渐增多耳。

”下列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新式小车”是近代交通工具自行车

B.“新式小车”仅仅满足了达官贵人的出行需要

C.“新式小车”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D.“新式小车”已经取代传统交通工具

【考点】铁路与公路

【题点】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二轮小车近上海新创设之举,租界通衢已见。

斯新式装饰华丽,乘坐舒服,想实适于时需也。

其车来于东洋……所望者惟车数之日渐增多耳”可以得出“新式小车”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故C项正确。

2.下图是吴淞铁路公司于1876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招贴画。

据记载,当“火轮车”通过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

图文材料说明(  )

A.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B.国人观念发生彻底改变

C.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D.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

【考点】铁路与公路

【题点】近代中国的铁路建设

答案 C

解析 根据图示材料信息“当‘火轮车’通过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可知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故C项正确;A、B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3.如图是1909年《民权画报》刊载的讽刺漫画。

该漫画(  )

A.表达向西方学习的愿望

B.庆祝中国跨入铁路时代

C.揭露列强对中国铁路主权的控制

D.反映西方国家对中华文明的认同

【考点】铁路与公路

【题点】近代中国的铁路建设

答案 C

解析 根据“1909年《民权画报》刊载的讽刺漫画《各国联合龙灯大会》”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列强逐渐控制中国铁路修筑权,故C项正确。

4.某记者回忆从业生涯时说,20世纪80年代他曾以“书信电报”的方式发送文稿。

他先把整篇稿子逐字填写在电报纸上,邮局再逐字译成电报码,利用电流把“点点杠杠”符号传输,对方通过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信号还原文稿。

这种通信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

A.19世纪中期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D.20世纪中期

【考点】通讯工具的变迁

【题点】通讯工具的变迁

答案 C

解析 19世纪中期还没有出现无线电报技术,故A项错误;无线电报技术是19世纪末发明的,但当时没有传到中国,故B项错误;无线电通讯方式在中国出现于1906年,故C项正确,D项错误。

5.下表实质反映出近代中国(  )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时间

上海出现时间

成都出现时间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2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1年

电灯

1881年

1882年

1904年

A.对西方发明的接受进程很缓慢

B.仅在大城市传播西方发明

C.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D.内地大量采用西方发明成果

【考点】通讯工具的变迁

【题点】通讯工具的变迁

答案 C

解析 材料体现了西方发明传入中国及在中国内地的传播越来越快,表明近代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故C项正确。

6.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缩短”了人类的空间距离,大大加速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旧并存的近代交通工具

材料二 随着大吨位轮船在海上开始取代帆船……铁路网的建设,极大地降低了货物的运输费用,便利了国际间的贸易,使各国的国内市场逐渐汇合成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扩大了世界商品的行销空间。

——黄鲁成《国际贸易》

材料三 

(1)观察材料一,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新式交通工具有何进步之处?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交通运输工具革新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3)材料三所示的这种交通工具最早出现在哪次工业革命中?

【考点】铁路与公路;水运与航空

【题点】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

答案 

(1)进步:

牵引动力变化;运输更便捷;更有利于国计民生;速度更快;运力更大;费用更低廉。

(2)影响:

降低运输费用;便利国际贸易;推动世界市场形成;扩大商品行销空间。

(3)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 第

(1)题应注意从交通工具的动力、速度、运力、费用和国计民生等角度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归纳。

(2)题要注意从费用、范围等角度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归纳。

第(3)题应根据图片先确定交通工具的种类,再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基础达标]

1.如图是1881年开平煤矿请英国人设计的铁路,顽固官僚认为火车的轰鸣与震动会“损伤地脉”,最后竟不行机车,而出现图中所示骡马拖载车辆的运煤情景,变成了“马车铁道”,这条铁路应该是(  )

A.吴淞铁路B.京张铁路

C.唐胥铁路D.粤汉铁路

【考点】铁路与公路

【题点】近代中国的铁路建设

答案 C

解析 吴淞铁路是英国资本集团擅自修建的,与“开平煤矿请英国人设计的铁路”不符,故A错误;京张铁路是1905年詹天佑主持的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与材料不符,故B错误;唐胥铁路是当时开平煤矿为运煤而修建的,清政府以机车行驶震及皇帝陵园为由,只准许以骡、马曳引车辆,故C正确;粤汉铁路是1900年动工的从广东广州到湖北武昌的铁路,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错误。

2.1910年,假如你想从张家口到北京旅游,为了方便和实惠,你最应该选择(  )

   A     B    C    D

【考点】铁路与公路

【题点】近代中国的铁路建设

答案 A

解析 根据时间、起止地即可判断应选择火车,故选A项。

3.(2018·衡阳高一检测)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该状况主要体现了(  )

A.清朝政府全盘引进西方技术

B.中国交通近代化与西方同步

C.国人无法接受西方先进技术

D.西方文明影响近代中国社会

【考点】铁路与公路

【题点】近代中国交通的进步

答案 D

解析 由图片中的汽车等信息可知西方文明影响近代中国社会,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史实不符。

4.民国时期,“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皆萃于都市,故近城镇者习奢华,而山泽则尚朴素,风气固判然两截”。

上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城乡思想观念的截然对立

B.城乡生活习俗的巨大差异

C.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日益拉大

D.交通进步是习俗变革的根源

【考点】铁路与公路

【题点】近代中国的铁路建设

答案 C

解析 从题干材料可看出,城乡风气截然不同的原因是城市新式交通事业的发展,而城乡交通事业发展的差距是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造成的,故选C。

5.(2018·兰州高一检测)《上海洋场竹枝词》写道:

“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

”材料反映了(  )

A.中国交通设施发展迅速

B.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发展

C.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

D.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色彩

【考点】铁路与公路

【题点】近代中国交通进步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中《上海洋场竹枝词》这一信息可知,题干中只体现出了上海这一地区交通设施的变化,故A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工业革命,故B错误;题干中“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说明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故C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半殖民地色彩,故D错误。

6.李鸿章1872年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前10年盈利,成为长江上重要商局,招商局和英商太古、怡和三家呈鼎立之势”。

这说明该企业的创办(  )

A.打破了外商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

B.阻止了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D.使李鸿章转变为民族资本家

【考点】水运与航空

【题点】近代中国的水运事业

答案 A

解析 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的创办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材料中“招商局与英商太古、怡和三家呈鼎立之势”说明打破了外商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

7.下图是中国近代时期一张老照片,从中体现发生变化的社会生活领域是(  )

A.服饰B.建筑

C.通讯D.婚礼

【考点】通讯工具的变迁

【题点】通讯工具的变迁

答案 C

解析 图片人物穿的是传统服装长袍马褂,故A项错误;图片没有反映建筑物情况,故B项错误;图片人物在接电话,反映的是通讯工具的变化,故C项正确;图片没有体现婚礼,故D项错误。

8.(2018·商丘高一检测)近代有大量竹枝词对西方新事物进行了赞叹,如“最是称奇一线长,跨山越海度(渡)重洋。

顷刻音书东海来,机关错讶有神仙。

”该材料反映的是(  )

A.电报传输B.无线电传输

C.电话传输D.互联网传输

【考点】通讯工具的变迁

【题点】通讯工具的变迁

答案 A

解析 由竹枝词的内容推测该文明成果是通讯工具有线电报,故A项正确。

9.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公平性,让各地的孩子能够选择想要学的课程,享受到全球最优秀的课程资源,我们可以选择的最佳现代技术手段是(  )

A.电话B.无线广播

C.卫星电视D.互联网

【考点】通讯工具的变迁

【题点】通讯工具的变迁

答案 D

解析 互联网不仅集电话、广播和电视三者的功能和优势于一体,还具有高度互动、迅捷便利、费用低廉的优势,故是最佳的选择。

10.改革开放后,我国电讯产业快速发展,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影响包括(  )

①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 ③束缚了人们思想 ④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考点】通讯工具的变迁

【题点】通讯工具的变迁

答案 B

解析 改革开放后,我国电讯产业快速发展,“束缚了人们思想”与史实不符,故B项正确。

[能力提升]

11.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

这表明上海(  )

A.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

B.各地经济发展具有严重不平衡性

C.交通工具受西方的影响比较深

D.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

【考点】铁路与公路

【题点】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

答案 D

解析 “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可看出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故D项正确。

12.1890年前后,一位居住在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看到,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而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

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

材料主要反映出(  )

A.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B.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

C.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民众生活习俗

D.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近代思想观念转变

【考点】水运与航空

【题点】水运事业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主要表达的是轮船比传统的交通工具木船快捷,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送儿子去教会学校学习西方制造便是新观念下的行动,D项正确。

13.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中写道: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诗中反映的是(  )

A.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B.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C.马车及木船是人们出行的工具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考点】水运与航空

【题点】水运事业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 “别肠转如轮”“眼见双轮驰”表明近代汽车、轮船的出现;“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意指送行之人未及返回,旅人已经到了天尽头,从中可见近代交通工具对人们的生活影响之深。

14.(2018·赣州高一检测)从19世纪60年代起,西方列强相继向总理衙门提出修筑铁路的要求,江西巡抚李鸿章认为:

“查铁路费烦事巨,变易山川,彼族亦知断不能允,中国亦易正言拒绝。

”材料现象表明李鸿章(  )

A.不了解火车的作用B.一心只想创办洋务企业

C.封建迷信思想浓厚D.害怕列强借助铁路侵华

【考点】铁路与公路

【题点】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

答案 C

解析 从题干材料可看出,李鸿章反对修筑铁路的理由是“变易山川”,体现了其浓厚的封建迷信思想,故选C项。

15.河南新乡的西瓜自“火车通行,销路益远”。

奉天“昔年多种菜蔬,仅销境内,近年交通便利,运销外县者甚多”。

广西桂平自从轮船通行,“土物出境倍易于前……而家畜鸡豚亦各载之舟中,随大江东去,售诸港粤,日月不休”。

材料反映出近代交通(  )

①扩大了商品市场 ②冲击了自然经济 ③便利了列强侵略 ④带动了沿线地区发展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考点】铁路与公路

【题点】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

答案 A

解析 “火车通行,销路益远”说明新式交通工具扩大了商品市场,故①正确;“土物出境倍易于前”说明冲击了传统的自然经济,故②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列强侵略的信息,故③错误;“近年交通便利,运销外县者甚多”说明火车沿线地区商业发展,故④正确,A项符合题意。

16.近代运输格局成为反映时代变迁的重要标志。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铁路和轮船运输因极大的载运量而大大减低了运输成本。

1830年到1870年,英国实业家修筑了两万公里铁路,连接了工业中心、铁矿、港口等。

……为了便于交通和货运,美国政府开凿运河,私人投资者建立起轮船航线和铁路网络。

到1860年,东北部的工业区、南部农业区以及中西部城市之间已有铁路相连。

发明创造开启了工业化进程,也造就了铁路和轮船;而后者因为提供了快速廉价的交通方式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英]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下表反映了19世纪末汉口至上海航线的各轮船公司概况

开办年

国别

公司

船只(艘)

吨位

1875

中国

招商局

4

5860

1887

英国

太谷、怡和

7

13922

1898

日本

大阪

4

6581

1899

德国

瑞记、美最时

5

5743

材料三 轮船使商业贸易流通渠道发生了实质性变化,1881年进出汉口装运茶叶的远洋轮船有30艘,吨位达48670吨;汉口至宜昌轮运航线的出现,使货物运转日期缩短了一个月……但是轮船不可能迅速而彻底的将传统木船挤出近代商品流通渠道,以1881年为例,汉口进出船只中,木船为250艘,吨位达41887吨;外国租赁木船为127艘,吨位达11289吨。

武汉地区以土货进出口为主轴的市场,基本上依傍木船运输。

——任放《近代两湖地区的交通格局》

(1)据材料一概括英美近代运输格局出现的主要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经济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长江航运业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3)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末湖北航运业的格局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

【考点】水运与航空

【题点】近代中国水运的进步

答案 

(1)原因:

工业革命的促进;政府倡导;实业家的推动。

影响:

促进了工业化进程;密切了世界各地联系,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2)特点:

列强在中国轮船航运业占据优势;英国居于首位;中国近代航运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成因: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打开中国大门;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沿海沿江交通;洋务运动的推动。

(3)变化:

远洋航运有所发展;轮船与木船既竞争又互补。

说明:

新式交通工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工业化是历史的重要趋势;社会转型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